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3 08:50:2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通用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根据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句识字

  1、激励学生自己认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会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

  (2)借助拼音读词语,用三角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3.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答。(庄严、矗立、绿树成阴、川流不息)

  4.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北京的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读出我们热爱伟大祖国的语气。

  5.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北京新变化的资料。

  四、反馈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读

  2、读喜欢的段

  二、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书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了独体、上下、左右、全包围四种结构。提示、范写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同偏旁的字:坛、城,国、图。

  突出主笔的字:央(长横)、旁(秃宝盖)、城(斜霍:

  观察字形后,边示范边讲解:提土旁横宜短,竖起笔要高;方框不要充满格子,上下左右都应该留出空隙;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方字的弯度,就像一把弓。

  3、学生描红练习

  三、实战活动

  搜集有关北京的图片、明信片照片、邮票、火花、文字资料等,在班上展示、交流。

  附板书设计:

  10北京

  天安门

  美柏油马路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学会在语言表达中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2、积累背诵有关爱亲情主题的名言名句。

  3、了解《孟母三迁》的故事。

  4、开展以亲情为主题的诗文朗诵会,丰富情感体验,提升精神与道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多音字读音训练,关联词语训练。

  2、收集关于亲情的名言,诗文,开展颂扬亲情的朗诵活动。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亲情的名言名句和诗文。

  教学流程:

  1、知识窗:

  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

  请同学们复述这个故事,复述后阅读孟母三迁的故事,看谁复述的完整。

  2、日积月累

  总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母亲的爱更伟大的呢,马克思说母亲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

  请同学们自读名人名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名言,在小组内赛读。

  在小组内开展背诵比赛,说说自己背诵的方法

  3、基础练习

  A引导:母亲不仅是为我们的生活忙碌着,还在我们心灵深处播种着。

  找出这句话中的关联词。在习题中还有几个关联词语,大家试一试。

  请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B多音字

  为第一题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的快。

  同时给这个字的其他读音组词,说说自己的理解。

  4、诗文诗文朗诵会

  展示大家收集到的诗文,先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小组内朗读比赛,推荐参赛选手。在班级内朗读比赛。

  班内朗读比赛。

  写自己的感受。

  5、教师小结:

  6、作业布置

  以亲情为题写一首小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的语言,能够用普通话与人交流。

  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认真倾听和正确的能力。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完整。

  3.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学会“辨别真伪”。

  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讲生动。

  乐学善思办法

  1.创设同学喜闻乐见的大风车节目的学习情景。

  2.以“小鹿姐姐”示范为学习对象,让学生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3.通过小组初赛、大组复赛、全班决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赏“小鹿”

  1.同学们,喜欢看“大风车”节目吗?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看大风车节目。看,节目已经开始了,让我们一同唱起熟悉的主题曲吧!(放课件:大风车序曲)

  2.你们知道大风车的节目主持人是谁吗?对,是小鹿姐姐,你们一定很喜欢听小鹿姐姐讲故事吧!今天我们就要和小鹿姐姐一起来上一节口语交际课“讲故事”。(板书课题)

  3.刚才同学们都说很想听故事,不过听故事之前我有一个问题,谁知道在倾听小鹿姐姐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①:倾听要认真

  生②:边听边思考

  生③:……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不但要认真倾听,还要边听边思考。你们能做到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吧!(放课件:小鹿姐姐讲故事)

  二、小组合作学“小鹿”

  1.听了小鹿姐姐讲的故事,你们觉得她讲的怎么样?

  生①:她讲的很吸引人。

  生②:她讲故事时表情很丰富。

  生③:……

  2.你们听得很认真,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要向她一样,做到:

  ⑴故事要叙述完整。

  ⑵语言要流畅。

  ⑶讲解要生动,带有动作和表情。

  ⑷声音响亮,有感染力。

  3.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要求,把你准备好的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吧。注意:讲完故事后要与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说一说这个故事让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4.哪个小组在活动中表现最出色,老师就要颁发给他们“最佳合作奖。”小组活动开始吧!

  5.为表现出色的小组颁奖。

  三、大组交流评“小鹿”

  1.同学们在小组内表现的都很好,现在老师想检验一下,看看你们是不是按照这四点要求来讲故事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请同学们注意听游戏规则:由老师来击鼓,鼓声响起,传花开始,鼓声结束,传花停止,花传到谁,就由谁到前面来讲故事。(游戏开始)

  2.讲故事表演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更正。

  3.在刚才的游戏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还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这样吧,老师再给同学们一次机会,我们把你准备的故事再次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次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讲得更好。

  4.我们再来做个游戏,“幸运点击”,老师点到哪小组的数字,那组就推选出一位最优秀的选手来讲故事,我们要在这些幸运的小选手中评选出“小鹿奖”和“最佳小观众奖”。

  5.评选“小鹿奖”和“最佳小观众奖”。

  6.从同学们可爱的笑脸上,我看出,现在你们一定都有很多话想和小伙伴们说,下面,我们就以同桌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这节课上你最喜欢谁的故事,哪个故事让你难忘,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四、课外延伸做“小鹿”

  通过再次交流,同学们一定又有了新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你们都能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我相信,通过课堂上“听、说、品、悟”的练习,你们一定会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形象、更吸引人。

语文教案 篇4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先说一个词语,你仔细听,然后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师:杨柳依依(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这些词都描写了一些动人的场景,我们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并注意恰当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一定会使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二、导入:

  1、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课题?这个“弦”字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弦”指的是—琴弦,“绝弦”就是—扯断琴弦。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指生说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三、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己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 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3 (你读的很流利;这一句话不太好读,谁再来读一读;听老师读一读,你再来试试??) 指导读 “兮”是一个语气词,拖音 真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这样慢慢读,慢慢品,读出其中的韵味

  2、听老师读,体会读文言文的感觉

  3.(出示停顿)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上标注的停顿符号,自己练习读一读文章 生练读 谁来读一读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四、初步感知

  同学们,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板书人物)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手头的资料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生自学 五、细读品析,感悟知音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伯牙和子期,找出来 指生说 他们一个---擅长弹琴,一个---善于倾听。

  你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指生说这里“善哉”的“善”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指生说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这正是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

  这是古代子期的赞叹,现代的子期又会怎么赞叹?我们这些90后的子期会怎么赞叹?

  我们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另一特点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两句话。 3、同学们,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指生说(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指生说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来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 生读

  5、其实,伯牙和子期的相识缘自一次山间偶遇:(出示资料) 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乐曲)

  伯牙于是把这惊喜、欣喜、与激动化作动人的乐曲在山间流淌, 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拿起笔来写在书上空白处 我们来交流一下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也许还会谈论——人生、谈理想,谈志向??

  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知音!

  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 (找到知音了!)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

  6、是啊,人生得一知己难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来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伯牙如约来到了江边,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读。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 (读)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所有的期望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理解伯牙此时的心情---—(读)

  六、拓展总结: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

  我们一起来读,共同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之情生齐读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

  2、《伯牙绝弦》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伴着动人的旋律再读这个故事,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心中。

  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 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猫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还为家庭作了贡献,它的活泼、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

  不能,因为这句话表明由于太喜爱这只猫了,找不到它,心中难免会有不祥之兆,也为下文写小猫的亡失作了铺垫。

  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批评什么人?

  三妹埋怨邻居家的丫头,“我”诅骂捉走猫的人,实际是批评了两类人:一类是事不关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这两类人都会给善良的人带来伤害,而有时这种伤害是长久的。

  8.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从对上文两只小猫的叙述过渡到对第三只小猫的叙述,结束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9.“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 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词有什么作用?

  两次提到“凝望”,写出了猫对两只鸟的关注,为下文“我们”冤枉小猫埋下伏笔。

  10.“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并且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11.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4.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 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进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坦诚地正视错误、乐于接受意见的品格。

  【设计理念】

  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并且主动积累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诵、碟、橡、焕、怡、酝、穆、捣、乏、瞎”,会写“酿、耷、朗、诵、例、橡、善、练、焕、酝、肃、穆、氛、皱、捣、乏、瞎”,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善于、练习、焕发、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柔和悦耳、平心静气、不可名状、怡然自得、晕头转向”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受到教育,懂得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刘东东和他的语文老师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从题引入,引起阅读兴趣。

  1.(板书:酿)提问:同学们认识黑板上这个字吗?它读什么?(指名读)

  2.围绕着这个“酿”字,一位同学和他的语文老师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看这师生间发生一件什么事?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或与同学合作理解词语。

  ②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围绕“酿”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听录音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3.指名回答。

  四、认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读生字,四人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

  2.重点指导:

  酝、酿:二字都是“酉”字旁,不是“西”字。

  “朗”与“郎”比较;“练”与“炼”,“焕”与“换”比较。

  注意“善”字的笔顺。

  3.仔细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认真书写。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3.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围绕“酿”字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质疑问难。

  1.细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在课文中作个批注。

  2.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疑难或发现。

  三、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刘东东心情的语句读一读。

  ①指导学生读这些句子。

  ②互相交流:

  A.刘东东的心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B.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讨论:你喜欢刘东东和他的语文老师吗?为什么?

  3.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体会和想法?

  (可表达对刘东东及他的'语文老师的赞扬;也可谈明白的道理。)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读好刘东东心情变化的语句及语文老师真诚接受意见并改正错误的描写。)

  四、总结课文,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插叙的表达作用。

  2.体会文中一些细节描写对表达感情起的作用。

  五、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课外延伸。

  课后和别人讲一讲自己和老师之间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阅读教案01-01

(精选)语文教案12-31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经典)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