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8 18:03:5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合集【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吞噬”、“湮没”、“踩覆”、“暴戾”、“回眸”、“悲怆”、“晓谕臣民”、“络绎不绝”、“面目全非”、“追古抚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感受自然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唤起人们科学保护自然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楼兰、丝绸之路、甘草、青海湖等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王昌龄曾在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中提到的楼兰古国,曾一度十分繁华,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门户,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这里时,曾被这里的富饶和美丽惊呆了。刚才我们所看的是楼兰的复原图画,(出示现在楼兰废墟图片)而现在的楼兰竟然是这个样子。

  2.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导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如:是什么使得楼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楼兰还能恢复原有的`美景吗?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楼兰在哭泣,楼兰在忧郁。(揭示课题)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1)第3自然段中“在宁夏,山里的农民世代靠挖甘草维持生计。”“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挖着,却不知道已经把宁夏的生存环境‘挖’地面目全非。” 人们不会科学地利用资源,这是造成楼兰现状的主要原因。

  (2)文章第4、5自然段将楼兰今昔对比描写,抓住“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对比;“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与“万丈厚土,寸草不生”对比,思考: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怎么造成?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这种现状转变?

  (3)文章第7、8自然段讲述了人们植林固沙的艰难,想一想,这三十年人们经历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这么坚定?

  (4)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常来看看这座人类对命运抗争的丰碑?”这丰碑告诉人们什么?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起到什么作用?

  (5)结合课文理解“楼兰的忧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让楼兰不再忧郁?

  三、交流合作

  1.小组合作,挖掘楼兰忧郁的深层次原因。

  2.各组选择一个要点进行整理,汇总发言材料。注意结合课文中的原句,抓住关键词,特别是楼兰的今昔对比,发表自己对楼兰忧郁的原因的见解。也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资料,谈环境保护的重要。

  3.所有的理论终究是为实践做指导的,所以还要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

  四、研讨朗读

  1.分组讲述本组整理的学习要点。(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2.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今日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2)过去西部是怎样一个地方?

  (3)楼兰古国为什么消亡?

  (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思考: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再读课文体会)

  五、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楼兰,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当年的楼兰国王,你又会怎样做?

  3.楼兰现在的景象让你震撼,现在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六、作业

  亲自参加一次环境保护的活动,并将感受记录下来,和身边的人交流,唤起更多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生词。

  2、朗读课文,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

  过程、方法

  用读读画画说说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师:

  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爬山虎实物,进行观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对爬山虎了解多少?可以给大家深入介绍一下。(教师指出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愿意站起来朗读吗?用比一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分段朗读课文。

  3还想读吗?这次我们拿起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试着自己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4交流:谁来告诉大家,通过默读课文,你又了解了哪些内容?板书:叶子脚的位置、样子怎样爬触墙生存

  (二)细读感悟

  1、同学们通过默读课文,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爱的爬山虎?来我们一起欣赏。(放录像)。

  2、喜欢爬山虎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3、下面我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深入学习,看谁收获最大。(学生分组活动,喜欢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学习)

  (1)喜欢爬山虎的叶子的同学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叶子的美展示出来。

  (2)想研究爬山虎的脚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的学习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会爬墙的秘密的同学可以采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学习方法。

  4、刚才,同学们学习很投入,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吗?

  (1)当学生交流叶子部分时:

  a请他给同学们读一遍。(课件出示叶子画面)学生评价。

  b交流: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

  c指导朗读:爬山虎的叶子绿得如此新鲜,排列如此均匀,不仅静止的时候很美,动起来就更美了。请看(课件演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段?指名读。评价。

  (2)哪位同学画出了爬山虎的脚?愿意展示一下吗?

  a一生展示自己的画。

  b请同学们读一遍第三自然段,对照课文的描写评一评他画得怎么样。

  c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画?能指着图给大家介绍介绍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的吗?

  (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谁来为大家揭开这个秘密?

  a一生读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学能够一边介绍一边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脚表演一下?

  c自读第四自然段,用笔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d边读课文,边用手在桌子上做做这几个动作,体会体会。

  (三)学生质疑课件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能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交流收获,课堂评价: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会让你有无穷无尽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善于观察的孩子。

  1、积累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段.

  2、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巩固练习

  1、自学生字词。

  2、指导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写写等。拓展练习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一写。

  2、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否则会流于形式,学无所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感悟诗歌内容,知道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认5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感悟诗歌内容,知道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02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记得那些诗歌?说来听一听

  二、新授

  1、揭示课题后,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小组互读

  3、教师要求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学生在一节一节的诗歌朗读中,教师及时进行生字的认识。

  (教师讲解要求: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理解,让学生知道句词字的含义)

  4、游戏识字

  5、学生书写生字

  三、小结

  第二课时02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读文

  齐读

  分组读

  分四人小组读

  分男生女生读

  二、引导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应提出的问题)

  思考题

  1、学生说说自己对“时时刻刻”这一词的理解,再说

  几个这样的词(aabb)

  2从那儿可以看出“我”时时刻刻都在长?

  3除了课文中列举的例子外,在什么地方你也在成长?

  4、成长中你遇到哪些问题,哪些困难?你怎么面对?

  5、成长除了指个子长高之外,还包括什么了?

  教师小结:我们不管在哪儿,不管在干什么,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不管你是否愿意,是否注意,都挡不住自己成长的脚步,所以对成长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你就必须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三、学生自由的进行朗读背诵。

  10征友启事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字,会写8个字,会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4、通过区分两次的征友启事内容的不同,进一步认识到只

  有“求同存异”才会交到朋友,引导学生正确交往。

  教学重点、难点:

  会认14个字,会写8个字,会自主积累词语。

  通过区分两次的征友启事内容的不同,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求同存异”才会交到朋友,引导学生正确交往。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028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的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0课——板书课题《征友启事》

  读题认识“征”“启”字,学生读题质疑

  1、什么是启事?

  2、谁给谁写征友启事?等等。

  二、学生自由读文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后告诉老师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都可以说出来,提出来。学生积极发言)

  四、解决问题

  1、小牛为什么要征友?出示词语卡片“孤单”说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学会区分两个不同的启事,区分他们的不同之处。(教师分别出示两种不同的启示)

  在读启示的过程中教师指导认识

  朝夕相处耕田垂头丧气闷闷不乐

  3、两种不同的启示分别有什么效果?

  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表演,表演中认识词语“猎狗”“马驹”

  “学习”“兴高采烈”

  五、有情朗读课文

  六、小结

  请你写一个征友启事,想象怎样写,能让你叫到更好的朋友。

  第二课时029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课文

  二、游戏——寻找好朋友

  方式:教师读出语声字有关的句子,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来,并找出与生字有关的词语及要认识并要求会写的字。并及时指导朗读句子。

语文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利用国庆节搜集资料,调查、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③将资料整理成PowerPiont讲稿或将小组资料整理文字材料。

  活动方法

  竞猜

  活动手段

  多媒体

  课时: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见课件)

  二、小组确定活动目标

  1、从媒体学语文

  2、从名字中学语文

  3向人民群众学语文

  4从传统文化中学语文

  5从广告中学语文

  三、小组成果展示

  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四、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五作业(见课件)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方法引路、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白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可用的学习方式、得到几个方面的,同时能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解读教材的能力,对本学期语文学习充满期待,做好学习规划。

  学习准备

  1.教师编写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2.《学习单》人手一份

  3. 多媒体课件

  学习活动

  一、复习旧知,方法引路

  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每册书里的课文是怎么编排的?平时是怎样学习一个主题单元的?

  2. 师生交流。

  二、任务驱动 探究专题

  1. 学生阅读目录,交流:本册书一共有几个主题?

  2. 各学习小组对照《学习单》针对一个单元主题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本单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将达成哪些目标?然后按照要求完成表格,最后选派代表进行汇报。

  三、自学汇报 展示成果

  1.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展示表格。

  2. 师生交流:现在我们了解了学习内容,确立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那么下一步的学习你会怎样去做,如何去学呢?

  四、师生交流 商议方式

  1. 出示《课程》表格,学生快速默读,边读边想:你倾向于哪种方式?谈谈你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提出来。

  2.师生交流。

  五、下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本学期要学的`内容和学习的目标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内容和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中,希望你们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读书,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敢于实践,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语文教案 篇6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读、齐读课文。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字形。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校:右边是交,不是文。

  名:要与路右边的各区别。

  为:先写左上一点,再写一撇,最后是右下一点。

  话: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舌,不是古。

  2.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

  重点指导书写以下几个字。

  校、让、说、好、话5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今的人字头,撇和捺的起笔相接,开口度较大。

  三、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1)齐读,指名读。

  (2)启发学生用关心、热爱进行口头组词搭配练习。(关心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2.课后练习第4题。

  (1)学生自由轻声读句子。

  (2)指名读句子。

  (3)用比较的手法,指导学生体会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叶

  5 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

  【教学总结】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组自学,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们的讨论声很热烈,我到孩子们中间转了几圈,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无法下笔,而且多多数孩子重在“画”,根本不知道要从书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教学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调整了教学,而是让孩子们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动作的词,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时,孩子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也没有了什么障碍。孩子们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集体交流的时候,有半数的孩子已经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