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利用词语组块,读准“猴儿、对峙”等词语,借助图片理解“房檩”等词语。
2、围绕作者对百泉村的“爱”,紧扣萌发作者“爱”的词句,凭靠各种阅读策略走近并走进作者的“爱”之表情达意,感受作者有魅力的语言。
3、读通、读懂课文,在形式多样的读中欣赏百泉村的独特美。
4、通过观察,初步了解本文的独特写法。
教学重点:
围绕作者对百泉村的“爱”,紧扣萌发作者“爱”的词句,感受作者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凭靠各种阅读策略走近并走进作者的“爱”之表情达意。
教学流程:
一、直接入题,理清文路
1、齐读课题。
2、解(四章)。板书:山泉村家
二、整体感知,触摸文意
1、初读课文。
①(课件)百泉村的山、泉、村、家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请同学们快速扫读课文,捕捉你所需要的信息。
②学生读书、思考。
2、学习词句。
(课件)第一组:山影儿花瓣儿一色儿几声儿拐棒儿桶底儿猴儿
①开火车读。
②齐读。
(课件)第二组:山高谷狭对峙屏障山涧衣襟流淌灿然
①小老师带读。
(课件)走进我家的院子,你会看到坐北朝南的一排新房,房檩、房柱都是一色儿新的,散发着树脂的.香味。阳光照在窗棂、门楣和玻璃上,白得耀眼。
①指名读。
②出示相关图片理解房檩、窗棂、门楣。
3、分别交流山、泉、村、家给人的印象。
三、多种策略,体悟文情
1、引文情。
①板书:爱。
②四小组分别读四句话。
(课件)我想,你会爱我们的山的。
我想,你会爱我们这山中的泉的。
我想,你会爱我们这小小山村的。
不用问,你也会爱我们的家的。
2、详品“爱山”。
①(课件)到底是怎样的山让作者如此热爱?请关注第一章,找找句子,读读句子,说说理由。
②学生自由读、找。
③交流。
重点句交流:(课件)你看这四周的群山,你会发现,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剑,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东山像两座驼峰,西山像雄鹰展翅。
④(课件)配乐朗读。
你爱我们这里的山吗?
你看这四周的群山,
南山像一把怒刺云霄的剑,
北山像猴儿捧着蜜桃,
东山像两座驼峰,
西山像雄鹰展翅。
这儿,山高谷狭,
阳光和月光,
常把山影儿描画在对峙的山峰上。
走在这峡谷道上,
青蓝的天,像一条带子;
两面的高山,像碧绿的屏障。
这儿的每一座山,
都包含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我想,你会爱我们的山的。
3、次略品“爱泉”。
①默读第二章,找找作者爱泉的原因。
②学生读、找。
③交流。
重点句交流:(课件)这儿山崖的石缝里,有涓涓的细流;山脚的深潭里,有暖暖的泉水;泉边,即使是在冬天,也长着青青的小草。
4、次详品“爱村”。
①圈找贴切动词。
②交流。
③(课件)
选词填空。
别铺垒盖贴砌
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路面是用石头()的,房屋是用石头()的,围墙是用石头()的,猪窝、鸡舍也是用石头()的。
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像一颗珍珠,()在大山的衣襟上。
我们这山环水绕的小山村,家家户户像()在半山腰上,一层房子一层楼。
A指名填空说理由。
B背诵积累。
5、略品“爱家”。
①直接抓住这里的家的特点说说爱家的理由。
②交流。
6、回顾板书,用红粉笔画爱心。
四、发现写法,熏陶渗透
1、浏览课文,找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2、交流。
五、课外拓展,缘分延续
语文教案 篇2
学 习目 标
1、认识本课生字,熟练的读课文。
2、掌握这8个字的正确读音、字形,字迹清晰,字体端正。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多情。
学 习
重 点 :读懂课文,了解春天来临时,大自然中的小溪、小鸟、花草,以及孩子们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好。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1、听音乐《春之声》导入。
你们听,这是什么乐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儿歌。
板书课题:春天来了。
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我们就来读读课文,读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拼音,大家还记得吗?
2. 复习拼音
板书声母,认读:zh ch
板书韵母,认读:ing ong an
板书整体认读音节,认读(追问读的方法): ye yuan
4.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二. 带着问题学课文。
第一节:理解什么是小溪(可画图或看录像),了解春天天气暖了,小溪解冻了,发出悦耳的流水声。
第二节:了解春天天气变暖,适合植物生长,小草发芽、长叶、变绿,花儿也开了。通过画图、看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田野中的生机与色彩的'美丽,读出感情。
第三节:知道春天来到时,许多候鸟从南方飞回来了。通过听鸟叫感受鸟的叫声的清脆,理解“动听”。小鸟们高兴地鸣叫着,启发学生想象它们说了些什么。(如:“春天来了,我们回家了”)
第四节: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春天里的心情和活动,(如: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穿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笑?唱么?…….)从而理解“欢声笑语”。感受春天校园里孩子们的欢乐。
朗读全文。按儿歌的结构问答读,感悟儿歌每一节的相同句式和顺序:春天来了;来到了什么地方;那里怎么样。
三、本课总结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齐读课题。
3.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抽读字卡片:溪、着、田、野、满、听、的、园、充、京、双、色、尽。
抽读词卡片:小溪、欢快、田野、动听、校园、充满、欢声笑语。
5. 指名读课文,思考:春天都到了哪些地方?有什么不明白?
6.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小溪、田野、小鸟的家、校园。
7. 学生质疑。
指导学生理解并读出欢快的语气。
指导学生读出高兴的心情。
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背诵课文。自由练习,指名背,互相查。
配乐朗读或看录像背诵。
板书设计
春天来了
小溪、田野、小鸟的家、校园
声母认读:zh ch
韵母认读:ing ong an
整体认读(追问读的方法): ye yuan
通过歌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开火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深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读写结合。
5.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1)交流对 “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现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出示诗文,表达感受。
2.自读诗句,积累语言。
3.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导练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导练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导练难点: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录音带
导练过程:
一、初读阶段。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走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次,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出示草原图)
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
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
板书:21、草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出示问题,教师读一次。)
(1)课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2) 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3)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交流初读情况
a、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次,看看怎么样?(出示课文内容)
b、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c、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师:《草》这首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看看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二、深读阶段
1、做练习题
a、师:那好,现在请大家拿出练习题,完成第一题。(软件出示后,教师明确要求)
b、评讲(逐句评讲,统一答案)
c、评讲后学生自由朗读一次。
师:现在,我们再来细心分析诗中每句话写什么?
2、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a、齐读离离原上草(软件出示)
b、问:(1)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2)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引导学生看图)
(又高又密,非常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对,离离就是又高又密,非常茂盛的样子。)
(4)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5)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离两字读重一点。
c、师:谁来告诉老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
(对极了,那你们看看诗中又是怎样写的?)
(不知道也没关系,相信你们学习了下一句诗后一定会知道的。)
(1)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问:一岁是什么意思呢?(一年)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
是的,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是不一样的,先看春天的草。
(软件出示:春、夏、秋、冬图)
(2)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多几位同学说说)
(3)看了图片,我们知道,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在哪一个季节野草会枯萎呢?
(4)师:现在,谁愿意帮老师一个忙,把枯、荣两个字摆在相应的季节下面,并请他说说枯、荣的意思。
(5)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
(让一两位同学说说)。
d、(1)师: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草原上的野草会怎样呢?
(软件:出示燃烧图,观察。)
(2)让学生说说
(野火烧去了野草的茎和叶,埋在泥土里的根是烧不掉的)
(3)教师画简笔画
(4)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强调尽的意思。)
(5)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出示软件)并说出诗句意思。
(6)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画出来,并告诉大家所画的意思。
(7)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求用高扬的语气朗读)。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所以读的时候要高扬的语气去读。)
e、师: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板书:非常顽强)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很好,我相信你以后遇到困难,一定会像小草一样勇敢、顽强拼搏。)
f、朗读最后的两句诗
(现在,我们一齐来用高扬的、令人振奋的语气朗读最后两句。)
三、复读阶段
1、朗读全诗(分男、女同学)
(读后很好,那全诗你们也能读得这么好吗?请试试看)
2、问:学习这首诗,你最欢那一句呢?
(对啊!我也最喜欢这一句。因为这句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意志。)
3、背诵全诗
(拉火车背、小组背(站起来)、指名背)
4、做练习题2.
评讲
(诗我们都会背了,那诗中的词意我们理解了没有呢?现在我要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一起做练习2.)
5、两、三位同学背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欣赏(播录音)
《草》我们学过了,现在我要和大家一起听着音乐,听着诗歌,再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草》,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揣摩人物细节,在朗读中提升父爱,体会父爱。
2、抓重点句,在多层次的感悟中唤起学生对父亲爱。
3、通过拓展激起学生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难点:
反复揣摩人物细节,在朗读中提升情感,体会父爱。
教学方法:引读法,感悟法,质疑法,情境法,表演法,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忆快乐。
1、(播放课件)师:请看大屏幕,人们是在庆祝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春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孩子们可以放鞭炮、穿新衣、吃团圆饭。北方的春节还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熬年夜的习俗。有一位叫马德的人,最难忘八岁那年的春节。因为那一年,他的心中也一直留着父亲做灯的那一幕。
2、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心中那盏灯》
二、读题、质疑。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根据学生的提问,重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那盏灯指的`是什么?
(2)父亲是怎样做冰灯的?
3、过渡:父亲是怎样做冰灯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72页,默读课文,找一找父亲做冰灯的句子,并用“——”画出来。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一)品读父亲的动作
1、指名汇报所画的句子。
2、课件出示:
我努力睁开眼睛,只见父亲在离炕沿很远的地方,一只手托着块东西,另一只手在里面打磨着。我发现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姿势很象洗碗。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3、指名读这几句话,其他学生思考:哪些词语描写了父亲做冰灯时的动作?(托着、打磨、擦、捂)
4、(师边演示动作边问):你见过别人打磨东西吗?什么叫打磨?
5、父亲打磨这块冰用的是什么?(手)
用手打磨这块冰会有什么感觉?
这样寒冷,为什么用手来打磨呢?
6、难怪,父亲每打磨一阵,(引读):就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7、想象父亲做冰灯的那一幕,并请一生来演一演。
评一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作者就是抓住这些动作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写得多传神呀!
9、齐读这几句话。
10、(解决问题,体验快乐)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解决了心中的一个疑问,大家高兴吗?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吧!
(二)品读父亲的语言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父子间的三次对话,并与同桌分角色练读。
2、学习第一次对话。
(1)、请两生读。
(2)、体会父亲为什么答非所问。
3、学习第二次对话。
(1)、请两生读。
(2)、比较两次“爹,你干啥呢?”的语气有何不同,并练习朗读。
4、理解“尴尬”,并说说从父亲“尴尬”的样子,我看出了什么?
理解“寻思”,你看出这是个怎样的父亲?
5、学习第三次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问:父亲真的不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四、体会父爱,深化主题。
1、创设情境,多次引读“父亲刚才给我掖被子的时候,我分明感到,他的手真凉啊!”
2、谈谈是什么原因使“我”流泪了呢?
3、为什么说父亲做的冰灯是一盏最美的灯?
五、课外拓展、快乐练笔。
1、齐读马德在另一文章中赞美父亲的一段话。
2、欣赏《父与子》,练写“父爱就是-----------------------------------------”。
3、:孩子们,父爱如山,父爱如水。从你们稚嫩的笔迹中,我看到了浓浓的亲情。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毛、戏、少、急、气”五个生字。认识笔画“横折弯钩”,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描写“气、少”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拼读音节的兴趣;复习声母j、q、x,能拼读带有这三个声母的音节。
3、能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
教学重难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毛、戏、少、急、气”五个生字。
2、能拼读带有声母“j、q、x”三个声母的音节。
3、能正确朗读儿歌,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蜡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导入:一天清晨,母鸡妈妈带着它的宝宝们到草地上做游戏来了。有个宝宝名叫小黑鸡,可是,大家都叫他——小淘气。
2、学习“小淘气”的“气”。
1认识一个新的笔画“横折弯钩”,教师当堂板书“气”字,重点指导“横折弯钩”的书写。并让学生尝试在自己的本子上描一描这个“气”字,教师作巡视指导。
2读词语:“小淘气”
3、揭示课题,拼读“鸡”字的音节jī。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数小鸡》这首儿歌。
二、朗读儿歌,学习生字。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边听录音,边跟着指读。
(二)轻声读儿歌,圈出儿歌中的生字。
(三)读儿歌,随机学生字。
1、学习生字“戏”
师:小朋友,你们看,“戏”是由左边的“又”和右边的“戈”组成的,这样的结构就叫“左右结构”。想一想,我们认识的哪些字也是左右结构的。
1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当场书写“戏”。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学习生字“急”,读词语:着急
1鸡妈妈发现少了一只小黑鸡,心里可着急了。你们能不能劝劝它,让它别着急呀!(请学生轻声读句子)
2谁来劝鸡妈妈,让它别着急呀!(指名读句子)
3我们一起来劝劝鸡妈妈,让它别着急。(齐读句子)
3、学习生字“毛”
1正音,读词语:毛茸茸(máorōngrōng)
2学生交流:哪些东西也是毛茸茸的?
4、学习生字“少”
1带读。2齐读。3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意思同“少”相反的?(多)4给“少”组词,再说出几个反义词。(大小、上下、左右、前后、黑白、高矮、长短……)
三、朗读儿歌,尝试背诵
1、师生合作读儿歌。
2、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读儿歌。
3、指名读。
4、试背。(能背的小朋友可以一起背,背不出的小朋友可以看着书读。)
四、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读句子:鸡妈妈和小鸡一起做游戏,发现少了一只毛茸茸的小黑鸡,鸡妈妈心里可着急了!
2、看图拼读音节“jiā、xià、júhuā、húxū、jīqì”。
3、照样子描写“气、少”。
1教师通过板书把“少”的“先中间后两遍”的笔顺规则展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一些基本的笔画笔顺。
2学生当堂练习书写“气、少”,教师时刻关注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3、。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三)简介: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写的,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三、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陆游生平简介:(详见资料)
四、世人评价陆游,纪念陆游。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2、陆游遗址(图片与文字结合,详见资料)
3、学生编集电脑小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