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合集)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读近义词,让学生自主发现词的精彩和趣味。
2、在读词语中发现词的规律,学会积累词语。
3、积累名言警句。
4、积累感叹句。
教学重点:
1、认识近义词,积累词语。
2、认识感叹句。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读一读”
师:同学们我们早已认识了近义词,你能列出几组近义词吗?
生:说出已知的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几组新的近义词。
1、学生认真读读每组词,边读边比较启发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2、引导学生比较。
3、让学生拍手对词。
二、学习“读一读”
1、自读词语,发现规律。
2、小组合作读词语,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词语的意思。
3、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归纳:这些词都是表示坚强的'词
4、试着说几个这样的词。
5、齐读。
三、学习“写一写,背一背。”
1、自读句子,感悟句意。
2、全班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3、用钢笔描写一遍。
4、小组内试背。
5、推荐上台背诵。
四、学习“读一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读一个成语故事。
1、生自由读成语故事,读准字音,有不会认的字可以问同学或老师。
2、把你从故事中了解到的内容说给同桌听。
3、谁能把成语故事说给我们听?
4、全班交流读故事的体会。
5、同桌之间讲述故事。
五、学习“探究与发现”
1、指名读句子。
2、讨论:这个句子写了什么?
3、谁还能从书本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来。
4、请多名同学说,说得越多越好。
六、作业
1、把成语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
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
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
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
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
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
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
(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
(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
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
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
第二课时
【导入】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讲授】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
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活动】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作业】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了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略
l
语文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会搜集相关的资料,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2.培养讲述故事,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3。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热爱并孝敬母亲的感情。
(课前准备:投影仪上:片片碧绿的荷叶,一朵红色的荷花含苞欲放,同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以此营造气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这画面美吗?知道是在哪照的吗?这是我去年在我们龙泉音乐广场上照的,想不到吧。这真是应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情围绕在我们周围,需要的,是我们细细去品味。这红莲,能否让我们联想到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生朗诵)。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去感悟崇高的母爱!
二、活动过程
(一)、体会母爱
1、师: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好吗?(投影放动物母爱的图片)
2、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片?为什么?(生自由讲)
生1:我喜欢小鸭在鸭妈妈翅膀下那张,感觉很温暖。
生2:我喜欢小熊趴妈妈背上那张,觉得小熊很可爱,在妈妈身上很安全。
生3、我喜欢老马带小马跑步那张,感觉像妈妈带我出去跑步……
(二)赞美母爱
师:是啊,连动物都有这么真挚的亲情,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我们人类的亲情更丰富,内涵更广博。伟大诗人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值得我们为她大唱赞歌,你知道哪些歌颂母爱的名言佳句或诗歌散文?
学生展示,读一读,老师补充《纸船》
(三)、讲述母爱
师:我们再看一组图片(体现母爱的感人画面,配伴奏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最后一张定格,老师深情讲述,为学生的讲述作示范:
这是一张5。12中的照片。正在吃饭的母亲,在地震袭来的瞬间,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住了一旁的女儿,连手中的筷子都没来得及丢掉。无情的地震夺走了母女俩的.生命,但当消防官兵把她们从废墟里刨出来时,她们僵硬的身体保持着紧紧相拥的姿势,在死亡的最后一刻,母亲依旧保护着她的女儿……
学生讲述。学生先讲了别人的故事,比如“暴走妈妈的故事,母亲用鲜血写SOS救女儿”等,然后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母亲。
(四)、抒写母爱
师: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去爱———那就是母亲。慈母情,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亲吻,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耐心,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眼神。伴着这浓浓的亲情,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你的脑海中是否已有了母亲为你操劳的轮廓,是否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又清晰地浮现在你的眼前,拿起你的笔,写一片段,抒发你心中真挚的母爱。
1、学生自由写
2、学生小组间交流,推荐优秀作品上台展示,师生评价。
学生1、在迷茫的黑夜里,你在准备出门去做生意的工具。天是那么的暗,那么的冷,我无言注视着你的背影。你是如此的辛劳,以至于我还没开口叫你,你已默默向门外走去。
生2、你给我的爱,我会永远地铭记在心。是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温暖,在挫折袭来时,你总会安慰我:“这些会随时间而成为过去的。”
生3、母亲,是我一生中的天使,带我飞向梦中的花园。
三、老师总结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还要说,母爱如歌。母亲的操劳是歌,母亲的唠叨是也是歌,伴着母亲温馨的歌谣,我们一天天成长。在这,我希望同学们也能为母亲唱一首歌,推荐以下作业。
1.为母亲做一件小事。如:端一杯水,洗一次碗,体会母亲平日里操劳的辛苦。
2.多与母亲聊天,亲近母亲。
3.把刚才的片段完善加工成一篇文章,体现“母爱”的主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外貌、语言等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3.比较孔乙己与范进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了解孔乙己、范进的不同遭遇,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多媒体和小黑板。
设计思路
从整体上把握结构,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讽刺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孔乙已是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傲气、偷窃、懒惰,让我们同情、可叹,而范进中举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2.学生读注释①。
(出示课件l。)
师补充:《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听录音,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
1.自读课文画出字词。
2.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试分析人物的语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小组或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
2.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各自的角色,体会胡屠户、范进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让一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订正。)
2.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范进中举前,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卑微,文中如何体现的?中举后其经济与社会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讽刺了当时怎样的人情世态及科举制度的罪恶?
明确:(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来写范进的经济状况,通过旁人对范进的态度来写其社会地位。中举后的范进经济与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科举制把读书人毒害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的罪恶。)
(以比较作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明确:(胡屠户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他自己的语言把这位典型的市侩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表现其迂腐无能、狡诈虚伪的性格。)
五、研读赏析
(出示课件4。)
学生阅读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题目。
提问:
1.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后明确:(本段描写的中心内容是范进的疯态。)
疯态分四层描写:(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2.本段描写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的内容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写范进的文字属于正面描写。写其他人的文字属于侧面描写,对范进的疯态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2)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
(3)众人拉不住:(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强调,细节描写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细节描写是对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致特征所做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种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得两者相得益彰,可以强化艺术形象,加深读者的印象。)
六、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收获。(不必按教师的思路面面俱到,学生只要能回答出一两方面即可。)七、拓展延伸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完成。)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比一比组词:
1、浆 桨 诱 绣 舔 添 燥 躁
让学生结合偏旁部首,从字意上进行比较,然后再组词。
2、抄一抄
拥挤 沉思 酣睡 黎明 梦境
散步 欣赏 荣华 视线 收藏
高楼大厦 新颖 跃跃欲试 无影无踪
在学生抄写之前,先让学生充分的读一读,然后再补充一些常用词语。
3、填写词语
让学生在填写时先进行分析,想一想“的”字前后词语的关系,然后再进行填写。
金色的阳光 彩色的浓雾
明亮的教室 清凉的微风
欢快的笑声 苍翠的松柏
盛开的野花 鲜嫩的蘑菇
4、积累词语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词语的特点,然后再进行照写。
葱葱笼笼 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 AABB
又香又脆 又松又软 又肥又厚 ABAC
绿茸茸 亮晶晶 笑盈盈 ABB
5、品读句子
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句子中带点字用的生动形象准确。
春天,树木抽出新枝,长出嫩绿的叶子。
夏天,树木长的葱葱笼笼,密密层层的职业把森林封的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第二课时
1、读一读
让学生通过读这两组对子,了解对子的特点,并能自己编一编。
2、开卷有益
1、情同学们自己阅读短文,说一说短文主要写了些什么?了解短文的大意。
2、说一说,读了短文之后,你有哪些收获。
3、畅所欲言
1、让学生收集有关树的图片和资料。
2、让学生自己列举一些,比一比谁说的树多。
3、自己选择一种熟悉的树,从树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4、初显身手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做一做,,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5、笔下生花
这是一篇想象作文,要启发学生想象,走进了大森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事?
从不同的季节去想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写,从中感受到大森林的美,大森林的丰富多彩,奇妙无穷,体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精选】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