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9 18:06:51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简介

  本课是北师大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上册第15单元中第2篇主体课文,是一篇专门写农村孩子的课文,分春、夏、秋、冬四部分描写了农村孩子如何在大自然中就地取材,动手动脑,创造自己的玩具和游戏,文章表达了小作者快乐的心情。

  二、教学构想: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并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故本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通过“激发兴趣—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巩固深化—拓展应用”等几个基本环节,让学生在欣赏、交流、合作、探究、游戏中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三、教学构想如下

  1)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操作的个别辅导者、课堂情绪的调控者。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是活动的主人,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认识、归纳和总结的过程。

  3)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最终完成知识的构建。

  4)通过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课文

  播放录音:欣赏整篇课文,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大意,说说自己从课文中了解到些什么。

  (二)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想办法,运用我们所学的认字方法。之后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互相评价。(此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和朗读,并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享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课文

  朗读完课文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互答,教师在适当时机参与提问和讨论。

  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进行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之后全班交流自学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鼓励。(此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操作在兴趣中自主学习,并在体验中获得真知。提出问题讨论解答,能较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放性的自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留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3、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课后与别人合作,从大自然中创造一样玩具或游戏,下节课与同学一起分享快乐。(本环节使所学知识得到拓展和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逐步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认识“生字朋

  友”

  找到13个“生字朋友”,教师先组织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再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认字方法认字,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肯定并小结多种认字方法。

  2、生字小游戏:猜词并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用自己喜欢的分类方法记住生字,不仅较好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还对所学的认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巩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生字小游戏”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达到“寓教寓乐”的目的。)

  (二)拓展延伸

  1、读一读

  学生从桌面上点开“课后阅读”,自读小诗《有趣的玩具》,感悟小诗的含义。

  2、总结延伸

语文教案 篇2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四幅图上各画了什么,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自己喜爱的内容可多读几遍,把生字读正确。

  2、学习要求认读的生字,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生字,结合识字认识偏旁。

  (三)朗读感悟

  1、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如,每节讲的'是一个季节;这篇课文讲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课文写得很有趣。

  2、在了解课文内容、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3、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四)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五)拓展延伸

  1、让学生汇报自己课前在大自然的观察所得,展示自己的画,模仿课文来说说秋季的景物。

  (),

  他()说:

  “我是秋天。”

  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爱哪个季节,再画一幅画,把画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描绘四季的画片、儿歌等,在同学间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2、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和要求。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科技知识,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难点:

  能正确看待科学的发展和懂得合理利用科技资源。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古今科技方面的资料。(可回忆已有知识,或查阅相关资料)

  2、课时数:1课时

  3、教具准备:投影仪、VCD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留下了很多光辉灿烂的科技发明。文明是需要传承的,“少年强则国强”,正值青少年的你们身上就肩负着弘扬并发展文明的责任。当历史将要进入21世纪的时候,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为《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作序,对青少年朋友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序言。

  二、初读课文

  (一)自读课文,勾画圈点下列内容:

  1、生字、难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查字典、词典,加注音和解释。

  2、苏步青教授为什么说“从小就要爱科学”?在文中寻找这样说的理由。

  (此题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主旨进行阅读,直切主题,抓住文章的精髓,减少不必要的冗杂问题。并且学生能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归纳出文章要点。)

  (二)小组交流初读成果:生字词、文章内容

  (三)班级交流

  明确:苏步青教授说“从小就要爱科学”是因为:

  “知识就是力量”(即第一段内容);现代社会,我国“科教兴国”的国家政策(即第二段内容);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即第三段内容)

  (四)了解序言基本特点

  师:科学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为了让青少年朋友们从小就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编撰了《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既然是一篇序言,在文中作者对这本书都有哪些介绍?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然后班级交流。

  明确:文中介绍了这本书的编撰目的、形式特点和主要内容等。

  归纳:序言的基本特点——写在著作正文之前,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拓展、探究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你能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么?(太空婚礼、克隆马、互联网……)

  (二)科技发展论坛:科技与人类发展

  1、播放中央电视台《关注伊拉克》特别报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武器从步枪发展到大炮、核导弹,从战车发展到坦克、飞机。伊拉克战争告诉我们,现代的战争是科学技术的战争,但伴随而来的问题则是,威胁整个地球的“核危机”,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否会最终毁灭全部的文明?科学之路该何去何从?

  2、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3、班级交流。

  四、总结

  不管怎样,当今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落后就要挨打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大力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而“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强”,正如苏步青教授在序言的希望青少年朋友们“以建设国家为己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张大了为伟大的祖国创造新发明,作出新成就”。但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利用科技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威胁。

  五、课后作业

  把你在论坛中的看法写下来;关注最新科技动态。

  板书:从小就要爱科学

  ————《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序

  苏步青

  “知识就是力量”

  “科教兴国”科技的重要性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

  编撰目的

  形式特点序言的特征

  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文言文必须读通的道理。

  2.了解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述。

  3.初步熟悉几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

  1.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弄清实词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怎样学习是关键,着力抓把诵读,使学生当堂成诵,疏通文义后,让学生在课上背诵。(全班齐背,再个别同学分行背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背诵,所以大家要多读,读熟才能背。

  正音:

  愠(yùn),罔(wǎng),殆(dài),谓(wèi),哉(zāi),

  诲(huì),焉(yān),亦(yì),识(zhì)

  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大家读过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为什么叫“子”呢?(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所记,用“子”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论语》和孔子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BC511—BC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曾担任过委吏、司寇等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终不在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著者七十二人,但他看不起劳动人民,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学生再读课文,老师领读全文。

  诵读前四章,教学步骤如下:

  ①齐读1~2遍②颂读并划分停顿③疏通文义④自由练习诵读(抽查个别学生),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学而时习之”

  “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这些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③]

  〈译〉学习了知识按时去实习它,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知”了解。

  “愠”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问”,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

  2.“温故而知新”

  “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体会或发现。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章

  “罔”指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

  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贡”章

  这章形式与其它各章不同,是学生提问,老师作答。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谥号”:在封建时代,帝王和大臣死后要根据他生平的功业给他一个名字叫“……”,孔圉的谥号是“文”。

  “谓”叫做,称为。“敏”聪敏。“耻”以……为耻(意动)。

  “是以”因此。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作业]背诵全文六章,前四章会默会译。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前四章的内容。

  5.“默而识之”章

  “识”记。“之”学习所得。“厌”满足、厌倦。

  “诲”教导。(“厌”同“餍”满足)“何有于我哉”

  〈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学生而又知厌倦,哪一样我能有呢?

  6.“三人行”章

  “择”选择。“善”好的地方。“改”改正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好地方学习,对他们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

  背诵课文

  [练习]一~四

  (要求):把课文间行抄在本上(空3行),一行写字义,两行翻译。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博、珍"等11个生字,会写"历、史"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博、珍"等11个生字,会写"历、史"等8个字。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研讨法,主动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介绍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的资料。

  2、生字卡片。

  3、师生一起搜集古生物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初步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知道我国的国宝是什么?(播放课件大熊猫)

  老师讲述: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大家都知道它爱吃竹子,其实它还爱吃肉呢。像大熊猫这样的古生物,我们从它身上进行研究,能了解许多古代的知识,所以我们称它为活化石。

  2、板书:化石,你知道什么是化石吗?(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叫化石。)见过化石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播放恐龙化石图片)

  在"化石"前面加上"活"字,这节课学习"活化石"这课,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解说和生动的画面的展示中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课文是怎样介绍"活化石"的呢?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相信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3、多种形式练读:指名读、领读(领读重点句子)正音;轮读(每人读一自然段);选读,喜欢哪段就读哪段;指读,组内指定读,互听互评。(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范读的作用,在朗读中要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4、识字。

  拿出生字卡片,自主识字:请小老师介绍识字经验;开火车读,连词读,齐读。(注意"珍、肉、史"翘舌音。)

  游戏:猜猜猜。小组合作,一人摆生字的口形,其它同学快速找到他说的生字。

  (用不同的方法复现生字,增加学生和生字见面的机会,给学生识字的空间。)

  三、写字

  1、出示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化代孙植",认读,交流识记方法。

  问: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应该怎么样写?学生先书空,再引导学生发现写字规律:左窄右宽。

  2、观察"化、代"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

  (加强对单立人写法的认识和运用,写好单立人的关键是:撇不能太弯;竖一定要垂直。)

  3、学生描红,临写。

  4、组内推选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四、作业

  将找到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做成卡片,写上说明,下节课向大家介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关注科学、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动物的意识,并能对课文中的古生物进行一定的介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同桌互读检查,小组给生字找朋友。

  3、课件出示生词,举行擂台赛,选出识字小擂主。

  4、质疑:自由朗读,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先小组内讨论,再集体交流。

  二、熟读

  1、象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这样的古生物已经越来越少,许多人还不了解他们,大家想不想把这些古生物介绍给别人听,并让大家都来保护他们?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看谁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2、自由读课文。

  3、小组内互相检查。

  4、全班整体检查。

  5、假如你是"活化石",请你任选一种生物,向大家介绍一下吧。先组内练习,再戴头饰到台上表演。(随着学生的介绍出示银杏树图片123和介绍、大熊猫图片123和介绍、中华鲟图片123图片和介绍)

  (转换角色,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三、写字指导

  1、出示"历史灭克"四个字,认读,组词。

  小组内交流:怎样写好这几个字?

  2、指导书写。

  引导学生认识上下结构的"灭、克"横不能太长;"史"和"灭"竖撇要先坚后撇。

  3、边观察边练写,师巡视。

  4、选出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字在组内展示。

  四、练习

  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五、展示

  拿出上节课的作业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活化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熟读课文并内化呢?课前,让学生挑选一种活化石,以"活化石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指着投影图片介绍,引起学生浓烈的兴趣。课后布置书面作业--把自己所说的写下来。)

  (内容不必限制,可以是本课介绍的三种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其他动植物。)

  六、拓展

  1、向你的其它人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古生物知识。

  2、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

  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搜集古生物资料,进行动植物手抄报比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的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识记生字,并积累成语。

  3、看图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并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做善于思考的孩子。

  4、绘画、写话、培养初步的习作能力。

  5、完成填字游戏,进行谜语展示。

  重点难点:

  1、学习一字多义的用法,积累新词。

  2、进行口语交际。

  3、绘画、写话。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一字多义的用法。

  2、认读新词。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投影出示三个句子

  ①丹丹回头一看,原来是小艺。

  ②我的朋友马玲是回族,陈琳是满族。

  ③有一回,列宁去找养蜂的人聊天。

  2、指名读三句话,再读学习伙伴的提示语,想想三句话中回字的意思。

  3、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集体,了解回的几种解释。

  ①还,走向原来的地方。

  ②掉转。

  ③旋转、环绕。

  ④答复、答报。

  ⑤量词、指事件的次数。

  ⑥回族,我国少数民族名。

  5、再读句子,选择回在句子中的准确意思。

  句①:回是掉转的意思。

  句②:回是回族的意思。

  句③:是量词,指事情的件数。

  6、学生汇报:说说从刚才的学习中发现了什么。

  7、教师小结:汉字有一个字多义的特点,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的意思,提高阅读能力。

  二、读读认认

  1、学生借助拼音读生词。

  2、小组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字跟偏旁有什么关系,了解字义。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并说说识字方法。

  4、出示相应的图片认读。

  5、扩展练习:学生回家观察厨房里的用具,看是否能说出名称,并积累新词,学习新字,制成词卡。

  三、课堂练习

  1、投影出示句子,说说同一个字在不同句中的意思:

  ①花

  妹妹穿着一件花衣服。

  公园里的花开得非常鲜艳。

  我花了五元买了一支钢笔。

  ②火

  早晨,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看到我的成绩,爸爸发火了。

  我军向敌人猛烈开火。

  2、字、音连线:

  zào guō sháo chǎn hú tāng

  汤 壶 灶 锅 勺 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用具: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厨房用具卡片,指名认读。

  2、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词卡认读

  二、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读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并想想这些成语意思。

  2、小组合作:读成语,互相正音,交流自己理解的成语,提出不懂的成语。

  3、全班交流:分组读成语,讨论不懂成语的意思。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背成语。

  三、巩固练习:填空

  ()()协力()()成城()()不林

  人外()()博采()()()()益善

  ()学()问读书()()()()自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挂图

  1、看图,说说每幅图画的什么内容。

  2、议图,弄明白四幅图连起来说的什么事。

  二、续编故事

  1、假如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呢?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选择合理的想法,小组合作续编故事。

  ⑴小朋友认识这位叔叔确实是爸爸的朋友,该怎么办?

  ⑵小朋友不认识这位叔叔,又该怎么办?

  三、全班展示

  1、小组评选好的同学到台前讲故事。

  2 、评选故事大王。

  四、讨论交流

  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展示台中的填字游戏,谜语展示。

  2、画画、写话。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台

  1、完成填字游戏。

  ⑴投影出示填字游戏。

  ⑵同桌合作,把词语补充完整。

  ⑶指名读成语,看是否正确。

  ⑷竖着读填好的字,说说发现了什么。(新世纪我能行)

  2、猜谜语

  ⑴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谜语。

  ⑵小组互猜谜语。

  ⑶全班猜谜语比赛,评出猜谜大王。

  二、画画、写话

  1、教师出示一幅画,指名说说画的内容。

  2、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画,并说出画上的内容。

  3、写话,注意语句通顺,写清楚画上的内容。

  4、小组相互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 篇7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4段。

  (1)理解“感激”、辨析“感激”和“感动”。

  (2)通过朗读,体会赖宁获得好成绩的喜悦心情。

  2、正确朗读课文。看图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齐读课文2-3段,说一说: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4段。

  1、指名朗读,边听边思考:赖宁苦练跳绳,结果怎样?哪个词写出了他很高兴?

  2、比较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1)齐读两句话,找出不同点。

  (2)讨论:加上“连蹦带跳”和“感激”有什么好处?

  (3)“感激”换词理解。(课换成“感谢”)讨论:“感激”能否换成“感动”,为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那句话。

  3、赖宁为什么能在跳绳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口头回答

  4、教师小结:

  只要勤学苦练,肯下苦功夫,学习才会进步,成绩才会提高。

  三、齐读全文,有感情。

  四、看图复述课文,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结合半数,用自己的话把赖宁学跳绳这件事说一遍。(各自准备,指名说,评价。)

  五、总结全文。

  以来宁学跳绳这件事中,你觉得应该向赖宁学习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六、练习:选词填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长征教案06-21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精选)语文教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