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7 13:27:4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优选】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5篇【优选】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体会情感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进行热爱、敬重父母的教育。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对母亲的爱。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对待自己母亲的呢?

  答: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束鲜花》这篇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对待自己母亲生日的。

  板书课题: 《一束鲜花》

  二、指导自学(整体感知)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我”开始怎样对待母亲的生日?是什么事让“我”改变了主意?

  三、反馈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哪个词不能理解?(讨论解决)

  2.课文讲的是作者在去度假出发前想起母亲的生日,在花店为母亲买鲜花时为一位小男孩付了花款,继续赶路时,发现那个小男孩正给去世的妈妈“献花”,“我”的心受到震动,回到花店决定亲自给母亲去送鲜花。

  3.交流“自学提示”第③题。

  (开始“我”想起妈妈的生日,到花店买了鲜花,想让花店老板给母亲送去。是小男孩给去世的妈妈送花的`言行使“我”受到震动,使“我”改变了主意,决定亲自给妈妈去送花。)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己练读体会:

  ①“我”的感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读出这种变化。

  ②小男孩在墓前向“我”挥手时,“我”会想些什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我”此时的心情?

  2.交流。(随机范读指导)师生评议。

  (“我”开始没有重视,无所谓态度,后来由小男孩行动心里受到极大震动,“我”的内心是惭愧的。)

  五、总结

  1.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2.指读全文。

  附:【词语解释】

  度假(dù jià):过假日。

  聊天(liáo tiān):谈天。也就是说说话。

  团聚(tuán jù):相聚(多指亲人分别后再相聚)。

  摊放(tān fàng):这里指玫瑰花被摆放在墓碑前。

  麻烦(má fan):使人费事或增加负担。

  【难句解析】

  “他妈妈去世了?”我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这句话写出了“我”看到小男孩为他已去世的母亲的生日买来鲜花,并到墓前与母亲“团聚”而被深深打动了。“我”想到自己为急于去度假,竟对母亲提出的“顺路经过那里聊聊天”都拒绝了,“我”的母亲也是今天的生日,“我”却让花店派人帮忙给母亲送鲜花。显然,“我”对母亲的关爱远不如这个小男孩,所以“我”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现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学习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研读与讨论

  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提供阅读情景(可由学生提供)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梭罗出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在不同时期,梭罗靠教书与务工过活。他曾经在他家办的铅笔厂工作过,还发明了一种可以简化生产、降低费用的机器。

  梭罗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学生和朋友,受爱默生的影响,梭罗也是一位先验主义者。

  梭罗曾经旅行到过科德角(Cape Cod)、阿基奥科楚科(Agiokochuk) 和缅因州的卡塔丁山(Mt、Katahdin)。其中的缅因州之行到过卡塔丁(Ktaadn)、车桑库克(Chesuncook)和培诺伯斯科特河(Penobscot River)的东支。梭罗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并被葬于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Sleepy Hollow Cemetery)

  2、阅读全文,讨论问题:

  A、文章以“寂寞”为题,那么“寂寞”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

  B、作者真的寂寞吗?为什么?(从文中找出)

  C、对于这种“独处”的生活,作者是怎样认为的,情感有变化吗?

  D、过独处的生活而不觉寂寞,是因为大自然的缘故,如果老师说文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你们同意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E、文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有很多,作者用了何种修辞?(从文中找出)

  3、梭罗的这两年的独处生活,是想寻求一种生活方式。他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将导致"生活绝望";他断言当时所谓之进步是不必要的,他声言我们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标,为了达成目的而误用了方法;甚至断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比现实快乐而完满。

  其实,这其中隐含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你觉得梭罗是怎样认为的?

  4、小结 :

  本文通过写“我”在山林独居的`生活与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作业:

  大家都知道,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去经商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他在那儿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生前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

  美国梭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搞了这么一个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

  你是怎么看待的?

  板书:

  远离城市 自然为伴

  寂寞 不寂寞

  (他人) (自己)

  交往人少 偶客拜访

  热爱自然 融入自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部首的方法。

  2、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部首的方法。

  【教学难点】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课件出示部首,填写几画。

  2、课件出示除去部首还有几画。

  二、谈话激趣

  1、课件出示“庞”,学生认读。

  2、如果遇到一个生字,你不认识,也没有拼音,那怎么办呢?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想不想学这种新本领?

  三、学习部首查字法

  1、让已学会部首查字法的同学介绍的方法。

  2、以“庞”字为例,介绍的步骤:

  ⑴ 确定要查的部首。

  ⑵ 在“部首目录”里找到这个字的部首和页码。

  ⑶ 根据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这个部首和要查的'字。

  ⑷ 再按页码在正文中找,就可以查到这个字了

  3、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专项训练:

  ⑴ 从字典的“部首目录”里查出所给的部首在“检字表”的第几页。

  ⑵ 数一数下面的字除去部首有几画。

  ⑶ 进行比赛。

  四、展示台

  1、讨论决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2、分组进行准备。

  3、正式进行展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本次口语交际是让同学们讨论并表演: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

  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讨论下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大家觉得呢?

  二、看一看。

  1.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分别说说他们分别是在什么场合,在干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

  (图一是在图书馆询问座位。图二是在办公室向老师说明问题。图三是上课举手发言。)

  三、议一议。

  1.让学生分组讨论,图上的哪种情景要大声说话,哪种情景要小声说话。

  2.小组推荐代表起来回答。

  3.老师点评。

  在图书馆,大家都在认真读书,应该小声讲话,不能打扰大家。

  在跟老师交流时,应大胆地向老师说明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上课举手发言时,声音要大,要照顾坐在后排的同学,让大家都听清楚。

  教师再举出其他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应该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

  四、演一演。

  1.小组派同学上台表演几种说话的情景,注意吐词清晰,表演生动形象。

  2.师生共同评价大家的表演,选出最佳小组。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并讨论出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发挥引导作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长征教案06-21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精选)语文教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