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于城中同步,希望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1、学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你感受了什么?
2、揭示课题,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A、认真阅读课文;
B、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C、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D、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B。(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
4、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以画图表的方式把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提供学习资料:瑞典人口总数880万,芬兰人口总数524900,挪威人口总数462万。澳大利亚人口总数1900多万。
5、各小组把列好的表格展示并解说。
6、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板书:改革开放)
7、拓展: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1. 卢森堡43,940
2.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3.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4.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文章美点赏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感受春酒之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家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拉近师生关系进入,引出课题并出示课题。)
二、发现美
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
1、出示:读《春酒》,我发现了____________美。
2、交流,穿插朗读、引导。
3、介绍琦君的经历。
三、表达美
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仿写
1、出示: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写并交流。
四、结束语
(出示教师读《春酒》后写下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
说明:
简短交流,融洽感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文章有很多的美点,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体验。这样的设计有很大的开放度,又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联系语境,培养思考力、表达力和朗读能力。落实教学目标,落实重点难点。
以此为窗口了解琦君作品的内容特点,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对琦君作品的关注。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丰富积累。
提升理解,留下回味,以期“余音绕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重难点: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四组词语,学生认读。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2、仔细观察每组带点的字,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并说说形声字的特点。
4、拓展练习: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形声字卡片。
二、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朗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2、分小组练习背诵。
3、说说这个儿歌知道了什么?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 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 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 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 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四、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语文教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世界闻名”、“设计”、“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二能力训练点
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参加”、“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三德语渗透点
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文片断,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刀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赵州桥)
(二)看图议桥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小结: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 出示生字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2. 理解生字。
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1300年。
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新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冲破。
3. 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4. 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卡让学生读。
5. 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周桥的什么?
2. 小组讨论交流。
3. 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周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 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周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⑴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周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使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桥长桥宽】
⑵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
⑶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板书:既……又……】
⑷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者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⑴出示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⑵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
⑶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⑷投影忠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
⑸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的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六)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2、扩展。
(1)赵州桥在()省()县。赵州桥也叫()桥,它是()朝石匠()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有()多年了。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既()又()。
(3)赵州桥为什么会世界闻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预习第3自然段。
预习提纲: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描写了几种龙的姿态?
(3)“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话的第2
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他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作者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作者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像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6、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7、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⑴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⑵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⑶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是最精美的。)
⑷作者只描写了3幅是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作者的想象。因为雕刻得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9、作者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版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的一样。)
10、按这个顺序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3、造句练习:参加,而且。
(四)总结、扩展。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⑴朗读全文。
⑵背诵2、3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⑷学习生字的字形。
七、作业布置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查字典理解生字词
八、板书设计
桥长
雄伟
桥宽
没有桥墩
赵州桥 坚固 一个大桥洞 创举 既……又……
4个小桥洞
有的
美观 精美图案 有的 所有的真像活了一样
还有的
语文教案 篇6
妈妈,不要送伞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字9个,写字8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力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看拼音、问别人、联系上下文猜字、查字典)。
2.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语言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立的愿望。
2.增强孩子渴求自立的信心。
3.体会孩子与母亲间的爱。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识字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自立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激发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知道了我们班的学生能自己做很多很多的事,你能告诉大家吗?(3-4名学生谈想法)我真为你们高兴,自己能做这么多的事,你们长大了、懂事了。
有一个小朋友,名叫丁丁,他也觉得自己长大了,他用一首小诗,告诉我们他想怎样做,大家想听吗?(学生答:想)(课件出示课题)这首小诗的题目是《妈妈,不要送伞来》。我们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好吗?你们看,我来写(板书课题),大家齐读两遍。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范读课文。(出示课件)边看大屏幕,边听小诗,想想丁丁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尝试读。好听吗?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我想知道,你们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怎么办?
生:先划出来,再练习上下文猜一猜。
生:可以查字典。
生:可以问别人,也可以查认字条中的音节。
师:就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试着把课文读两遍。
3.同桌互相读。相互学习,纠正不认识的字。
4.检查读:指名读(3人,每人一个小节)引导听的同学注意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评价。(读准字音、读得好听)
5.随文识字: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你能很快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吗?像老师这样(示范)看谁划得又快又准。边读边划。
6.脱离课文,独立识字。这些词语中的一些生字像淘气的娃娃从小诗中飞出来,你还认得吗?(出示课件)如果认识就大声读一读,如果不认识可以再来读小诗,想一想。
7.检查识字:指名读、领读、抢读。你能说出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老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说)对“裹、伞、丝、灵”强化,有必要时指导学生练习写“丝、灵”。
生:“伞”就像一把伞。(出示课件)
生:“裹”就像口袋里装着一个果子。(课件显示)
8.生字的应用:选择你喜欢的生字组词“勇敢、机灵、慢悠悠”等说一句话。
三、朗读课文,感悟语言。
1.这些淘气的生字都变成我们的好朋友了,我们再来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最好听,试着读一遍。
2.小声跟师朗读,齐诵读。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咱们一起来说说收获,好吗?你可以谈从课文里读懂了些什么?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为什么不要妈妈送伞吗?你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师小结:丁丁长大了,自己开始做一些合适的事情。
四、拓展练习。
学习了这首小诗,我觉得大家也长大了许多,为了证明我们长大了,你们想对妈妈、爸爸、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仿照例子编一编)
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走回家。
不要______,妈妈,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爸爸,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发言:3人),也可互相说。
师小结: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相信大家做的比说的更好。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范例激趣,明确要求
1、小朋友,今天有一位大学问家想和你们见个面,想认识他吗?
(媒体映示钱钟书照片)我们让他自己介绍一下,(屏幕显示:自我介绍)听清楚噢,他介绍了自己的哪些情况?(播放配音)小朋友,你们好!不认识我吧?其实,我是你们的老乡啊!我叫钱钟书,1910年出生在无锡,算算看我有几岁了?说起我的名字,那可是挺有意思的。我一周岁的时候,父母在我面前摆了许多东西,看我喜欢哪一样。这些东西有玩的、吃的、还有书。我别的都不要,伸手就拿了一本书。爸爸妈妈非常高兴,就给我取了一个名字,叫“钟书”,“钟”就是喜爱的意思。还真巧,我一生爱书,还写了好多书。记住我了吗?我也想认识大家呀,你们叫什么?几岁了?谁帮着起的名?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能说说吗?
交流并显示说话要求:自己叫什么名字?
今年几岁?
自己的名字谁给起的?
为什么给起这个名字?
[以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口语交际课,在饶有趣味的与大学问家见面的过程中,自然地明白交际的内容。]
2、老师先向钱爷爷作个自我介绍好吗?(媒体配音评价:很高兴认识你!)
[老师的垂范,让学生感到交际是轻松的、愉快的,这样,他们才会消除畏难情绪,充满自信地主动参与到交际活动中来。]
3、想让别人认识你吗?那介绍自己的时候可一定要大大方方、声音响亮有礼貌;说话要完整通顺,可以跟别的小朋友说得不一样;听的`时候更要虚心认真。这样你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将评出自我介绍的大大方方奖、声音响亮奖、完整通顺奖、与众不同奖和善于倾听奖,(奖励标志分别为□△○☆◇)看谁得到的奖最多。
[初次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该规范的就应规范,该明确的就应明确,这是交际成功的前提。]
二、合作交流,尝试交际
1、为了把自己的情况介绍清楚,吸引人,小朋友可以先和自己的好朋友说说,互相提问,进行补充。(生同桌互说,师巡回帮助说话有困难的学生)
2、能向好朋友介绍自己了,那你能向小组里的同学介绍自己吗?6人小组内挨着顺序交流一下,取长补短。
3、各组推选一名介绍得比较好的小朋友上台向全班作自我介绍,师生评议。
[从好朋友互说、小组内讨论到大堂交流,学生由易到难地尝试着进行交际,在提意见、取长补短、师生评议的过程中,学生一次次地规范自己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养成有礼貌、尊重他人、懂得合作等良好的习惯。]
三、创设情境,活化交际
1、按8人一组自由组合,根据给定的不同场合,学生分组轮换角色练习交际。
(1)向钱钟书爷爷作自我介绍 (2)向实习老师介绍自己
(3)在父母同事面前介绍自己 (4)和转来的小朋友作自我介绍
[这一环节,注重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张扬。学生愿说、爱说、敢说比会说、说好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应营造一种宽松的、充满鼓励与赏识的氛围,让他们说得痛快、听得专心。]
四、评奖激励,养成习惯
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评出各奖项,把奖励标志贴胸前,五项全得的贴额头。
[小小奖励是一剂兴奋良药,不仅体现为对成功的欢悦,更对以后的交往能力、习惯养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想想,还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哪些情况?
2、动手做张小名片或建个小档案
[这一设计,让学生动脑想想、动手做做,在以后的交际中灵活用用,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体现口语交际“生活化”、“实用化”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名片的一般格式,学会设计简单的名片;
2、了解更多的有关动物的知识,能抓住动物的特点,有理地介绍动物,体验创造、表达的快乐;
3、在观察动物、为动物设计名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布置学生去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查查资料,了解这种动物的有关知识;教师写下水文。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玩具,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收集你感兴趣的名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并说明为什么;
2、读一读自己查找的动物资料;
二、学习范文《海龟》
1、自己把范文读通顺;(教师点明这就是给动物设计的名片)
2、生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海龟有哪些特点,哪些地方写的特别好;
3、小结:(根据学生发言及板书,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范文的写法。)
三、动物化妆交友会
1、明确要求:在动物作自我介绍时,要注意抓特点,有条理,语言生动
2、自评、互评、师评(师评价时,重点注意学生是如处理搜集的资料,并使其转化为自我介绍的语言的。)
四、展示教师下水文
1、请学生指出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2、为老师提出修改建议;
五、制作动物名片。(名片内容的要求:抓特点、有条理、语言生动:名片形式的设计要与众不同)
六、师生评议修改习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精选]07-2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