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谒:扳:称: 泯:
语文教案 篇2
复习目标: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阅读背诵《木兰诗》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
复习重点:二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
复习用具:多媒体。
复习过程:
一、常规字词复习2——40个3—6课
二、默写《木兰诗》1---3段
三、复习二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要求:
(1)出处、作家(时代或国别——地位——籍贯等——以书下为主)
(2)写心得
2.解释词语12个:
第7课?1.征发?2.哽第9课3.炽痛?4.标直?5.嗥鸣?6.谰语?7.亘古?8.污秽
目标册:崎岖?阻抑?回环曲折?亦复如是
3.目标册重点
四、《木兰诗》
1.词语解释22个
2.通假字2个?⑴帖?⑵火
3.翻译、理解
4.默写
见文言文练习2
五、作业:
注音40个,解释词语12,每个一遍,文学常识一遍。
文言文解释词语22个,通假字2个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重点:
(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2)联想的作用
教具安排:
(1)龙舟赛的相关图片(2)投影片(3)朗读磁带
教时:一教时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老师鼓励畅所欲言,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目标导向:端午节)
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
(五月初五)
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请知道的自告奋勇站起来告诉你的同学。
(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
(纪念屈原)
【归纳】: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刚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家看到过吗?我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
(有)
【归纳】:我们这里在水乡河面宽阔的地方有这项活动。
那么请看到过龙舟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当现场观看过的,也可以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过的。
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
(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归纳】:好的。如果没有看到过的,请跟我一起来看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
展示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搜狐体育频道图片库。连贯播放)
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归纳】看过之后,我们确实能感受到龙舟赛的热闹与欢腾、紧张激烈。
二、正文引入:
好了,光谈我们这里的端午节和龙舟赛了,忘了正事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领略一下那里的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板书:端午日沈从文)
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在听朗读时思考一下:(投影片1)
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播放课文朗诵磁带)
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辨形:(投影片2)
茶峒擂鼓呐喊调理
不拘泅水戍军蘸酒
请位同学来读一遍,适当纠正。
好的,接下来请同学先相互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投影片1)
然后起来来告诉其他同学。
第一问: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第二问:相近的是有用雄黄涂在额头,但他们写“王”字,还有就是赛龙舟啦。
第三问: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板书)
理由呢?
(要求简洁表达就行,老师归纳:热闹,有趣等,并适当板书)
三、精品细节: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请先相互讨论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板书)
请找出来:(投影片3)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板书)
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板书)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板书)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板书)
【练习】: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的场合,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
相互讨论两至三分钟,然后口头交流一下。
(归纳: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啦?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归纳】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老师看到这里,就要瞎想啦: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我们的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也,啦啦队也好,尽管得到了奖品算不了什么,啦啦队不用说了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板书)
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
目的是什么?
(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得动脑筋啦,两三笔就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板书)
但我在这里要难为各位同学啦。如果你当时也在边上的话,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
(提示: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抓守株待兔)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学生作品可实物投影)
四、归纳要点:
上面,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不虚此行!
(归纳总结,整理板书,提示要点: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最后,让我们再来欣赏有关龙舟赛的另外几幅图片。相信你们会有与刚才欣赏图片时不同的感受的。
【结束授课】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老师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附板书设计
端午日沈从文
描写(正面)热烈欢腾
龙舟竞赛详紧张激烈
联想(侧面)团结合作奋力拼搏
竞追鸭子(想象)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先聊一个数学话题,能告诉老师什么叫平分吗?(板书平分)。
生:平分就是分成相等的两份。
师:世界上哪些事物可以平分?
(生自由谈。)
(再板书生命)看了“平分生命”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生命怎么可能平分呢?
生:“平分生命”一定含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好,那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吧,没读通顺、没读过瘾,别停下来。(学生读书)。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猜猜老师想提的问题是什么?再读读书,猜一猜,看看谁是今天的问题专家。
生1:老师,您也许会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2:“平分生命”赞扬了一种什么精神?
生3:文中小男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都想猜出正确问题,老师微笑不语)
师:你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看来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都思考了。我们就应该这样读课文,但是每个人在读书时认识不同,所产生的疑问也是不同的,我想知道:读了文章,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看看和我一样吗?
(学生很意外)能说说吗?
生:读了文章,我很感动,喜欢这个小男孩。
生: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很了不起。
师:和老师想法一样,你喜欢他什么呢?
生:他很勇敢。
师:概括得好,请同学到文中找找表现男孩勇敢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师:把你画的语句读给小组同学听,读后还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人小组合作时,要互相帮助,按1—4号顺序说。
生: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推荐刚才发言最出色的同学,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发言)。
······
师: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年仅10岁的男孩面对死亡而如此勇敢?
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画句子。
师:画好之后,咱们互相交流交流,交流之后,我们会知道更多。
生1:我画的句子是: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这句话可以看出小男孩甘愿为妹妹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伟大情怀,他以为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但他仍不忘向妹妹微笑。
生2:“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这是小男孩的话,这句话是小男孩颤抖地问出来的,因为他以为自己活不长了,他年仅10岁毕竟害怕死亡,这句也表现他对妹妹深深的爱。
生3:“男孩犹豫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
师:小组讨论一下。
师:犹豫的原因是小男孩以为抽血就是在抽掉自己的生命,但这仅仅是短短的一会儿,是亲情促使男孩下定了死亡的决心,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妹妹的生命。他“最后点了点头”看似简单,细品,就会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力量。
师:请同学们结合文中图片感受一下贝贝的表情及心理变化。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了描写男孩的神态,言行的语句,也都谈了自己的体会,我建议同学们来扮演小男孩,分角色读读课文,你们愿意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害怕、勇敢、惊喜等心情,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最想说一句什么话?说一说。
生1:兄妹亲情,平分生命。
生2:爱是人间永恒的话题。
生3:有爱才不会孤单。
生4:只要有爱,才有美好的一切。
生5:亲情是勇气的源泉。(众生鼓掌,师点头微笑)。
师:亲情是可贵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浓浓的亲情包围,讲一讲你或别人充满亲情的小故事吧。
生:讲故事(略)。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充满了情与爱。回家以后,请将你感受到的'亲情传达给你的亲人吧!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幸福的。
教学案例分析:
以疑促读 营造情景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景的体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新意的导入,以聊天的形式将学生轻松的带入文本,以疑促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创设这样的情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都愿做老师的知心人,又都想成为“问题专家”,调动了学生读书思考质疑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中,创设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学生的合作交流恰到好处,给予了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本节课情景教学的设计,我认为有效地把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兄妹亲情的伟大。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对亲情的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声母zh、ch、sh、r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zh ch sh r 4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会zh ch sh r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学会zhi chi shi ri4个整体认读音节;认识7个生字,会读儿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拼读,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倾听,学会创造,学会合作,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声母zh、ch、sh、r的发音。
教学难点:
zhi、chi、shi、ri的整体认读是难点。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i、wu、yu、zi、ci、si。
2.复习三拼音guo、duo、kuo、zuo、cuo、suo。
二、学习声母zh及其音节。
1.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读音。范读 齐读 指名读
3.识形。看图,编儿歌,记形状。
4.出示整体认读音节zhi,自由读,指名读。
读zh――zhi,注意区分读音的不同。
出示:zhī、zhí、zhǐ、zhì
指名读,开火车读。
5.出示音节“zha、zhe、zhu、zhuo”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6.出示带调音节zhí、zhū、zhù、zhuó。小组合作学习。
7.检查。
8.练习。老师说音节,学生拼读。
三、学习声母ch及其音节。
方法同上。
用音节组词。
四、书写。
写声母zh、ch及其音节zhi、chi、zhá、zhǔ、chí、chè
可以老师说音节,学生拼读,然后再写。
五、学习声母sh、r及其音节。
方法同zh、ch的学法。
用shī、shā、shù、rè、ruò、rú组词。
六、看图。
1.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谁在怎样的干什么?
2.出示音节词,自由读,指名读。
3.去掉拼音读。
4.去掉词语读。(学习生字:出读书骑车)
5.用“出车书”组词。
七、学儿歌。
1.出示音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自由读儿歌,指名读,齐读。
3.学习生字“的`话”。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的?
用生字“话”组词。
4.生字练习。
(1)在图上和儿歌中找到本课的生字,用横线画出来。
(2)贴生字卡片,找两名学生上台做找朋友的游戏。
老师出示生字,其余学生齐读生字,让这两名学声指出该生字,看谁找的快。
5.背诵儿歌。
自由背,同桌互背,男女生比赛背。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声母zh、ch、sh、r的发音和书写,同学们要掌握它们的读写要领。
九、作业
课后练习读声母zh、ch、sh、r练习书写拼音。
板书设计:
zh、ch、sh、r
zhī、zhí、zhǐ、zhì
zha、zhe、zhu、zhuo
zhi、chi、zhá、zhǔ、chí、ch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旨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明确:本文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中作了回答。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虽然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最后,总结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积累名言警句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找出课文的名言警句)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把美德比作宝石非常形象。这句话很有哲理,说明不要用一些华丽的无用的东西淹没了宝石的光辉。以此类比,美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不要因为外在的美而影响了内在的美。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明确:作者把美从低级到高级排列,颜色美、形体美、行动美、美之上者……德行美,由外在而内在,使人一目了然。
3、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
明确:美不可能有统一的规范,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
4、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明确: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5、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这里的美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涵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五、再读课文,选做下面三题
1、在文中找出让你感触最深的观点或言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古今中外皆可)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理解。
2、在日常生活中“缺陷美”往往更真实可信,请你列举一个破碎的美丽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3、请用一句名言的形式说说自己对美的看法。
六、小结
再美的鲜花总会有凋谢的时候,形貌之美难以恒久不变,而内在美好比是钻石,是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该选择的是内在美。
七、布置作业
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你列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外表或者内心的美或丑,去证明文中作者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参考篇目:《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后一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备课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