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主题,体会诗歌热烈真挚的情感。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3、明确这首诗歌的现实意义和当代意义。
说明:
这首诗歌的篇幅较长,在教学中进行细枝末节的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并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是最基本的。同时由于诗人在创作中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可以从诗歌采用的统一的意象上来理解诗人驾驭想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站在五四运动和今天这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上理解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体会本诗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充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够分析诗歌的丰富意象,从而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及驾驭想象的能力。
2、难点:正确理解时代背景和本诗主题的关系。
说明:
在诗人的笔下,人与地球的关系成为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这是诗人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想象的艺术境界。因而通过诗歌中既多样又统一的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的想象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此外,这首诗歌的产生并不是诗人单纯的个人理想,而是社会理想的体现,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民主平等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是一个难题,并且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今天的视角来阅读诗歌,使优秀诗歌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你曾经读过关于母亲的诗歌吗?然后引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导入本课的.学习。快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思考学过的关于母亲的诗歌,同时学生可以互相补充。温故而知新,快速熟悉诗歌写作的对象。
朗读品味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熟悉诗歌,进入诗境。同时在倾听教师的朗读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真挚情感。激起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同时为正确理解诗歌作好铺垫。
重点把握
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诗人将我和地球的关系想象成谁和谁的关系?
2、地球母亲和自我的关系在诗歌丰富的意象中却变得单纯统一,为什么?学生在诗歌中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另外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可以明确多样的意象却有一个形象的核心,这使母亲和自我的关系变得单纯,这是诗人驾驭想象的能力的体现。
学生充分体会诗歌想象的艺术境界。
难点讨论
1、诗人强调人是地球之子,是大自然之子,通过这种关系的描绘,他最终要在诗歌中表达什么主题?
2、这样的主题和五四运动的思想有何关系?
3、如果从今天的角度解读这首诗歌,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成什么主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等形式逐渐使各问题迎刃而解。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广度。
作业布置课后阅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进行比较,体会三首诗歌的不同主题。拓宽阅读面,提高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自由。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赏析评价;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郭沫若的诗歌特色;同时与艾青、舒婷的诗歌进行比较教学,理解在这些诗歌中母亲的不同含义、诗歌的不同主题也是一种比较可取的方法。
练习举隅
1、诗人将地球称为“我的母亲”有什么深刻含义?
2、郭沫若的诗歌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
3、对这首诗歌写一段鉴赏性的评论。字数3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蔫、怵、抠”三个词的读音、词义。
⑵ 了解作家冯骥才和其创作情况。
⑶ 了解刷子李和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见识他们的“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同学朗读,力求读得活灵活现,再现人物之奇和语言之奇。
⑵ 赏析生动活泼的人物语言、叙事语言,品味巧妙的情节布置,学习抓住一事,神韵毕现地写人的技巧。
⑶ 探究考虑。加强思维训练,引导同学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人物作出自身的评价。
3、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地介绍了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技艺和独特才气,热情颂扬了我国民间高人的超群智慧。教读它,有助于培养同学热爱祖国广博精深的保守文化的感情,激励他们开掘生活底蕴,为拯救民间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品味词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2、掌握文章只写一事,曲折有致的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
1、引导同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出自身的评价。
2、练习写人物速写,体现人物的“奇”“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指导同学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同学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并练习表情朗读。
2、讨论点拨法:
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采用同学自主活动、合作研讨的方式,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
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测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口头评析,也可练习写简短的评析文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讲述民间奇人绝技,创设课堂氛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品读课文,赏析课文的人物奇、情节奇、语言奇,提高品评鉴赏能力;同学自由质疑问难,并展开讨论,合作探究;体验与反思,练习写人物速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课前口头演讲,汇聚奇人绝技
多媒体播放话剧《俗世奇人》片断。
同学讲述课前搜集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也可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如: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牙医华大夫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同学循声低和,初步感知文意。
2、同学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同学自荐,朗读自身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示范朗读文章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顺势作朗读指导: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应该重读,要读得响亮,有底气,读出得意风光的味道;对于“吃素,发蔫,靠边站着”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示出“码头”对他们嗤之以鼻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同学大声读课文,力求表示最佳水平。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体味文章的人物之奇、情节之奇、语言之奇
1、同学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生1:文中的刷子李和泥人张很神奇,那奇招绝活,让人称奇!
生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浓郁的“天津风味”,读着真让人陶醉,让人过瘾!
生3:作者会讲故事,善讲故事,就一件事也能生出万丈波澜,让人佩服!
……
2、教师总结归纳同学发言,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并提示:美是眩目的,美是立体的。今天我们着重鉴赏本文的人物之奇、情节之奇、语言之奇。
⑴ 见识人物之奇。
提问:“刷子李”“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同学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推选一人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身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规范”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规范使自身远远逾越了同行,使自身成为高山仰止的偶像。“刷子李”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身的才干,渲染自身的身手。大胆的“许诺”,充溢自信,豪气干云;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独行天下;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胸有成算,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予以还击,一招制敌。这是一位个性内敛,应付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
⑵ 领略情节之奇。
提问:本文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技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一件小事来写,情节异常简单;但这一件事又极富戏剧性,一波三折。情节之奇,奇在一人一事,奇在曲折有致,请结合课文仔细品味。
同学分组讨论,交流:
明确:写“刷子李”,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津码头“优胜劣汰”的环境,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寻常的背景,然后再写刷子李的奇妙绝活,极力写他手艺之高──“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是在对自身挑战,还是以特立独行显示自身的超凡出众?接着,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以小徒弟的心理活动为主,从半信半疑到佩服得五体投地再到灰心失望,最后还是“刷子李”自身揭开了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烘托。
写“泥人张”,则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三言两语介绍泥人张后,便切入正题,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大比拼。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上小杂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奇招制敌。情节虽然简单,但布置得曲折有致。
⑶ 品味语言之奇。
教师提示:本文语言本性朴素,“津味”十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示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请选一二例揣测评析。
同学考虑并交流。
活动效果展示:
浓郁的“天津”风味。如“要哪没哪”“屋子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架式挺牛”“穿上这身黑,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一个泥团儿砍过去”等,吸取了方言中的精华,津味十足。
单口相声的风味。全文语句短小精悍,活泼幽默,如“您别说不好,这一来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别不信!他还给立下一个规矩……”“倘若没这本领,他不早饿成干儿了?”“天津已是做买卖的地界,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等等。
用词凝练。如“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一个“戳”字看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如“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地地道道”一词强调的是强者存弱者亡的法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货真价实,毫不通融,毫无回旋的余地。如“海张五那边还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两个“找”字用得实在奇绝,特别是加粗的“找”字,更是绝妙。这一个“找”字源于海张五的“找乐子”,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 ”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看出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了“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假如换成“捏、揉、做”等词,就只有泥人张一方的行为,就不易看出他的“被迫还击”和“机智应对”了。
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示手法。
如写刷子李刷墙的一段文字:“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晃来,悠然晃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赛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几句简单的白描,人物立刻活在纸上。
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句对称工整,有对比、比喻、夸张,将天津卫码头上的世风描写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作者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如“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五、同学自由活动,质疑、解疑、存疑
同学自由质疑问难,可以指名请同学回答,也可向全班同学请教,也可向老师提问。
同学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1、“刷子李”的行事是否有作秀之嫌?徒弟曹小三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是否舍本逐末?
2、“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3、刷子李、泥人张、王叔远等民间高人,他们的高超技艺流传下来了吗?该如何看待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
同学集体讨论,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
1、假如刷子李手艺平平,专在保证“身上没有白点”上下功夫,那就不但无用而且可笑。刷子李此举的目的其实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身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身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也无妨看做是对自身的挑战和较劲。这一切假如有了雄厚实力做后盾,就绝不能说是作秀。
曹小三的态度也属正常,既然刷子李有这样的高规范,严要求,他人自然会注重这一点的。
2、这两句话从两个方面旗帜鲜明地表示了作者的态度:一、手艺人必需有身手;二、有了身手才干有自身的尊严。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应该明确,那就是:能够达到以上两点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能够保证这种人生的社会是合理的社会。
3、通过讨论,应该认识到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应当得到维护,它们有巨大的文化价值。维护民间文化遗产是对世界文化做贡献。
六、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性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维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溢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当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七、体验与反思
1、同学推选班里有绝活的小能人上台展示才艺。
2、要求同学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一篇人物速写。
3、同学读自身的文章,然后集体评议。
八、安排作业
1、整理课上的“人物速写”片断,把它收藏在《生长的足迹》中。
2、课外阅读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章。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使用阅读通用学案,留给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体验,再在讨论阅读所得中学会参与、表达、倾听与讨论,获得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作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鼓励独特见解,引导明确: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3、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4、揣摩作者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指导学生写作,能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1、学生地主题阅读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2、对文章主旨的主体领悟。
3、准确的表达。
【教学难点】
1、学生讨论阅读所得,形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2、准确表达的训练与运用。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与学生对作品的主体阅读与体悟。
〖教学程序
一、通用阅读指导
目的:重新明确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要求和程序,为生成性阅读做好准备。
1、二步自读法指导及阅读要求。
2、分发学案。
3、重申学案填写的方法。
二、生成性阅读
目的: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宽松、没有太多的事先束缚的.状态下,获得对本文文本阅读的第一手经验。
1、学生开展主体阅读,理解文本,感悟主题,揣摩表达,收集所得,提出疑问,自述理由。
2、碰到困难与周围同学交换意见或向老师求助。
3、教师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难题。
4、完成阅读后,与周围同学交流阅读所得,探讨问题。
5、完成学案相关内容的填写,要注意味自己的观点准备理由,等待下节课参与全班的讨论。
三、阅读思路的拓展
目的:根据本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采用双向互动对话式阅读的方法,拓展阅读思路,开展更深层次的主体阅读活动,为下一课时的讨论和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作更充分的准备。
1、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猜测、联想、换位思维等方法,估测本文的写作内容、顺序安排和主要写法。
2、学生讨论。
3、归纳结论:
⑴ 从标题上看,作者必须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地点转移顺序来安排写作内容,重点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自的样子和生活状况;两者之间必须安排过渡,过渡段要交代转移的原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可能形成对比。
⑵ 从上面的猜测可以看出,阅读本文,应先从整体上掌握4个问题: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为什么到三味书屋?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课外围绕猜测获得的结论,作进一步深入的阅读,准备下课时交流阅读所得,参与讨论,收获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交流阅读所得、讨论读后疑问、整理各自领悟、收获到的阅读成果;
2、进行语言运用训练。
〖教学程序
一、交流阅读所得,探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1、出示上课时学生归纳所得的对文章整体把握必须首先解决的4个问题:
⑴ 百草园的样子和生活?
⑵ 三味书屋的样子和生活?
⑶ 为什么到三味书屋?
⑷ 作者力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所得。
3、对有不同看法的结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充分地给学生时间探讨,不能急于下结论。
4、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的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悟解,要借助课后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白:从自由自在的嬉戏到接受学校教育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都一样的值得珍惜。
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保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要允许这种不同理解的存在。
二、交流阅读所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独特领悟
1、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成功的地方,或说出觉得作品写得失败的地方要求说明理由。
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做到:一是引导学生说透,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百草园物事、雪地捕鸟、痛别百草园三个文段中语言运用技巧和情感色彩的表达的作用,达成第3、4个教学目标。
3、对精彩之处多形式朗读。
三、讨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激励深入或拓展式的探讨
1、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并陈述自己的理由,或陈述自己对答案的猜想。
2、教师引导、激励学生参与探讨,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碰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解读;对学生实在莫衷一是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播;对课堂上解决不了,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并且存疑,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寻求答案。
3、教师在本环节中要高度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的情况,判断、选择、生成新的学习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学习。
四、归纳形成结论
1、学生整理阅读和探讨所得,在学案上整理、写下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2、交流学习成果,谈学习的感受。
3、共同归纳学习成果,让学生形成必要的笔记。
4、教师强调:这些成果都是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和探讨中自己收获的,而不是老师讲给的。
五、语言运用训练
课后题二、三题。
六、作业
1、基础作业:
⑴ 生字词抄写、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解释;
⑵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仿写;
⑶ 雪地捕鸟仿写:动词的准确运用。
2、拓展阅读:练习册课外文段阅读。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二、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
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
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一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三、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四、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用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四、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五、评议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六、眷抄习作
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
(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三、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并练习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话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钱塘湖春行》。
2、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3、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内容,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人准确的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明确目标)
1、师:.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朝时期,诗的发展达到高峰,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其中有一位成就很大,写诗最多的诗人,他就是大家已十分熟悉的白居易,(板书)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白居易。
2、学生介绍白居易。
3、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的`诗歌《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
4、解题: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西湖又名西子湖,其名出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不断地吟唱着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笔下的西湖,即钱塘湖的春景。
5、交代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落实目标)
1、诗范读,划出节奏,提示易读错的字音:
啄春泥 (zhuó)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齐读。
5、明确读诗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即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诵读时,每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6、疏通诗意。
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了解每联的内容。
诗意略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闪光水色。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写到湖边,后四句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7、再次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三、品析诗句。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哪一时段的西湖之景?(初春)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并对这些字词进行品析、欣赏。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集体讨论。
重点明确以下几方面:
⑴“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涨,“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⑵“几处”“谁家”突出数量的少,“早莺”“新燕”之“早”“新”也说明此时为初春。
问: 有人提议把这句改为“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你们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⑶“乱花”“渐欲”说明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也证明是早春,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不久,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就会出现
⑷“浅草”“才能”说明小草还很小,突出初春草的特点。
相机板书:
初平 低
几处 早莺
初春 谁家 新燕
乱花 渐欲
浅草 才能
四、拓展延伸。(目标练习)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从“最爱”“不足”可以体会到。
2、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小结: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一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
4、目标检测
(见小卷)
板书设计:
初平 低
几处 早莺
初春 谁家 新燕
乱花 渐欲
浅草 才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精选】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