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6 13:26:2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集锦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水乡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三册第8 单元中的一篇优美的诗歌。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共三节,字数相等,匀匀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字生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能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能力。学生喜爱上语文课,乐于踊跃表现自我,展示朗读能力。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学过接触过几篇描写水乡的相关课文,对水乡有关知识了解较多,形成感知。

  [设计理念]

  1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悟读组会式”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使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的目标。

  2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 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要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要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8 个生字,识记3 个生字,认识2 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手段]

  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水乡的优美风光,水乡渔民的捕鱼情景及福安风光,感受水乡之美,体验水乡劳动人民的快乐,了解家乡福安的风景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充分发挥电脑课件在构字方面的优势,规范学生的书写,体验汉字的美。

  [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21 水乡歌,老师请大家回家收集有关水乡的资料,你们带来了吗?

  生纷纷出示收集的材料。

  师:那就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生三五成群,兴趣盎然地交流自己带来的材料,有学过的有关水乡课文,有描写江南的古诗,有网上下载的'水乡图片……

  (培养收集能力,构建起新旧知识的联系,焕起在学生意识中储存的对江南水乡的认知)

  师:小朋友收集的资料真是多种多样,王老师这儿也有一段江南水乡的风景,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展示江南水乡风光图。

  师:你觉得江南水乡怎样?

  生自由说感受。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说出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地抒发)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过渡:水乡真美啊!看了水乡这么美的画面,你们一定更想读课文了。

  1 、学生自由读课文,互相正音。

  2 、讨论:水乡什么多?

  (板书:水多,船多,歌多)

  三、自读自悟,感受品读者

  1 、自由读第一小节,想想都知道了什么。

  2 、学生自由说知道了什么。

  师:能把你们感受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吗?

  3 、生自由练读第一小节。

  4 、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以读代讲,通过美读抒发情感,把感受到的点滴用朗读表现出来。)

  5 、集体读。

  6 、师生合作读。

  师:老师邀请你们一块读,我问,你们答,咱们还可以请上表情和动作来帮忙。好吗?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

  四、图文结合,美读欣赏。

  过渡:水乡的水多,你们一定会想到水乡的什么多?(船多)

  1 、生自由边看课文插图,边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课文。

  屏幕出示课文插图。

  师:找找看,你能找到图上哪些景物就是第二小节写到的呢?

  2 、生边看图边自由说有的找片片白帆,有的找驳,有的找湖面……

  (利用指导观察课文的插图,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

  3 、这么美的画面,该怎么读第二小节呢?

  (让学生结合画面,适用已有的生活积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4 、生同桌互相练读。

  5 、指名读。还有谁想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表达)评选小朗读能手,奖给小船做纪念。(多次的指读,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激发学习热情)

  6 、集体读。

  五、联动合作,能动内化

  1 、拍双手打节奏,读第一小节。

  2 、双手轻拍桌面,打出节奏,读第二小节。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动一动,演一演,增强趣味,活跃气氛又完成内化语言的能动自我构建过程)

  六、温故引新,情感共鸣。

  过渡:水乡的水多船多,人们的歌也多。水乡人民的生活大家了解得不多,王老师特地从网上找来了几张照片,我们来看看。

  课件放映水乡渔民打渔情景图片。

  1 、你看到了什么?

  2 、这情景色以前,我们也在哪篇课文中学过?

  生争先恐后说是识字1 ,夕阳·归舟·渔歌

  (以旧引新,为新知识构建引路搭桥,以此突破学生难理解的疑点)

  3 、如果你是这些丰收的渔民,你心情怎样?

  4 、自由练读第三小节。

  5 、开展“挑战读”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赛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兴致高涨,十分投入)

  七、归纳方法,充分诵读

  1 、想这首儿歌背下来吗?怎么背呢?

  想象背,看着课文插图背,还可以用课中操的方法打节拍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有目的性地教给学生巧用背诵的方法)

  2 、生自由练习。

  3 、生配乐试背。

  (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上相应的表情动作,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地再现课文,完成了背诵积累的任务。)

  八、构建联系,练习表达

  1 、师:水乡水多船多,歌多形成了它独特的美景,其实我们家乡福安也是美丽的地方,看。

  课件展示福安风光。

  2 、师:让我们来当回小诗人,夸一夸家乡美。

  屏幕出示句式:家乡美

  家乡什么多?

  ___________________ 。

  十_______ ,万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生自由练习。

  (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充分利用文本这个范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4 、朗读诗:把你作的诗朗诵给大家听。(评点)。

  九、互动识字,指导书写。

  1 、猜字谜学习生字“船”。

  2 、课件依次出示船字笔顺,生字空。

  (猜谜学生字,化难为易,电脑课件的引领书空,学生印象鲜明,有助于生字的巩固)

  3 、自学识记“咱、湖”两个生字。

  4 、学生描红。

  十、拓展延伸,课后活动

  布置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歌颂家乡的诗歌,下节课开展诗歌朗诵会。

  水多

  船多

  歌多

  附板书: 21 、水乡歌

  专家评点:

  恰当地运用课件和课文插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体会与感悟江南水乡之美;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拟人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初步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初步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过程

  一、潜心默读,领悟道理

  1、默读课文,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2、交流自己的感受。

  3、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情感。

  二、表演朗读,展示情感

  1、小组内分角色表演朗读。

  2、学生互相进行评价,评出最佳表演朗读者。

  【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通过默读、品读、分角色读,有感情的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读懂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读出真挚的友谊之美,读出诚挚的诺言之美,读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美。

  三、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1、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小鸟说,请你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2、交流小练笔。

  四、总结全文,读中收获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五、诵读课题,渲染气氛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课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课题)。

  六、课外阅读,延伸拓

  1、课外阅读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

  2、搜集赞美友谊、守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故事或者名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阅读浅显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学习过程】

  (由 于文言文的特殊性,步骤可由老师灵活调配,时间暂不做明确规定。)

  第一步:自学环节 (解决目标1)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字音和字形以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节奏。

  2、学生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3、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雪骤 ( ) 差可拟( ) 柳絮( )

  尊君在不( )

  第二步:合作环节 (解决目标1、2,)

  1、小组长检查“自学环节”完成情况,并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2、译读课文:结合课文下方的注释,疏通文意。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 )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 )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可拟( )。”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 )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 )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 )至。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 )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 )之( )。元方入门不顾( )。

  3、翻译重点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小组讨论:(解决重难点1、2)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气氛?

  ②为什么“公大笑乐”? 我们可以从哪里看出作者的倾向?

  ③七岁的陈纪“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第三步:展示环节,学生展示自学及合作学习成果。

  第四步:拓展延伸(解决难点1)

  “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译文:

  《咏雪》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 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就离开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 (元方)回答道:“他等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离开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 ,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 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语文教案 篇4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录音朗读。"(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课文原文",当第一遍录音朗读完后点击课件右下角的按钮,关闭录音,让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板书“()曲子”。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的钢琴曲子。)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了解乐圣"并点击"生平逸话",拖曳文本框右边的滑块浏览。)

  四、学习生字词语。

  1、"同学们,为了学好课文,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点击课件《月光曲》"文件"下拉菜单中的'"生字词语"。屏幕显示5个生字,抽学生认一认。)"来,跟着录音读一读。"(任意在字上点击会出现相应的示范朗读录音及音节。)“大家分析一下字形结构吧。”(分析字形结构)

  2、"谁能用这个字组词语呢?"(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下方的空白,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写这些字和词句。"

  五、讲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2、释"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板书:谱谱写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六、在理解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分成几大段?”

  板书:段意①总的介绍。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七、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点击课件《月光曲》"课文阅读"下拉菜单中的"阅读指导"并单击"阅读提示"。)"同学们,能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按阅读提示跟着做么?"

  八、读后提问,引导分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写弹《月光曲》从哪儿到哪儿?”

  2、“因此第二部分又分成几个部分。”

语文教案 篇5

  一、诗歌二首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其五)

  6.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

  (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描写有何关系?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