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6 11:04:4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经典]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6篇[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六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材是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

  到11月20号结束了这四篇课文的学习,屈指一算,这四篇课文共用了九个课时。因为鲁迅先生是上个世纪的伟人,现在的孩子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难度很大。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教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社会正义的立场,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众伸张正义,他就是鲁迅。鲁迅是谁——“他就是祥林嫂、闰土、孔乙己以至阿Q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民作家。”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回顾引导学生们学习的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借助文本初识鲁迅

  这四篇课文,学生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摘录课文中描写鲁迅的句子,可以想象到鲁迅先生的面孔、寸发、胡须、长衫、烟嘴等,再通过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性格品质等方法,对鲁迅先生从外型上和性格上有了感性认识。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带问题的探究性阅读,通过互文的补照,了解鲁迅的生平,知道当时他生活的.环境,学生知道了这些事情,理解文中那含义深刻的句子就简单多了,对鲁迅的了解也多了。这样在头脑中也有了鲁迅先生的画像。

  二、走出文本初识鲁迅

  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时,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的信息仅仅局限在鲁迅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而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里纪念他的故乡,但其实那故乡没有什么可纪念,结果是过去的梦幻为现实的阳光所冲破,只剩下了悲哀。但此外也有希望,希望后辈有他们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原文结末云:“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很好的格言,也说得很好,没有尼采式的那么深刻,但是深远得多了。所以,如果教学仅仅局限于这里也是断章取义,所以,为了让学生对鲁迅精神有更多的了解,课文结束时,我给他们推荐了《故乡》这篇小说的其他片段,回故乡、离故乡。利用双休日,把自己这段时间搜集的鲁迅的资料,做成一份鲁迅专题的手抄报,这样达到对鲁迅的全面了解。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根据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句识字

  1、激励学生自己认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会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

  (2)借助拼音读词语,用三角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3.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答。(庄严、矗立、绿树成阴、川流不息)

  4.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北京的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读出我们热爱伟大祖国的语气。

  5.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北京新变化的资料。

  四、反馈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读

  2、读喜欢的段

  二、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书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了独体、上下、左右、全包围四种结构。提示、范写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同偏旁的字:坛、城,国、图。

  突出主笔的字:央(长横)、旁(秃宝盖)、城(斜霍:

  观察字形后,边示范边讲解:提土旁横宜短,竖起笔要高;方框不要充满格子,上下左右都应该留出空隙;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方字的弯度,就像一把弓。

  3、学生描红练习

  三、实战活动

  搜集有关北京的图片、明信片照片、邮票、火花、文字资料等,在班上展示、交流。

  附板书设计:

  10北京

  天安门

  美柏油马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要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言,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说。

  4、了解民间传统传唱艺术,热爱民间健康的艺术式样。

  教学重点难点:

  要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教学准备:

  找到一本章回小说

  教学流程:

  一、基础练习

  A写出下列词语

  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的快。

  第二组同学自己独立完成

  B读两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C仿写句子。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喜怒哀乐的一种心情。

  二、日积月累

  1、自读自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3、说说自己对这三个名人了解。

  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名言。

  互相学习

  看谁一口气背的多

  三、知识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短文。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征文与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小说?这叫什么什么小说。

  这样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四:开心一刻

  自读这段快板,说说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快板。你喜欢吗?为什么?

  读出这段快板有感觉与韵味,你会读吗?

  用课件补充民间传唱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俺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李白生卒年月701-76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像丰富、气魄雄伟)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俺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1、师范读全诗。全班自由读。

  2、学习生字,分别是庐、瀑、炉。

  3、全班齐读这首诗。

  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

  师:俺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俺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请看光碟。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看完后,请你来夸夸它。(观看后指名回答)

  师:对,夸得真好!俺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

  4、指组读第一句诗。读注释①和②。除了这两个词,诗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说整句诗的意思。读。

  5、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

  6、根据以上学法自学二、三、四句诗。

  7、汇报自学情况。

  为什么要遥看?

  “飞流”、“直下”说明什么?

  怎么理解“三千尺”?

  “疑”是什么意思?

  师:学到这,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质疑解答)

  师:现在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

  三、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师: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生、挂、飞、落……)

  师:轻声背诵诗,想象自身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背诵、注意重音,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指导默写。

  四、总结学法:(出示小黑板)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读诗题,介绍作者

  2、读诗句,理解诗意

  3、再读诗,体会感情

  4、背诵默写

  五、安排作业。

  板书设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十月一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众欢呼,礼炮齐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是革命先辈的呐喊,也是新中国前进的号角。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想起新中国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

  2、明天又是祖国的生日了,小朋友们会怎么庆祝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板书《欢庆》

  二、初读体会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生字拼读几遍。

  3、出示词语: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乐曲、十三亿,学生自读正音,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自已喜爱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

  2、展示读:学生愿读哪句就读哪句,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3、赏读课文:读读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学生说时进行指导。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4、读、议课文。

  (1)出示课件(欢庆场面),(换成挂图)引导观察: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大海奏的是什么乐曲?读后面四行,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实践活动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组展示自已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马上要到国庆节了,我们一起来《欢庆》

  二、再读入情

  1、让学生看图找句,练习朗读。老师借图指导。

  2、指名读,学生评,互相读、互相评,直到背诵。

  3、看图自由轻声地背诵,指名背诵。

  三、识字。

  1、出示生字,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多。

  2、介绍经验识字:

  加一加:大—庆只---帜南---献

  编儿歌

  四、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

  3、学生描红临写。

  4、加强练写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评议

  二、探究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整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

  3、师巡视,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组:

  什么是巨人?

  说说“当我们领到巨人的身份证,才有资格在时代的舞台上微笑”一句话的意思。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针对以上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师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师评议、点拨

  6、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拓展创新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术,学生学生在对比中说一说科学的力量。

  2、未来社会将是怎样的?科学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3、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用事实证明“能上银河摘星,可入龙宫寻宝,改天换地的‘盘古’传人,天天把新的神话创造”这句话。

  四、课堂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阅读教案01-01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经典)12-23

语文长征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