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 永:《凤栖梧》 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 板书: (线索) (重点) 离别前: 勾勒环境 离别时: 描写情态 离别后: 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 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 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 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 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 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
寒蝉凄切 骤雨初歇 别前:勾勒环境 凄清、萧瑟
雨 霖 铃 柳永 (线索) 帐饮无绪 兰舟催发 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 情景 伤离别 别时:描写情态 留恋、难舍 交融 (主题) 望空凝思 情意绵绵 (特点) 良辰美景 如同虚设 别后:刻画心理 伤感、苦涩 千种风情 无人诉说
语文教案 篇2
一、案例背景:
《我要一本书》叙述了罗蒙诺索夫小时候随父亲去打渔,遇到狂风巨浪,他勇敢地爬上摇晃的桅杆,扎紧了吹落的帆,渔船才慢慢平稳下来,父亲要奖给他一件鹿皮上衣,而他却要一本什么知识都有的书。故事赞扬了罗蒙诺索夫与狂风大浪搏斗的勇敢精神及热爱读书的好品质。
我曾两次上过这篇课文,印象中学生通过学习了此文,又认识了一位俄国的科学家,他的勇敢和强烈的求知欲打动了许多学生。但有关他的其他信息一概不知。今天,我又面对这篇文章,一时考虑了良久,如果我还是按照前两次的上法让学生感悟课文,深悟人物的品质,在倡导新理念的今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走近他,进而学习他身上的优秀品质呢?我想到了电脑,通过查阅,发现罗蒙诺索夫原来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曾创立的大学现在被改名为罗蒙诺索夫大学。小时候家境贫寒,他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还是一一地克服了困难,就是这位科学家,在音乐、美术、文学、天文等十几个领域中都有建树,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大家”。有了这么一个“发现”,我决定让学生课外去搜集资料,了解有关信息,通过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理解课文。以下就是我的实践与想法。
二、案例分析:
有目的地搜集信息,实现信息的互动。
[片段一]:
出示句子:罗蒙诺索夫爬上摇晃的桅杆,扎紧吹落的帆,渔船才慢慢平稳下来。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为什么罗蒙诺索夫要扎紧吹落的帆?因为海上起了大风,如果不把帆船上的帆扎紧的话,船会被浪打翻的。
师:谁知道帆船?
生:帆船是靠风力来吹动的。
生:帆船帆船,必须有帆,如果没有帆不仅不能向前进,而且还会摇晃,最后会翻身的。
师:那现在帆――
生:现在帆吹落了,渔船就不平稳,船会沉下去。
师:所以说船在――
生:颠簸。
[片段二]: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他的勇敢?
生:小时候罗蒙诺索夫经常跟着父亲出海打渔,因为在海上打渔很危险,他这样做,可以看出他的勇敢。
生:从图片里我观察到风很大,浪也很大。这也说明他很勇敢。
生:我从“扎紧吹落的帆”这几个词中体会到他很勇敢,因为爬上桅杆已经很吃力了,现在要爬上摇晃的桅杆还要抱紧桅杆,很容易掉下去的。
师:那你知道桅杆吗?
生:有二三层楼那么高。
生:可能有20多米那么高。
生:有五六米那么高,爸爸告诉我,相当于二层楼房那么高。(还拿出搜集的图片做了展示)
(学生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那么高!”)
师:是呀,多高呀!当时这桅杆还是――
生:还在不停地摇晃着。
生:这样爬上去就更加危险。
生:如果罗蒙诺索夫不抱紧桅杆的话,他就要掉到海里去。
生:当时风很大,把帆都吹落了,现在罗蒙诺索夫却要用尽力气把帆扎紧,很不容易。而且我还从“渔船慢慢平稳下来”这几个词中体会到帆扎紧后,风力还是很大,渔船是慢慢地平稳下来的。
师:在他的努力下,原来颠簸的渔船总算――
生:平稳下来。
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他的勇敢,自己试试。(发现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老师发现你读得很好,请你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罗蒙诺索夫爬上桅杆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他爬上摇晃的桅杆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我这个地方读得很慢。
[评析]:
在上第一课时时,有学生就提出“桅杆是什么?帆船上的帆到底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从许多学生一脸茫然的神态中我知道学生的期望,有的虽然说了,但也没能让更多学生领会。我想,与其由老师告诉他们这些知识,还不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信息(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让孩子们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搜集信息的能力。
“桅杆”学生没有亲眼见过,学生通过了解,知道桅杆有二、三层楼那么高,还拿来图片做了展示。当时桅杆是摇晃的,那更是难上加难的事了,我们一般爬竿都觉得不太容易,更何况罗蒙诺索夫是不顾一切,爬上摇晃的桅杆,扎紧了吹落的帆,渔船才慢慢平稳下来。这样,罗蒙诺索夫和风浪搏斗的勇敢形象就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里。
带着问题去搜集信息让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丰富的信息又为学生的互动提供了保证。
适时地展现信息,提高信息的互动。
[片段三]:
“难道一件皮上衣还比不上一本书吗?”父亲的意思是——
生1:皮上衣是很珍贵的呀,怎么要一本书,不要皮上衣呀。
生2:一件皮上衣比一本书贵多了。怎么只要书,不要皮上衣呢?
生:难道一件皮上衣比一本书差吗?
生3:老师,我知道罗蒙诺索夫的第一本书不是他父亲给他买的,他和父亲到邻居家,罗蒙诺索夫看见邻居家有一本书,他很想看,就向人家借。可邻居的小孩却要罗蒙诺索夫三天之内为他们捉一只小海象,才肯借给他。小海象不是这个季节养的,很不容易捉到。罗蒙诺索夫给一个商人无偿地干了四天活,才换来了一只小海象。可后来邻居家的小孩又刁难他,让他在坟地上睡一夜就把书借给他。罗蒙诺索夫太想看这本书了,真的在坟地上睡了一夜,于是那两个邻居看他这么要看书,只能把书借给了他。
师:听了刚才张立然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生:他想要一本书,连在坟地里睡一夜都愿意,他真爱学习。
生:要是我的话,我肯定不敢一个人在坟地里,更别说睡一夜了。
生:刚才张立然的资料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了罗蒙诺索夫的爱学习,我们以后也要向他学习认真地去搜集。
师: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带给我们这么多信息。
[评析]: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往往想在课上一股脑儿地发布给大家,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适时地展示出来。本课的教学中,在理解罗蒙诺索夫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开始三位学生的回答只局限于对文本的认识,而第四位同学则从查到的资料中选出很有代表性的小故事给予展示,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罗蒙诺索夫为了要一本书,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了。此时,一个勤奋好学,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少年仿佛“立”在了学生面前,再高大的形象在他面前也会显得渺小。
及时地给予评价,激活信息的互动
[片段四]:
师:他长大以后真的有出息吗?
生:他是个科学家。
生:还是一个画家。
生:我从网上查到资料,他长大以后成了著名的哲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在13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有学生在底下说:“真厉害!”
生:我也查过,罗蒙诺索夫还自己创立了一所大学,现在这所大学叫罗蒙诺索夫大学。
师:罗蒙诺索夫真的很了不起,老师发现你们也很了不起,课外查到那么多资料。
[评析]:
教师鼓励赞美的话能激发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也许还能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信心肯定倍增,而另外的学生也会以这位学生为榜样,这就激发了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片段三]和[片段四]中,我及时地对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评价,给予了肯定,这样,孩子们乐于把自己知道的、搜集的告诉同伴,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在相互的交流中表达信息,进而生成新的信息。
走出课堂,提升信息的互动。
[片段六]:
师:他从小就喜欢提问题,那我们能不能像他那样提问题?
生:海豚为什么那么聪明?
生:海是怎么形成的?
生:海上的天气为什么会那么恶劣?
……
师:同学们脑子里也有许许多多的疑问。怎么解开这些疑问呢?
生:多看有益的书。
生:上网查资料。
生:从报刊上看。
生: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
师:我们可以从各种渠道去查资料,去发现,也可以和同学去交流,来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让我们也像罗蒙诺索夫那样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成为一个爱书本、有出息的人。
[评析]:
“天地大课堂,万物皆书卷。”信息源于生活,要使学生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就必须走出课堂。正如学生说的: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从丰富的生活资源中汲取鲜活的信息,应用于课堂,服务于课堂,以更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提升再次信息的互动。
三、反思:
这一次上课后的感受与前两次完全不同。孩子们也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他们走进生活,走进网络,向父母,向他人请教,向书刊查阅,借助先进的信息资源,上网查寻所需资料,他们各显神通,多渠道地搜集信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搜集的信息帮助解决问题,打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使参与学习的群体获取了新的信息,教师运用鼓励性评价,激起了全班学生收集、交流的欲望,师与生、生与生的信息处于良性动态交流之中。信息的互动让孩子们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参与,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⑵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能力目标:
⑴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⑵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⑶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德育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1、复述法:
本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完成的。通过认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意蕴。
2、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质疑研讨,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父亲形象,领悟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注音:
凹凼(dàng)揩(kāi)黏(nián)尴尬(gāngà)硌(gè)烦躁(zào)
2、释义: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⑵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⑶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⑴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⑵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⑶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⑷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⑸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美妙精巧的儿童诗。诗歌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展现了孩子想飞上月亮、遨游太空的美好愿望。全诗韵律和谐,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儿童情趣。课文插图生动形象,能引起孩子对夜空无限的暇思,对美丽神奇夜空的深切感受,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
设计理念
看月亮、数星星,是孩子们非常爱做的一件事。教学本课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丰富、生动的画面之中,情境之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想像世界,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表演,自由体验,自由诵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愿意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真情。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认识8个会认字,会写天、两、儿、只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之间的联系,发挥想像,体会晴朗夜空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
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趣味猜谜,激发兴趣。
1、猜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学生猜)。
2、你们平时见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3、多么神奇的月亮,现在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夜空去看看。
二、情境导入,入情入境。
1、出课文插图,请同学认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亮船就在大海里飘啊飘!同学们,想不想上去坐坐,让我们闭上眼睛跟着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
2、放歌曲《小小的船》,让学生到太空去感受一下。(学生可以边听边随着音乐比动作。)
3、学生说说听完歌曲后的感受。
师小结:太美了,太令人陶醉了,有位叶圣陶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儿歌,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小的船》。
三、出示课题。
1、船字谁会读?谁还想读?大家一起读。你们都见过哪些船?
2、在船的前面加个小小的,你读一读,你感觉这艘船怎么样?(小小的、很轻、很可爱)
3、那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4、多可爱的一只小船,让我们来轻轻地读课题。
四、初读课文。
(过渡语:现在让我们到文章中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轻轻打开课本68面,准备好了吗?先听听录音机智里的叔叔是怎么读的,可要仔细听好每一个字。)
1、听录音机范读。
(过渡语:同学们喜欢这首儿歌吗?那我们自己来读一读。注意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拼读或请教同学、老师。)
2、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儿歌。
3、挑战读。
①谁愿意来读读儿歌?(读完其他同学评价。)
②谁向他(她)挑战。
4、齐读儿歌。
5、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为什么?
五、课间放松。
学生边唱《摘星星》边跳舞。
六、认读生字。
(过渡语;表演得真好。连淘气的字宝宝都呆不住了,它们也跟着跳出了课文,变成了一颗颗小星星,跑到这儿来了。现在我们来做摘星星的游戏。每个星星后面都有一个字,谁读对了,星星就跟谁回家。)
1、做摘星星的游戏。这时上来做游戏的学生可以带同学读,也可以当小老师考考同学,也可就读音方面给同学提个醒。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都和这些字宝宝交上了朋友,我相信,不用拼音朋友的帮忙,你们也一定能认识它们,对吧?)
2、开火车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3、学生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
4、你能用哪个字来组词或说一句话?
5、齐读生字卡片。
七、学写天两两个生字。
1、学生说说这两个字的笔顺。
2、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在写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教师范写。
4、学生书写。
5、同桌互相交换欣赏所写的字,说说别人写的字哪些值得自己学习,还有哪些地方你可以当小老师指出它的缺点。
6、教师检评。
八、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齐背《滕王阁序》
讲读新课
1、导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
〖板书课题 师说 (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
古文运动的主张:
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②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憙唯陈言之务去。”憘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3、讲读课文
①译 ②分层 ③概括层意
〖板书 ┌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 (为什么) └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
【教学步骤】
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
2、讲读第二段
①生读 ②生译 ③分层 ④说层意
〖板书 结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精选】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