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部编版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部编版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示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g)纶巾(guān)
鹤氅(chǎng)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
窃命(qiè)沔水(miǎn) 殆(dài) 民殷(yīn)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
阻塞(sè)强盛(qiáng)王冠(guān)
塞满(sāi)勉强(qiǎng) 冠军(guàn)
塞外(sài)
(2)词语释义
拜谒:拜访谒见。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
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答案示例:“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刘备三顾茅庐,茅庐在隆中,里面住着诸葛孔明。刘备三次拜访孔明,是为请他出山相助处境困难的自己,其根本目的是兴复汉室,建功立业。刘备先拜访了孔明两次都未能得见,第三次终于请到了孔明出山。
2.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试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二)研读分析
1.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刘张飞这结义三兄弟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人教部编版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示范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落花生》06-29
部编版语文园地六教案06-26
部编版上册语文教学计划06-29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5-23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6-20
一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05-15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5-2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6-13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15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热】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