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合集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一、设计理念
指导课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开启心灵之窗,找寻生活记忆,使他们产生写的冲动。本设计努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真实的生活打动学生,使他们真情流露,乐于表达。
二、教材简析
“成长的烦恼”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话题。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围绕“成长的烦恼”大胆倾吐自己心里话,写出烦恼是什么,因什么而烦恼。因此习作指导时应创设一种宽松氛围,使学生乐于将烦恼倾诉,从而获得丰富的习作素材及情感体验。
三、训练目标:
1、指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2、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良好文风,明白只有样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道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要教会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五、教学难点:
在课堂中让学生作真诚的交流与沟通,打开心扉,实话实说,促进课堂多元对话。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我今天想先来个民意测验,大家可得说真话哟。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烦恼的事情啊?如果有,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呢?说出来大家听听,看看能不能帮助你化解一下?[学生说,师生点评;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种成长的烦恼,指导学生调适心理,化解烦恼的方法:读书法、注意转移法、运动法、倾诉法、休息法等]
二、畅谈讨论,尝试。
(一)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创始者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分掉一半忧愁。”
2、今天,让我与在座各位同学一起,真心地分担彼此的烦恼吧!至少可以分掉一半的烦恼,或许还会烟消云散呢!
3、出示要求:认真读一读要求,边读边仔细想一想,要求告诉了我们什么?
归纳:烦恼来自学习、家庭、同学、身体……。
板书:大胆地说心里话,说真话、表真情
4、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先回忆、一下生活中、学习上、家庭中、同学间曾经发生过哪些让自己烦恼的事情,挑一件感受最深的想一想是因为什么而感到烦恼的?
(学生回忆思考。)
5、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之前,我们应确定一个题目呀!根据刚才自己脑海中想到的烦恼,再推敲一下,取个你认为最好、最合适的、最有创意的题目写下来。有的题目一看就知道小作者烦恼什么,有的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出示题目)新课标第一
(二)放胆习作,真情体验
1、为了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赶快动笔把困扰你的最深刻的烦恼写下来吧!
2、构思酝酿,自由习作。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自己修改
师:写好后自己先放声朗读,听听是否顺口,想想词语用的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具体了,不合适的自己试着改过来。
2、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例文对比赏析)
四、交流评比,修改完善。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伟大诗人的敬佩之情。
3、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试着用“先……接着……然后……再……”练习说话。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电影资料。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板书课题“粽子”,出示一个粽子(或图片或实物)。“同学们吃过粽子吗?你知道每年什么时候吃粽子吗?”“今天我们来学习16课。你们不仅能学会包粽子,还能了解吃粽子的来历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
2、教师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分段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段向我们介绍了怎样包粽子?哪段向我们介绍了吃粽子的来历?
(三)学习课文内容,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二段:
(1)读一读课文第二段,找一找哪句话向我们介绍了怎样包粽子。
(2)读一读第二句话,说一说怎样包粽子。
句式练习:先……接着……然后……再……
(3)请同学们用这些词语试着也说几句话。
提供给学生情境,如:放学后我回到家先……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
(4)先在小组中说说,然后再全班进行汇报。
2、学习课文第三段。
导语:这小小的粽子里面还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1)读一读课文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当人们把粽子投入江中时会说些什么?
(3)想看看当时的情境吗?(播放电影片断)
理解屈原“悲愤”的心情。
(4)说一说“屈原是一位()的'诗人”。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在学生说的过程当中教师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读出对伟大诗人的热爱之情。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可以向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解一下。
(五)板书设计:
粽子
包来历
先……接着……然后……再……屈原
爱国诗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旧知。
(二)复习生字。
1、教师出示课件演示:请学生带读生字词,指名认读生字。这些字宝宝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2、请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三)记忆生字。
1、小组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最有效的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说一说,你们记住哪个字了。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及时评价:教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学生自主记忆生字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点拔,总结、提升学生的认识。如以旧代新记忆,加、减部件记忆,编儿歌、猜谜语记忆等。)
4、质疑:你们认为哪个字比较难记忆?
5、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教学,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6、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
7、教学课件演示:字宝宝都回到课文中去了,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请学生看看课本中的“田格”字帖,说说希望老师帮你们写好哪个字。
2、通过学生反馈,教师演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书写。
3、通过教学课件,重点指导:“拿和前”的书写。
(1)拿:请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字在田格的位置,瘦长不容易写好看。
(2)前:注意左下部分是硬月,不要写成月字。
4、请学生当堂进行写字练习:一个字写一遍,遇到难写的字可以多写几遍。
(教师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书写情况,可以做有针对性的个别同学的辅导。)
(五)词语积累。
1、读读“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
2、你还想从本课中积累哪些词语?
(六)作业。
认真抄写本课的字和词。
语文教案 篇3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本课的教学着眼于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寓教于文,力争做到使学生在感悟语言内容的同时掌握语言表达的形式,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有感情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所领悟。
[设计特色]
以“形式——内容——形式”的学习模式,先向学生渗透表情达意的形式与方法,再从形式入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再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与方法,并尝试加以运用。
[课前准备]
写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以及课文中句子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古诗导入,感知形式
1、出示《天净沙、秋思》的小黑板
2、老师在很多村小工作过,由于工作的需要也教过许多不同的学科,今天老师就把这首小令给大家画出来。在老师画的过程中让前边的几位同学依次给大家读一下这首小令,看看老师画得快还是同学们读得快。(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表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断肠人、夕阳”等内容,学生依次朗读)
(设计意图: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尊重的砝码就越有分量。”此环节若采用多媒休演示,细致的画面加上教师有感情的配乐朗读更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采用这种手法虽不能完全达到了上述目的,但对于公开课时融洽师生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这篇小令是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你读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作的简单分析,向学生渗透以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4、老师在画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是哪句诗?你们想知道这是怎样一幅美丽的景色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小桥流水人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故设悬念,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这篇课文,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什么?画一画哪句话最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那段日子”、“那些印象”“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到底是哪些日子、哪些印象令作者至今都难以忘怀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画出你的答案来。(将板书改为:“哪段日子”、“哪些印象”)
(设计意图:巧妙布设疑问,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问题的答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快速阅读后,同学们肯定都有了自己的答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并说说你的感受,最好能在朗读时就把你自己的感受加进去。(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句子概括出一个个小标题,然后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及合作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朗读、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三、分类阅读,感悟方法
1、乡村的美景、安逸的生活,相信身在农村的我们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但作者怎么会写得如此感人至深呢?请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句子。(小黑板出示文中句子:
第一组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组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第三组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2、请你读读这三组句子,体会一下作者是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观察、比较,体会通过直接抒情和写景、叙事等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掌握语言表达的形式。)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在表达感情时免不了要有直抒胸臆的语句,但绝不能大量空泛地抒情,还可以借助具体的景物和事情来表达,这样写,文章才会更真实、更感人。
四、课堂练笔、学以致用
1、家乡的美景、童年的回忆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几十年后,也许你也会漂泊在异乡的土地上,家乡就像一曲历久弥新的老歌不时地触动你的心弦。试想一下,当你思念家乡时,你会想起什么?是一处风景、一件往事、一个伙伴抑或是一种感动?请你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写作过中也可以借鉴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2、谁能把你写的话给大家读一读,让同学们和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和忧伤。
五、课堂总结,寄托希望
有一句词说得好:“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乡愁的滋味或许只有当你真正漂泊异乡时才能有切身的体会,但老师相信,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我们可爱的家乡,不会忘记故乡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板书设计]
(哪)那段日子 (哪)那些印象
8、小桥流水人家 (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
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内蕴世界,读词析词,品词用词,激发情感,收获知识,发展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爱学语文,乐学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一种笔画,认识6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3、了解城市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体会祖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成就。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观察图片,了解城市现代化的建筑与设施,体会祖国建设的成就。
教学准备:城市风貌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我们江阴是个怎样的城市?
生:江阴是个美丽的城市。
生:江阴是个漂亮的城市。
生:江阴是个干净的城市。
师:是呀,我们江阴是一座特别美丽的城市。今天,让我们跟随照相机的镜头再次细细欣赏一下我们江阴城的美景,好吗?(学生异口同声答好)出发前,让我们带上庆祝大会上放飞的气球吧!
(投影出示气球,气球上是音节。)
师:谁想来摘这些气球?
(生踊跃朗读)
师:带上摘下的气球,我们出发吧!
(幻灯片放映图片)
(由生活中的话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将枯燥的拼音复习趣味化,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到课堂中来。)
二、读准韵文,初步获得对城市的感性认识。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注意把话完整。(出示卡片:我看到了——)
(生答略)
师: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咦,老师发现识字6(板书)介绍的好像就是我们江阴城呢!不信,来读读吧!(出示韵文)
(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个景点一个景点慢慢欣赏。
(照片采集的景点都来自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是他们熟悉的。这种熟悉感,进一步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大程度地激发起他们对韵文的学习兴趣。)
三、品词习字,深入感受城市的美丽风貌。
1、(出示喷泉图)师:这是——(生齐读“喷泉”)哪儿有喷泉?(出示卡片:有喷泉。)
生:中山公园里有喷泉。
生:文明广场里有喷泉。
师:把“里”换一个字。
生:文明广场上有喷泉。
生:黄山湖里有喷泉。
师:你们觉得喷泉喷射时的情景怎样?能不能用上这个句式来具体地介绍一下?(出示句式:喷泉喷射时的情景可真。那些水柱有的,有的,还有的。)
(生答略)
师:多有趣,多好看的喷泉啊!把它留在我们的脑海中。
(生动情读词)
师:那些向上喷射的水柱是什么颜色的?
生:五颜六色的。
生:白色的。
师:到底是怎样的,我们看了这个“泉”字就明白了。(放大“泉”字并变色。)上面是个“白”字,下面是个“水”字,向上喷涌的白色水流就是泉水。跟老师一起写一遍。
(师生一同书写“泉”)
师:那我们怎么会有彩色的印象呢?
生:是因为有霓虹灯的照射。
师:是的,五彩的灯光照射在喷泉洁白、晶莹的水柱上,把水柱也映成了彩色。
(精彩的图片为学生的说话练习提供了源泉,此时设
计这样的环节,一方面为更好地理解词语、认识事物服务,一方面也是对前面练习中出现的说话练习的延伸,还有一个目的是为识字服务。)
2、(出示雕塑图)
师:这是——(生开火车回答:雕塑)你们知道吗?雕塑不仅好看,还能带给人启发。你看得出这是什么吗?(生摇头)
师:这是两个字,是“文明”这两个字。(板书)现在看出来了吧。(生惊喜地看着图片)耸立在文明广场上的这座雕塑时刻提醒着我们每一个江阴市民什么呢?
生:要做一个讲文明的人。
生:我们不能做不文明的事,不能乱扔垃圾。
师:小朋友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我们镇中心,也有一座雕塑,谁来说一说?
师:这就是雕塑,不仅带给人美的享受,还带给人启迪,他们往往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让我们记住它。(生齐读)
(课上至此,一年级的学生会出现松懈,利用理解雕塑的象征意义进行说话练习,一为提高想象力,发展语言;二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出示音乐厅图)
师:这是我们天华文化中心内的音乐厅。(出示词卡,生跟读)
师:音乐厅里,人们干什么呢?(出示句式:人们在音乐厅里————)
(生答略)
师:是的,人们在音乐厅里欣赏美妙的音乐,觉得怎样?
生:很快乐。
师:(出示词卡)看,这“音乐”的“乐”还有一个读音,(生读)。
师:看看这图,看看这生字“厅”,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大家记住这个生字,不写错呢?
生:那音乐厅的屋顶是平平的,就像第一笔横。
生:不对,那屋顶有一点向上斜的。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都很仔细,说得也都对。这音乐厅的屋顶和我们周围的房子的屋顶不一样,是平平的,不过,太平了也不好看,要有一点斜度。所以,我们在写这第一笔横的时候,要稍稍往上斜一点点。(师板书,生书空)这斜斜的撇就是从音乐厅里向外流淌的美妙乐声。这里面的部分谁有好办法记?
生:里面是个“丁”字。
师:音乐厅里有什么?
生:有很多椅子。
师:(边板书边讲解)看,这横和竖钩就像排得整整齐齐的椅子,椅子不能移动,牢牢地钉在地上,所以这最后一笔是竖钩。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像吗?(学生笑着拼命点头)那老师为什么把这横和撇分开了?能不能连住?为什么?
生:要有走廊,连住了就走不进去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来,让我们一起把这个“厅”写正确,写漂亮。(学生书写)
(对于一些容易写错的生字,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联系生活进行想像,创造性地记忆生字字形。)
4、(出示花坛图)师:这是——,(生读词)摆满——的花坛。好看吗?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介绍一下这图中花坛的美丽吗?
生:花坛里的菊花好看极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还有白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他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
5、(出示草坪图)师:这是——(生读词)怎样的草坪?(出示:的草坪)
生:绿绿的草坪。
生:美丽的草坪。
(师手势比划)生:大大的草坪。
生:平平整整的草坪。
师:你想在这片草坪上干什么呢?(出示:我想在这片的草坪上。)(生答略)
6、还有什么美丽的事物呢?(生答后出示:林阴道)
师:道,就是道路,怎样的道路才能被称为林阴道呢?看看图,想一想。
生:道路两边长满树。
生:大树一棵挨着一棵。
师:是呀,(边小结边板书“林”)宽阔的道路两边树木一棵挨着一棵。你记住这个“林”了吗?
生:记住了。师:那“阴”又是什么呢?
生:是树阴。
师:(出示图)看,火辣辣的太阳当头
照着,可在这林阴道上,绿阴一大片一大片,这样的道路就叫——生:林阴道。
师:走在这林阴道上,看一看,(满眼绿色),闻一闻,(树木的清香扑鼻而来)。感觉怎样?生:高兴。愉快。舒服。
7、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事物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把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记住他们,读好它们。(出示词语齐读)
(通过想像,将思维放飞。使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语文课堂情境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享受美景,感悟城市的魅力,激发对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
四、图文结合,认识并体会城市的`现代化。
师:除了这些美景,我们江阴还拥有很多现代化的设施呢!
1、(出示大厦图)师:这是——,大厦不就是楼房吗?我们的教学楼也是楼房,能称为大厦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教室里静默)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图中的大厦,你觉得它怎样?
生:很高很高。
生:高得头都顶到了天上。
师:原来,得很高很高的大楼才能被称为——(生齐:大厦)所以,有这样一个词语:高楼大厦。(出示齐读)
2、师:这么高,爬得动吗?
生:(起劲地摇手)不用爬,有电梯。(出示:电梯,齐读。)
3、(出示图)师:你们认识这个标志牌吗?
生:停车场。
师:看,停车场里整整齐齐地停放着——(出示图)
生:轿车。
师:都坐过吧?来,说说你坐车的感受。
(生答略)
师:轿车这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舒适。江阴的老百姓,开着轿车上下班的越来越多了。哎呀!十字路口常常堵车!上学、上班要迟到了!怎么办呢?
(生答)
师:别着急,交通部门的叔叔阿姨有办法,他们建起了(出示词语)立交桥。(齐读)这立交桥和江阴大桥这样的桥一样吗?什么不一样?
生:立交桥下面没有河。
生:立交桥下面还是马路。
师:你能用上“轿车”和“立交桥”这两个词语说一句话吗?(出示参考句式:的轿车在立交桥上。)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堵车的问题呢?
生:坐地铁。
师:在我们江阴,已经有了铁路、火车,可还没有地铁,那什么是地铁,与火车有什么不同呢?
生:地铁是在地底下开的火车。
师:看来你一定已经乘坐过了,是吗?
生:是的。
师:有什么感觉?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很快,可是不会晃来晃去的,很舒服,还有电视看,还可以听音乐呢!
师:地铁真是一种更方便,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啊!我们相信,随着我们江阴城越来越大,越来越繁华,地铁一定也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让我们一起期待吧!(齐读:地铁)
5、师:(出示六个词语)这些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记住它们吧。(齐读)
五、熟读背诵,激发生活及学习的幸福感。
师:这十二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成了诗一般的韵文,让我们想像着刚才的画面,一起来读好它。(师范读后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师:现在,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感觉生活在这样美丽而又现代化的江阴,怎么样?
生:很快乐!
生:很幸福!
六、练写生字,延伸情感。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把“江阴”的“阴”写得漂漂亮亮的,好吗?(生异口同声答好,情绪高昂。)(出示生字)(指导、练写过程略)
(真巧,“林阴道”的“阴”就是“江阴”的“阴”。通过前面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带着对家乡江阴的无限热爱之情来学习写好本课中最难写的生字:阴,将使学生更乐学。)
教后反思:
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特点偏向于形象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新的知识,发展能力。
一、积极创设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通过课件的制作,将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拉进了课堂,与教材紧密结合,创设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以更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习即生活,语文学习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课始的谈话导入,到课中每一张与课文中的词语相对应的照片,都为的是最大程度地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把学习与他们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词语,在学习词语中体验生活的事物,取得词语教学的好效果。
二、师生互动,在平等和谐中说出精彩。识字课的课文都是由词语构成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理解课文,我们必须填补空白,通过说话练习引导学生将词语具体化,从而达到理解内化词语,准确运用的更高一层的学习目标。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假如话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往往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说不出,或者说不具体。对此,我在设计说话练习时,有意识地将说的练习又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说的冲动,找到说的感觉,生成说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说通顺,说连贯,说具体,说精彩。如让学生们利用“有的”句式介绍喷泉喷射的情景;想像雕塑的画外音;借鉴前面所学课文中的词句描绘花坛、大厦等等,正因为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老师指向明确的引导,从而说得顺畅,说得生动。这就犹如在坚实的土地上,教师再为孩子提供一块踏板,他们怎能不腾空飞跃呢?而反之,在让学生看图利用“轿车”“立交桥”这两个词语说一句话时,因为这情景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说的较为贫乏。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多途径、多形式指导学生识字。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内涵最丰富的文字,因此,也是最难掌握的。低年级又是大识字量。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里识得并写好大量汉字,少出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好好探索。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安排掌握四个生字:泉、厅、林、阴的书写。对这四个生字,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记忆。如“喷泉”的“泉”,通过让学生描述喷泉向上喷射的情景,体会到字义,再由教师引导融会贯通至字形:向上喷射的白色水流——泉。又如“林阴道”的“林”,通过对画面的认识,“独木不成林”自然识得生字。在指导学习“音乐厅”的“厅”时,鉴于以往学生大面积地表现出与“听”的右半部分“斤”混淆,因此在设计教案时特别花了心思。正巧,在制作课件采集照片的过程中,音乐厅这一建筑外形给了我启发。在课上,我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掌握第一笔横——大大的平屋顶。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领则通过想像来解决。通过想像“丁”为音乐厅内整整齐齐排列的固定椅子,与墙壁之间有宽敞的走廊轻松地解决了难题。作业证实,此举教学效果明显。的确,千形万状的汉字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难题,但只要我们教师立足汉字产生的源泉——生活,多根据字的形、声、义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构建一种适合于该汉字的认知环境,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引导方法,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汉字的把握能力将越来越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