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例文,领悟把寓言改写成记叙文的基本方法。改写不但要理解原文内容,还要展开丰富想象。
2、根据《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内容,体会作者地寓意。
3、引导学生自然的把原文的理解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表达要真切恰当。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及其提示部分,领悟如何进行寓言改写。
教学难点:
明确原文内容,展开丰富想象,形象改写。
教学准备:
复习改写的基本方法。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同学们,改写是一种根据原文内容,改变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改写,可以改体裁,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可以改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成第三人称:可以改结构,如把倒叙改成顺序等等。记得我们在四年级时曾经练习了把诗歌改成记叙文。通过那次练习,大家对改写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如何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吗?
2、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启发引导)
3、设置悬念:那么,我们如何去把寓言故事改写成记叙文呢?我们来读一读范文《揠苗助长》就知道了。
二、学习例文,明确写法。
1、学习例文,领悟写法。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体会。
3、指名汇报感受。
4、齐读例文提示,明确写法。
5、小结:由此看来,把寓言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与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基本相同,都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把握原文内容第二是借助想象,生动描绘。
三、弄清要求,构思习作。
1、知名度这次习作的'要求。
2、齐读《揠苗助长》
(1)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述揠苗助长这一故事的。
(2)如果你是禾苗,谈谈你的感受。
(3)如果你是这位庄稼人,你看到结果会怎么想?
(4)你想对庄稼人说什么?
小结:认真阅读例文,领悟把寓言改写成记叙文的基本方法。加进想象和体验,生动地再现原文的情景,表达原文的感情。
如何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揠苗助长》呢?
(5)同桌交流体会。
(6)指名口述。
小姐:我们在进行改写的时候,改写成的作文不能违背寓言的寓意。
四、行笔成文,相机指导。
五、推敲打磨,修改习作。
语文教案 篇2
应该说,快乐园的孩子们已经读了很多书了。和刚开学相比,孩子们已经知道或者意识到闲暇时间是自己最佳的阅读时间。我看在眼里,心里也暗暗为孩子们感到高兴。但是仔细观察孩子们的阅读,不难发现,孩子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浅尝辄止和浮光掠影,我要用什么办法来让他们的眼光看得更远、思绪走得更深呢?
偶然间,听到了一节课:
我爸爸(绘本阅读)
教学目标:读懂图意,说出图画背后的文字,理解图文背后包含的浓浓的父子情义;学会用一句话(一段话)描述自己的爸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知道3月8日是什么节日?我们会在这一天祝愿谁?我们还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还会吟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我们不了妈妈,聊聊我们的爸爸。
2、英国有位著名的画家叫做安东尼.布朗,他为我们创作了一本图画。(出示《我爸爸》)
二、走进图书,读图说文
(一)爸爸的印象
1、打开书的第一页,大家看看,我爸爸怎么样?说说你对“我爸爸”的印象。
2、我爸爸长得漂亮吗?
大家都这样看我爸爸,但是在我的眼睛里,(出示:这就是我爸爸,他真的很酷!)他什么都不怕,连坏蛋大灰狼都不怕!
3、知道我爸爸和谁比赛吗?是世界冠军刘易斯。你看,我爸爸远远把他甩在后面,留下的汗都变成了云彩!
4、说说我爸爸怎么样?板书:勇敢
能说说勇敢表现在什么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跑、跳、走……
(二)爸爸的句子
1、出示第一幅图:爸爸不见了,他上哪儿去了?爸爸变了,爸爸怎么会变成马呢?看他桌子上的食物、*子,这都说明爸爸什么了?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幅图,用上刚才的句式说一说其中一幅图。
2、图看到这里,说说我爸爸怎样?(强壮、快乐、灵活)
3、猜一猜,书上还会画我的爸爸怎样?让我们带着自己独特的想法继续往下看。(继续看图,师讲述。)
4、爸爸做了什么傻事?5、书看到这里,说说我爸爸怎么样?(板书:聪明、幽默)
(三)第三组图片
1、带着对爸爸酷的认同,带着对爸爸的崇拜,接着看。这幅图象告诉我们什么呢?猜一猜,下面绘画什么?
2、爸爸在干什么?这是谁的动作?男生站起来,一起做爸爸的动作。
3、爸爸是怎样做鬼脸的?大家也来做一做。谁还能做个和我爸爸不一样的?
4、我爸爸怎么样?想送给我爸爸一句话吗?
三、重点讲解,感受父爱
1、书快看完了,我们从头到尾回味一下,哪幅图给我们的印象最深?
2、拿我们仔细来回味一下大野狼的哪幅图。
仔细瞧瞧这幅图里还藏了谁?(《小红帽》《三个小猪和大灰狼》)再仔细看看大野狼的尾巴怎样?
3、出示我爸爸唱歌的图片,知道站在我爸爸后面的两位是谁吗?是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和多明戈,我爸爸来了以后,他们再出名,也只能站在我后面,看看,他们什么表情?猜一猜,他们可能在唱什么歌?
4、将图上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重点在标点和“也”)
5、再回头看看第一幅图,你觉得我爸爸怎么样?
你相对爸爸说什么?出示最后一幅图,板书:爱
四、深入体会,表达父爱
同学们,爸爸真的敢走钢丝吗?能跑得过刘易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音乐)原来所有的书都可以反过来读,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听的,爸爸的舞是跳给我看的,爸爸的鬼脸是为了让我觉得快乐,爸爸的快乐是为了让我们更快乐。爸爸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我。我爱爸爸,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
五、拓展延伸,自主作业:
1、用简笔画,为自己的爸爸画一张画。在旁边为爸爸写上一句话。
(友情提醒:用上“……像……一样;……像……一样,也像……一样”就更好了。)
2、还可以向黑板上一样,画一个络图。
3、同学们回到家,可以把你画的画给爸爸看看,一直静静地依偎在爸爸的怀抱里,告诉他:“爸爸,我爱你。”
听课以后的感受:很好的语言材料;有效的阅读方法。我决定在快乐园也让孩子们感受这种方法,同时也对孩子们进行爱爸爸的熏染和教育。
首先,我要重新定位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句式训练“……也……”“像……也像……”;能力目标:在绘本《我爸爸》的阅读教学中,渗透“猜想——验证——反思”的阅读方法;情感目标:在反复阅读、思考“我爸爸”的表现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感悟爸爸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爸爸的爱和感激,强化父子(女)情谊。
怀着对这节课的期待,我把孩子们带到了多媒体教室。看着孩子们的新奇、兴奋,我的心里暗暗得意。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意外发生了:
……
我:同学们,爸爸真的敢走钢丝吗?能跑得过刘易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音乐)原来所有的书都可以反过来读,原来爸爸的歌是唱给我听的,爸爸的舞是跳给我看的,爸爸的鬼脸是为了让我觉得快乐,爸爸的快乐是为了让我们更快乐。爸爸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我。我爱爸爸,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
孩子们,你还能记得爸爸为我做了些什么吗?
生1:有一天深夜,我发烧了。爸爸骑摩托车把我送到了医院。
我:夜是那么深,天气是那么冷,爸爸义无反顾送你去医院,他一定还在医院陪你到病好了,真了不起!说说你想和爸爸说的话。
生1:爸爸,我爱你!
我:回去大声告诉爸爸。
生2:爸爸为了供我上学,到广东打工去了。一年才能回来一次。
我:他不想家?不想妈妈和你吗?
生2:想啊!他还经常打电话回来呢!
我:原来爸爸为了你生活得更幸福,自己把这份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深深埋藏在心底,真伟大!你应该高声说——
生2:我爱你,爸爸!
……
就在我将孩子们带进了一个回味父爱的气氛中的时候,我自己的儿子却显得很冷淡:他的脑袋背着我的目光,趴在桌子上。我不想因为他破坏了课堂气氛,下课以后,孩子们排好队回教室,我叫住了他。他说:“我想不到爸爸的爱。”我知道生气没有任何价值,只能叹口气,扶了扶他的头,示意他走了。
说我不爱自己的儿子,打死我也不承认!
但是为什么孩子这样说?是他不懂事,还是我没有让孩子觉得爸爸深爱着他?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孩子还小,不能理解父亲所做的事情背后一颗怦怦直跳的心,可以原谅,可能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岁数大了,心就会细一些,但是还要等多久?就像时下时髦的一句诘问:“永远有多远?”
我应该怎样缩短孩子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距离?
语文教案 篇3
《语文教案-跳水》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熟读课文,能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并做简单批注。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起因——课文第2自然的归属问题有争议,把它归为“起因”是因为猴子“放肆起来”的具体表现就是第2自然段讲的摘去了孩子的帽子,因而引发了后面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谁说说这个故事大致是怎样的?(指名简要说一说初读后的感知。)
(二)交流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读一读,再组成本课的词语,读一读。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
“吓唬”应读 xià hu “龇”的读音 zī
“猴”书写时不要多写一竖。
3.解释词语,(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醒悟:认识由模糊而变得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课文中指明白。悟,理解,明白。
失足:没有把握住。走路不小心而摔倒。
(三)学生投入地读书,理解文章的结构。
1.轻声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
2.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文章分段。然后交流。
板书: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3.认真默读课文,把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①自读,批注。
②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③在全班朗读句子,然后进行评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第二部分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受心情的变化——担心、紧张。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3.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可以用哪些词语?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1—2)水手取笑猴子,猴子摘走孩子的帽子爬上桅杆。
经过(3—4)孩子追猴子,他不顾一切,陷入绝境。
结果(5—6)船长逼孩子跳水,得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读后的感想,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谈自己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2.感受课文的特殊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讲这个故事,老师借助媒件演示,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边想:你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1.学生说心情有什么变化,并读读书上有关的句子,老师适时地板书词语:好玩、生气、担心、紧张、放心
2.你对课文哪部分感受深就自读那部分。(重点学习4、5段)
①先默读课文,做简单的批注。
②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体会心情的变化。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危险加剧—陷入绝境)
A.出示这段话,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B.指名读,然后其他同学评价,谁读得好?
让读得好的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学习的。(抓孩子的动作。)
C.自由读——再指名读。
D.再读读人们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
再把第4自然段分角色(分部分:描写孩子的动作,人们的变化,孩子的变化,读一读这一段。),整体感知这段的写法:生动逼真,扣人心法。
3.就在这危急时刻,船长出现了,他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读相关的句子体会:“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一!二!”
②启发提问: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为什么?(联系上下文,想到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危险,船长的镇定,机智)说说当时船长是怎么想的?
4.孩子得救了,我们每一位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提示:可以对孩子说,对船长说,也可以对水手们说……)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谁是主要人物?课题为什么叫《跳水》?再浏览全文,思考。
2.总结
板书:沉着冷静 机智果断
师:这就是大作家写法的特殊之处,小说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而写主要人物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化险为夷。这样写,使人感到真实,自然。
3.作业
课文仿佛缺少个结果,请同学们续写,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难点是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和点拨来解决重难点,学生通过读书感悟、讨论和交流来突破重难点。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通过理解课文,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探究活动
1.读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请想一想,写下来。
2.当孩子被救上船后,船长、水手、孩子分别会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再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巡、逻”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4.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之间的美好情谊。懂得人与动物是好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懂得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伙伴间的情谊以及动物的灵性。
2.理解马哈多为什么激动得流下眼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伙伴间的情谊以及动物的灵性。
2.理解马哈多为什么激动得流下眼泪,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板书“好伙伴”,理解“好伙伴”。提问:怎样的朋友才是好伙伴?
2.读课题,质疑。启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谁和谁是好伙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过渡:是啊,好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瞧一瞧吧!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字音。
巡逻 汪汪叫 拨开 焦急
3.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读议结合,理解、感悟
1.朗读全文,思考:谁和谁是好伙伴?
2.课件出示:护林员带着猎狗回来了,乌鸦“哇哇”叫着迎接他们的'快乐情景。
3.乌鸦是怎样与马哈多和猎狗成为好伙伴的?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有关段落读一读。
4.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然后师生讨论汇报。(如:朗读文段、表演读、分自然段读、讲故事等。)
重点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中句子“马哈多把乌鸦带回家,给它抹药,帮它养伤”,以及第4自然段,体会马哈多爱护动物的好品质以及马哈多、猎狗与乌鸦一起生活的快乐。
5.课件出示:护林员马哈多愁眉苦脸地坐在地上叹气和乌鸦在焦急地飞来飞去的情景。
启发:马哈多和乌鸦干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
(预设学生提问:“叔叔,你在担心什么?”“您有什么事不开心?”“乌鸦你在天上飞来飞去,有事吗?”)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关心别人,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5~10自然段,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又怎样了。
6.学生朗读文段,画出使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7.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朗读句子
“他很担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读出担心焦虑的语气。
“那乌鸦也飞进飞出,焦急不安”“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抓住“焦急不安”“飞进飞出”“一次一次”,读出焦急、关切的语气。
8.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为什么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各抒己见。
语文教案 篇5
【总体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开发文本资源,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让以探究未知的心态对待每一节课。本课教学设计是三人连上完整课,这是一种崭新的尝试,意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读童话──说童话──写童话,在兴趣盎然中超越封闭的语文课堂。
【课设计理念】
把朗读作为体验文本的手段和归宿。整个教学设计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蕴,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学习目标】
1、紧扣“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这一主线,抓住花园情景及人物态度的变化,通过朗读感悟童话表达上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
2、将学文与学词结合起来,丰富词语积累。
【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那咱们来玩个跟童话有关的小游戏──看图片猜猜猜。请你认真看图片,然后猜一猜,这是来自哪篇童话?
(1、白雪公主;2、海的女儿;3、咕咚来了;4、阿笨猫;5、舒克和贝塔)
师:看来,大家是多么喜欢、了解童话啊!童话,伴随着我们成长。童话、孩子,孩子、童话,是那么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一句话,这个世界是因为有了孩子才有了童话,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童话。
出示: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童话
生读。
【教学实录】
一、揭示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
(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这是王尔德童话中最优美、最富有诗意的一篇。据说,王尔德给儿子讲《巨人的花园》时,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说,明媚的春天,可爱的孩子,是多么美呀!我是为真正美丽的事物感动、流泪。接下去,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篇感人的童话,读完后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使你感受最深,用笔划出来。
(教师巡回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师:看来这篇童话把大家深深吸引住了,同学们读得真认真!你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吗?
生1: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生2、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生3、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生4: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生5: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师:刚才,老师特意留意了一下,发现同学们划找的句子主要集中在这三句。
(点击出现)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从你们找出的句子中,躲藏着一个秘密。什么秘密呢?就是在这些句子中,藏着几个多次出现的关键词,请你马上用敏锐的`眼睛去搜索,看谁能在第一时间告诉我,是哪几个词?
生1:孩子。
生2:春天。
(随机词语在句子中变色)
师:是孩子,是春天!有了孩子的提醒,春天留住了;有了孩子的相伴,巨人幸福了。难怪巨人终于明白──
生齐接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板书)反过来,也就是说,有孩子的地方──
生齐接说:就有春天。
三、品读感悟
师:春天、孩子,孩子、春天,是那么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接下来,请一、二大组同学到文中去找当花园里有了孩子时,是怎样的一派春色的句子。请三、四大组找当花园里没有孩子时又是怎样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是“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句子──
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师:没有了孩子,巨人的花园仍然是──
(生接说:冬天)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狂风大作。
生:雪花飞舞,瑟瑟发抖。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播放课件)狂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大雪下个不停,巨人的花园里冷得像冰窖,真冷啊!你来读一读。
生:(深情并茂地读)──
师:瑟瑟发抖是怎样的?谁上来比划比划?
师:大家看到了,在严寒中,巨人的身体在颤抖,那他的声音呢?
生:也在颤抖。
师:谁来读读巨人想说的话?
生1:──
生2:(加上动作读)──
师:请女生齐读,可以加上动作。
师:还从哪里看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生: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师:你觉得从哪里看出没有春天?
生1:鲜花凋谢,树叶飘落。
师:你真善于发现!请你把这两个词语认真地写在黑板上!
生2:冰雪覆盖。
师:对!这儿有个生字“覆”,比画比较多,请大家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遍。请在本子上写两个。
师:(教师巡回指导)你的“覆”写得真漂亮,请把“冰雪覆盖”写上去。
师:来,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找的是“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
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师:哦,春天来了,春天在哪里?让我们和巨人一起找春天吧!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一段话。
师:(采访)小朋友,你和巨人一起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生1:春天在孩子们的欢笑里。
生2:春天在一缕阳光里。
师:只有一缕阳光吗?
生2:我知道了,春天在明媚的阳光里!
师:你能把“明媚的阳光”改成四个字吗?
生2:是阳光明媚。
师:很好,请你把“阳光明媚”写在黑板上。
生3:春天在草翠花开里。
师:请你把“草翠花开”写在黑板上。
师:春天来了,这样美丽的景色巨人有多长时间没有见过春天了?
生:好几个月。
师:好几个月哪,如今看到明媚的阳光、草翠花开,巨人的心情怎样?
生1:激动。
生2:兴奋。
生3:充满惊喜。
生4:开心。
生5:高兴。
生:──
师:请你带着这些感情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读得多好啊!老师也听出来了,当人激动、兴奋的时候,声音也响了,语速也快了,来,大家都来感受巨人的喜悦吧!全班齐读。
生:我还找到“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师:小男孩分明是个魔术师!他变出了什么?
生:绽出绿芽。
生:开出美丽的花朵。
师:多神奇呀!谁来读?
生:──
师:孩子,具有多么神奇的力量啊!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来,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板书上的词语。
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花园时而是春天,时而是冬天?巨人他做了些什么?
生1:巨人不准孩子们进入花园。
生2:巨人竖了“禁止入内”的牌子。
生3:巨人一次次地斥责孩子们。
师:巨人是怎么斥责孩子的?
生1:“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生2:“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生3:“喂!你赶快滚出去!”
师:听,滚出去!滚出去!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1:这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巨人。
生2:这是一个没有爱心的巨人。
生3:这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巨人。
生4:这是一个很任性的巨人。
生5:这是一个冷漠无情的巨人。
生:──
师:是啊,正是巨人的自私、任性、冷酷、粗暴,才一次次地赶走了孩子,也一次次赶走了美丽的春天。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既分工又合作读一读我们刚才找到的精彩的句子。怎样分工?男同学读巨人一次次发火的句子,女同学读孩子带来春天不同变化的句子;怎样合作?请你听清楚老师的提示,你又快又准地接下去读。
(师生合作读)
师: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孩子带来春天里一切的美好。巨人的花园里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接下来,由陈老师带领大家继续快乐的巨人的花园之行。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阳光明媚 狂风大作
草翠花开 雪花飞舞
绽出绿芽 瑟瑟发抖
开出花朵 鲜花凋谢
树叶飘落
冰雪覆盖
语文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 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语文教案 篇7
语文教案《江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我们上次学习了《一去二三里》这首写小村庄的古诗。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代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
2、 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 江 南。
(1) 指名读课题
学习“江、南”这两个字。谁能记住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2) 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地方,那里可是个美丽的地方,请大家看!
(出示图画,播放音乐。)这么美丽的地方,课文怎么写的呢?
二、采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朗读。
2、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指名读,集体正音,齐读。
4、听到同学们的读书声这么好听,诗歌里的生字娃娃高兴地跑出来了,咱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iānɡ ě è ú xī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江、 可、 叶、 鱼、 西
cǎi lián hé xì ián
采 、 莲 、 何 、 戏 、 间
(2)指名认读,正音,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在哪见过它们?
(4)引导:同学们读得真好,记字的方法也不少,有的同学很会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现在就特别聪明能干!现在生字娃娃又高兴地跑回诗歌里去了。已经能够认识它们了,相信大家这次会把整首诗读得更正确,更熟练了。你愿意读给同桌听听吗?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读得怎么样?
5、请几位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他同学做评委,评出“最佳播音员”。
三、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你们听,快乐的小姑娘一边采莲一边还在背诗呢!放配乐录音示,请学生看画面,听录音。
2、请小朋友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有几句话。把你喜欢的那句话多读几遍。(出示全文)(两句话)
3、喜欢读哪句话?还有谁也喜欢这句话,再来读读。
(学生看图)师:江南是个好地方,到处长满了荷花、莲叶。你们瞧!莲叶们谁也不甘示弱,一片一片地从水中探出小脑袋,争着向上长,去享受那温暖的阳光。它们呀,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热闹呀!多美的莲叶呀,“莲叶何田田”就是讲它们很多的样子。瞧!那边还有几个划着小船,赶来采莲的小姑娘呢,她们拨开莲叶,寻找那一个个成熟的'莲蓬。看,她们嘴角还带着微笑呢!她们心里肯定很高兴。让我们也高兴地来读这句话。(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让我们来做一回快乐的小鱼吧!
(1)示范表演:谁来做碧绿的莲叶,漂亮的荷花,还有那淘气的小鱼?
师:(读得真好,掌声送给他们)小鱼,小鱼,你别走。刚才你在莲叶丛中游玩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高兴)你能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吗?(齐读)
(2)找好朋友分组表演。(边表演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江南这个地方湖泊众多,河流纵横,荷花、莲叶随处可见。小鱼们在莲叶丛中东游西逛,可高兴了。让我们再去游一游美丽的江南,做一回采莲的孩子。
6、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停顿。
四、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不光能读好诗,还能背诗呢!自己看图试背。表演背。
2、齐背全文。(配乐)
五、作业:
1、给生字口头组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