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4 16:25:1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汇编(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认和会写的词。

  2.领悟运用打比方的好处。

  3.了解古人写诗的严谨,背诵有关炼字的名句。

  4.背诵古诗《寒食》。

  5.学习本组课文的写作顺序以及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选择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展开想象,进行习作。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古人炼字的名言及典故。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导入。

  2.出示第一组词语,开火车读,同桌互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互读,练写。掌握后听写检查。

  二、金钥匙

  1.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给了我们一把什么金钥匙?

  2.指名回答。(短文告诉我们写文章时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能够把感受写具体,让人读了如身临其境。)

  3.回顾一下《黄果树听瀑》这篇课文,还有哪些句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找找本单元其他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体会其好处。

  5.选择校园内的一处景物练写一个片段,要求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三、趣味语文

  1.今天的趣味语文告诉我们的是一些有关古人炼字的名言。

  2.学生自由读诗句。边读边想想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说说自己知道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哪些弄不明白。

  4.交流讨论。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意思是为了吟得一个妥当字,把数根胡须都捻断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癖性是特别喜欢雕词琢句,写不出惊人之语死不罢休。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到,吟一吟不禁双泪长流。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意思是,为求得一个恰当的字,宁愿忍耐半夜的寒冷。

  5.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人炼字的典故呢?

  6.从古人炼字的这些名言中,你有什么体会?生自由谈。

  7.练习背诵名句。

  8.推荐其他一些相关的名句读一读。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四、古诗诵读

  1.激趣导入。

  (板书诗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天前,我们刚学了两首描写景色的古诗。今天就让我们从诗歌的海洋中再采撷一朵美丽的浪花,添加到自己的诗库中去吧。

  2.师简介一下“寒食”及创作背景。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节那天,诗人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游玩到暮色降临。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亮亮堂堂的。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提笔写下《寒食》。

  3.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提出来。

  4.交流对诗的理解。全诗的大意是: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春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烛火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5.采用全班朗读、同桌对读、小组读等方式将诗读熟。

  6.练习背诵这首古诗。

  第二、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黄果树听瀑,领略了青海湖迷人的风光,观赏了法国宏伟壮观的凡尔赛宫,今天,我们要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写下来。

  二、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

  1.按一定的顺序写。

  2.抓住景物特点,突出重点。

  3.运用了打比方、拟人、联想等表达方法。

  4.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三、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2.交流、指导。

  (1)介绍一个地方,可以是风景名胜、纪念场馆,也可以是一个村庄、集镇、城市,还可以介绍学校、院落、住房等。

  (2)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可以是时间顺序,也可以是地点变化的顺序,还可以按方位和布局来写。

  (3)印象深刻,有特点的.地方多写一些,写具体。

  (4)可以使用表示时间、地点的词句,使人容易明白。

  (5)除了写眼前看到的,还可以写跟这些地方有关的事情,可是你听来的,从书报上看到的。

  四、小组讨论交流

  先让学生组成小组,在组内说说自己心目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要求:

  1.要具体说出景物的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尽可能说全。

  2.要求按一定的顺序说,比如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整体到局部。

  3.要说出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根据三点要求在小组内互评,欣赏说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

  五、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习作讲评)

  一、习作总结

  表扬写得好的,进步突出的学生,指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交流习作

  请写不同景物、写出了特点、抒发了不同感受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可读全篇,也可读片段。读后,师生共同讨论、点评。

  三、重点评议,指导修改

  选择一两篇带有典型性的习作,引导学生评议修改。(重点解决叙述顺序不清楚、内容不够具体、没有写出特点、语句不通顺等问题。)

  四、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修改后同桌互读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⒈认识到地球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⒉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⒊了解并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初步学会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去年冬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你还记得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吗?(学生思考回答)

  是啊,我们生存的地球实在是太可爱了,它无私地为我们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为我们这些儿女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那么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应当如何来报答地球母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悟地球的奉献

  ⒈播放《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⒉以教材上的水、森林、矿产资源为范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来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

  活动二:论证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⒈活动准备:收集一些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概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分发给学生,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⒉引导学生围绕我们能否找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⑴月球和火星的温度、大气含氧量和水分善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⑵如果学生还提到其他星球,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其他星球的基本概况。也可布置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其他星球。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第二个空间呢?

  ⑴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大胆假设和想象,其他学生对此提出质疑。

  ⑵老师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的相关情况。

  ⒋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感想,老师加以总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三个字:春、水、人,并知道这三个字之间的联系,从而明白孔子带弟子游春的用意。

  2、体会第 8 自然段中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3、感情朗读并背诵写水的一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孔子的名言,指读并简要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2、知道这些名言都是谁说的吗? ( 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看课件 ( 孔子的介绍 )

  4、现在春暖花开,正是出游的好季节。于是孔子便带着他的弟子们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啦! 板题,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孔子带着弟子们游春,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春景,课文哪个地方写了?

  2、出示文中第2小节,这段话中有些生字,你会读吗?(泗水、广袤、眸子)解决了拦路虎,就请你们用朗读把我们这儿所有的`人都带进春天,好吗?

  2、学生感情朗读,说说读后感受到了什么?(景色美、语言美:叠词、比喻、排比的运用)师读中指导。

  3、过渡: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篇课文这么长,但我读来读去,发现它就写了三个字,第一个字就是你们刚才读的“春”,那第二个字,第三个字要靠你们的读书把它读出来。

  4、学生自读课文,读后交流。(“水”)

  5、哪些句子是跟水有关的?

  (1)这么多写水的句子,其中集中描写水的句子是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出示)。请你们大声地把第八自然段读一读,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孔子说:“学贵有疑。”读了第8自然段后,你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与大家讨论?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课文说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小云生日那天,妈妈送给她一只布熊。因为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小云就想把生日借给妈妈,并将布熊送给妈妈。全文语言浅显,体现了母女真情。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今、正、雨、两"4个字。认识2个偏旁"饣、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朗读课文,从故事中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教具准备

  《生日歌》录音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饣、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教学重点

  认识生活和朗读课文,从故事了解母女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放生日歌曲,提问:谁知道"生日"是指哪一天,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

  2、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说过借生日吗?出示课题18、借生日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提问:课文中谁把生日借给谁?"我"指的是谁?

  3、再读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你想读哪个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认识两段中的生字

  3、小云的妈妈说自己把生日给忘了,妈妈真得是忘了吗?(小云的妈妈并非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到别人)

  4、指导朗读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没见过妈妈过生日,小云感到疑惑,要突出"从来",读出纳闷的语气。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指名接读三、四自然段

  2、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大家讨论后,明白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了关心妈妈,同学们应该向她学习)

  3、指导朗读

  最后两句话是她经过思考想出的'办法,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表现出小云的天真可爱。

  五、全文朗读

  1、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读,同学与同学读

  2、配《生日歌》读

  六、扩展活动

  亲手作一件小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书写本课4个生字

  3、指导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正、怎、饭、拿"等字的读音

  2、分析字形,用不同的办法来记忆

  指导写字

  今:撇尖低,捺脚稍高,开口度大,撇捺相接处,点和横收笔都在竖中线上。

  正:注意横,竖的长度,第二横是长横的一半,左竖是右竖的一半,最后一横长,稍凸起托连竖。

  雨:"冂"要宽,蹭的竖,不出框,最后四点两两对称,如隔窗看檐下的雨水均匀滴下。

  两:"冂"内两个"人"字分布均匀,"人"的"捺"均变为"点"。

  3、学生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复习巩固

  1、复习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⑴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提示:红花中的字可以做词头,也可做词尾

  2、分小组比赛

  3、每组选出代表,全班比赛

  四、想象故事的结尾

  1、请同学们编出故事的结尾

  2、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讲评小结

语文教案 篇5

  创意说明:诵读是最古老、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文言文的方式。学习《论语》这样语言简练、含义深远的文章,就该是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读出书声朗朗的'课堂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由“半部《论语》治天下”之事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导入,交代学法。

  二、听读,体味。

  1.听读第一遍,标记字音。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听读第二遍,标记节奏:句内的节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

  3.听读第三遍,标记轻重: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词语要轻读。

  4.听读第四遍,听气韵。

  学生模仿读,体味读,自由地读。

  三、表演读、诵。

  要摇头晃脑地读,要动容地读,要气韵畅达地读,要陶醉地吟诵。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单元模块中预习本课内容,训练学生阅读较长说明文的能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文体特色。学会快速过滤筛选有效信息。

  2、在阅读中体味文中科学家锲而不舍、严谨求实、追求高远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3、辩证看待事物,理性分析现象。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跨学科知识的阅读与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文章内容本身所传达的具体知识,而要跳升到语文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说明文语言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在文章理性客观的描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领悟科学精神的内涵:不畏失败,勇攀高峰,锲而不舍,严谨求实。

  3、结合实际,拓展延伸。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教学建议:

  1、读:多读课文,走进文中的科学世界,对于感兴趣的知识或话题要积极的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查:这篇文章是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其中涉及许多在克隆研究中的案例和事实,大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查阅这方面的信息,扩充你的知识域面。对于本文的作者,更应该有深刻的了解。建议同学们多从课外搜集资料,为我所用。

  3、写:学习语文,不能离开语言表达,除了与你的学习同伴探知讨论、各抒己见之外,一定要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整理成文字,这样会促进你的写作水平提高,也可使你的思想闪光得到永久保存。

  方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各采众长。

  一、情境导入:克隆羊多利

  (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二、步入课堂: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克隆”一词也经常被用到,只不过我们平时所说的克隆含义更加灵活、更加广泛。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可以叫做克隆的例子吗?(畅所欲言,将科学术语通俗化,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活动:生活中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我们这篇文章是科学家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那就决定了文章的内容应该是准确严谨。他肯定不会像我们一样去理解“克隆”的含义。他要告诉你一个最准确的答案,什么事“克隆”?

  学生找到,大声念出。

  (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

  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句式表达:

  如: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

  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 下定义

  考考大家:除了下定义这种说明方法之外,你还知道哪几种说明方法?

  学生抢答: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等。

  (三)感悟精神:

  举例子的方法在在说明文中经常用到,我们这篇文章用了没有?

  请学生找一下,作者在文中列述科学家在那些动物身上做过克隆实验的例子:(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他们分类列出:

  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体现了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什么精神?

  追求高远,追求极限,不满足于现实,勇于探索。

  这篇文章看似很理性客观。其实,在文章不经意的描述中,有很多能够体现科学家们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甘于奉献,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句子,请找出来,画一下:385天59代,10微米;189个,只有两个,80多天,8厘米;247次失败等等。

  同学们找的很认真,所以说,大家也很有科学精神。这些数字都体现了科学家勇于进取、严谨求实的精神。

  任何一项真正惠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没有不历经艰辛,曲折向前的。科学的道路,注定要经受考验,失败成其艰辛,而艰辛才正成其价值和魅力。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没有科学家们无私无畏的付出是得不来的。

  文章说: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请你用你熟悉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李时珍遍尝百草,勇于实践,将生命置之度外,才著成了古今中外医学上的一枝奇葩《本草纲目》

  居里夫人清贫为人、淡泊名利,用毕生精力献身实验室,为人类提取了新的化学元素,堪称典范。

  本文的作者谈家桢院士100年的生命里,有70年是全身心致力于遗传学,可以说,科学就是他的生命。我们阅读文章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科学的热爱与崇敬。文章的题目“奇妙的克隆”,“奇妙”就是神奇美妙,我想不沉浸到对科学的热爱中的人是不能体会这种奇妙所在的。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种高贵的品质并以自己的行动继承和发扬这种可贵的科学精神。因为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大家能够在科学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为了考验大家的科学精神,我现在就要给大家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文章最后一部分说:“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又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加的进行曲”,请在文中找出这里的“悲”和“喜”分别指哪些内容?

  喜: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扩大具有高附加值的动物种群)

  有效挽救这类珍稀动物

  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悲: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拓展提升:

  展开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大家刚才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也想告诉同学们:你是独一无二的,我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它应该拥有无上的尊严,生命因其唯一而宝贵!难以想象,假如人的生命也被克隆,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的生命是无法复制也不容复制的!我觉得,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唯一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最后,让我们用八个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起立与老师一起放声呼吁!

  热爱科学 敬畏生命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二课时

  预习内容

  1、解决生字生词

  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的生活是天真烂漫、多姿多彩的。提起童年,我们总会有无尽的回忆和向往。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不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充满怀恋,对他在农村的一段生活也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戏》这篇小说,相信你对文中的乐趣也会感同身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

  行家

  惮

  絮叨

  怠慢

  凫水

  家眷

  皎洁

  撺摄

  凫水

  潺

  歌吹

  蕴藻

  楫

  漂渺

  纠葛

  三、整体感悟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脉络,把握小说内容。

  2.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语句,并大声朗读。

  提示:

  小说描写我幼时的一段乡间生活,主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小说由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第14-ZI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节到完)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分析研讨: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A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

  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

  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读通顺课文,体会文中妈妈的爱。

  2.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问题。

  二、通读全文。

  1. 这篇文章比较长,保证学生通读全文,字字读对,句句读通。

  2. 同桌相互检查,评价自读。

  三、话题讨论。

  课题《看不见的'爱》怎么理解?

  1. 潜心读书,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来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步骤: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归纳要点—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四、体验爱心,快乐阅读。

  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时,把对母爱的感受、体会表达出来。

  五、小结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②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体验反思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安排顺序(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构想】

  现在的学生,都拥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时,该如何面对呢?是积极进取,还是踟躇不前?为此,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成功的信念,学会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从中受益,以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相关内容与学生固有的信息储备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和丰富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1.首先布置预习。

  从两个大的方面引导学生预习:①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问题。②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角度切人:

  ①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③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④引导学生深人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⑤体验反思: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3.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充分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2.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战胜困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安排]一课时

  1.认真预习课文,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

  2.熟读课文,揣摩精彩的字、词、句、段,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联系实际,谈谈体验或启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导语一: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紧张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件令你紧张害怕的往事。

  (学生们纷纷谈自己的经历)

  师:大家谈得好极了,谈出了自己的真切体验。看来啊,亲身经历的害怕的事的确令人难以忘记,也许这种体验会让我们铭记一辈子。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一位8岁少年是如何战胜紧张与害怕的。

  导语二:

  师:同学们,你们有过冒险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们谈谈具体的经过,然后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教训(或道理)?

  (学生们谈经历和感悟)

  师:今天,我的收获很大。因为我感受着大家的感受,体验着大家的体验,感悟着大家丰富多彩的'人生思考。我相信,这种分享,不仅仅是对我,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这一板块,旨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两个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导语,结果有很大的差别。导语一能够让全体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搜寻翻找记忆中的往事,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而导语二却让部分学生卡了壳。因为多数人没有经历过冒险的事,所以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对初二的学生而言,本文叙事性很强,所以我力图让学生在文本的影响下,学会有条理地陈述一件事。)

  二、走进文本

  1.整体感知文本。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鼓励他们根据提示,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

  师:首先请同学们各自大声朗读课文,带着两个任务去读。

  第一,请依据我的提示,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提示: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最后。)第二,提出你感困惑的问题。(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为什么要给一定的提示呢,直接让学生表述不行吗?原因有两点:第一,避免学生步入“泛泛复述课文”的误区;第二,给学生搭梯子,让其“跳起来摘桃子”,在实践中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学生读课文,并在书上圈点勾画。教师板书完“提示”后,在学生中巡视。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据此。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了集中归类。

  字词有:

  啜泣(chuò)瘦骨嶙峋(Iínxún)噗噗(pū)训诫(jiè)

  纳罕(nàhǎn)迂回(yū)头晕目眩(xuàn)

  (这个环节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我原以为这一课的生字词比较简单,就可以忽略不讲。可事实上学生的水平千差万别,不了解的大有人在。由此看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多多积累字词,不可听之任之。)

  师:一位教育专家说过:生命的交往、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往往能够进射出智慧的火花。下面请前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问题。’把能够解决的问题在组内尽快解决,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整理,然后提出一两个全组最难解决的问题,并写在纸条上交给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我相信,凭着大家的聪明才智,一定能给我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我在备课过程中,就琢磨:如果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提出了想象性或探究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精选]07-2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