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17 17:31:4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合集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更羸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示目标。

  1.成语导入。

  小朋友,咱们以前学过一些成语,有哪些?

  还有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题目是──(出示卡片:惊弓之鸟)

  2.揭示目标。

  成语故事,要学懂什么?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懂这个故事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把书打开,自己轻轻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想想: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不懂的地方呆会儿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质疑问难。

  1.初步了解内容。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指1~2名学生说)

  板书:不用箭

  只拉弦

  掉下来

  2.学习第1自然段。

  更羸是怎样一个人?(指1~2名学生说)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人们的。(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相机学习部分词语。

  a“更”:正音:“更”是个多音字,念准了。(学生开火车读)

  b“魏国”:释义:魏国是古时候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正音:一起读。

  c“能手”:什么叫“能手”?(指1~2名学生说)(多媒体显示:“能手”变红)

  “手”这儿有三种解释,选择哪一种?击掌表示。(多媒体显示:“手”的三种解释)

  课文中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们想他射箭的本领怎样?(多媒体显示:“射箭能手”变红)

  来,咱们把这一段读读好。(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四.学习2~8自然段。

  1.过渡:(指板书)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觉得奇怪吗?课文中有个人也觉得很奇怪,是谁?

  2.找段落。

  你从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看出来的。默读课文,找一找,找到的自然段开头打一颗星。

  交流。(指1~2名学生回答)

  3.指名分节读。

  我请三个小朋友读,听听,他们的字音有没有读准。

  4.圈词语。

  拿起笔,把表示魏王态度的'词语圈出来。交流。

  a圈了哪些词语?(多媒体显示:信不过、大吃一惊、更加奇怪)

  b理解。

  “信不过”什么意思?

  摸摸自己的耳朵在哪里?

  魏王连自己的耳朵都不相信了,所以他奇怪的问──(出示卡片:你有这样的本事?)

  “本事”找个近义词。

  注意老师用红笔标注的地方,再读一遍。

  “大吃一惊”什么意思?

  所以魏王惊讶地说──(出示卡片:真有这样的本事!)

  5.寻原因。

  轻读2~8自然段。

  魏王的态度越来越奇怪,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轻轻读读2~8自然段。(多媒体显示:三个“?”)

  交流。

  “信不过?”

  联系上下文说说,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说的时候用上“因为(),所以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这个句式。(多媒体显示:“信不过?”变红,句式)

  “大吃一惊?”

  魏王为什么大吃一惊呢?

  (多媒体显示:“大吃一惊?”变红,句式)

  “更加奇怪?”

  最后,魏王更加奇怪了,什么原因?

  (多媒体显示:“更加奇怪?”变红,句式)

  6.分角色朗读。

  用我们的声音把魏王奇怪的语气表现出来,愿意做魏王的小朋友站起来,坐着的小朋友就读更羸的话,老师来读提示语。

  五.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魏王一次比一次奇怪,更羸又是怎样解释的呢?咱们来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快速看一下,几句话?

  2.分组读。四组,一组读一句,从你们开始。

  3.默读。

  (多媒体显示:(大家)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听到的,用“──”划出来;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用“( )”括出来。)

  板书:(看)(听)

  4.学习第1句。

  哪些是更羸看到听到的?(指1~2名学生回答)(多媒体显示:第9自然段,第1句下划红线)

语文教案 篇2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我”的带领下,走进了神秘的非洲大地,还认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课文里藏着许多四字词语。(指名读:瞧,他读得多有节奏!)仔细看,这些词语中藏着许多秘密呢。(一组是描写商品,一组是描写人)

  二、 课文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一段写了“我”和少年间的遗憾。(第9段:指名读,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齐读,让我们回到文字中,感受下少年的遗憾。

  2、读着读着,我们除了感到遗憾,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1)生:“我”为什么遗憾?

  齐读回答:“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遗憾。

  (2)生:少年为什么遗憾?(板书:一丝遗憾)

  带着这个问题,读第5——9段。

  3、指名回答,生:我不能买。

  早上我们了解到非洲人生活十分艰苦,这个小小的少年是靠卖木雕养家糊口。少年是多么希望我能买下这个木雕,他也能赚点钱。快速读这几段话,哪些句子能看出少年十分渴望“我”买,划一划。

  4、交流:

  (1)买一个吧!

  你感受到了少年的心情!(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对着这位夫人说出我们的心情。(齐读)

  (2)那少年走到——————诚恳地————:“夫人,您买一个吧!”

  指名多人读:你想怎样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突出“诚恳”“您”)

  少年当时的心情怎样,从哪可以看出?(诚恳,您,夫人)

  5、夫人不能买下木雕,少年的脸上有一丝遗憾。仅仅是因为这样吗?少年还会想到什么?

  生:少年还会想到友谊。

  少年已经看到“我”是中国人,从哪可以看出?

  交流:“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到。

  女生来猜测一下。(女生齐读)

  当他猜到“我”是中国人时,他显得那样?(礼貌,尊敬,激动……)(提示:您)

  多人读:激动地来读一读,礼貌地来读一读。

  6、他为这个友爱的中国人不能带走这个木雕而感到?(一丝遗憾)

  我也为这个不能带走这个精美的工艺品感到遗憾。

  (出示“精美的工艺品”描写的句子:说是坐凳,……)(第4段)

  指名读。这个坐登哪里吸引你?

  我们看不到,却能想象出它雕得?(栩栩如生)

  7、为此,我感到遗憾。少年在遗憾,我也在遗憾。让我们回到这里,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可是最后,我们不再遗憾了。(板:不再遗憾)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的10——15段,找找原因。

  (1)交流:我拿到了这个木雕,为此我们不再遗憾了。这个卖木雕的少年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大家再回到课文10—15段中,用笔划出,少年哪里打动了你?

  生:专门在这里等候。

  我们才见过一次面,他却专门在这里等我,为的是什么?(友情)少年心中已经把中国人当作朋友了!

  (2)生:“不,不要钱!……”(指名读)

  少年不要钱,难道他不需要钱吗?(生:他需要,很需要!他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所以他不要钱。)是啊,在少年的心里,生齐: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三、课外延伸

  1、木雕已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拳头这么小。

  试想下,“我”离开少年后,少年在做什么?

  (生:坐在那里专心地雕刻;打听我住的地方;收起摊子,回去雕刻。)

  当少年看着这个中国人不能买下这个木雕的时候,他做了什么?就是你们刚刚说的,拿起老师发给你们的纸,把它写下来。

  出示:呀!这位中国夫人不能买下象墩。看着她渐渐地远去,非洲少年……

  展示交流‘

  2、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少年,他有一颗怎样的心?(多人说。板:美好心灵)

  3、虽然非洲与我们中国远隔几千里,却有着深厚的友情。(图片)

  周总理访问非洲;中国派出医疗队;坦赞铁路(数据)

  看着这一组鲜红的数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友情是可以跨越国界的……)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友情的种子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音乐:友谊天长地久)

  此时此刻,如果要立块碑,纪念非洲和中国的友情,你想在上面写些什么?(友谊万岁!友谊没有国界!友谊没有终点!)

  我们为送出这份珍贵的友谊而不再遗憾!

语文教案 篇3

  [词语超市]

  “读一读,记一记”是让学生更多地从课文中积累好词语。学生会认会读即可。

  “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词语和成语,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又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应侧重让学生会读、会写、会讲。读时可采用大面积指读的方式,既了解学生掌握读音的情况,又便于个别指导。书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字的正确笔顺。

  [金钥匙]

  本单元四篇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组英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他们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阅读时,我们要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要想让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直接描写,也可以通过人物对比或利用周围特殊环境的烘托间接描写。

  写人一般要刻画人物的容貌、身材、穿戴等特点。描写外貌,不宜千人一面,要因人而异,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写,必须学会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灵活地描写人物的外貌——既可以用一般文字集中介绍,又可以穿插在事情的全过程中多次描写,力求用较少的笔墨勾画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反映出人物的年龄、职业、生活经历和个性等特点,给人以鲜活感觉。

  精彩的语言描写,能让读者从中看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来。写人物的语言,还要辅以恰当的动作、神态等描写,这样写语言会更生动形象。

  准确的动作描写,能体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描写人物的动作,既要写出做了什么,更要写出怎么做的'。首先,要精选动词,把动作写准确具体;其次,要写出人物的连续动作;然后,尽力写出人物的动作细节,反映出个性风采。为了突出重点人物的形象,可以巧妙地运用侧面描写,写一写生活环境或其他人物,能深化主题,更能丰满人物形象,展示个性风采。

  [读谚语]

  这里安排了一则河北农谚。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多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各句的具体意思。多读几遍。应提醒学生,这则农谚适用于华北地区,可能与本地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可让学生搜集本地农谚,在课堂上交流。

  [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向学生推荐的是黄厚的《风雪大青山》。讲述的是八路军为了抗日,一边跟凶恶的敌人作战,一边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感人故事。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具体表现出风雪之大的。

  (先是写雪大:“狂风大作,层云密布”,雪片大如棉桃,“对面三尺不见人”;然后写风狂:“山呼海啸般卷着雪花旋转着”“稍不小心,就有被吹下马的危险”;接着又写了天冷:“雪片变成了银针似的雪粒,打到脸上,扎得生疼”。)

  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讨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胜利地完成了转移的任务。之后思考:读到这里,你在想什么?文章什么地方给我们的印象最深?深化孩子对文章的理解。

  [语文生活]

  这次“语文生活”的重点是“英雄在我心中”。由本组四篇课文中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讲述英雄故事、学习英雄事迹的兴趣。

  在孩子们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可引导学生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事迹生动形象地讲出来,不仅要讲清楚、讲具体,还要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

  可以组织班级故事会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评议。从内容是否清楚、具体、是否能打动人、语言是否准确通顺等方面进行评议。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使学生都能得到参与活动的机会。

  根据同学们所讲述的内容,提示学生写一下你心中的英雄:他们有什么可以让你感动的事迹,你想做什么样的英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明确要求。一要内容具体,二要语句通顺,三要感情真实。

  ——指导构思。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打算怎样写,听一听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建议。

  ——当堂习作。教师随机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并进行鼓励,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指导,并引导学生写完后自读自改、小组评改。

  ——讲评习作。可选一篇较为典型的学生习作,请全班学生共同评议,肯定优点,指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修改习作。可讲一些关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的事例,使学生明确修改在作文中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而后让学生汇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3 个新偏旁:提土旁、双人旁、夕字旁。

  2 .学会7 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很多" 、" 到了" 练习说话。

  3 .继续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看懂图意,通过看图学文,懂得小猫种鱼收不到鱼的原因,从而教育学生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要动脑筋,不要生搬硬套人家的做法。

  4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 .继续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看懂图意。

  2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3 .识字、写字。

  4 .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图片,田字格黑板,小黑板,音节卡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看图方法,能看懂每一幅图的意思,并能把几幅图联系起来看,理解图意。

  (二)图文结合,能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看几幅有联系的图画的方法,理解图意。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8 小猫种鱼

  读题,解题。这是一篇看图学文,从题目上看讲了谁的事?讲了小猫的什么事?小猫种鱼,能长出鱼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看图、学习课文。

  (二)指导看图一、图二,初读课文。

  1 .这课书中有几幅图?哪两幅图画的是同一个人的事?(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画的是同一个人的事,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画的是同一个人的事)

  2 .出示图一,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阿姨在种玉米)

  (1 )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是在种玉米?(①土地是新翻松的;②阿姨手中拿着小盆往地里撒种;③从第二幅看见长熟的'玉米)

  (2 )什么季节撒种?(春季撒种)

  (3 )用一句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来。(在春天里,阿姨往地里撒玉米种子)

  3 .出示图二,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阿姨往筐里放玉米)

  (1 )什么季节玉米成熟了?(秋季玉米成熟了,收玉米)

  (2 )阿姨种的玉米长得怎样?收得玉米多不多?(阿姨种的玉米长得很壮,收了很多的玉米)

  (3 )能用一句话把这幅图的意思说出来吗?(阿姨种的玉米长得很壮,到了秋季,收了很多玉米。)

  4 .现在看看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有什么关系?(第一幅图讲阿姨在春天往地里撒玉米种子,第二幅图讲阿姨种的玉米长得很壮,到了秋季收了很多玉米)

  (1 )这位阿姨是什么人?(农民)

  (2 )练习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学生自己练习,同桌互相说)

  (农民阿姨在春天往地里撒下了玉米种子,玉米长得很壮,到了秋天农民阿姨收了很多玉米)

  5 .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是讲的这两幅图的事。(第1 自然段)

  (1 )学生自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能连成句子。

  (2 )指名读,齐读。

  (三)指导看图三、图四,初读课文。

  1 .出示图三,问,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农民叔叔在种花生)

  2 .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农民叔叔是在种花生呢?(①农民叔叔用锄头刨坑;②地上的小盆里放着种子;③从第二幅图中叔叔收了一筐的花生,看出叔叔种花生)

  3 .什么季节种花生?什么季节花生成熟了?(春季种花生,秋季花生成熟了)

  4 .农民叔叔种的花生长得怎样,收得多不多?(长得很茂盛,收得很多)

  5 .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6 .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讲的是这两幅图的事?自己练习读一读。

  (1 )学生自己练读,读准音字,连成句子。

  (2 )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看图五,初读课文。

  1 .出示图五,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小猫种鱼)

  2 .小猫现在在干什么?想什么?(小猫把鱼种到坑里,坐在坑边想,到了秋天他会收到一大筐的鱼)

  3 .读第3 自然段课文。

  (1 )学生自己练习,同桌互相练读。

  (2 )教师指名读。

  (五)读全文,自己小声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9个生字。

  2、熟读课文,体会春天美好景象,体会两个“小英雄”各自的性格特点。

  3、体会形声字的特点,学习看半边识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形声字的特点,学会看半边识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

  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9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熟读诗歌。

  课时安排:2课时

  拓展:

  1、读一读下面词语。

  姑娘 朗读 放牛郎

  跟从 狠心 仇恨

  谈论 抡胳膊 囫囵吞枣

  苍白 创造 疮疤

  2、选字填空。

  狼 狠 恨 ( )狗 痛( ) 凶( )

  很 朗 娘 姑( ) 晴( ) ( )好

  抢 抡 创 ( )先 开( ) ( )大刀

  枪 轮 论 讨( ) 手( ) 车( )

  3、给下面的字加上合适的部首填进括号里,组成词语。

  丁 方 才 争

  铁( ) ( )问 ( )产 风( )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听录音《春风吹》,说说春风吹绿了什么?吹红了什么?吹来了什么?

  2、今天我们再看看春风还有什么本领,我们一起来学习《春风》。师板书课题,生边读边书空。

  二、识字学词

  (一)识字

  1、出示词语:柳梢、枝头俏、悄悄、口哨、捎来、云霄、轻轻、绿袍、一支、换上。

  2、生借助拼音识字。

  3、点拨:“悄悄 枝头俏”中的悄和俏声母是q;“柳梢、捎来、口哨”中梢捎哨的声母都是sh;云霄中霄的`声母是x、

  4、同桌互读纠音,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5、教师检查读音。

  (二)学词

  1、生浏览课文,在书中圈画含生字的词语,读这些句子理解“枝头俏、云霄”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3、点拨:俏:美好、好看。 霄:指天。

  4、选自己喜欢的两个词语说句子。

  5、班内展示造句情况,老师点评。

  (三)写字

  1、生描红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教师巡视描红情况,指导错误的笔顺

  3、重点指导:“轻、梢、哨”

  “轻”车子旁的横变提;“梢”木字旁捺变点;“哨”书写时口字旁向上一点。

  4、生在练习本上书写。

  5、教师评价。

  三、熟读感知

  课文内容我知道

  1、生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春天到,春风吹化了( ),吹绿了( ),吹红了( ),小草( ),山野( ),燕子( ),小朋友( )

  2、填完后先在小组内展示。

  3、教师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体会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位“小英雄”。小朋友们能介绍一下你们的好朋友是谁吗?那庄稼的好朋友是谁你们知道吗?课件出示青蛙和蜻蜓图片

  2、认识益虫: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小动物,它们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 板书课题,认读蜻蜓并伸出手和老师书写

  3、小结:认识到它们都是益虫。 导入新课(板书:益虫)

  二、检查预习情况,归类识字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出示词语及拼音)

  蜻蜓 放晴 眼睛 静静 呱呱叫 不出声 除害虫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指名读,齐读

  3、观察加点汉字的异同:(生汇报,师作如下板书)

  青:相同:蜻 接近:睛 晴 静

  4、问:还有哪些带“青”的字,读音和“青”相同或接近?

  生小组讨论后总结:清、情、请、精、靖

  5、小结:汉字的变化真大,给“青”加上不同的偏旁就能组成意思完全不同的形声字,这些带“青”的汉字,大部分读音中都有韵母“ing”,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如此。如果大家把握不准,就向字典或家长请教。

  三、读懂课文,了解益虫。

  1、指名分节读课文,大家听他们读的对不对?

  2、评价

  3、齐读全文

  4、体会情境,指导朗读。

  (1)青蛙和蜻蜓分别做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师结合生回答作相应板书)

  (2)那么它们做完了事情后各自表现又是如何呢?谁来说说青蛙?

  (4)青蛙叫什么?为什么叫?它在想什么?(指导朗读体会到青蛙此时的高兴、自豪的心情以及宣扬自己功劳的心态)

  (5)对此理解“蜻蜓”的表现,抓住“静静”、“不吱声”重点体会到其其谦虚的品质。指导生读出其情景。

  (6)再次齐读两小节,体会各自的表现

  (7)练习指导背诵全文

  5、拓展延伸,了解益虫。

  我们都喜爱这两只益虫,谁还知道哪些益虫,你能告诉大家吗?生汇报

  6、师作总结语:像青蛙、蜻蜓等这些益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帮我们消灭了许多害虫,保护了庄稼和其它植物。所以我们不仅要感谢它们还应该怎么做?(生回答,师板书:保护)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一找哪个字是上中下结构?(害)那么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生答,师作范写,并用红粉笔作重点提示)

  2、师范写“静”,重点强调“月”,第一笔是“竖”,而不是“撇”,右边的“争”应该注意什么?谁来告诉大家?

  3、学生描写生字各二遍

  4、书写作业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