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5篇(必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课今天我们自学一课文,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认真。
二、自学课文《乐山龙舟会》投影出示要求:
1.自学生字,读通、读熟课文
2.同位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
3.在小组内交流读懂和没读懂的问题
4.体会“乐山龙舟会”进行交流
5.体会课文的特点,集体交流
读准音:旌 弋 黠 乍 解释;游弋
高亢
围剿
千顷水面琉璃滑,百艘龙舟竞争先
这句话写出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一时间,呈现出一派光的天地、色的世界因为晚上彩船上会亮起无数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日光灯,他们交相辉映、与水中得倒影连成一片,在探照灯的扫射下,仿佛是一条闪动着的五彩的银河
指名说泛指在水中游动声音高而洪亮包围起来剿灭辽阔的水面如同玻璃一样光滑剔透,上百艘龙舟争先恐后勇夺冠军。
三、美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四、布置作业《乐山龙舟会》这文章重点写了什么活动?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乐山龙舟会的盛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乐山龙舟会》一课,你们还记得这文章写了什么事吗?哪一位同学能来概括乐山龙舟会这个故事的盛况?
二、检查认读字词及朗读课文。
三、重点理解词句。
1、投影片出示本课词句: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资 弦 弋 蛟 倾
姿 炫 戈 狡 顷
3、理解句子意思绿杨夹岸水平铺各色各状造型的“蛟龙”如箭离弦,顺流而下。
四、交流
所查资料哪几个民族举行赛龙舟?人们为什么要举办“赛龙舟”活动?
五、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预习;第二课时分析了解小说特点)
教学方法:
解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西方表现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也是在20世纪初期,还兴起了一种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流派——意识流小说,今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小说的艺术特色。请看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二作者介绍: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进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伍尔夫的主要作品有《墙上的斑点》《海浪》《到灯塔去》《雅格布的房间》《达洛卫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两部。
三预习诊断:
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A)
A簇拥(cu)赝品(yan)别墅(shu)铁箍(gu)
B积蓄(xu)笼罩(zhao)芜菁(jing)呆滞(chi)
C地毯(tan)古冢(zhong)都铎(duo)箭镞(cu)
D鳍翅(qi)鸟窠(ke)怂恿(cong)褶皱(zhe)
2选词填空:
①大地的寒气(凛凛、凛冽)逼人,压得树木的纤维一根根地断裂开来。
②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挖掘、发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
③惠特克序列表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沉迷、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④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保障)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
3判断下列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①这个地区位处热带雨林地区,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如小河,跳下山崖,形成一幅幅壮美的瀑布。(错误,只能用于别的事物,表比喻)
②这件事不能长期拖延下去不做决断,悬而不决对谁都没有好处。(错误,与前一分句重复)
③他为人闲散,回到家吃得心满意足之后,却什么正事都不干。(错误,应用“酒饱饭足”)
四题解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1915年,伍尔夫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踪这种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
五意识流小说与心理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
六小说的内容与结构形式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2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3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4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7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在小说中,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
七关于小说的主题:
有人曾经指责伍尔夫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象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着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并为之服务的。意识流小说则将人物心理的意识流动作为独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体位置,表现出对传统小说的反叛性。
八处理课后作业:略见教师用书。
九印发易晓明《〈墙上的斑点〉赏析》一文,学生结合文章分析仔细赏读小说。
十教学后记:
西方现代文学对于习惯于追求情节的中国人来说,阅读甚难,而高中生阅读更难,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文学流派的特点,不必过分纠缠与文字语句。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23、满井游记
执教人:宋德志
教学目的与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难点词句,课题:23、满井游记。疏通文章大意,初步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文章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录音机、课文磁带、幻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尽情地遨游了,游记写作堪称文学史上一绝——大师笔下的优美的风景、奇妙的境界。
?作者使用精湛的艺术手法,采用数州之土壤与西山对比,突出的西山山势的高峻;采用映衬的手法,烘托了西山气象的阔大。我们陶醉山水之中,物我两忘,飘飘然,感觉到“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我们精神为之一振。啊,舒服、爽!
今天,我很激动,也很荣幸。我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的母校。下面,请让我这个师哥担任队长,带领同学们到燕地春游去,好不好?
二、预习,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对照词句注解速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
把难理解的词句画记出来,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课题:23、满井游记》。同桌讨论一下。
板书课题:《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
袁宏道主张文章打破古文的传统,用浅易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与兄宗道、弟中道共同倡导散文改革运动,对文坛影响很大,后人称他们兄弟仨为“公安三袁”。
明末散文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同样出色,而以独具特色的游记。
播放课文朗读磁带。
三、讨论分析课文。
请哪位同学来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概括归纳:满井早春的风光。
从哪里可以看出写的是早春的风景。
表时间的`词语:花朝节后。
满井景物的特征:水光山色、柳条麦苗。 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请学生翻释。两个长句,强调一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会么好处?)归纳板书。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谁来翻译一下?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鸟鱼也深受感染,请看“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文章既写了静景又写了动景,既描写了景物又抒发了感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出示:
第一段中作者在“飞沙走砾”的环境中只能“局促一室之内,”而“至满井”时,“ , , ,”的景象却让他“ ”。由此可见,第一段虽未写满井,却是为下文写游满井做的铺垫,采用的是 的写法。
要求学生自学第一段以及第二段的1、2句,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第一段的1、2句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燕地气候特征:天气:寒
风沙:猛
第3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极欲外出一游,百无聊赖等
为什么不外出宴游呢?
1、2句与3、4句有什么联系?
作者热切地渴望外出一游,可是燕地花朝后却冻风时作,作者是欲出而不得。什么时候天气才能好转呢?
请读第二段1、2两句。好不容易,机会终于来了。作者从“局促一室之内”中解放出来了,作者此时此刻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我们一起分析了课文内容,现在应该可以回答了吧?指名学生回答。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地识字、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背俗语、猜字谜。
3、辅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完整流利地说话,并能把图意流畅地写下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又是我们去语文百花园的日子,这次的语文百花园又有什么精彩内容等着我们去学习呢?咱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二、园中寻宝。
(一)、我会写。
1、同桌之间互读“木——林、人——从、又——双”这三组字,再说说每组字有什么异同。
2、指导书写。
(二)、读一读,说一说。
1、教师带读词语。
2、请学生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
3、你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指名说。
4、把词语写下来。
(三)、看图选字填空。
1、出示“她、他、它”齐读,再说说这三个字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里的填空。
3、教师检查,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四)、背一背
1、自由朗读,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3、指导读,读出停顿和感情。
4、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自由找伙伴讨论。
5、集体交流。
6、把这两句话背下来。
三、总结收获。
第二课时
一、猜一猜。
1、指导学生读谜面。
2、同桌互读,理解谜面的意思。
3、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二、能说会道——“我的识字办法多”
1、导入话题:除了在课堂上可以识字,还有其它识字的办法吗?
2、把你识字的办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一说。
3、小组代表谈识字方法,师评价。
4、小结:识字的办法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就能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
一、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2、看图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3、按提示写一句(或几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
二、教学重难点:
1、写一句意思完整、通顺的话。
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文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地方去游玩。
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坐上了车,现在出发了!
(二)看图说话
1.课件出示春景图,初步感知图意。
*大家睁开眼睛看看,我们到哪儿了?(公园里)
*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呢?(春天)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是春天的?
(柳树、燕子、河水、迎春花、桃花、太阳、山)
2.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练习说话。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对,但是每个人都没有说全。要想把公园里的景物说全了,就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我们可以按照先从上到下,下边再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观察后再有顺序地说一说。
(1)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公园里的美景,自己练习说。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把句子说得通顺、连贯,用词准确。
3.出示活动课件(小船)练习说话。
过渡:公园里美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游客,你们看看现在谁来了?
(1)看看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
①自己练习说话。
②指名说。
(2)你们想想他们玩得怎么样?再想想他们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①同桌互相说。
②指名说。
(三)看图写话
1.出示图下提示,指名读。
2.指导学生按提示看图先说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再写下来。
(1)引导学生按提示观察图画。
①在提示中的“季节”下画点。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板书:春天
②在提示中的“什么人”下画点。
图上都有什么人?(爸爸、妈妈、小红)板书:爸妈
③在提示中的“干什么”下画点。
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划船)板书:划船
(2)引导学生按提示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请你们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
①自己练习说。
②同桌互相说。
③全班交流。教师倾听学生发言,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连贯,鼓励学生运用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指导写句子。
你们说得真好,现在愿意把这句话写下来吗?
①指导格式。
②写句子的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注意写上学过的标点符号。
③学生写句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随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④写完的同学读读自己写的句子,看看有没有丢字、错字,句子是不是完整通顺,标点符号写得对不对。
⑤实物投影学生写的句子,进行点评。
谁愿意把你写的句子展示给大家看看?
(四)总结谈话。
语文教案 篇5
一、学习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昂,仰。仰着头,直立着。
遥遥在望——遥遥,形容距离远。形容远远地望着。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可以望见,但不能接近。形容看来可以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
二、在 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
三、作者以什么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以时间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四、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并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登月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5),飞船带着宇航员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阶段(6—9),飞船作登月准备。
第三阶段(10—14),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四阶段(15—16)飞船带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五、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后归纳: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七件事。具体为:①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情况,发现一切正常;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④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了月球的表面;⑤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⑥他们又取出了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严地把它插在了月亮上;⑦他们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六、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归纳:①用来表时间,如“这一年的7月16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②用来表飞船离地球的高度和飞行速度,如“当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③用来总结飞行的里程,如“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七、总结、扩展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1969年7月21日登月的全过程。人类登上了月球,迈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结合课文,畅谈未来探索太空的梦想。
八、布置作业
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