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09 14:03:31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诗歌语言运用所产生的绘画美(诗画合一);

  2、中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格的成功运用;

  3、本诗的学习理解作者面对逆境时候积极面对、坦然接受的态度。

  教学中难点:

  目标2、3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沃尔柯特--拥有英国、非洲和荷兰血统,会英语、克里奥耳英语和克里奥尔法语(本地土语)以及西班牙语,使用英语写作。他的国家圣卢西亚1979年才获得独立,没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使得作者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然而正是作者对多元化文化的包容、糅合,产生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96年)。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渎

  1、 诗人笔下的是什么季节?有何特点?

  明确--雨季;晦暗而又漫长(山岭冒烟、河流泛滥、他不露面。。。。。。)

  2、 诗歌第二节中的“她”指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格?明确--太阳;拟人。

  3、 找出诗中运用了的修辞格的其他诗句?

  明确--拟人(“她仍然不肯起来止雨、她躲在房间里赏玩古老的东西。。。。。。”);夸张(“肿胀的天”、“哪管雷像一摞菜盘从天上摔下来”);

  比喻(“山岭冒烟像口大锅”等)

  4、 作者对光明的太阳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太阳(拟人)--盼望她的出现(从诗歌的前两节可以看出来)--重新出现(全诗的高潮:作者的心情是无比的欣喜--“体谅的眼”、“繁华的额”、“雨的珠帘”等华丽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始终如一的爱

  5、 面对晦暗而又漫长的雨季作者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有变化(“过去我只爱我的幸福和你”);厌恶(“这么多的雨水”、“正如黑八月肿胀的天”)--学着去爱--学会去爱

  三、具体研习:师生讨论

  1、诗歌中的“太阳”和“雨季”你觉得有没有所指?如果有你认为他们象征什么?(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学生有的说:是人生的雨季和人生的阳光;是社会的黑暗和光明;是人性的善和恶等等,明确:诗歌中的太阳和雨季不论指什么都应该是对立的两个方面。

  2、诗歌中作者为何要学着去爱“晦暗而又漫长的雨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无论人生、人性、社会都会有所谓的“雨季”,如其选择逃避不如积极的去面对。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态度,对逆境坦然的接受、积极的面对;有这种态度才能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世间一切称之为“雨季”的东西都无法对诗人坚实的世界构成任何威胁。

  四、课堂小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底片》,大家看到的是人和社会中一些不好的地方,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坦然的去面对“晦暗的雨季”。

  五、课后作业

  课程探究的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雨季--厌恶--学着去爱--学会去爱

  太阳--盼望--出现--始终如一的爱

  坦然的接受、积极的面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思想感情,以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

  预习、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背投大电视,音响,网络。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

  感受→朗读→探究→领悟→联想迁移

  〖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动画片《朋友》,以渲染气氛3分钟)

  一、导入

  主持人:刚刚升入中学的我们,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我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开场白之后,大屏幕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抹(mǒ)眼泪 攥(zuàn) 树杈(chà) 寒颤(zhàn)

  怦怦(pēng pēng) 逮着玩(此处逮 dǎi,不念 dài)

  三、整体感知 角色朗读

  (播放学生自拍自演的课本剧录像6分钟)

  大屏幕投影: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后,进一步引导同学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播放“情节示意图”并讲解)

  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

  评价标准:重音 语气 语速……

  角色:妈妈 故事叙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十分严厉

  妈妈的语气:咄咄逼人 坚定

  孩子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一动不动

  孩子的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哭着喊了起来

  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学生评价时,主持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主持人小结: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四、探究 合作

  大屏幕投影:

  1、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2、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3、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展示个性。教师指导,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五、结束语

  主持人总结:《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课后播放歌曲《朋友》,在动听的音乐声中下课)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自评】

  自评指标 自评等级

  A B C D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教学后记】

  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这很容易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并录制下来在课堂放映,更能让学生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采用这些活动形式,学生能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段,学会用()从()句式说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

  2.揭示课题。齐读,学习生字:点。

  3.老师范读课文。交流,听了知道了什么?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1.读通课文,圈出生字读一读,记一记。

  2.检查学习生字:

  1)结合学生回答学习生字。

  2)学习剩余生字:指名当小老师带大家读生字,说说你准备怎么记这些生字?或你在哪儿看到过这些生字。后开火车读生字。

  **数、清:数——多音字,第三声:数不清,第四声:数学

  课文说什么数不清?还有什么也是数不清的?

  **彩:认识三撇儿,组词,:颜色很多,真好看

  **飘、落:飘——有风才会飘起来,组词

  还有什么会飘落下来

  **空:穴宝盖,换偏旁

  **问、答:有问题要张口问;竹字头加合

  *方:减一减记

  4)看生字:清、彩、飘、落,每个字都有一部分的读音跟这个字差不多,这样的字叫形声字,以后学生字时要好好观察。

  4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说说你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第一节:

  1.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中插图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读一读课文第一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理解: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哪里飘落下来,云彩:什么时候的'云彩是很美丽的?

  雨点儿飘落下来又是怎么样的?

  **句式练习:

  出示: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

  亮亮从屋里跑出去。

  读一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不能照样子说一句话:小猴子从()。

  ()从()

  4)朗读第一节。

  2.想象说话:这么多雨点,他们在空中相遇,会说些什么呢?

  3.大雨点、小雨点到底去做什么事了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

  四、复习巩固:

  1.卡片抽读生字

  2.生字藏在句子里,你还会读吗?

  出示作业本题4,先指名读句子,再画一画并展示

  五、指导写生字:

  1.观察田字格:方、半,笔顺是怎么样的?后指名说一说,齐书空。

  2.再仔细观察:说说应该注意什么?哪几笔?

  3.老师范写,学生跟写一个。

  4.抄写剩余生字,并展示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小诗,并会背诵小诗。

  3、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跌倒后要勇敢地站起来,要有韧劲和毅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小诗。

  【教学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 课堂辅助课件。

  2、 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很多儿童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

  2、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牧也。

  二、朗读感悟。

  1、感悟诗歌情境,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2、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并结合图体会。

  3、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三、创设情境,体会诗意。

  1、诗中都写到了什么事物跌倒了,跌倒以后都带来了什么?

  风美丽的落叶;云滋润的雨水;太阳静谧的夜晚。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落叶什么样?它会对树根和大地说些什么?

  3、云什么样子?雨水会对云说些什么?

  4、太阳什么样?太阳会对静谧的夜晚说些什么?

  5、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把自己的感情融进来。

  6、根据前面的诗句,自己试着写一句诗。

  格式:_______________,跌倒了

  才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曾经跌倒过,你是怎么面对这次挫折的?

  8、最美丽的姿势是什么样的?以后遇到挫折的时候,你怎么站起来?

  四、品味语言,诵读积累。

  1、诵读积累。

  2、举行小组诵读比赛。

  五、语文实践活动儿童诗歌朗诵会。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成功体验,学习作者旁征博引的论证方法。

  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通过文本学习,理解勤奋的重要性,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运用文章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导入新课

  2.新授

  (1)作者简介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了解观点

  a对成功所持的观点b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

  c.讨论:作者是怎样来论述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深入理解、运用观点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

  (5)我看成功,拓展观点

  a.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成功”在某些时候,不仅需要天资、勤奋与机遇,还需要”

  请同学们替这个省略号补充上你认为成功还需要的重要因素,说说理由。

  b.请写出你自己关于成功的公式

  3.布置作业

  甲文:成功(6--9)

  乙文:世界名人成功之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节选)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fù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jí梁”。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zào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如果季羡林没有这种好读书的.“癖”,如果他像一些留学生那样,终日忙于旅游,购物,跳舞,搓麻,谈情说爱,那么,他又怎么能在学业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又怎么会有今日fēi声中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

  在这些年里,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基础平台

  1.词语传真。根据拼音写汉字。(在字词演练中夯实你的基础)

  xiàn慕ráo舌不qī而来家yù户晓

  jí梁枯zào名fù其实fēi声中外

  2.文学放飞。文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请将下列典故的序号填入相应的人物后面。

  A.囊萤B.映雪C.悬梁D.刺股

  ⑴战国时苏秦()⑵晋代的孙康()⑶晋代的车胤()⑷汉代的孙敬()

  阅读冲浪(在阅读中提升你的能力)

  课内文阅读链接:(在运用中拓展你的思维)

  3.甲文中成功前的三个条件中,作者强调的是哪个条件,为什么?

  4.甲文中“天资”和“天才”各解释为什么?作者为什么用“天资”,而不用“天才”?

  5.甲文中的“韩文公”是指谁?文中引用他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为了论证什么论点?

  6.请写出两条关于“成功”的名言。

  课外文阅读连线:(在探究中优化你的学法)

  7.乙文“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中的“此”在文中指代什么?

  8.联系生活实际,试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9.乙文中,季羡林是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在甲文中关于“成功的条件”的观点的?

  10.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你认为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试举一例,谈谈你自己成功的体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复习音节,看图学习音节词,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图意,读句子,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8个字。

  (三)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读儿歌。

  教学重难点

  复习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韵母卡片an、en、in、un、ün。

  2.出示两拼音,三拼音卡片。开火车读;(小兔小兔快开门,谁来开?)指名读、齐读。

  (二)导学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1.看图学音节词。

  方法:找一人敲鼓,鼓停时,拿花环的同学上台抽一张音节词卡片,读两遍。

  (1)做游戏“传花环”。

  (2)师出示音节词卡片。

  (3)出示实物图、铅笔盒、字典、转笔刀。

  大家读一读,用一两个词说话。学生上台抽卡片贴图。

  (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为了放松一下,让我们大家坐上氢气球一起到郊外玩一玩吧!

  2.看图按顺序说图意,学句子,识字。

  (1)逐步演示山、田、树、果园出现的课件,问:“谁愿意当个小导游,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郊外美丽的风景?

  生说:远处、近处、左边、右边各有什么?

  (训练学生观察图说话的能力。)

  用“郁郁葱葱”“广阔”“又大又红的苹果像红灯笼一样”等词句,按顺序介绍一下美丽的大草原。

  (丰富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①先给小伙伴介绍。

  ②上台指图说一说。

  (2)教师贴小动物图(小鱼、老鹰、小兔等)。

  师:(准备图)美丽的大草原准备开个盛大的宴会。看!大草原来了哪些小动物?

  (3)想当导游的同学赶快把这个热闹的场面介绍给各位老师和你的小伙伴吧!

  学生像讲故事一样,按一定的.顺序给老师和小伙伴说一说。然后让想说的学生上台看图说说。

  (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

  师:大家玩得高兴吗?可是你们知道林文、孙燕会在哪里游玩呢?

  3.学习儿歌识字。

  (1)出示投影片(儿歌)。

  小组合作读,不会的问小老师。指名读。

  (2)出示课件演示爬山的过程并范读(配乐)。

  (把抽象内容具体可感地展示给学生。)

  (3)教师指要求认识的汉字。

  指名说并组词说话,学生做动作有表情地读儿歌。

  (4)师出示假山、小人的实物图演示爬山的过程。

  师:看!老师画了一棵大苹果树,看谁能帮老师把大苹果挂在树上?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大苹果卡片。

  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真棒!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表现得更出色。

语文教案 篇7

  《珍珠泉》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通过对珍珠泉的描写,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本课,笔者以“口语交际”的形式组织阅读,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使学生既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阅读方法,又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做铺垫。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5个字(包括一个多音字“担),能用“缘故、朴素”造句。

  2.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每一段的基本意思。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用“缘故、朴素”造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还有很多神奇的泉,你知道吗?(学生可说“资料袋”中的内容,也可说自己搜集的内容。)作者吴然的家乡也有一眼泉,叫——板书课题《珍珠泉》。

  2.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眼泉为什么叫珍珠泉?在作者的眼里,它是一眼怎样的泉?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

  同桌轮读课文,互相订正读错的字词,最后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招聘“导游”,模拟“游客”

  1.师:风景优美的“珍珠泉”迎来了很多游客,景点管理部门想在我们班招聘一批小导游,你们想当小导游吗?

  播放旅游景点中导游解说场面的片段(30秒钟之内)。

  思考:导游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城市学生对导游这一职业较为熟悉,该环节可省略。)

  2.师:要当好“珍珠泉”的'导游,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归纳

  (1)要熟悉“珍珠泉”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特点介绍给游客;

  (2)针对游客最想知道的进行解说;

  (3)解说时要富有感情。

  3.师:如果你是一名慕名来到“珍珠泉”的游客,最想了解什么?最想对导游提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小结。可能有以下问题:(1)“珍珠泉”为什么会不停地冒着水泡?(2)珍珠泉为家乡作出了哪些贡献?(3)“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这句话什么意思?……

  三、品读课文,准备“应试”

  1.出示“导游”招聘条件。

  考题

  (1)概括介绍“珍珠泉”的特点。

  (2)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详细、生动地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3)能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

  要求

  (1)能主动、热情、大方地为游客作解说。

  (2)介绍“珍珠泉”的特点时能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表达出对“珍珠泉”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能认真倾听游客的提问,并认真、耐心、有礼貌地解答。

  2.学生根据招聘条件中的“考题”和“要求”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内每人轮流当导游(其他当游客)进行模拟“招聘考试”。

  3.教师巡视各小组“应试”情况,学生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1)解说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时,要注意“水是那样绿……已经发黑的树叶”这两句话,既要突出绿的程度,又要表达出赞叹的感情。

  (2)解说第3自然段中“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这句话,要突出水泡的顽皮。“开始水泡很小……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要表现出轻松、活泼的情感。“水面和潭底……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要表现出水泡色彩丰富、晶莹剔透的特点。

  (3)第4自然段有一句话:“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什么时候说较好,如何强调重音和停顿,如何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4.出示“珍珠泉”挂图,指导学生凭借挂图解说,并能恰当用一些手势辅助解说。

  四、组内比赛,竞聘“导游”

  1.组织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进行解说比赛,推选出优胜者(每组1名)。

  2.老师为优胜者颁发“导游证书”。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续

  小导游们,你们的解说尽兴吗?小游客们,你们这次“珍珠泉”之行愉快吗?

  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乡——××,而且还继续招聘小“导游”。你们准备带领游客到家乡的哪个景点参观,如何解说呢?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3、初步把握本课所介绍的各种纸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到人类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发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纸的不同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头饰、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播放《生日歌》,学生拍手跟唱。

  (师戴头饰):今天是我——纸奶奶1898岁的生日。我生于东汉时期,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我。我的诞生结束了龟板、竹简、丝帛等笨重、昂贵的用纸年代。从此,我的名字在世界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谁都知道我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今天,我的子孙们都会来为我祝寿,可我不要蛋糕,也不要礼物,你们猜猜我要什么?(要他们汇报自己学到的本领)

  2、(摘下头饰):你们想去参加纸奶奶这个特殊的生日会吗?(点击出示:11*

  纸奶奶的生日)齐读课题。

  3、不过,纸奶奶有一个要求,要通过了两关考试,才能去。

  二、实践体验,闯关感悟

  (一)、词语关

  读下面的词语。(齐读、小组开火车读)

  蔡伦

  水煮

  恭恭敬敬

  消毒

  书刊

  纸壶

  速溶纸

  搅拌

  手帕

  祝贺大家顺利通过第一关,现在进入第二关。点击出示:

  (二)、填表关

  认真读课文,按要求填表。

  1、你们会填吗?(会或不会,如果“会!”可让会的试填,发现问题后师指导填表。)

  ①请同学们翻开P51,齐读第三自然段,这段介绍什么纸?(点击出示避水纸)

  ②它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请划出最能反映它特点和作用的句子或词语回答。(不怕水、浸、泡、煮)

  (雨衣、游泳衣)师点击。

  ③小结学法。

  刚才用先读课文,看介绍什么纸,再划出最能体现它特点和作用的句子或词语的方法填表。

  2、自主阅读,感悟体验

  ①现在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选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去读,边读边想边划,找出纸的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同学议一议,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②学生汇报,师点击出示表格内容。

  你喜欢什么纸?请有感情地读出有关段落,再说出最能体现它特点和作用的句子或重点词。

  (师注意表扬:并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归纳、升华)

  ③孩子们,你们看,纸奶奶的子孙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各自有各自的`作用,纸奶奶和它的子孙比,谁的本领大?点击出示:在比中理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呀!的意思。

  再次祝贺你们顺利过关,走!咱们一起去参加纸奶奶的生日聚会吧。(点击,播放生日歌)同学们,你们愿意上来演一演吗?

  三、角色体验,升华情感

  1、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各种纸和纸奶奶,其余同学当评委。

  演得真棒(带头鼓掌)

  2、同学评议谁演得好,好在哪?

  四、大胆想象,激发创新

  1、(师戴上头饰):今天的生日,奶奶太高兴了。刚才我的子孙还说明年要学到更大的本领来向我汇报呢!你们说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能)(点击课件)出示:那么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你们还能发明什么纸呢?仿照《纸奶奶的生日》一文,把它的特点和作用讲清楚!

  2、学生汇报。

  3、小结:还有这么多人要说,真是一个比一个棒,一代比一代强。奶奶太高兴了,这真是(点击课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比一代有出息。

  五、拓展训练,体验创造

  孩子们,请回去把你们的想法模仿书上的介绍方法写下来,明天再寄给纸奶奶好吗?(点击音乐《难忘今宵》,在歌声中下课)

  板书设计: 避水纸 耐热纸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精选】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