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5 08:47:4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锦集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色

  4、体会荷花的美。

  5、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想象课文描绘的景色。

  3、体会荷花的美。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第1、2自然段。

  4、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荷花教学持图,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荷花图。板书课题。释题。

  2、介绍荷花。

  夏季花开,又称练。属草本植物,生在浅水中,地下茎肥大,有节,叶圆形,花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

  2、组词。

  3、读生字词。

  三、学习课文。

  1、听放录音带。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3、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弄懂什么就说什么)

  4、师进行归纳。

  《荷花》一课就如大家所讲的,描写了“我”看到的一幅画面;荷叶很大很多,荷花很多很白很美。“我”差点儿以为自己是荷花了。

  5、师引导启发。

  哪几个自然段写荷花?(第2、3自然段)

  哪几个自然段写“我”因以为自己是荷花?(第4、5自然段)

  6、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师问:“我”为什么要跑?(因为“我”闻到一阵清香,知道荷花开了。)

  (2)自由读第2自然段。(读后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读后师归纳。

  板书:

  叶挨挨挤挤大圆盘

  荷花不少半开

  花全开

  含苞

  (3)引导看图,认识荷花的美。

  四、。

  美丽的荷花吸引了“我”,我还会发现哪些更美的,明天再学。

  五、质疑问难解答。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思考练习1。

语文教案 篇2

  训练要求

  1、通过词语归类使学生积累词语。

  2、懂得要写完整的句子。

  3、练习写上下结构的字。

  4、读背儿歌,积累词语和句子

  5、积累学生的成语量

  6、让学生懂得留言条在生活的作用,懂得留言条的写法,并根据提供的内容学留言条。

  重点难点:

  把句子补充完整。言语交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训练要求:

  1、积累“又——又——”的词语。

  2、把句子补充完整。

  3、会写上下结构的字。

  训练过程:

  一、学习第一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读读词语,想想这些词语表达了哪些方面的意思?

  3、你能讲出有关味道、肌肤感情的这种“又——又——”形式的'词语吗?

  4、还有哪些同类型的词语?

  5、能用这些词语中的一个说一句话吗?

  二、教学第二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这些句子都没有写完整,我们要补充完整。

  (1) 母亲忙着给他——“干什么呢?”

  (2) 下面三句话各缺少了什么?

  (3) 指名说说补充完整后的句子。

  (4) 把句子补充完整,写下来。

  3、检查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观察一下,书上出示的都是什么字?这上下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

  3、提醒:写心字底的卧钩 要注意斜度和长度。

  4、学生描红、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检查。

  四、补充作业

  1、补充句子

  (1)——————真的好玩吗?

  (2)我愿意————————。

  (1) 月亮有时候————,有时候——————。

  2、将下列词语中不是一类的词语用——画出来。

  (1) 母亲 爸爸 阿姨 诗人 叔叔

  (2) 铅笔 橡皮 皮包 尺子 小刀

  (3) 毛笔 铅笔 钢笔 水彩笔 笔

  第二课时

  训练要求

  1、能有感情地背诵小诗。

  2、积累成语并回运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1、指名说说要求

  2、自己借助拼音读读诗歌

  3、借助图画,想想为什么植物老人要带小树重新安家呢?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5、读了这首诗歌,你该怎样锻炼自己呢?

  6、背诵诗歌

  二、教学第五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自己读读成语。

  3、你已经懂了哪个词语 的意思?

  “哪些词语已经在我们的课文中表现出来了?

  (沉香和妈妈团圆之后,回家就能享受天伦之乐了。)

  4、你能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成语说一段话吗?

  5、写一段话,用上这其中的1——2个成语。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懂得留言条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留言条的写法,并回根据内容写留言条。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六题

  1、指名读题,说说要求

  2、这是留给谁的?写了什么事?谁写的?在什么时间写的?

  3、总结留言条的写法。

  开头顶格写留给谁的,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留给他的内容(写清楚,语言简洁)最后在右边写上谁留的,再下一行写日期。

  4、看图,图上画了什么?什么时间?谁写的?写的原因是什么?

  5、自己来写写留言条。

  6、反馈、评讲。

  二、课堂作业

  1、7月5日下午小红到小明家来还书,可小明家没有人,于是小红把书转交给小明的邻居王奶奶,请她转交给小明。但小红怕小明不知道,就写了一张留言条。留言条怎样写的呢?请你帮小红写一写。

  2、3月12日下午,小华去公园植树,要很晚才回家,他怕妈妈不放心,就写了一张留言条放在桌上,这张留言条是怎么写的呢?请你帮他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莫高窟的多媒体课件及录象片段。

  开课时,看课文录象,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在网上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再次听录音,看课文录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分读第2、3、4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塑)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点击“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

  [归纳出学法,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3、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讨论的结果。)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点击“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点击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③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

  [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引读背诵。

  4、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5、学习课文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思。]

  6、学习课文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点击“莫高窟”)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四、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习、展示、评议。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点击背景音乐,出示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效果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当、巧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课的开始,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二、激发想象,感悟品味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教者采用变序手法,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 )的人和一幅( )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的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 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 学会生字词,理解藕断丝连等词的意思。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 通过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课前准备:

  课件、挂图

  设计理念:

  1. 探究阅读,自主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要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相信学生,让学生使用学到的知

  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教师组织者的功能,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2. 读中感悟,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

  课力求以读为本,每遍都有每遍的目的,形式多样,,让学生乐意读书,让课堂气氛宽松活跃起来。

  3. 迁移扩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不是让学生去讨论语言是什么,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以言语学

  习为主旨,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语言,到领悟语言的精妙,步步深入,吸收、积累。

  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

  1、 情境故事;

  2、 板书课题:新型玻璃;

  3、 全班齐读课题。

  学生质疑

  初读感知

  1、 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2、 检查读书情况,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探究合作

  1、 师: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讨论。

  2、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

  3、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创设情境,延伸扩展

  1、 情境设置,指导学生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2、 师: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相信大家只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一定能发明更多更好更能为人类服务的新型玻璃。

  实践活动

  把这几种新型玻璃介绍给你的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6

  一、 教学目的:

  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随文认识“猪、应、该、粗、神、鹅、翅、膀、漂、加、立、刻、结”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立、次、加、角、些、画”7个字,学习两个新偏旁;

  3、学生在阅读中应学会尊重事实,遇事多动脑子想想,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的随从别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

  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课文中角色的语气,在朗读中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小猪最终把小花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

  四、教学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课件、画、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教师激趣:一向懒惰的小猪爱上了画画,今天,它画了幅画,许多小动物们都来看,我们也去课文里瞧瞧它画了啥?

  二、出示课题:小猪画画(齐读课题)

  学生认识课题中的“猪”字,并读准翘舌音。

  三、听故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

  师:小朋友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吗?

  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把课文中的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五、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由结果探究原因

  师:谁能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指导学生把话说简要地完整(小猪听了小松鼠、小山羊、小白鹅的话,把一只可爱的小松鼠画成了一只大怪物。)板书:可爱

  教师出示“结果”(一张大怪物的画)随机认识词语“结果”、“一张”板书:大怪物

  师问:小猪为什么会画这么一只怪物呢?

  生:(因为小猪听了小松鼠、小山羊、小的'鹅的建议)

  2、学习2、3自然段

  小松鼠给小猪提了什么建议?

  生读小松鼠的话。

  教师出示课件:小松鼠

  师:你觉得小松鼠的尾巴长得怎么样?

  生:小松鼠的尾巴确实又大又好看。

  小松鼠这时是在炫耀自己的长处,你们想想哪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学生思索后再读

  “你看,我的尾巴又大又好看,应该把猪的尾巴画大一些?

  学生集体练习读

  出示词语卡认识:应该 大些

  师:小猪认真想过小松鼠的话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学生

  通过课文语句理解“马上”一词:“马上”说明小猪心里想了吗?

  生:小猪想都不想,拿起笔就画。

  学生用“马上”一词练习说话

  看图认识词语:又大又粗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讨论一下课文怎样读,小山羊的话对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检查学习效果:

  推荐朗读小能手读小山羊的话。

  师:你为什么把多神气读得重呀?

  生:小山羊的角的确很神气,它在夸耀自己的长处,挺骄傲的。所以语气在自己的长处上要重一些。

  随机认识词语“神气”“一对角”

  师:小山羊的话对不对?为什么?

  生回答

  师:小猪想过小山羊的话吗?你从哪个词知道?

  学生找了出“连忙”一词。

  师:这个词和前面所学的哪个词意思相近?

  学生练习用“连忙”说句话。

  4、学生自学5、6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小白鹅的话。

  出示课件,教师引导理解小白鹅的心理:小白鹅最欣赏的就是它的翅膀,可眼见小猪的画上没有自己最美的部分,又急又得意。

  学生再读,师生评议

  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给猫加上一对翅膀该多美呀!

  认识词语:一对翅膀 漂亮 加上

  师:小猪还是没作过多的细想,就怎样做?

  学生了解近义词:连忙、马上、立刻

  5、学生通过连忙、马上、立刻帮助小猪分析画成大怪物的原因。

  6、请学生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猪听。

  7、给动画片配音分角色朗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阅读教案01-01

(精选)语文教案12-31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经典)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