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1 08:11:1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精品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二、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 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

  用两段文字来表述你学习《短文两篇》的感受。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有很多,请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举办一次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

  方今仲秋风起,平原彯色,水鸟立于孤洲,苍葭变于河曲,寂然渊视,忧心辞矣。

  (选自江淹《报袁淑明书》)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从秋光入笔,勾勒出一幅画图:时值八月,秋风飒爽,原野舒阔,水鸟集于河中的孤洲上,河湾处的芦苇已近枯黄。这画图很冲淡,既不悲凉,也不绚烂,仿佛没有注入任何感情色彩。其实不然,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恰 恰融会其间。当作者静静地凝视这一派秋光时,觉得“忧心辞矣”,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不正是这廖廓的景色给了人以慰藉吗?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识记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事情自己能完成?哪些事情要让父母帮着完成呢?

  师:现在就靠自己的能力把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复习一下吧。

  双轨小火车读生字卡片(组词、说句子)

  2、进入课文

  ①导入:

  同学们认识他们吗?(出示鸭子,老鹰的图片)

  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呢?(了解鸭子和鹰的本领)

  你们现在知道他们的本领了吧!

  今天老师就讲一个关于他们的故事,你们一边听一边想故事里的鸭子和小鹰在干什么?(师背读课文)。

  说的真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自己去吧。(板书课题并指读)

  ②学文:

  师:自己小声地读读课文,并数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

  谁愿意读读课文(你想请谁跟你一起读,为什么只请一个小朋友?)

  (生:因为只有两个自然段)

  师:大家对读的同学有什么要求吗?你们对听的同学有什么要求吗?

  好,开始读吧。(读后评价)

  3、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1: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鸭妈妈带着小鸭子来到开满鲜花的草地上散步,小鸭子可开心了,清清的溪水哗哗地流着,小鸭子这时会想到什么呢?(自由回答)

  那他是怎么跟妈妈说的呢?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找出小鸭子说的话。(读后指名回答并贴句子)

  当时小鸭子是什么心情,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后面是什么符号(?)

  (体会语气:高兴、商量、恳求)

  他应该用什么语气和妈妈说呢?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读说话)

  鸭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出示鸭妈妈的话)

  鸭妈妈多狠心啊,她明知道小鸭子还不会游泳,还让他自己去,你们恨鸭妈妈吗?为什么?

  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读鸭妈妈说的话呢?(和蔼、关爱、信任)。

  谁能用这种语气读出来(指名读,小组读)

  小鸭子有没有听妈妈的话自己去游泳呢?小鸭刚下水时他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克服困难学会游泳后又是什么心情?

  你们喜欢这个勇敢的小鸭子吗?那你们还想读读他吗?现在在小组内分角色读读课文。

  现在又有一只小动物遇到难题了。

  4、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小鹰和鹰妈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各组带着问题表演读。

  (合作读)自选学习方式

  ⑴ 小鹰对妈妈说了什么?

  ⑵ 妈妈怎么回答的?

  ⑶ 最后小鹰怎么样呢?

  ⑷ 小鹰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⑸ 分角色读读第二自然段。

  最后小鹰和小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本领,那谁说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都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学习写字:

课文学完了我们来写写字吧。

  学生观察自己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汇报。

  师范写,生仿写,展示,评价。

  五、作业

  1、 把小鸭和小鹰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 制作小头饰演一演。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预设]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继父带“我”去看海的意义。

  2、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体会和感受到继父对我的爱,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感受继父的伟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引领学生品味继父的言行,从而让学生走近这位无私、高尚、伟大的继父。

  难点:课题“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抓住“情”感,让学生在真情的激荡下,自觉地完成朗读、品悟、学习语言,获得情感的熏陶、洗礼,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初步感知

  1、齐读课题——我看见了大海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怎样的大海?

  3、设疑:文中既然没有写到我去看大海的情景,为什么课题说我看见了大海了呢?

  4、用心读文,读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可抓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乃至整篇课文来谈谈自己所读懂的。引领学生借助文本进行第一次情感交流,使学生的潜意识里有着自己真切的体验。

  5、在读懂句子、内容的基础上,找一找令你感动的句子,作一作批注,最后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令你感动”这条主线来促进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生自主寻找、批注、汇报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又一次对话。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内容,而且还体会到了课文的情感。

  二、深入情境品读感悟

  △通过下面三处品读点的教学,真正把三维目标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为了感受继夫那伟大的爱,在落实这一情感目标之中也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语言训练,而不是浮在表面上的体验。

  1、品读点:品味父亲说的几句话

  (1)点击父亲说的几句话

  “来,河子,伯伯带你去串门儿。“

  “去外面看看吧,河子,外面有好多好玩的东西。“

  “放心吧,河子,谁笑话你,我就这样——

  “河子,抬起头,别害怕!”

  “喂,过来认识一下,小家伙们,这是河子,你们的小朋友河子。”

  (2)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当学生读不好,说不好时,老师要起好桥梁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比如,极其生活化的语言,“来,河子,伯伯带你去串门串门。”先让学生谈谈对“带”字的理解,从这一个“带”字你读懂了什么?这样学生由衷地会领悟到是伯伯带我去串门,才使得我有胆量走出家门。一个“带”字,带出了我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勇气。从而学生不由地会明白:要读好这一句话,就得强调这个“带”字。

  (3)指读、评读、分角色朗读。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使学生读懂继父说的每一句话,是继文的爱给了我自信,给了我接触社会的机会,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这里给学生充分时间,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自主学习,把“怎么读”贯穿这一部分教学。通过朗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了一位伟大的继父,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2、品读点:品读继父给我讲大海故事,鼓励我独自生活

  ※这部分品读采用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合作探究的方式。

  (1)默读课文17-29小节,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小组内合作解决。

  (3)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①为什么继父看见“我”做了原先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继父就会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②继父就要死了,带“我”去看大海这“撒谎”一事,完全可以瞒着我,为何在临死前把它说出来呢?

  (4)带着以上两个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文,认真思考。

  ②小组交流每人探究的结果。

  ③全班汇报交流。

  ※一旦学生有困难,起到桥梁作用的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比如第一个问题,先是理解“欣喜若狂”和“惊天动地”这两个词语。再是想象一下我可能做了件什么事?最后是我做了对常人来说是如此微小的事情,而继父会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为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以上两个问题时,还要美美地欣赏一组佳句:“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是这样深情的语言,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为了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找到一个交点。在探讨的过程中,继父那伟大的举动,使学生不难明白继父给我讲“大海的故事”的缘由,是为了让我看到美好的前景,让我对生活充满色彩,充满希望。是为了鼓励我独自生活,有能力面对生活,面对社会。从中学生也不难悟到,继父那美丽的谎言的.用意,学生也不难看到了拥有大海一样宽广胸怀的继父。

  3、品读点:品读“我的变化”

  (1)找出原先的我和长大后了的我的一些变化的语句。

  (2)读读这几句话,看到这一变化,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为了提升继父的形象,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我现在有勇气、有能力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是继父为我所安排、所付出的一切。

  三、自由练笔,升华情感。

  1、谈谈对课题“我看见了大海”所包含着的意思。

  △允许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既升华情感,又是检测学生对文本整体的把握。

  2、小练笔最后一句话:“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写下所省略的内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发挥想像,创造性写话,写出内心独白。既能锻炼学生的言语实践,又能帮助学生深化我对伯伯深深的爱的这份情感。

  3有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1、注重情感体验。

  课标中获知: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课中,我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用理智、经验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欣赏课文的内涵。多处“移情”进课堂,注重体验。随着体验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继父那无私、高尚、伟大的爱。作者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感情,在孩子们的心田中流淌,课堂中多了应有的人文情怀。

  2、探究人文内涵。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文章中的人文底蕴,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本课中,本人引领学生用心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人文理念。这堂课的设计,无不充满深深的人文内涵,闪现浓浓的人性精华。

  3、渲染激情话语。

  整堂课,本人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着老师充满激情的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想像,有着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方法来引导,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读书,有着老师充满激情的优美语言的渲染在课堂上的闪光,使学生的心灵阳台多了一缕明媚的阳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及活动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读文明理等活动,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学习的成功感。

  3、感受翠鸟的美;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

  1:(鹦鹉):它可以模仿人类说话。

  2:(鸿雁):它每到春天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它是春的使者。

  3:(黄鹂):它的歌声清脆悦耳。

  4:(啄木鸟):因为它可以捉虫子,是森林的医生。

  二、揭示课题

  过渡: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齐读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1: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

  2:翠鸟的羽毛很漂亮。

  3:翠鸟的眼睛非常透亮,嘴巴又尖又长。

  三、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1、读音:有“赤、衬、衫”(翘舌音)、“秆、衬、衫、泛、翁”(前四者为前鼻音,最后一个为后鼻音)。

  2、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秆、绣、褐”,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翁”,颜色或衣服学习“赤、褐、衬、衫”等。“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有“羽”“禾”的部件。

  四、读文作画、张扬个性。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完了课文,你对翠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发言,抓住翠鸟的特点,进一步了解翠鸟的样子、生活习性和活动。)

  过渡:看来,同学们通过读书,已经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给我们描述了翠鸟的外表、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你们喜欢翠鸟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2、课堂训练: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最擅长的方式,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谁收获大。谁喜欢翠鸟外形部分?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吗?好,请同 桌或小组合作,画一只课文中描写的翠鸟。喜欢翠鸟捉小鱼部分的同学请站起来,老师也很喜欢读这一部分内容,我已经练习读了七八遍了,觉得能够读出翠鸟捉小鱼的情景了。你想和老师比比吗?好,你们赶快练习,可以找自己的小伙伴切磋一下,看能不能比过老师。有没有两部分都喜欢的?肯定有。爱学习的孩子总是这样。你们学习完一部分,可以学习另一部分。好,大家开始吧。

  (学生自由分组学习,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

  3、师述:刚才同学们学习很投入,读书很认真。我们来交流一下,哪几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大家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实物投影一个小组送来的画)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根据自己的感悟想象画出美的图画来,这说明你们读懂了课文。老师也画了一只翠鸟(多媒体课件展示),可是忘记了涂色,大家能不能看着提示,来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呢?自己练习说一说。(学生练习)

  五、评读感悟,凸显个性

  1、师:翠鸟又漂亮又机灵,还擅长捉鱼。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比比吧。(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2 、共同评议。

  3、师小结:

  翠鸟太可爱了,应该保护它。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很难捉到。翠鸟应该生活在大自然里,不能捕捉,如果捉了也活不久,会害了它。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捉。其实,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翠鸟)

  六、拓展延伸,放飞个性

  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凭着自己的力量,读懂了课文,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或疑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收获或疑问给自己布置一道家庭作业题。

  选作:

  1:现在,鸟儿的家都被淘气的小朋友捣坏了,我要为鸟儿造几个窝,让鸟儿都有一个舒适、温暖的家!

  2:我准备做一期关于“我喜欢的鸟”的手抄报。让大家都来认识鸟。

  3:我回去将继续在电脑上查阅有关翠鸟的资料,进一步了解翠鸟。

  4:我想向全市的小朋友发出倡议:爱护鸟吧,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七、全课总结

  师:“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其实,课外还有更大的学习语文的空间。希望你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或疑问,继续探索,继续研究,老师将永远做你们学习上的朋友!

  课后反思:

  本学期上了一堂新教师展示课《翠鸟》。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翠鸟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外形。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这节课的重点目标之一就是指导孩子抓住事物的特点,对动物外形进行描写。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讲台的新老师,我在教学方面有着明显的经验不足的特点。在上这类新课时,往往重点不突出,有些知识点没落实。

  备课中考虑到对于翠鸟这种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小鸟,学生们知之甚少。针对本课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我制作了课件并且准备了若干鸟类图片,并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资料。

  课堂上学生在感受、体验作者抓翠鸟外形美时,我适时播放了色彩艳丽、富有动感的画面,借助了画面由爪子→头部→背部→腹部,颜色不断叠加,呈现了五彩斑斓的羽毛变换,同时配以小鸟清脆的鸣声,朴棱着翅膀箭一样捉鱼疾飞的身影,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理解上的难点,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感受到了翠鸟外形的艳丽之美,而且极好地体会了翠鸟“钓鱼郎”的美称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孩子们饶有兴趣之时,我的一句:“你们喜欢翠鸟吗?原意背下对翠鸟美丽外形的描写吗?”学生们齐声“愿意”继而兴趣盎然地背起来,全然没有了畏难情绪和被动状态,而此时我依然用课件演示外形分环节画面,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这种分层指导课后效果得到检验,绝大多数学生均能背诵下来。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掌握了描写翠鸟的外形特点后,便及时的出示老师和孩子们收集的各种鸟儿图片,,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其他鸟的外形。先让孩子们口头说,直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如何进行描写后,才开始进行笔头习作。这次作文下来,我发现孩子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按一定的顺序描写,并且清楚的知道总分关系如何表述。

  由于这堂课试讲过一次,加之很多老师的指点,所以总的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孩子在朗读翠鸟外形的色彩鲜艳、小巧玲珑时体会并不深┄┄当然很多细节问题可能跟老师的引导有关。上了这堂课,感受很深,由于对文本的挖掘不深,对学生的引导还很肤浅。一节课应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应掌握什么?这些东西在课堂上体现并不明显。其实,上一堂课很容易,但是上好一堂课却很难。这一学期下来,在教学上的感触很多,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及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最普通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教具准备:

  优美轻柔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来到了乡村人家,谁能说说乡人家的哪处景物给你印象最深?

  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院落晚餐织娘催眠

  二、研读品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你喜欢的一处乡村风景美美地读读,并说说喜欢理由。

  2、读时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语句并做上记号,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在脑海勾画美丽的画面。

  3、全班交流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4、请用心去朗读,把乡村的可爱美景读出来。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整理回顾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齐读。指名读。配乐)

  3、讨论探究:“独特,迷人”什么意思?那怎么理解?它在文中什么作用?

  4、请选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象配乐朗诵,在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四、激发兴趣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

  出示挂图,导入 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精选】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