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A: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读懂课文,明白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为什么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2、过程与方法
A:独立阅读,了解“好伙伴”的表现
B:抓住重点,体会动物的可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乌鸦与猎狗间互相关心、爱护的深情。
B: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
重难点、关键:
抓住“好伙伴”的表现,体会它们之间如亲人般互相关心、爱护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好伙伴》,(板书:好伙伴),我们来回忆一下课文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随生回答板书:马哈多
猎狗伙伴乌鸦
师:发生在猎人马哈多、猎狗、乌鸦三个好伙伴之间的故事,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谈初读课文后留下的`感受)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好好的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打到52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二、细读文本,升华感动
师:读着课文你有没有被具体的内容所深深的打动以至于想说点什么?
(学生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师:看来,我们真的是被三个好伙伴的故事深深的感动着,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那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想一想为什么使自己感动。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动)
师:好了,如果你有了感动就找你小组的伙伴说一说,把感动传递给他。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动)
师:好了,谁愿意把你的感动与大家说一说,让大家分享?
(全班交流感动)
(1)第二段:“马哈多把受伤的乌鸦带回了家,给它抹药,帮它养伤。”
学生读后谈感动,从哪些词体会到马哈多对乌鸦的关爱?抓住带回家、抹药、养伤来理解。
师:是呀,交朋友就得用真诚打动对方,就得用心去交。板书:用心交。
(2)第三段:“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日子过得很富有诗意。”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你怎样理解富有诗意?
师:从中你体会到三伙伴在一起相处得怎么样?
师:是呀,好伙伴在一起生活会很幸福,很开心。板书:幸福、开心。
(3)第四段:“马哈多两天两夜都没见到可爱的猎狗了。他很担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学生读后谈体会。
师:你生过大病吗?当时你心里感觉怎样?你能想象得到马哈多当时的心情吗?
师:是呀,好伙伴就该互相牵挂。板书:互相牵挂。
师:你能把这种担心牵挂之情读出来吗?
感情朗读这一段。
(4)第五段:“‘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马哈多抬头望望乌鸦,那乌鸦也飞出飞进,焦急不安。”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焦急不安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把那种焦急不安读出来吗?
重点指导“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这句话。多找几个同学来读,读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读出那种焦急不安之情。
顺便课件出示: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
师:读读这两句话,你知道究竟在两个句子中意思吗?
师:像这样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叫做一词多义的现象。回忆一下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谁能举一个例子?(学生举出一词多义的现象)
(5)第八段:“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你怎样理解“一次一次”?
师:是呀,好伙伴就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板书: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6)第九段:“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马哈多心理在想什么?
师:是呀,拥有这样的两个好伙伴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三、回忆全文,质疑问难
师:刚才,同学们畅谈了感动,愿意与老师合作把这种感动读出来吗?
师:你们来读使你感动的地方,我来读
读剩下的部分。(师生配乐合作朗读全文)
师:读完三个好伙伴的故事,我们沉浸在感动中,再读读课文看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再读全文,质疑问难,全班解决)
四、升华理解,扩展再创造
师: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对“伙伴”有了更深的理解?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伙伴”的理解吗?
师:那就根据你对“伙伴”的理解按照这样的格式编一首小诗,送给自己的好伙伴。
课件出示:送给好伙伴的诗
伙伴就该……伙伴就该……伙伴就该……与好伙伴在一起会……
五、故事扩展
师:生活中什么样的伙伴才是真正的好伙伴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看一看谁才是玛莎的好伙伴?
课件播放故事。
六、友谊格言欣赏
师:交朋友就得用心去交,课下我们收集了一些关于如何结交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的格言,读一读,选自己喜欢的读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选自己喜欢的格言背下来,作为自己结交朋友时的座右铭。
七、歌曲升华
师:最后让我们伴着《永远是朋友》这首歌,找到自己的好伙伴,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小鹿的玫瑰花》是新课程(人教版)实验教材中,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其主要内容是:在美好的春天里,小鹿种上的一丛玫瑰,它为了种好玫瑰不怕吃苦,精心管理“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可当玫瑰开花的时候,小鹿却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有看到玫瑰花,鹿弟弟替哥哥惋惜。当又听到黄莺和微风对玫瑰花的赞美后,鹿弟弟又高兴的说:“哥哥的玫瑰花没有白栽”。课文从“白栽”到“没有白栽”这两句话中引发学生对课文深刻含意的思考。
这篇童话故事从表层看文章的思路是:“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故事的巧合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情味,进而启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故事的.深层却蕴含着“美化环境及其为他人创造幸福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了幸福和快乐”的深远意义。促使学生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有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准备】
1、实物玫瑰花。
2、课件。
3、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揭示课题
1、实物导入:
同学们,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
(出示实物玫瑰花)
多美的花呀!看老师写:
红笔板书“玫瑰”二字。
指导“玫瑰”的读音:“瑰”在词首或单独读时读一声,在“玫瑰”一词中读轻声。
2、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玫瑰花有关的童话故事──小鹿的玫瑰花。
(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整体感知
1、初读要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问问课文下面的小鱼。
2、识记生字:
⑴ 带拼音:齐读。
⑵ 去拼音:自读,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⑶ 字卡检查识字效果。
3、词语:
重点指导“花骨朵儿”“一瘸一拐”的读音。
4、接读课文:
读通顺读流利,边听边想: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反馈,出示课件补充句子,了解大意:小鹿种了______,玫瑰花开的时候,小鹿生病了,可是,许多动物看到了美丽的玫瑰,小鹿弟弟对小鹿说:“_____________”
三、品读感悟
1、 第1、2自然段:
⑴ 迷人的春天到了,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这丛玫瑰给小鹿带来了什么?小声朗读课文,学生体会小鹿的高兴心情。
⑵ 一份汗水一分收获,让我们用高兴的心情来祝贺小鹿吧。
2、第3自然段:
⑴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教师配乐读),提问: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⑵ 重点指导以下三句话,体会小鹿焦急失望的心情。他只能静静的躺在床上养病。
(焦急,无奈)
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的来到门外。
(焦急盼望)
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惊奇失望)
3、第4~8自然段:
结合上下文对比朗读,感悟鹿弟弟说的两句话,说说鹿弟弟这样说的原因。
⑴ 出示两个句子:
①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②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⑵ 学生各自练读这两句话,想一想,明白了什么:
注意指导“惋惜”这个词:是呀,小鹿辛辛苦苦栽的玫瑰,却没有看到。真是可惜!哪位小朋友也能学学小鹿弟弟,你什么情况下会“惋惜”?用“惋惜”这个词说一句话。
学生会说到给黄莺、微风带来的快乐,说到微风时,指导写“微”字:
① 观察分析字形。
② 需要注意些什么。
⑶ 范写。
⑷ 学生写,注意指导反馈。
适时引导学生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载,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四、分角色为动画配音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内心世界,分角色为动画配音。
五、总结
同学们,小鹿亲手种的玫瑰,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友谊,更重要的是给周围的朋友带来了花香,带来了幸福,为别人带来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快乐。让我们像小鹿一样,用双手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送去幸福和快乐吧!相信你从中得到的幸福和快乐会更多。
六、布置作业
1、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会对小鹿说些什么?
2、假如小鹿种的是别的花,查查资料,替黄莺和微风写几句台词。
3、找你的伙伴一起演一演吧!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深邃的读书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中每则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2、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3、整体感悟
(一)生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g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明是重要内容之一。本设计旨在通过走进民间故事,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尽情思考,自主创造表现,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课堂变成舞台,让学生变成演员,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能力,感受民间传说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替商人 阿地力辩护的。体会他乐观、机智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2.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兆、斥、辩、审、判、炒、煮、驴。
【重难点、关键】
1、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 了解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替商人阿地力辩护的。
3、 初步认识剧本的特点。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本课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
2、 学生准备:关于阿凡提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读课文,学习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第一幕内容,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阿凡提图片。
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你了解阿凡提吗?
根据你查找的资料说一说。
阿凡提是民间传说中智慧与正义的化身,他嫉恶如仇, 才智过人,为人们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为老百姓所爱戴 和
拥护。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阿凡提的一个故事 。
2、板书课题,齐读。引导质疑:本文与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1、剧本
通过分幕分场来组合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动故事情节,刻画人物。
阿凡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形象,但本课的体裁是剧本,对于学生来说却很陌生。所以教师要对剧本的题材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有所认识。
2、读剧本的方法
读课文时,前面的人物不必读,只要看清人物的语言,但是需明白是谁说的。
课前揭示本节课全新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心中有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启发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认识各人物
2、出示文中生字词,认读理解。
吉兆 呵斥 辩护 审理 判案 炒熟 煮熟 毛驴 装模作样 公正无私
3、认识文中人物
阿凡提 衙门老爷喀孜 饭店店主阿木提 外地商人阿地力
4、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集体评议。
5、 说说文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既从正确的认读字词句开始,又从整体入手,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意在为进入文本铺平通道。
三、学习第一幕内容,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
1、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一幕内容
2、说一说:这一幕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出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剧本,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与同桌交流:剧本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系文中的有关语句说一说。
4、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组织全班交流,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出示:我从 _____(语言或动作) 中认识了____ (具有的'品质)的___ (人物)。
【设计意图】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厚积而薄发,学生的语言也变得生动具体。
重点点拨:
阿凡提:聪明、正义、乐于助人、敢于与丑恶行为进行斗争。
l 阿地力是冤枉的,我愿意替他辩护。
l 如果你能等三天再判,我们就相信你是公正无私的!
l 那就由小人替他偿还债务!
喀孜:贪赃枉法
l 喀孜抓着布包,轻轻捏了捏里边的银元,脸上顿时乐开了花。
l 他装模作样的看了看状纸。
l 有理,有理!不多,不多!够便宜的了!
l 还不快把钱付给人家,不然,我就把你关起来!
店主:阴险狡猾、贪得无厌、言行丑陋
l 小人状告阿地力欠债不还!
l 悄悄掏出一个布包,递了过去。
l 小人就是一只鸡收他一块银元,现在收他二百银元也不多呀!
商人:无辜、无奈、老实
l 小人冤枉啊!
l 今天,他竟然开口要二百块银元。
6、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第一幕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第二幕内容,理解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替阿地力辩护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按剧本演一演。
【教学过程】
一、“巧”字入手,品读语言的精妙
1、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阿凡提已经胸有成竹,准备将计就计,那么接下来他是如何巧妙地为阿地力辩护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第二幕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幕内容,体会阿凡提的品质。
1、小组练习朗读课文。
2、研究讨论:你们觉得哪儿最能体现阿凡提办法的巧妙?
3、汇报交流,随机板书。
l 阿凡提气喘吁吁:如果今天不把麦种炒熟,明天就来不及播种了!因为赶着炒麦种,所以我来晚了。
l 既然炒熟的麦种不能出苗,那么煮熟的鸡能下蛋吗?
l 相信大人一定会做出公正的判决。
4、质疑:你觉得阿凡提这样说到底巧在哪里?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的?
喀孜:忍不住大笑——面红耳赤——踱来踱去 犹豫再三 无可奈何
5、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深入剖析人物语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三、自由组合,排演剧本
1、组织谈话:大家喜欢阿凡提吗?为什么?
2、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学生揣摩人物,自主选择人物准备表演。
建议安排七八个人一组排演该剧,设立导演、旁白及剧中人。
3、 学生表演,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小舞台,发挥学生创造力、想象力,通过角色转换,增强语言表现力,深入剖析人物品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很容易了解,再加上表演的形式,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地弄懂课文的内容。
四、总结全文,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走进民间故事,你会发现一个知识的海洋,真善美的.境界……她会告诉你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如何得来的;什么是善良,善良会给你带来什么;什么是智慧,智慧能创造怎样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精彩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喜欢的阿凡提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阿凡提的故事
(剧本)
炒熟的麦种不能出苗——煮熟的鸡也不会下蛋
聪明机智 乐于助人 伸张正义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次、瓜、燕、什、么、样、得、再”等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干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的生字卡片,蔬菜实物,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昨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交了几位动物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是谁吗?
师:昨天,我结交了小鸭子和他的妈妈,小鹰和他的妈妈,和他们成了朋友。
师:鸭妈妈和鹰妈妈为了能让自身的小朋友学会生活的身手,从小就树立他们自主的意识,总是让他
“自身去吧”!这些位妈妈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师:今天老师又认识了一位好妈妈,你们想认识一下他吗?想知道这位妈妈为自身的小朋友做了些什么吗?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一次比一次进步》到这篇课文中去认识这位好妈妈,去看看他为自身的小朋友做了些什么?
板书:一次比一次进步同学齐读课题
(二)观看图画,认识人物,了解课文内容
1、你们想知道这位好妈妈是谁吗?
(出示课件,“在屋檐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图片)
2、认识人物的同时协助同学理解“屋檐下”的意思。
3、师: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说什么呢?大家猜一猜。
4、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在说关于两种蔬菜的事情?
(出示多媒体课件:冬瓜和茄子让同学初步通过看图片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
5、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初读课文
1、同学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自身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读课文,并标好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读课文,识字
(1) 指名分段读课文(播放课件其中生字为另一种颜色) 要求读通顺
(2) 齐读生字
2、出现全部生字(带拼音)把不认识的字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再去看拼音读。开火车读。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再次出现全部生字(无拼音),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西你有好方法记住他?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自由读
(2)讨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写了“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这与课文有什么联系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学先自由读,了解这一段都写了什么?
(2)师范读,听老师读,考虑:这一段共有几句话,都是谁说的啊?分别说了些什么?
(3)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通过此句话解释“什么”(意思是冬瓜和茄子有那些地方不同)
(4)同学理解后,启发用“什么”造句?
(5)小燕子去了,他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了吗?
(出示课件,课件要突出“冬瓜”和“茄子”的这点不同)
(6)师:小燕子发现的这点不同你发现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啊,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的生字朋友,还一起和小燕子去看了“冬瓜”和“茄子”,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的地方,你们还想发现他们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再让小燕子带我们去看好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风筝》教案 11-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