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2 12:52:5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范例[8篇]

语文教案 篇1

  我们老师非常珍惜这次和贵校的交流机会,究竟上一堂什么样的课呢?如何达到教学的目标呢?是追求精致还是扎实?是表演做秀还是求真务实?两位年轻老师思索着怎样才是交流和合作?怎样才能提升业务素养?深思熟虑后定位于返璞归真、原汁原味的常态课。有目共睹,课后就有16字的感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我们极力去实现“原生态的课堂教学”,用真切展现课程的理念,用真情拓展学生的感悟,用真实创新学生的思维。

  一、课文简析

  《老人与海鸥》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教学实录及评析

  语文课堂,属于孩子,教学则应该回归自然,贴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进行深切的情感交流,基于此认识,两位年轻的老师在尝试中摸索。

  1、因“疑问”而精彩。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老人与海鸥》中,叶老师的轻轻话语“站在翠湖边上,你有什么疑问?”,自然引出了学生心中的疑问“海鸥为何送别老人?”。《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上老师的微笑的导入:“呼风唤雨,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呀?”读完了词语,让学生谈谈不理解的有哪些。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了“探索者”的角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2、因“想象”而生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也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自由、大胆的想象。我们的老师挖掘文本,多方面寻找想象的突破口。《老人与海鸥》的课堂上,叶老师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这只海鸥,你要说什么?”赋予了学生无限的思考空间,在有效地的激励下,学生的回答“您好,我们的父亲!无论春夏秋冬,您都不辞辛苦的给我们喂食!谢谢您!”“爸爸!您真好!”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感同深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群的小海鸥正在翠湖边深情的呼唤。《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周老师抓住了关键的一句话“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象”,学生立刻活跃起来“过去的王公贵族交通工具只有马车、轮船,他们的娱乐生活只能下下棋,泡泡澡。而我们今天可以乘坐火车、飞机、磁悬浮列车,可以看电视、上网、视频等等”学生兴趣盎然,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得意的神情是在他们感悟到了当今科技的先进,现在舒适的生活只会令那些王公贵族艳羡。两位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努力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引领他们在广袤的思维时空驰骋。

  3、因“读写”而扎实。

  语文教学重在语感的培养,读是基础,形式的多样则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读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规,读要有独特的感悟,鉴于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则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两节课读的形式多样,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读的层次不同,初读,理解课文读,加入体验读。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感悟。《老人与海鸥》中叶老师设计了2个“写感受”的环节,提升了学生的练笔能力,《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周老师加强了生字词的教学,还有“发明”“发现”的词语区别教学,这些都展现了语文最本真的特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4、因“生成”而鲜活。

  教学的预设彰显思维的.智慧,而当前的课堂,因孩子们的灵动,而有了“课堂生成”,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我们期待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尽情释放自己思维感受。虽然,两位老师和孩子们都是初次相见,因为一起学习而很有默契,孩子们毫不羞怯,在他们的激情中迸发了智慧的火花,比如:用一个词形容老人的动作,引出了“细心、亲密、亲切、和谐、默契”等感悟程度不同的词语。还有学生动情的呼唤:“父亲!您怎能舍我而去?快快回来吧,我的父亲!”如此生动的领悟,谁不为之动容?那些即使没有发言的孩子,他们的眼睛熠熠闪光,那是求知的欲望。即使一句话也没有说,他们憋红的小脸也就是课堂的色彩所在,我们也一起感受到了课堂的和谐鲜活。课堂的生成就是课堂的生命!

  三、教学反思

  两节课都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我们感受到课堂的生机与灵动时,也感觉到“简约而不简单”。但众所周知,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有尝试就有不足,有摸索就有缺失。

  1、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凝练,预设的问题过于琐碎,有些话语过多的重复,不够自然贴切。

  2、对文本的拓展浅尝辄止,不深入。《老人与海鸥》中预设的“如果你是老人,你要说些什么?”问题没有引导讨论,不了了之。课堂教学源于文本但要高于文本,《老人与海鸥》除了感受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美,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与动物和谐相处呢?没有展开。《呼风唤雨的世纪》探讨了农耕社会的生活贫乏,现代生活的舒适方便,那21世纪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没有引发学生联想。

  3、教师刻意对着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痕迹较重,不放开,因此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够紧凑。《老人与海鸥》中写的锻炼由于时间关系显得潦草,《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堂节奏前紧后松,教师后来的引导有些泛化!

  总之,合作交流中总是鞭策着我们成长,在大家的关注中我们有所收获,但深知还有诸多的不足,需要各位的赐教,渴盼得到各位的扶助!我们真诚希望和联盟小学缔结联盟,相互学习,携手共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

  2、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3、把握文章主旨“人因有思想而伟大”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帕斯卡尔

  (1623—1662),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成果卓著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哲学家、散文大师和宗教圣徒似的人物。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从之一。

  他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在身后却为自己留下了高耸的纪念碑,他的主要著作是《给外省人》和《思想录》,前者常常被看做是法国古典主义散文的奠基之作,后者则为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成为人因思想而伟大的一个明证。

  帕斯卡尔有言:“我们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指引人的力量在于他的心灵。

  读《帕斯卡尔思想录》,是一次走进大师的心灵之旅,能帮助人从精神的噩梦中苏醒。

  二、关于《思想录》

  《思想录》集中了帕斯卡尔对于人生和宗教等问题的沉思与感悟,以其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笔的流畅隽永已经成为思想文化史上的古典著作。本文节选自《思想录》的第六编“哲学家”,侧重于对思想之价值的体认。

  世界上最伟大的随笔经典,畅销四百年,被译成几乎所有文字。帕斯卡尔以其揭示矛盾的方法,反复阐述了人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两个极限之间的对立悖反,论证了人既崇高伟大又十分软弱无力这一悖论,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伟大这一动人主题。

  三、课文理解

  1、阅读课文,先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比作是苇草。所不同的是人能够思想。

  2、理解第1节“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帕斯卡尔的一个核心观点)

  说明人的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3、读第2、3节,作者为什么把人比作是苇草呢?

  帕斯卡尔先把人放在阔大浩瀚的宇宙背只能在风中无力摇晃的苇草作喻,形象写出人本身的脆弱、渺小,在大自然中是不堪一击的,这是人悲剧性的一面。

  “然而…… 一无所知”是什么关系的复句,主要表达什么意思?因果复句

  人是高贵的,因为他有思想。

  4、第2节理解

  作者更看到人脆弱表象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人又是高贵的,比能毁灭他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他有思想。宇宙的阔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囊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这里,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主要标志。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他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于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5、阅读第3节,文中的“它”指代什么?“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又该怎样理解?“它”指代人的思想。

  首先从空间上看,人相对于整个宇宙是渺小的`,其次,从时间看,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

  “无法填充”是指这种空间上的渺小和时间上的短暂都是人无法改变的命运。

  6、为什么说“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也正因为空间上人相对于整个宇宙是渺小的,其次,从时间看,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想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的使命。作者更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能努力思考,人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失却了人成为人的起码的条件。

  概括第2、3段主要写什么?写思想能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7、谈谈你对第4段的理解。

  写人心灵追求与实际表现的矛盾。人,即便他堕落了,但也没有完全泯灭心中的灵性之光,所以,他才会想表现为天使;但这个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显意识,而在这一个显意识的冰山下蠕动的,常常是连禽兽都不知的邪恶,而人又常常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漠视这些邪恶。

  有一句老话:善良的愿望往往把人引导到地狱中去,这些善良的愿望可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名之,也可用幸福、革命、富裕、正义描绘,但在历史上,有多少的罪恶都是借着这些善良的愿望而大行其道。

  8、阅读5-7节,为什么说“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

  因为思想伟大、独立、自由,能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出奇的缺点”指什么?思想中的邪恶、欲念等。

  第5、6、7段,写思想的“伟大”和“卑贱”。

  思想是伟大的,因为它是独立的、自由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1)使人由脆弱的生命变得有力;(2)使人高于万物,超越一切对手,成为万物灵长。(3)使人拥有尊严,形成了人的伟大。

  思想又是卑贱的,帕斯卡尔认为“欲念和强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根源”,人们总是被虚幻、邪恶的欲念包围,它驱使人们追求享乐、追求安适、追求衣食温饱,追求天伦之乐,人们永不会满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更高的来自别人的关注,所以思想难以超越这些虚荣而真实地生活。

  9、第9段为什么“认识自己是可悲的,认识自己之所以可悲却是伟大的”?

  (1)因为人是渺小的,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认识自己是可悲的”。

  (2)人又是有思想的,所以“认识自己之所以可悲却是伟大的”。

  第8、9段,写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

  人是一个可悲的存在,人是卑鄙渺小、微不足道的,然而可贵的是,人能认识到他的可悲,其他万物,比如一棵树就做不到,因此人又是伟大的。

  帕斯卡尔可以说是深刻地洞察了人类心灵的辩证法,他不像愤世疾俗的人那样,只看到了人性的黑暗;也没有如那些浮浅的乐观主义者一般,只看到了人性的光明。面对着人的心灵,他敏锐地觉察到:人性之中最奇怪的东西莫过于我们在一切事物里都发现相反性。人的伟大和可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

  10、第10段 “伟大君主”、“失了位的国王”

  与“可悲”“伟大”有何关系?以“伟大君主”、“失了位的国王”类比,仍然强调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我们没有感觉就不会可悲;一栋破房子就不会可悲。只有人才会可悲。

  人的伟大——我们对于人的灵魂具有一种如此伟大的观念,以致我们不能忍受它受人蔑视,或不受别的灵魂尊敬;而人的全部的幸福就在于这种尊敬。

  人的最大的卑鄙就是追求光荣,然而这一点本身又正是他的优异性的最大的标志,因为无论他在世上享有多少东西,享有多少健康和最大的安适,但假如他不是受人尊敬,他就不会满足。他把人的理智尊崇得那么伟大,以致无论他在世上享有多大的优势,但假如他并没有在别人的理智中也占有优势地位,他就不会惬意的。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位,无论什么都不能转移他的这种愿望;而这就是人心之中最不可磨灭的品质。

  而那些最鄙视人并把人等同于禽兽的人们,他们也还是愿望着被人羡慕与信仰的,于是他们就由于自己本身的情操而自相矛盾了;他们的天性来得比一切都更加有力,他们的天性之使他们信服人的伟大要比理智之使他们信服人的卑鄙更加有力得多。

  人的伟大——人的伟大是那样地显而易见,甚至于从他的可悲里也可以得出这一点来。因为在动物是天性的东西,我们于人则称之为可悲;由此我们便可以认识到,人的天性现在既然有似于动物的天性,那末他就是从一种为他自己一度所固有的更美好的天性里面堕落下来的。

  因为,若不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有谁会由于自己不是国王就觉得自己不幸呢?人们会觉得保罗哀米利乌斯不再任执政官就不幸了吗?正相反,所有的人都觉得他已经担任过了执政官乃是幸福的,因为他的情况就是不得永远担任执政官。然而人们觉得柏修斯不再作国王却是如此之不幸,——因为他的情况就是永远要作国王,——以致人们对于他居然能活下去感到惊异。谁会由于自己只有一张嘴而觉得自己不幸呢?谁又会由于自己只有一只眼睛而不觉得自己不幸呢?我们也许从不曾听说过由于没有三只眼睛便感到难过的,可是若连一只眼睛都没有,那就怎么也无法慰藉了。

  11、本文想表达什么?你读完本文有何感想?

  确立思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蕴含对于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与激情。认为只有同时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软弱无力才能看到真理。人是伟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达到幸福的,又是处于十分悲惨的状况的。所以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至少是认识人的一部分,伟大与卑微的统一,高贵与贫贱的统一,幸福与不幸的统一。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

  四、帕斯卡尔的苇草(读后感)

  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很脆弱的东西,但却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帕斯卡尔思想录》里最精彩的观点。

  帕斯卡尔发现的不是人的渺小,他发现的是人的高贵。一个人,只要拥有了思想,遇见鬼神,鬼神畏惧你;遇见高山,高山就给你让路;遇见河流,河流会给你铺桥;遇见天空,天空会给你翅膀。思想的力量是无人能挡的。

  苏格拉底赤足走在冰天雪地里,思想让他忘记什么是耻辱和刑罚,被捕之后,他拒绝弟子的营救,从容面对死亡。孔子怀着远大的抱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然而他的呼号却无人理睬。叔本华和尼采生前也把自己献给了哲学,死的时候却十分寂寞。

  其实那些能够在苦难与困顿的时代不放弃思想的人,都是真正的大思想者。在他们死后,他们的思想大都征服了后世的人。然而,他们的思想魅力不在于生前死后的进攻和征服,而在于拯救。苏格拉底的思想拯救了古希腊青年,孔子的思想拯救了儒家社会,叔本华的思想拯救了战乱后迷茫的一代,尼采用思想拯救了弱者的灵魂。

  弘忍在把衣钵传给慧能之前,对慧能说:“你是个贫贱的粗人,如何悟佛?”慧能答道:“人分南北,佛无分南北。”弘忍语塞,终授其衣钵。思想如佛,不分南北,不论贵贱。慧能一生贫贱,靠着高贵的思想,赢得了生前身后人们的喝彩与尊重。

  有思想是一件相当幸福的事,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你有思想,思想就会带你去飞翔。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得有多远。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②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会写“串、告、诉、颗、兔”8个字,会读9个生字以及生字词,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进一步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表演中感悟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与《小马过河》这篇故事建立联系,深化对做事要亲自尝试重要性这一主题的认识。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出示生字)

  1.带拼音齐读生字(全体一起复习生字)

  2.去掉拼音读生字(排火车检查生字)

  3.抢答生字词(摘葡萄,学生抢答)

  (二)朗读感悟,复述故事

  学生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是围绕几个小动物展开的?(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

  2.请同学简单的概述一下故事。(简单的几句话即可)

  (三)精讲点拨(学生多形式阅读与课文分析相结合)

  1.齐读第一自然段,一起走进童话。齐读过后,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起来朗读本段,听的同学完成下列问题。

  A.两个“一会儿”表现出狐狸怎样的心理?

  B.狐狸有没有吃到葡萄,如果没有,它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能边读边表演一下吗?(让孩子们自己在阅读当中体会童话中的人物形象)

  2.“有哪位同学想给大家读一下二、三自然段?”多找几名同学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小松鼠听了谁的话?(狐狸)小松鼠为什么会相信狐狸呢?(它认为狐狸是聪明的)

  B.小兔子相信了谁的话?(小松鼠)

  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可以总结出:小松鼠和小兔子都具有轻易相信别人的.话的特点。

  带着轻易相信的语气再读二、三自然段体会两个小动物的心理。

  3、老师范读第四自然段,可以边读边让孩子们做动作,然后思考问题。

  A.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葡萄?(紫红)从这个词你能推断出什么?(葡萄应该成熟了)

  B.“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你在什么时候会“迫不及待”?在文中表现了小猴子怎样的心情?

  C.小兔子为什么连忙对小猴子说:“不能吃!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孩子们可以体会到小猴子想吃葡萄的急切心情,和小白兔怕小猴子吃到酸葡萄的那种担心,故事进行到高潮,学生会情不自禁的在朗读过程中加入一些肢体动作,这是孩子们对这篇童话感兴趣的一种表现。

  4.故事进行到这里,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呢?我们继续往下看5、6、7自然段,分别找同学起来读这几个自然段,主要体会动作和对话带给我们的信息。

  A.小猴子相信小兔子的话吗?(不相信)你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呢?(小猴子是笑着问小兔子的,不仅问了小兔子而且还问了小松鼠。)

  B.如果你是小猴子不会相信小兔子的话吗?(不会)你会怎样做呢?小猴子又是怎样做的呢?(大口大口的吃葡萄)说明小猴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勇敢)与谁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小松鼠)你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呢?(没敢尝)可以看书小松鼠比较胆小。

  C.看到小猴子吃的很开心,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尝了一颗葡萄:“啊!真甜。如果你是小松鼠或者是小兔子,会有怎样的疑问?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四)反馈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课下排练课本剧,在故事的最后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欣赏课本剧,随机选一个小组上来表演。

  在表演中孩子们不仅可以进一步的理解课文,而且增进了小组间的默契,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与进步,在语文课堂当中适当的表演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

  根据反馈展示孩子们能总结出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还能说出要向小猴子学习:做任何事不轻信于人,要勇于尝试!

  (五)合作探究

  根据上面的学习成果,引出本节课的第二篇文章《小马过河》,进行组内阅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过后,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故事,且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A.为什么同一条河,大家的说法会不一样呢?(会分析问题,能回答出老牛高大,松鼠矮小。)

  B.如果是你,听了老牛和松鼠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你会怎么做?

  C.从这篇童话故事中,你有哪些心得想与大家分享呢?

  (六)总结提升,突出主题

  本节课阅读的童话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做任何事不轻信于人,要敢于尝试,要学会分析,多多动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

  (1)以朗读为主线,启发学生读懂词句,体味情感,受到爱国热情的感染。

  (2)了解奥运会的由来、申办及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相关知识。

  一、播放歌曲,情景导入

  1.播放视频歌曲《我和你》。

  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或:这首歌是什么活动的主题歌?)

  2.说说对奥运会的认识。

  (北京奥运会是20xx年8月8日举行的,历时17天。20xx年8月24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圆满落下帷幕,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告别北京。当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内,举行了盛大的奥运会闭幕式。)

  3. 奥运会闭幕式上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仔细地读一读第2课,注意把字音读准了。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1. 检查自读情况

  (1)齐读课文,思考:两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内容?

  (2)教学生字词

  A出示第一批生字词。

  北京 时间 五环旗 表演 几名

  飞机 场上 运动员 朋友 外国

  B领读,指名读。

  注意“京、名、场、朋”是后鼻音。

  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北京时间:我国的标准时。

  五环旗(插入图片):奥运会会旗,旗面白色,上面有五个环,分别为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地区:蓝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绿色代表大洋州,红色代表美洲。五个环套在一起说明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

  C逐排出示第二批生字词。

  帷幕 舷梯 仿佛 燃烧 熄灭 友谊

  留恋 不舍 绚烂 抛向 卓越 尊重

  侧重读音指导,词语了解一下意思,不需要深入解释,在下面的学习中再学习。

  2.指导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

  A 在“鸟巢”上空/飘扬了17天的五环旗/已经缓缓降下。

  B 他们深情回望着/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以微笑/告别北京;

  C 如同/将一束束绚烂的鲜花/抛向天空

  3. 齐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4. 出示填空,了解资料。

  奥运会的会旗是( )。

  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是“( )”。

  奥运会场熊熊燃烧的火叫奥运( )。

  “落下帷幕”就是奥运会( )了。

  (学生根据朗读与预习填写。)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场:共六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左右穿插。重点要记住右边的笔画,右边的第一个笔画是横折折钩,第二笔和第三笔都是撇。

  名:共六画,上下结构。上面部分起笔是撇,第二笔是横撇,第三笔是点。

  2.其他着重要讲的描红的字。

  国:共八画,全包围结构。

  机:共六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还要注意左右穿插,最后一画的名称是横折弯钩。

  3.描红,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生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它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源。这里千峰竟立,争奇斗研,山势之雄伟,山色之秀丽,让人称奇叫绝。这里哪儿都是一副如诗如画的天然绝景。

  其中的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有着其他景点无法比美的魅力。想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二、自渎文章。

  出示自学要求:

  1、读了文章后,索溪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这篇文章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

  三、反馈、讲授新课

  1、读了这篇文章,给你了留下了什么印象?

  展示:课文第一段

  2、指导朗读。

  3、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的?

  (山,水,动物,游人)课件展示。

  4、你对索溪峪的什么最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喜好灵活安排学习段落。

  山山有什么特点?

  “野”表现在哪些哪里?(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课件展示)

  品读各种不同的美,欣赏画面,读文章。指导朗读。

  作者一开始把它与其他的景点进行比较,那他是不是在贬斥他们呢?为什么?(强调美的不同,是一种天然的美,没有人工的雕琢的`美)

  作者是怎样地把这“野山”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呢?(先概括后具体)

  水水野表现在哪里的?

  文章在描述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指导朗读。

  动物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游人人“野”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释“老叟”“返朴归真”“市井”

  5、品读最后一段。课件展示段落。

  是啊,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全被感染了,被净化了。感觉此时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哪个词能说明作者这有的感受。

  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是啊。作者此时看到的山不再是山了,水也不再是水了,它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是充满灵气的孩子。它们率真而自然,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了这美丽的山川,在作者眼里索溪峪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宠儿,那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样的感受?

  课文“野”又是什么意思?

  7、看得出来,此时你们对神奇的张家界充满了好奇,在上课前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张家界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四、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五、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了解了迷人的张家界,领略了“野”味十足的索溪峪,其实,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风景名胜,如梦幻的九寨沟,神秘而质朴的西藏,险要的华山,秀美的桂林等等,愿你们有时间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欣赏,更希望你能象作者一样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眼中美。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 新课。 1.进入新课学习。2.整体感知。 3.朗读感知课文。4.归纳小结。 5.归纳小结。

  一、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

  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1.齐声回答:杨朔。

  2.争先恐后回答。一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

  《三千里江山》。 .

  3.看教师板书,并思考。

  4.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一位学生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另一生回答:这是用了互文的手法,“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其他学生补充。

  5.点到的学生给这些词语注音或解释。其他同学对他们回答不完整的地方做补充。最后明确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1.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积极发言。一生说,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一生说,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其他的同学也谈各自的体会。

  3.听教师讲述,并浏览课文。

  4.自由朗读课文,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5.边读边思考。最后划分出课文的层

  次,并在班上交流。

  6.做好笔记,并思考。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9.齐声回答: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并体会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10.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二,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1.被点到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读。然后对他们的表现作评价。

  2.听教师小结,做好笔记。

  3.思考课后第一题。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进入本课。

  2.组织讨论交流。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2、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3、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4、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5、总结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同学们努力学习,去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这座宝库,去探索、追求吧!

  6、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人物多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街市热闹

  桥头趣景

  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精选】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