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4 11:41:36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秀]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是不写。认识3个新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描写中初步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不同肤色儿童相处的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

  教学难点:从描写中初步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不同肤色儿童相处的快乐。

  教学准备:生词卡、多媒体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看图想象,激发兴趣

  1、出示文中插图

  仔细观察,图上有哪些人?这两个外国同学长什么样子?

  他们在干什么?

  猜猜是什么时候?

  2、用一两句话说说图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2、现在你知道这两个外国同学叫什么吗,名字了吧?

  师板书:艾丽,尼雷尔

  你喜欢他们吗?那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重点指导读好几个长句子。

  艾丽长什么样子?谁来读一读吧?出示句子。

  尼雷尔长什么样子?谁来读一读吧?出示句子。

  女生读艾丽的句子,男生读尼雷尔的句子。

  交换读,齐读。

  艾丽是怎样包饺子的?谁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尼雷尔怎样包饺子的?谁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老师引读:我们三个跟着妈妈学包饺子。艾丽------生接读。尼雷尔------生接读。开饭的时间到了,------生接读。

  现在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填空。

  四、学写生字

  1、重点指导。

  包:横折钩小巧,紧凑,竖弯钩舒展,伸长。

  学:子字旁,练说,你跟着老师学什么,你跟着妈妈学什么?

  发:新偏旁 又 多音字

  饭:新偏旁 食字旁,初步了解带有食字旁的字一般和食物有关。

  2、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是不写。认识3个新偏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描写中初步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不同肤色儿童相处的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

  教学难点:从描写中初步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不同肤色儿童相处的快乐。

  教学准备:生词卡、多媒体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文本,品味语言。

  1、外貌描写。

  还记得这两个外国朋友的名字吗?

  课文是怎样写他们的样子的

  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同桌交流一下,指名读。

  教师相机板书。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黑亮,雪白。

  课文在写这两位同学的外貌时用了很多表示颜色的词读一读。

  读了这些词语,你觉得他们怎么样?

  谁能对照这两位同学的图画,介绍它们的样子?

  课文除了介绍它们的样子,还介绍了他们的什么特点?读这句话。

  谁来给我一个大拥抱,什么感觉?

  所以你感觉艾丽是个怎样的人大力士是什么人?

  你在哪儿见过大力士?课文中,说谁是大力士。?说明他怎么样?为什么说,他是大力士呢?想象一下。

  我可能是因为什么发现他力气特别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把他们的特点读出来。

  2、学包饺子。

  他们的样子都很可爱,那包起饺子来又是什么样呢?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我们三个跟着妈妈学包饺子学得怎么样?在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爱艾丽心灵手巧包的饺子像模像样的。你觉得艾丽包的饺子怎么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心灵手巧,可以看出什么?

  像模像样?可以看出什么?那尼雷儿包的饺子又是什么样子呢?你觉得尼雷儿包的饺子怎么样?指名读,做动作。大家一起读一读。

  我们在一起还会说些什么?妈妈又会怎样夸我们呢?同桌交流,指名汇报交流,大家快乐吗?大家为什么都这么快乐吗?大家为什么都这么快乐,引读第四自然。

  热腾腾的饺子,还有什么样的饺子?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今天的饺子特别好吃?因为什么所以我们觉得今天的饺子特别好吃,这一句式说话。

  三,拓展练习,一想一想说一说,

  特别好吃的饺子, 特别好吃的_________

  特别好看的菊花, 特别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6个生字,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父母本事再大,也不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16个生字及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父母本事再大,也不能一辈子依赖父母生活,要学会自立。

  3。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人。

  教学突破:

  通过播放《狮子王》片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戴头饰分角色表演中,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其口头表达及表演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狮子王》。

  2。提问:你喜欢影片中的小狮子吗?为什么?

  3。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很喜欢这只小狮子,那么,在它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个故事,你想知道吗? 让我们一起学习《小狮子》这篇课文。

  4。板书课题:小狮子。

  学生活动[1。观看影片。2。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3。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掌握认字方法

  教师活动

  1。(初读课文)请2、3名学生概括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2。(多媒体演示)请丁丁和小朋友一起学习,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难字标出来。

  3。指导认字方法:用你学过的识字方法去学习那些不认识的字。

  4。纠正学生读音: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或有什么识记方法,请你当小老师教教大家。(进行适当点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5。引导学生把读得不通、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后,要求同桌互读互评,读得不够好的同学,请你帮帮他。

  6。丁丁考考你: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请学生领读。

  学生活动

  [1。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将生难字画上符号。

  3。用所学的方法识字。如:拼一拼、猜一猜、查一查、听一听等。

  4。当小老师强调读音、识记字型。

  5。同桌互读、互评。

  6。自由读、领读。]

  三。细读体会,读中感悟

  教师活动

  1。齐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一部分。(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

  2。大家看:丁丁把课文分成了几个部分(课件出示)初生的小狮子懒洋洋的小狮子**的教导(爸爸的教导)努力学习真正的小狮子(引导学生结合课件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齐读第一段,我们一起来看看初生的小狮子的照片。

  4。提问:小狮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引导学生说出懒洋洋)

  [拓展:小狮子除了懒洋洋,还很贪玩]

  5。提问:一棵大树看见后,对小狮子说了什么?小狮子是怎样回答的?

  听了小狮子的话,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狮子?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

  (引导学生体会自找苦吃饭来张口、天天享福的意思)

  6。引导学生体会大树对小狮子的担忧之情,和小狮子怕吃苦的享乐主义。(全体参与二人分角色对读)

  7。引导学生自由读7—8自然段。思考:小狮子的话被妈妈听到了,她说了些什么?

  [拓展:看图,想象爸爸对他说些什么?]

  (1)解**的话:什么叫劝告?依赖是什么意思?从**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小狮子听了**的话是怎么做的?

  8。引导学生模仿小狮子的动作,以此体会小狮子学会了滚、扑、撕、咬的本领。

  学生活动

  [1。用单的语言概括段意。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3。看小狮子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自渎课文,回答问题。

  5。读一读大树对小狮子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小狮子行为的看法,并对小狮子谈出自己的看法。6。分角色朗读36自然段,读后评议。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朗读。

  7。自由读7—8自然段,回答问题。

  (1)理解词语,交流从**的话中明白的道理。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8。模仿小狮子的动作,体会小狮子的本领。]

  四。回归整体,扩展思维

  教师活动

  1。丁丁给我们提了问题:

  *你喜欢什么时候的小狮子?为什么?(板书:原来:懒洋洋、晒、吃、睡、说

  后来:努力学习、滚、扑、撕、咬)

  *你认为真正的小狮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2。总结并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收获和体会?

  3。引导学生戴头饰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活动

  [1。自由回答问题。

  2。戴头饰表演]

  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小狮子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学习小狮子努力学习的精神,不依赖父母和他人,做一个自强自立的孩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4、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及写作目的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回忆自己的生命历程,有一种弹指一挥间的感觉,在不知觉中,生命渐渐流逝,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的渐变,生命的渐变?读丰子恺的《渐》,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

  长于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与颖悟。可分为三类:(1)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

  (2)写儿童情趣(3)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

  皈依佛教,一生淡泊,洁身自好。散文集命名为《缘缘堂》

  三、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1、 朗读课文

  2、 生字词

  纨绔子弟(wán kù) 佣工 yōng 围炉拥衾qīn 刑笞 chī 牛犊dú 轧 gá

  3、 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植物花开

  儿女成长

  季节

  昼夜

  人生阶段

  人生境遇

  自然社会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

  “渐”。

  渐的实质

  渐的作用

  渐的外在表现

  “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主所欺

  四、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

  ‘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

  “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3、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4、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如何理解?(课后练习四)

  五、写作特点

  1、 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2、 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略说:

  《春》(《语文同步测练考》第58页)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名。

  作者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如诗如歌的初春:春草争绿,花木争荣,轻风拂面,春雨稀疏,这美妙的春景中的人们也容光焕发,抖擞,高兴地迎接春的到来。

  细腻的文笔,贴切的修辞是该文的一大特色。无论在概述春山,春水等诸多图景,还是具体描绘草、花、风、雨等景致,作者可感可触的描摹和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均为文章增色不少!

  作者的美妙语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草的可爱、花的热闹、风的温柔、雨的多情,字里行间展露无遗,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样的美文,培养语感,对学生体会语言美,会有很大帮助。

  教学设想:

  教学定位于引导学生感悟字里行间的春的气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体会语言大家运用语言的技巧;从研读文章、品味文章的角度出发,尝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理解感悟。避免机械解读,注重整体感知,注重语言欣赏,注重意境入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字描绘的春景图,感悟语言美。

  难点: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争取能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会该文的语言美。

  3、感悟恰到好处的修辞为文章增色。

  教学流程预设:

  回顾朱自清先生à导入《春》à初读了解à默读,场景感知(点)à整体感知(面)à细心研讨(学生边读边批注“我学到了……我感受到了……我仿佛看到了……”)à尝试交流与发言(提示从不同角度来谈自己读到的、学到的)à提升感悟(感悟文章意境)

  教学用时:1~2课时

  教学展开:

  一、回顾导入:

  1、简介朱自清先生(请一学生完成)。

  2、教师统括学生的简介(适当补充)。

  3、回顾写春的诗句(导入本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要求:边读边扫清字词障碍,边读边想文字所描绘的场景,读己的感情,读出对文章的'感悟。

  3、抽读反馈。

  了解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情况及对部分字词的认知情况。

  (尝试学生轮流地读,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在阅读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预测:学生读得或许平淡,或许有情感,或许在轻声、叠字方面处理得不太恰当。注意从语气、语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方面点评,引导改进。)

  (评出读得相对较好的同学)。

  三、品读回味,感悟诗化文字。

  1、细读回味,场景再现。

  布置:默读全文,想象文中场景(读后交流)。

  (1)心灵感悟(用心去感受文字所描绘的场景);

  闭了眼,你眼前出现的是什么?印象最深是的什么?能用文中的部分语句说说吗?

  (2)场景列举(预测:风雨山水、花草树木、人物风筝等);

  2、研读感知,品读深化。

  (1)、你读到的场景有哪些?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提示:清晰的季节场景,有过渡意味、自然过渡的描绘的有关场景)

  归纳:注意每段前的首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所描绘的场景。

  (2)场景品读:

  我们品读了解朱清先生笔下的五幅场景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选一个场景,细心品读,用心回味,并读出你品到的味儿。

  (学生品读相应的场景)

  四、交流提升,引境入心。

  1、读出情感(抽读“场景”)。

  2、你觉得你所读的段落怎样(或你读到了什么)?

  (“我学到了……我感受到了……我仿佛看到了……”)

  春草:绿,嫩,多,细密,可爱,有趣;

  春花:热闹,争先恐后,散;

  春风:温柔,轻;

  春雨:细、密、多,牛毛,花针;

  迎春:舒活,抖擞。

  3、引境入心。

  (1)回顾,选几处(句子,段落)你最想读出的,细细品味,最后有感情有韵味地读出来。

  (2)赞春:

  学着朱自清先生,试着写几句赞美春天的句子,试着把语句说得形象可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文章,划分出层次。

  2.能够准确理解一些言词和句子的意思,能翻成白话文。

  3.体会的中心意思,背诵全文。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注音:汝(nù)、诳(huáng)、遂(suì)、数里(shù)、唾(tu)、了然(liǎo)、漕漼(cáo cuǐ)、著(zhuó)、咋咋(zézé)、忌(jì)

  解词句:⑴汝:你。⑵诳:欺骗。⑶迟:缓慢。⑷大善:很好。⑸卿:对人的敬称,您。⑹略无重:一点重量都没有。⑺再三:两次三次。⑻了然:完全。了:完。⑼漕漼:趟水的声音。⑽习:熟悉。⑾咋咋:惊叫的声音。⑿去:离开。

  2.内容主旨:

  作者介绍

  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人。蔡为现在河南省新蔡县。

  划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⑴:宋定伯夜行遇见鬼,装作鬼,并且与鬼同行。

  第二层次⑵:宋定伯途中用机智骗过鬼。

  第三层次⑶:宋定伯勇敢地捉鬼而且卖掉了鬼。

  中心:

  文章通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住鬼卖掉鬼的故事,表现了宋定伯机智勇敢的,文中也寄寓着人终将胜邪的。

  3.特点

  这简短的文章在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⑴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作者通采用虚构的情节,在这虚构中作者巧设宋定伯遇鬼并与之结伴而行的`怪异的情节,将人、鬼放到一处,故事开始就有摄人的悬念。在途中鬼几次盘问,都是对人的怀疑,可见人所处的环境有多么危险。但人都化险为夷。文中鬼盘问一次激起一个悬念,使文章掀起一个小高潮,最后捉鬼便形成文章的高潮。一面宋定伯“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一面鬼“大呼,声咋咋然”,通过对人动作的描写,鬼声音的描写,将紧张的气氛推至高潮。最后卖鬼一段又显得轻松而又风趣,充满了对所谓“鬼”的嘲讽意味。⑵宋定伯的形象刻画得鲜明突出。文章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宋定伯这个人物。宋定伯的智慧机智和勇敢主要通过对他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而展现的。例如:当宋定伯夜行遇见鬼时机智地骗鬼:“我亦鬼。”在同往宛市的过程中,又机警地询问:“不知有何所畏忌。”为后来捉鬼做好了充份的准备。在同往宛市途中就这样机智地回答鬼的问话。摸清敌情。从而显现出智慧与机智。后面捉鬼则用了几个动词:“担、执、至”,写出了宋定伯干净利落果敢的特点来。

  测试题

  一、看拼音在( )里填写上汉字。

  1.rǔ( )复谁?

  2.定伯kuáng( )之。

  3.qīng( )太重,jiāng( )非鬼?

  4.鬼大呼,声zé( )zé( )然。

  5.便卖之,恐其变化,tu( )之。

  二、用白话文准确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带点的字。

  1.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欲: 至:

  译:

  2.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习: 勿:

  译:

  3.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

  之: 唾:

  译:

  三、填空

  1.《宋定伯捉鬼》的作者是 的 。

  2.鬼言:“ ?”定伯曰:“ ,故身重耳。”

  3.定伯便 鬼 肩上,急 之。鬼 ,声 。

  测试答案

  一、1.汝 2.诳 3.卿 4.咋、咋 5.唾

  二、1.欲:想。至:到。译:鬼问他:“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定伯)回答说:“想去宛市。”

  2.习:熟悉。勿:不。译:我刚死,不熟悉渡水所以有声,不要怪罪我。

  3.之:它,指鬼。唾:吐唾沫。译:就卖掉它,怕它有所变化,用唾沫吐他。

  三、略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雨点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2课。课文讲的是云彩里落下的大小雨点之间的对话,通过这样童趣的对话,让孩子们知道雨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认识课文的11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3、解课文内容,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出示下雨加声音)那现在你听到的是什么呀?

  对,雨声,耳朵真尖。

  2、你喜欢下雨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下雨给我带来的小精灵,雨点儿。

  二、课文感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2课,雨点儿,听听它们究竟在说些什么。

  2、我们一起来读课题,板书:雨点儿

  我们在雨的后面加了一个儿,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儿化?加上它,叫起来亲切多了,我们一下来叫一叫好不好。(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3、那你们想读课文吗?

  读课文之前,老师有个问题。A、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不错,学习生字有很多的方法很多,这是其中一个。你已经掌握了。

  B、那就大声地读课文,容易读错的多读几次,再把你不认识的生字,用你刚才说到的方法来记一记,把它变成你的朋友。

  有些同学呀,已经在读第二次了。多会读书呀。

  小朋友,你读得真认真,那你发现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呢。

  呀,你还读出了这么多的多音字,还读准了,真能干。

  三、识记生字

  1、老师把生字宝宝都请过来了,小朋友们,来,看到这里来。

  A数,(指名读)。你还知道它别的读音吗。

  B清,谁来读。

  C谁能在这两个字中间加个字变成一个词呢?

  对,课文中说,雨点儿数不清,那你还知道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是数不清的呢?

  D课件。彩

  谁能给彩找个朋友。(云彩)

  云彩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云。

  E飘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活中,你还会看见什么会飘落下来呢?(渗透一下轻的东西可以一边飘一边落,所以叫飘落)

  F谁能把课文中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呢?(个别读,男女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2、瞧,生字宝宝又躲到课文中了,你们还认识它吗?请同学们把课文好好地读给你的'同桌听,有困难好好帮助他哦。

  3、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我们要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错字,能做到吗,如果有错的话,机会就给别人了。好吗)

  真不错,我们能把它通顺地读下来了,看来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了。

  四、深入感悟文本

  1、那你们想和雨点儿成为朋友吗?只要你听懂了它们的对话,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它们的朋友?现在老师来读读它们的对话,你一边听一边从课文里找出来,好不好?

  (老师来读对话)

  2、谁找到书里面的对话了。请同学们把大雨点的话用~~~画出来,小雨点儿的话用---------画出来。

  3、谁来读大雨点儿的话,这是一个问号,瞧,?,我们应该怎么读?真不错,你把问的语气读出来了。

  看一看,哪里也有?应该怎么样读呢?

  请同桌小朋友当当大雨点儿和小雨儿来打个招呼。老师请几个雨点儿来打个招呼。

  谁也想来打个招呼呀?哦,这么多,要不,我们这几组来当大雨点,这两组来当小雨点,怎么样?

  小朋友们呀,你们当了这么久的雨点儿,你听懂它们的话了吗?听懂了什么呢?

  看来呀,真的已经和雨点儿成为朋友了,你看,它们的话,你都听得懂它们的对话了。

  3、那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雨点儿去过的地方都怎么样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它们要去这些地方了吗?

  6、让我们一起去它们去过的地方去看一看,好吗?

  A你有什么感受呀?

  B怎么样才能把这么美的感受读出来呢?

  7、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你们来当评委,好吗?你听出什么了?老师为什么要把更读得这么长,这么重呢?

  ?那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好吗?

  男女生读小组读指名读齐读

  五、拓展活化文化

  1、那这么美的景色,你觉得功劳是谁的呢?

  像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呢?

  2、假如你是雨点儿,你想到哪里去呢?为什么?

  3、你们是最可爱的雨点儿,是最可爱的孩子,相信世界有了你们更加美丽,可爱的孩子们,还认识这个字吗?---方写笔顺,笔画范写半写,反馈。

语文教案 篇7

  词语盘点:

  写写:

  破绽 咕咚 侄子 穿梭 郎中 媳妇 辉煌 苗条 风骚 打量 标致 气派 祖宗 可怜

  手疾眼快 精神抖擞 膀大腰粗 敛声屏气 放诞无礼 转悲为喜

  记记

  刷浆 屁股 师傅 包袱 透亮 清爽 衔接 搜索 威严 露馅 发怔 发傻

  魔力 通融 刻薄 钞票 武断 熔岩 窘况 阔佬 撵跑 雅致 考究

  半信半疑 兴致勃勃 妙不可言 十全十美

  口语交际·习作七

  口语交际

  讲人物故事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有的情节也很生动。

  几年来,我们读过许多这样的文学作品,也看过电影,电视、戏剧,听过故事、评书,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这次口语交际,就让我们讲讲人物的故事。可一讲课本里的,也可以讲课本外的,还可以讲现实生活中的。讲过以后,大家评一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罩。

  习作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偶然见上一面,他(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也会留在心中挥之不去。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这样一个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然见到的陌生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完以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改一改,让人物特点更加突出。

  成语故事

  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能写楷,草、行,隶等书体、他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传说,他很赏识张芝的草书,休息时常常细心揣摩其字体结构、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来画去.时间长了,衣襟都被画破了。

  《书断》中说:“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意思是说,晋成帝在北郊祭地时,王羲之奉命书写祝版。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写在木板上。他笔力雄健,工匠用刀削字时,发现墨迹已透入木板有三分深。王羲之这样出众的书艺,是他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

  “入木三分”原是形容书法笔力强劫的,后来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次、瓜、燕、什、么、样、得、再”等12个生字,会写“回、片、皮”3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干了解事物的特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的生字卡片,蔬菜实物,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昨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交了几位动物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是谁吗?

  师:昨天,我结交了小鸭子和他的妈妈,小鹰和他的妈妈,和他们成了朋友。

  师:鸭妈妈和鹰妈妈为了能让自身的小朋友学会生活的身手,从小就树立他们自主的意识,总是让他

  “自身去吧”!这些位妈妈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师:今天老师又认识了一位好妈妈,你们想认识一下他吗?想知道这位妈妈为自身的小朋友做了些什么吗?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一次比一次进步》到这篇课文中去认识这位好妈妈,去看看他为自身的小朋友做了些什么?

  板书:一次比一次进步同学齐读课题

  (二)观看图画,认识人物,了解课文内容

  1、你们想知道这位好妈妈是谁吗?

  (出示课件,“在屋檐下,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图片)

  2、认识人物的同时协助同学理解“屋檐下”的意思。

  3、师: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说什么呢?大家猜一猜。

  4、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在说关于两种蔬菜的事情?

  (出示多媒体课件:冬瓜和茄子让同学初步通过看图片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

  5、师: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初读课文

  1、同学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用自身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读课文,并标好自然段

  (四)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读课文,识字

  (1) 指名分段读课文(播放课件其中生字为另一种颜色) 要求读通顺

  (2) 齐读生字

  2、出现全部生字(带拼音)把不认识的字读出来,不认识的字再去看拼音读。开火车读。

  3、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再次出现全部生字(无拼音),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西你有好方法记住他?

  (五)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自由读

  (2)讨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写了“菜园里的冬瓜和茄子”这与课文有什么联系吗?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学先自由读,了解这一段都写了什么?

  (2)师范读,听老师读,考虑:这一段共有几句话,都是谁说的`啊?分别说了些什么?

  (3)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通过此句话解释“什么”(意思是冬瓜和茄子有那些地方不同)

  (4)同学理解后,启发用“什么”造句?

  (5)小燕子去了,他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了吗?

  (出示课件,课件要突出“冬瓜”和“茄子”的这点不同)

  (6)师:小燕子发现的这点不同你发现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啊,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的生字朋友,还一起和小燕子去看了“冬瓜”和“茄子”,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的地方,你们还想发现他们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再让小燕子带我们去看好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精选]07-2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