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5 15:45:2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寻找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谁订阅过《儿童时代》这本杂志?哪位同学知道这份儿童刊物最早的创办者是谁?(宋庆龄)那么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谁自告奋勇来说一说?

  让学生利用自己寻找搜集到的资料,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探讨交流。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提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爸爸 妈妈

  宋庆龄

  到 教

  伯伯家 小珍

  c.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不去?

  d.别人是怎样劝说她的?她又是怎么回答的?

  (让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回答)

  e.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可她突然想起今天要教小珍学叠花篮,不管爸爸妈妈怎样劝说,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布置任务: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旁白,其余三人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进行比赛。

  2.各小组安排角色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教师在巡视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宋庆龄和她父母亲当时的所思所想,准确读好每一个关键问语,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

  3.请三至四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出优胜组。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讨论深化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宋庆龄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2.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处理的?

  3.小结:俗话说得好“一诺值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大家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宋庆龄一样守信用,重诺言。

  板书设计:

  爸爸 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本单元的课文的内容及组文主题。

  2. 明确本单的学习目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到第二单元。

  生:齐读。

  二.师:读完单元说明,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单元仍以春生为主题组织课文。选文也同样

  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但探讨人生的侧重点却不同。第一单元主要是从生命的角度探讨人生的。这点从2、3、4、课都有反映。本单元主要是从理想和信念的角度来探讨人生。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对于人生的决定意义。 《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中对第一次的体验。

  〈〈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免和月亮〉〉一文,通过叙写白免在拥有了月亮后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感,告诉我们好事也可以变坏事的`道理。而〈〈落难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面变得坚强起来。

  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

  〈〈〈论语〉十则〉〉是一篇文言文,全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三.师:那么学习这个单元要完成那些学习任务呢?,请举手回答。

  四.师:本单元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所以本单元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前两点与上单元相同:

  学习目的:1。内容上:理解课文的主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人生。

  2. 阅读方法上:提高朗读能力,做到音准,入情。

  3. 阅读方法上: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这点其实我们在第一单元已有涉及,比如我们在上第三课短文两篇时曾比较过〈〈蝉〉〉与〈〈贝壳〉〉写法上的不同:〈〈蝉〉〉欲扬先抑,〈〈贝壳〉〉则直入主题。

  4. 基础知识上: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点也与一单元相同,而且每个单元都有这一点)

  五.作业:预习第六课《理想》

语文教案 篇3

  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师:四年(一)班的张华同学这几天可忙拉,她正准备着下周的的数学奥数。你看,现在她正要去李诚家请教数学题。

  。(大屏幕显示器上出现了配乐动画演示)

  1,配乐动画:张华在从自己家向李诚家走去。(或者线段图)

  ①,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6分钟,走了多少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张华走了多少米。

  师:好,你来说说是怎么做的?

  ②,学生口头列式回答后,复习数量关系:速度x时间=路程

  师:也就是说求张华走的路程就相当于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出示红字“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有一天, 张华放学回家,正准备做作业,发现不小心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打电话给李诚,两人在电话里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还给李诚?现在请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办法?看哪组的同学办法最多?

  (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师:好,哪组的同学想出来的,派一名代表起来回答。

  (学生一般会有三种想法:一是让张华带给李诚。二是李诚自己去取,三是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在路上相遇。)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为他们想出的办法,大家想一想,第一次和第二次有几个人在运动?而第三次呢?

  2,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①,设问:两个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中的有关知识。)

  ②揭示课题:[板书:相遇问题]

  二,指导观察,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题

  1,示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

  2,读题,提出思考问题:几个人运动?运动的方式和结果怎样?、带着观察动画演示。

  3,动画演示,指导观察,帮助理解概念:

  A,电脑动画显示第一次(全过程)。

  交待线段的长表示两家间的路程,线段的两端表示两家的住地。画面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城走过的路用蓝色线段表示。

  B,电脑动画显示第二次(全过程)。

  (1),两个人出发的时间,地点,运动的方向,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动画显示。

  (2),认识概念: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师:这是几人在运动 [板书:两个人]

  师:两人出发的时间相同吗 [板书:同时]

  师:他们运动的方向又是怎样 [板书:相对]

  师:最后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相遇]

  4,填写表格,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电脑动画显示,教师按动鼠标,屏幕显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

  师:(1)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各是多少 路程和是多少

  (60+70=130米)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390—130=260米)(板书

  (2),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填写表格后

  指导学生观察体会: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所走路程和也增加。而两人间的距离反而减少。(3),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也就是两人共同走了3分钟。

  教师指着屏幕上的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城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180米,210米)他们走的路程和是多少 (180+210=390米)行了三分钟,两人距离是0,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两人同时出发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时,也就是两人走到同一个地点,表示他们相遇了。(教师按动鼠标,在两人相遇点上发出响声三下,电脑显示器随之出现"相遇"两字)

  教师按动鼠标,鼠标指着"390米"字眼,线段全长闪砾三下并发出声响

  。提问学生:两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完成上面这道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同学们上课时将练习本准备在桌角。)

  (二),教学例五。 l,自学例题

  ①,示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

  师:全班齐读。

  (2)读题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两家的距离跟两人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吗

  2,指导观察动画显示。

  (1)第一次动画显示。

  教师只需显示电脑动画,让学生说出两个人运动的时间, 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方向和结果。

  (2)第二次动画显示。

  教师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请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动画软件显示,分小组讨论问题。(看哪组的做法最多。)

  板书: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

  3,尝试列式计算,并分组讨论列式根据。

  4,检查学生列式情况,要求说出两种列式根据。

  教师把一名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他说出列式根据。学生先回答,教师再用电脑动画显示加以证实。

  5,教师演示动画,证实学生的算法。

  第一种算法:

  师:65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强所走的红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70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丽所走的篮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为什么把64x4和70x4加起来 (小强和小丽两人共走的整段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第二种算法:

  师:65+70求出什么 (动画显示把小强和小丽第一分钟走的那段闪烁,并移动到下面)

  师:65+70的和为什么乘以4? (动画显示小强和小丽共走了4分钟,每分钟都走了(65米+70米)就有了4个(65米+70米)

  65+70

  6,两种算法对比。

  (1),在数学知识上有什么联系

  (2),解答思路上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上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

  算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探索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掌握了没?

  1。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过5分两人相迟,两地相距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简略说说做法。

   拓展练习:(用多种方法解答)

  师: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时间一样的相遇问题不多,一般是一个先走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才开始走,我们来看看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 屏幕出示 )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要求同学画线段图)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板书)

  师:求两地间的铁路长也就是求什么?(同桌讨论)

  师:(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将该同学的作业放出来。

  并提问学生,请他说出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做 讲出算法的思路。

  五、谈谈你的收获

  师:哪位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分析: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

  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结”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来本课为人教版试验课本的篇目。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

  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二)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结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纸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

  分析: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请“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作品。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学生按照诗歌的节奏、韵脚,反复吟诵作品。师生明确: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2.让学生在吟诵中把握诗中的意象,再造想象,创造出各自心中的诗的意境。

  教师可选择一条臭水沟、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等幻灯或录像,让学生结合不同的画面吟诵作品,从而体味诗人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寓意深刻的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师生明确:

  “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

  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一个人

  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优秀诗歌的浓厚的欣赏趣味。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表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由学生去联想,允许他们见仁见智。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及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分析,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师生明确:

  全诗5节。

  第1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统”“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句,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臧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教师板书:

  死水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反语)

  凝滞的死水毫无希望的死水

  (腐烂变质的死水(3节)二百

  总起(1节)总结(5节)

  (动态描写)

  沉寂的死水(4节)

  (以动衬静)

  (三)课后练习。

  1.学生完成练习一。

  2.写一篇对《死水》内容、写法评析的文字,不少于300字。

  [小资料]

  闻一多的“三美”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心学而且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诗集机构就是这一书一创作。作理率的最好实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词语,并了解这些词语的大意。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此地无银三百两》并理解这则成语的意思。了解故事的梗概,明白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3、口语交际。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4、完成习作“未来的________”。通过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从阅读短文中受到启发,并运用与实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词语,并了解这些词语的大意。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此地无银三百两》并理解这则成语的意思。了解故事的梗概,明白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正确读出16个词语。

  ⑵理解大意。

  ⑶熟读并背诵。

  2、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3、检查背诵。

  二、学习短文《此地无银三百两》

  1、学生自学,着重讨论以下问题:

  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

  ⑵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结果怎样?

  ⑶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2、练习朗读,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

  3、同学之间交流,说说受到什么启发。

  三、作业

  给家里人讲一讲《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表演小品:商场购物时讲价的情境。

  2、说说在商场购物要注意什么?

  3、小品中的人物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了吗?这是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自己与父母上街购物的经验,联系实际地讲一讲。)

  二、口语交际

  1、学生自由结组,有的扮演顾客,有的扮演售货员,进行小品的练习。

  2、说说你在购物时的好的经验及上当受骗的例子。

  3、同学间互相交流。

  4、学生评价。

  三、作业

  搜集一定的资料,为想象作文做准备。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习作“未来的________”。通过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作文要求

  这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特别强调:关键词“未来的”,做到充分发挥想象力,习作内容富有创造性,新奇而有趣,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二、讨论

  1、你打算写写未来的什么?

  2、各自谈谈课前搜集的资料,对写这篇作文有什么帮助。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搜集资料对写作的`重要性,想象也是要有一定的依据的,不能不着边际。)

  3、口头说说打算写什么?怎么写?

  三、作文指导

  1、以现实为依据,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思路要开阔,不要完全被现实生活所拘束。

  2、想象要有所节制。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但也不能任其渲泄。

  3、在写法上,可从现实入笔,最后回到现实;也可以直接着眼未来,结合现实;也可以始终贯穿未来。总之,应突出表现未来,能给人以憧憬与展望。

  4、范文点评

  未来的汽车

  到了21世纪,将会有一种新型汽车出现在地球上,这种全自动车与众不同,技术格外先进。这就是我发明的空陆两用新型汽车。

  这种豪华的汽车是用21世纪的新型O—ADEC型发动机、高强度的钢板、防弹玻璃、塑料和轻金属制成的。它的弹性极强,用铁锤在上面敲打,也不会留下一点儿痕迹。(写汽车的材料过硬。)

  只要你往这种豪华小汽车里一坐,就会有一种奇特感觉;车内是用21世纪的塑料装饰的。这种塑料非常柔软,躺在上面格外舒服,车上装有隔音玻璃、空调、电视、录音机等。这些都是遥控的,如果你想看电视,随手按一下电钮,玻璃上就立即出现图象,就像看戏一样逼真。(写汽车的功能齐全。)

  全自动车无人驾驶,它的司机是一台超级电脑。这台电脑控制着车内的一切系统。晚上人们休息的时候,它可以自动调节。它的速度快得惊人,每秒可以达到5公里之多,即使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它都是那么平静。

  如果你想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行,只要按一下全自动起飞电钮,它就会自动起飞,自由翱翔。它安全性强,速度快得让人难以置信。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环绕地球飞行一圈。真叫人惊讶!(写汽车的速度快。)

  将来,我一定要用自己发明的汽车载着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去世界各地旅游。

  〖评析

  未来的汽车该是什么模样?小作者展开了充分的想象,为我们描绘出来了:首先,功能全;其次,速度快;再次,材质新。这种“未来汽车”寄托了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对明天的向往。

  四、学生列写作提纲

  五、按要求进行习作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会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请谁怎么样”以及“什么时间干什么”、“谁请谁干什么”等句式说话。

  2、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听话、记话、说话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把别人的话听明白,快速准确地传递别人的口信,并学会两种传话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改变说话传话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报通知,揭示课题。

  上课铃声响后,老师迟一点进去,一学生急急忙忙冲进教室。(同学们,我告诉大家一个通知:星期天晚上七点钟,在学校开家长会,请你爸爸或妈妈来参加。)说完后转身走了。

  这时候,教师走进教室,就会看见有学生举手。问:“××同学,你有事吗?”“刚刚进来一个人,告诉我们一个通知。”“说是开家长会。”“七点钟。”“在学校里。”“请爸爸或妈妈。”

  老师转身板书:捎口信。

  (二)明确要求,复述通知。

  1)明确要求

  讨论:怎样才能正确、清楚地捎好口信呢?

  板书:听得明白,讲得清楚。

  2)复述通知

  ①先四人小组讨论(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什么事)。

  ②学生复述(根据复述情况,个别纠正)。

  3)改说通知

  ①告诉学生回家后不能按照原话讲,讨论应该怎样对爸爸、妈妈说(同桌讨论)?

  ②全体学生各自练说

  ③指名说

  ④找到自己最好的朋友说

  ⑤表演

  4)小结

  我们要传好通知,必须做到:

  a、要认真听,听清通知讲的时间、地点和事情。

  b、能正确复述通知。

  c、能把通知正确传达给爸爸、妈妈,有些话要能改变说法。

  (三)看图,练习说话。

  (1)看插图,练说话。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捎口信比赛。

  ①明确比赛规则:不能离开座位,传话声音轻,不让别人听到,没有轮到的要守纪律。

  ②游戏过程

  a、第一次比赛,男女同学比。男同学的内容是:今天傍晚我值日。女同学的内容是:今天晚上开联欢会。请优胜组的代表说说为什么能得优胜?

  小结:别人说话要认真听,听明白,要记住这句话,说话时口齿要清楚。

  b、第二次比赛,每个小组参加比赛。

  内容:明天早上请你家长来校,老师有事。(比赛程序一样)

  (四)总结谈话,明白道理。

  小朋友们,我们做了捎口信的游戏,大家很开心,老师也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都学到了别人说话时要认真听,听明白,才能正确,清楚地把口信捎到。

  板书:

  20 捎口信(听说训练)

  听得明白 讲得清楚

  说课:

  本课教材由两幅图及两个听说训练组成。一是听读通知,然后进行复述。在这一环节中,我故意让一位其他年级的同学来说通知,这比起老师读通知更有新意。同学们在上课铃声响后,静等老师来上课之时,突然闯进一位陌生人对他们讲了一些话,同学们会很有兴趣很自然地记住它。等老师进来之后,说给老师听,这样就很轻松地完成了第一个内容。二是捎口信。我用游戏的形式来捎口信,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这样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进行比赛,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他们会表现得更好,在寓教于乐中轻松学习。

  这堂课的各环节在可行性上应该说一般地课堂都可以可以尝试,比较实用,对于小班化的班级更好。如果人数比较多,那么很容易引起课堂气氛比较乱。

  这课教材着重训练学生能正确地听话、传话,培养学生的听力和记忆力。初步养成听话时集中注意力,安静地听的习惯以及听懂内容简单的几句话。我运用在轻松的、活跃的气氛中练习说话、听话、记话,觉得效果比较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精选]07-2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