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推荐)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分析:
本次内容共安排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第一项是字词句基础训练,第二项是积累一次以“诚实”为主题的谚语、名言;第三项是阅读只是短文,了解童话的基本特点:第四项是听说训练。
教学目标:
1、字词句训练,巩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与运用。
2、积累谚语、名言,帮助学生丰富语言,发展语言,理解“诚实”是人类的珍贵品质。
3、了解童话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4、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记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重点:
字词句训练,巩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准备:
字典,关于“诚实”的名言或谚语,《三毛学英语》的小故事,童话故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字词句训练
1)回忆部首查字法。
由学生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并了解字义。
引导发现形声字的特点:形旁表意思,声旁表音,了解汉字的特点。
鼓励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和规律,主动识字,不断增加识字量。
增补一两组表音的字加不同偏旁的字进行扩展练习,扩大识字量。
2)让学生独例句,体会两个句子在意思及感情色彩上的.不同。
照样子改写其他句子。
总结:你发现了什么?
师: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在说话和写话的时候,就要注意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以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2、日积月累
1)学生充分阅读
2)指导背诵
3)指导学生向课外拓展,把平时积累的有关“诚实”的名言警句或谚语进行汇报交流。
3、知识窗
1)学生先谈谈读过那些童话
2)交流一下童话带给大家哪些感受
3)让学生自由读文,找一找童话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结合读过的童话说说这些特点是怎样体现的。
4)推荐世界著名的童话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4、听说训练
1)讲清听记要求,提示学生认真倾听,只有听得认真,听得准,才能记得准、说得好,还要抓住故事的要点。
2)让学生在同桌之间,小组间或前后桌、伙伴间练习讲一讲,互相评议评议。
3)比赛讲故事,看谁讲的清楚、准确、完整、生动。教师多鼓励,少指责,保护学生敢讲、爱讲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思维、记忆、表达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研读首段,体会变形为甲虫的特点。
1.肚子的“膨胀”,给读者造成一种紧张感。
2.大躯体和“细得可怜”的腿,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喜剧效果。
环顾房间,那张独特贵妇人的画,在作者笔下,给读者一种三维效果。
气氛、心情已有定调(阴暗下雨的天气):阴郁的心情,欲摆脱心事,好好再睡一会儿,“但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于向右边睡……”文笔上起了小波澜。
仔细体会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艰难”:
1.翻身的艰难(他试了大约一百次,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腿怎么拼命的挣扎,摆荡后仍是仰姿)
2.求生的艰难:
a.职业累人(长年奔波,睡眠不足,精神不佳,缺少朋友,不受尊重,压力很大)
b.债务压力
c.不公平的待遇(失业威胁)
3.起床的艰难(注意一系列动词):
“扒”(慢慢移向门口)“撂”“扑”“靠”“直”(休憩片刻,缓口气)
4.开锁的艰难:
a.用嘴转动钥匙(无牙齿)
b.用下颚咬住钥匙(受伤:棕色液体流淌滴落)
5.退回房间时的艰难。
小结笔法:格里高尔艰难的开锁动作及其整个过程,作者卡夫卡是用慢镜头连放和放大镜描述的。
作业:请指明格里高尔的为人。
第二课时
一.研究格里高尔的人际交往
(一)与公司同事的交往:
1.老板(愤怒,不平等)
2.秘书主任(求人求情,唯恐砸饭碗)
(二)与家人之间的交往
a.平时对工作,家人跟自己的认识不同(他们以为进了保险箱)。
b.变形后,格里高尔遭嫌弃:父亲“嘘嘘”声驱赶(表厌恶);悬空颤抖被使劲推了一把得“救”,而且血流如注,跌进房里(需品味用词,不无讽刺)。
c.变形前,支持妹妹实现梦想——父母连听都不愿意
提示:人与虫的差异,构成小说的戏剧性冲突。
二.讨论:
1.格里高尔的父母妹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父母庸俗实际。父残忍虚荣,责任感不强;母懦弱善良;妹聪明耐劳,善解人意,勇敢坚强,不无冷酷。
2格里高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诚实、本分、善良、忍耐、勤劳,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忠于职守,颇善解人意。即使变虫了,也不愿给亲人增添痛苦的一个小人物。
三.研究笔法:
(交流读书体会)小说巧设悬念,波澜迭起。
提示:
1.“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吧”,但是这件事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这种状况下竟无法使自己摆出这个姿势来。
2.用嘴转动钥匙,“遗憾的是,他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牙齿”。
3.格里高尔为保住饭碗,“必须挽留、安慰、说服秘书主任,并在最后博得他的好感”,“要是妹妹在这儿就好了!她聪明,当格里高尔还心平气和地仰卧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哭了。秘书主任,这个爱好女人的人,一定会受到她的驾御。她就会关上寓所大门,在前室里劝他不要害怕。可是妹妹还就是不在……”(又一变)
4.“格里高尔让这嘘嘘声搞的心慌意乱。他已经几乎完全转过身来了,可是他却始终听着这嘘嘘声,竟晕头转向,又转回去了一些。”(又一变)
以上可示范一二,其余让学生自己找寻。
小结:善于变化、一波三折的文笔。
四.作业:如何理解父亲口里发出的“嘘嘘”声?反映出他怎样的心态?
第三课时
研读、探讨父与子之间的冲突。
一.体会格里高尔退回房间去的艰难,理解他自觉体谅他人心情的性格。
1.父亲操起手杖,挥舞一大张报纸,跺脚驱赶。
2.格里高尔百般请求,谦恭地转动脑袋,仍然无济于事,父亲只是一个劲儿拼命跺脚,无情地“嘘嘘”驱赶,简直发了狂。
3.格里高尔没练习过后退(又起波澜),随时会被手杖一击致命;因倒退起来连方向也掌握不了而惊恐,确实退得很慢。
4.他一面始终不安地侧过头去瞅着父亲,一面开始尽量迅速而其实是很缓慢地掉转身子。父亲还时不时远远地用手杖指点他旋转动作。
5.脑袋太宽,挤不进去,父亲没耐心给他开另一扇门,也决不允许格里高尔繁琐的准备,“现在他反倒大声嚷嚷着把格里高尔往前赶,仿佛进门没有丝毫的障碍。”
6.格里高尔不顾一切挤进门,拱起一边身子,擦伤腰部,卡住,细腿悬空颤抖。父亲一“推”的“救”命,不无讽刺。
7.品味以下动作:“跌进房门”“房门在手杖的一击下砰地关上了”;格里高尔在房间里“爬行”(体现忧愁的心态)。
二.提示:
读者(还有主人公)现在可以从格里高尔的小房间的暗处这个视角来审视家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进而领略人情世态了。
三.精读
“他将那顶绣有金色交织字母,大概是一家银行名号头个字母的下摆往后一甩,双手插在裤袋里,板着面孔朝格里高尔走去。不过他却把脚抬得老高,格里高尔吃惊地看着他那巨大的靴后跟。”(P95)
(一)读时体会:
1.“跌跌撞撞往前冲”
2.“轻轻抛出”“飞”“下定决心要轰炸他”
3.“也不好好瞄准”“扔将出来”“不太用力”“轻轻触着”“滑”
4.“砸”“简直陷进”“难以置信的疼痛”“钉”“六神无主地瘫倒”“投出最后一瞥”
5.“用力拍开”“尖叫”“绊着衣裙向父亲扑过去”(精确传神)“紧紧地搂住她”“格里高尔的视力已经衰退”(昏厥)
(二)点评:
a.冷静、客观的叙述视角(需研究)
b.作者把这段精彩的特写镜头加以放大,制造悬念(“……因此他便在父亲面前奔走,
父亲站住就停下,只要父亲一走动便又急忙向前奔走。他们就这样在房间里转了几圈……”)。小说中的悬念有时是惊叹号,有时又是问号,颇有戏剧性和喜剧效果。
四.作业:请解读P95这段文字,概括其大意。
①格里高尔生命垂危(“钉”“最后一瞥”“视力衰竭”)
②遭受父亲(以后还有全家)的伤害
③母亲身穿内衣只为了在失去知觉时好让她呼吸舒畅些,妹妹已解开母亲的
衣服,奔跑时衣裙一件接一件地滑落,“绊着衣裙向父亲扑过去”,紧紧搂住——
(滑稽:痛苦得可笑,欲哭无泪,欲哭反笑。)
第四课时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1.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差异(对待工作的认识、对待债务的态度上的对比);
2.父与子之间作为人与虫的对比(禀性上的差异,微弱的生命力与大靴子跟底对比);
3.母女之间在照顾格里高尔表现上懦弱与勇敢(少不更事)的对比:“母亲也兴冲冲叫喊着过来,到了格里高尔的房门口却闷声不响了。”(前后对比)
4.父亲的变化:
a.他的“嘘嘘”声,格里高尔有不是父亲的感觉;
b.父亲肖像、习惯、神态上的前后对比(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可是现在他身板挺得相当直,穿一身绷得紧紧的金纽扣的蓝制服,……平时乱蓬蓬的白发梳成了整整齐齐、油光闪亮的分头。”
c.回忆里“在一年难得的几个全家人一起散步的星期天以及重大节日里,他在其实已经走得很慢的格里高尔和母亲之间总是还要走得更慢一些,裹着他那件旧大衣,小心翼翼拄着拐杖艰难地向前移动步子。”悬念:格里高尔和母亲为什么走得很慢?(为了照顾他这个老父)
5.格里高尔本人的前后对比:“他尤其喜欢倒挂在天花板上”“一阵轻微的震荡贯穿全身”(正常工作时紧张忙碌与此时放松的神经状态想比较;性格由自尊要强变为自轻自贱;待遇上,门由关变为打开)
6.全家人的变化(经济生活上失去格里高尔,自食其力;过去时常回忆起家庭里的闲谈温馨与温情脉脉,眼下大难降临时家人的沉默气氛)
小结:差异构成冲突(戏剧性)。
讨论解决两个悬念:
1.“吃了一个多月苦头的重创”的“纪念品”——弹片(苹果)为什么没有人(敢)取走它?
2.P98底部父亲睡醒又睡时的描写,富有戏剧性特色。为什么“母亲和妹妹则神色疲倦地相视一笑”?
(眼下家里相安无事,母女俩相互鼓励、安慰,为亲人之间暂时没有敌意而庆幸,希望肇事的父亲昏睡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
交流读后感“
1.作品内蕴着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比照残疾人);
2.妹妹的观点(如果人们已经不得不在干着这么繁重的工作,那么人们就不能还在家里忍受这没完没了的折磨。我们照料它,容忍它,仁至义尽了。)——简直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阐释。
3.作品细节翔实、逼真,揭示了一种残酷的艺术真实。
作业:小说还可以你成什么标题?原标题好在哪里?
第五课时
引导体会以下语句:
1.“和他达成一个协议”(多么荒唐)
2.“我们这么久一直相信这一点(按:这是格里高尔的念头),这是我们真正的不幸。”“人和这样的一头动物是不可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按:自愿跑掉)“我们就没有哥哥,但是能继续生活下去,会缅怀他。”——存在注意的一套说辞,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世态。
3.妹妹尖叫,“甚至离开母亲,简直是推开了她的扶手椅,仿佛她宁肯牺牲母亲也不愿待在格里高尔身旁私的”,父亲只是由于她的态度才情绪激动起来,像是保护妹妹私的在她身前略略举起双臂(按:作者具有冷峻而又嘲讽的眼光)
4.格里高尔引人注目的'转身,“很艰难的转身动作”用脑袋来帮忙。“母亲伸出并并拢周围双腿,躺在她的扶手椅里,她疲惫不堪地几乎合上了眼睛”。(按:精神上受尽折磨)
5.脖子变僵硬,“瞥”,“细腿顿时都发软”;妹妹“灵巧敏捷”
6.“他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一直处于这种空洞与平和的沉思状态中”。(如何理解“空洞”?)
品味语义:
1.老妈子来时——纯粹由于力气大和性子急,乒乒乓乓摔门,“整幢寓所里她一来别人就再也甭想睡安稳觉”(具有幽默意味)
2.逗格里高尔发痒不起作用时,“她火了,便使劲捅了捅格里高尔的身体,吹了一声口哨,没有多耽误时间,扯着大嗓门朝黑暗中嚷嚷”(语言具有调侃意味,嘲讽戏谑口吻)
3.夫妇俩“先从老妈子带来的惊吓中镇定下来……”(叙述语言高度理智)
4.太太挂出一丝忧郁的笑容,葛蕾特依依回头,清新的空气中却已透着些许暖意;先生身穿号衣,挽着妻女,哭肿了眼睛,时不时将脸贴在父亲胳臂上(作家的文笔像万能的上帝在嘲笑人世间的一切)
提请思考:
1.老妈子作为“怪人”,很有意思的帽饰,在主人面前晃莱晃去,更可想见萨姆沙先生的厌恶心情。
2.老妈子“笑眯眯地简直连话都说不连贯了”:似乎有点夸张。
3.老妈子煞有介事急欲说完她料理的后事,可是家人反应如何?母女俩“向她们的信埋下头去”。淡淡一笔,勾画出她们对亲子亲兄的冷漠,不关心亲人的后事。先生发现“老妈子就要开始详细描叙一切,便伸出一只手果断地阻止她。”(同样是冷酷,不关心儿子!)
4.通过老妈子想讲而主人不想的对比(老妈子的生气),体现多么高妙的虚构处理。
5.P100“因为老妈子似乎又扰乱了他们刚获得的宁静”:良心上过不去。
6.“好几个月没这样做了”“这辆电车里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温暖的阳光令他们舒舒服服地靠在椅背上谈着未来的前景”——因为格里高尔,使他们丧失了温暖和未来。
7.三份差使是什么?(父——银行杂役;母——时装店内衣缝纫工;妹——零售商店售货员)
8.作品中有“新生活”的伏笔与照应交代,出现两次,你能找到吗?(结尾父母妹的新生活与格里高尔变形后的新生活)
研究结尾
1.格里高尔死了。父、母、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是不是本该如此?富含哲理性。
2.结尾处有什么寓意?(生活,是铁定的规律。)
3.关于主题,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形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作业:
1.用框形图切分短语:“他受到自责和忧愁的压抑”看有没有不同的切分和理解?
2.解决悬念:老妈子到底是怎样处理掉“那玩意儿”的?
结束语:我要高声地问:“格里高尔!你在哪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味其中饱含的中国心﹑中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中国结的实物,中国结的有关资料。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结。(板书:中国结)齐读课题。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中国结是什么样儿的?中国结有哪些特点?中国结为什么以中国命名?人们为什么喜欢中国结?)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2、默读课文,你对中国结有了哪些了解?(全班交流)
3、中国结有哪些特点?画出相关句子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结受欢迎?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师过渡: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那其他人喜欢吗?
2.中国结是如何制作而成的?中国结有哪些特点?
3.介绍自己手中的中国结,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一下?
4.从哪儿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呢?中国结为什么如此受宠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自然段,用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关词句。
5. 中国结还有哪些受宠的原因呢?
6.为什么中国结能够表现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呢?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中国结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奥妙就在这个“头”上,这个“头”就是我们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 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结又被称为“同心结”。谁来读一读3—6自然段?读出句子中饱含的丰富感情来。(指名读)
2. 师生合作读,读出这美好的感觉。
3. 欣赏中国结。(播放中国结的图片)
4.此时此刻,令你叹为观止的还只是一个个中国结吗?(生自由说)
四、 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中国人民的智慧,华夏文化的悠久,不仅体现在万里长城,秦兵马俑这样的恢弘巨制之中,还体现在这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的小小中国结身上。
板书设计:
巧夺天工 变化无穷
中国结 受 宠
中国心 中国情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é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都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呀?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名字是《蓝树叶》
二、识字
1、结合生活实际,读句子识字。可出示下面的句子,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读一读。¨ (“李明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趴在桌上准备上美术课。”)、“术、铅、盒、削。”等字,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认读、识记 (林英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皱、吐、注”可结合“皱纹、把书弄破、吐痰、注射”等生活用语帮助识记。
2、读音指导重点:“术、惹、桌、注、皱”都是翘舌音;“吐”是多音字,在本课读tǔ。“削”也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o。
3、?“术、吐、注、铅、桌”是既要求认识又要求会写的字,可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术、土、主、住、沿、船”等字分析字形。
三、写字指导。
1、在描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其中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2、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吐、注、课、铅×,前三个要写得左窄右宽,“铅”字应写得左右基本相等。四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可以重点指导“笔”字的书写。写竹字头时,应避免把短横写成点;“毛”字的撇要尽量写平,竖弯钩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注意提醒学生,“铅”字的右上不是“几”字;“拿”字上面的“合”字中有一个短横,可以让学生采用会意的办法记忆:“合手”才能拿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树叶一般都是绿色,黄色和红色的,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说说“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回事。
二、朗读感悟
1、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注意李丽从头到尾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不肯借绿铅笔又不好明说,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推托。
2、课文中的林园园画的绿色的树叶可爱吗?读读有关的句子,说说理由。
3、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她们说了些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对话读一读,并说说从对话中体会到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将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作为指导的重点。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
4、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幅插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她们可能在想什么。
5、结合文末小泡泡中的提示,让学生和林园园“对话”,加深对此问题的体验。结合林园园最后的表现?不由得脸红了,引导学生猜猜她为什么脸红,她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让他们和林园园一起进行反思。
三、实践活动
画一张有绿绿的叶子的树的图画送给李丽。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板书: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畏难而止?自作聪明?板书
3、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齐读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
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复习本单无的生字词语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点
复习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子
教具
题板
难点
复习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子
教学过程
一、 逐课复习第二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子
二、 进行综合练习:
1、形近字组词,多音字组词。
度( ) 瀑( ) 僻( )
渡( ) 爆( ) 避( )
Qiang( ) he( )
强 和
Qiang( ) he( )
2、补充词语
( )逸( )出 ( ) ( )玉立
望而( )( ) ( ) ( )大物
3、补充诗句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 ),此花开尽更无花。
4、:
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
逐课复习第二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子
形近字组词,多音字组词
补充词语
补充诗句
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
语文教案 篇7
鸿门宴[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融司马迁广博的学识、横溢的才情、卓绝的思想、独特的审美于一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对后世文学、史学的发展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史记项羽本纪》将秦汉历史转折时期,一个悲剧英雄鲜明的个性和一生成败的始末,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作者通过对鸿门宴全过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揭示了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的悲剧性性格及其失败的必然性。而刘邦能化险为夷,与他知己知彼、知人善任、果敢坚决的性格优势密不可分。宴中人物众多,形态迥异,栩栩如生。矛盾此起彼伏,险象环生,引人入胜。精彩纷呈,耐人咀嚼。司马迁以他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引发我们对人生、历史、性格、命运的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千年文章,读来仍荡气回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文言文应“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了解人物分析法,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重新审视民族性格中的传统因素。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情节结构。(2)抓住人物特点,把握人物性格。(3)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对对联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对联短小精悍,讲求炼字,对仗工整。今天我们来尝试一下。老师出上联,大家来对下联。上联:八千弟子随流水下联:百二河山委大风 , 上联:辜负重瞳,老范老韩皆不识 下联: 枉生双膂,学书学剑两无功。两副对联说的是项羽。下面我们通过一起欣赏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中精彩片段《鸿门宴》来进一步了解这位传奇式的悲剧英雄。
(创设对对联情景,尝试仿写,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积累文言,整体感知
1 、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1)总结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点,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分组,每组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归类。
(2)投影小组归纳结果,补充完整。
2 、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鸿门宴》是编者加的题目,你认为取此题的用意何在?
(第一,以鸿门宴为线索,有宴之由来、宴上争斗、宴后余事,这些都是围绕“宴”来展开的。第二,鸿门宴是楚汉矛盾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刘项争斗中最关键的一环,成为各自势力的转折点。第三,鸿门宴是双方表面平和,实暗藏杀机的宴会,后演化为政治集团间激烈斗争的代名词,以此为题简洁明了。)
(2)鸿门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试有创意地画出情节发展图。
参考:
失项i项剑项帐项逃张玉项勿 伯举 王舞 伯闯 王脱 良献 王击 劝增 不庄 翼哙 款邦 留良 授急 谏范 应项 蔽樊 待刘 谢张 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