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5 12:53:5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共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共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组词读字。

  2、会写8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书写工整。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4、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让孩子从小学习生活的本领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组词读字。

  2、会写8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书写工整。

  3、正确流利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朗读疑问句和感叹句。

  教学难点:

  了解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明白不能依赖父母,应从小学习生活本领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狮子吗?谁来说说它什么样子?有什么本领?你们知道它们小时侯是怎么做的?我们从课文中了解一下好吗?

  板书课题:两只小狮子

  齐读课题,认识“狮子”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想想课文中讲了几只狮子?各有什么特点?

  1、交流读书收获

  ﹙1﹚出示生字,指生读字,组词读字。

  ﹙2﹚交流自己是怎样认识这些字?

  ﹙3﹚开火车读生字。

  ﹙4﹚说说两只狮子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懒勤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来读课文,想想图上画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讲的内容。

  2、交流:

  图1、懒狮子在干什么?整天晒太阳,又不学本领又不愿吃苦。

  勤狮子在干什么?滚扑撕咬

  3、指生读1——2自然段,说说你不喜欢哪只狮子?为什么?

  4、指名读3——7自然段,想想懒狮子为什么懒?你觉得懒狮子这样做有道理吗?

  5、指导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把小树的两个疑问读出来,观察图上懒狮子的样子,体会懒狮子的'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6、看图2,想想狮子妈妈和懒狮子说话时的态度,谁能读出狮子妈妈帮助懒狮子时那种耐心的语气呢?指生读课文第7自然段。

  7、交流:

  ﹙1﹚听了狮子妈妈的话,你是怎么想的?

  ﹙2﹚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是怎么想的?

  8、拓展练习。

  ﹙1﹚读了课文后,今后你该怎样来学本领?

  ﹙2﹚生交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检查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继续朗读课文

  ﹙1﹚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指导读出角色的语气。

  ﹙2﹚选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三、学写生字。

  1、读“我会写”的字。

  2、交流自己会写哪些字?说说怎样写?

  3、师重点指导:“常练学”三个字

  4、生写生字、组词。

  5、评改。

  四、完成读读写写。

  五、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写宁宁和一个不认识的小男孩在路灯下做手影戏的事。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二、三自然段是写宁宁和一个不认识的小男孩展开生动的手影较量。第四自然段写宁宁想了一下,主动让步,那个小男孩也不好意思,不再较量了,他们就一起高兴地玩起来。课文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情趣,很有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斜钩。

  2.自主积累词语。

  3.通过读课文,体会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时的愉快心情。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投影仪。

  3.彩色图。(宁宁、路灯、小男孩、小鸡、猫、狗、虎、两只鸽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扮演魔法师出场)今天,魔法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变魔术,小朋友们可要睁大眼睛仔细瞧哟!(利用投影仪,在屏幕上做出各种手影戏:小鸟、猫、狗、大老虎、鸽子……)

  2.揭题:老师刚才给小朋友们玩的游戏叫手影戏。(板书课题,认识“影、戏”两个字)有个小朋友,名字叫宁宁,他和一个不认识的小男孩在路灯下玩手影戏,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二)读一读,把课文读通。

  1.请小朋友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识字情况。(出示生字、生词卡片)

  手影戏 宁宁 路灯 玩 他 我 对面

  出 现 原来 认识 男孩儿 也 冲鸽子

  鼓励学生自学:这些生字,哪些不用老师教,你们已经认识了?

  3.检查朗读情况。

  师:现在哪个同学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根据“正确、流利”的要求适时评价,注意鼓励)。

  (三)悟一悟,把课文读懂。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后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板书有条理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讨论:宁宁和那个男孩为什么后来都变出了鸽子?(可启发学生:宁宁想了一下,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想到变出鸽子呢?鸽子代表什么?小男孩又是怎样想的?)

  4.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再读书,进行教育。

  宁宁开始和一个不认识的男孩儿展开生动的手影较量,后来,宁宁想了一下,主动让步,那个小男孩也不好意思,不再较量了,他们就一起高兴地玩起来。小朋友们也要学会宽容。

  (四)赛一赛,把课文读好。

  1.小朋友们,你们真了不起,靠自己读懂了这个故事。那么现在,你们打算怎么来读好这篇课文呢?2.赛读:先让学生练读,再赛读。

  学生练习时,要想想宁宁和小男孩当时的心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一练,也可以同桌互相读一读。在赛读过程中,注意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如:“ 谁愿意向他挑战?”“老师也想试一试。”同时,引导学生读好一些关键词句,如:“突然,小鸡对面跳出一只猫,向小鸡扑来。”,“宁宁手一变,墙上跑出一条狗,向猫冲过去”。“两只鸽子在一块儿玩起来”。

  (五)读读我的词语库,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2.分组比赛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全文。

  (二)演一演,把课文演活。

  1.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们想不想把它演一演呀?

  2.组织学生玩手影戏。

  (1)先让学生当“导演”。

  问:我们可以怎样来表演呢?你有什么建议?哪位小朋友做做“导演”?

  如:宁宁开始玩时的`表情;小男孩来了以后,宁宁的神态,小男孩的神态;后来宁宁的表情又是怎样?小男孩呢?

  “小鸡、猫、狗、大老虎、鸽子”该用的手势。

  (2)自由练习。

  (3)指名分角色戴上头饰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三)写字。

  1.认读:我、找、也、多、书、包、雨。(指名读、齐读)

  2.认识新笔画。

  xié gōu

  (1)出示投影

  (2)范读,指名认读,集体认读。

  (3)写法,向下一路斜笔,再向上钩出。

  (4)让学生说说与卧钩的区别。

  3.找出有“”的字:我、找。

  4.分析字形,指导书写。(强调笔顺及读写姿势,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1)如:我出示音节wǒ,示范边写边说笔画名称,学生书空、组词、说话。

  (2)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上台汇报。

  (3)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

  (四)作业安排。

  1.在田字格中,书写7个生字,并组词语。

  2.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找到地球孩子的家,培养爱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分辨诗歌的段落。

  教学难点:

  1、分辨诗歌的段落。

  2、找到地球孩子的家,培养爱家的`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语感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

  2、看卡片,开火车认读词语。

  二、听录音,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小节,每一节写了什么。

  1、讲小鸟和松鼠的家在树杈上。

  2、讲我和小狗的家在房子里。

  3、讲小鱼和小虾的家在荷叶边。

  4、讲蚂蚁和兔子的家在泥洞里。

  5、讲地球妈妈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家。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

  学生甲: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从“半空中”——“地面上”——“池塘里”——“地底下”可以看出,课文是由从高到低的顺序来观察和叙述的。

  学生乙:地球妈妈的孩子们的家能交换吗?为什么?

  不能交换,如果交换了,孩子们就无法生存。

  四、课文拓展。

  1、你还知道谁的家在哪里?

  燕子的家在屋檐下,蝙蝠的家在山洞里……

  2、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家

  小鸟和松鼠——树杈上

  我和小狗——房子里

  小鱼和小虾——荷叶边

  蚂蚁和兔子——泥洞里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公仪休的美好品质。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后,让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帮学生理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

  2、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说说公仪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公仪休:爱吃鱼。清正廉洁。聪明机智。)这些都能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二、快速读剧本,边读边划有关语句。

  a)学生自由读剧本。

  b)交流所得,把握人物个性特点

  其间帮学生理解诸如:公仪休为什么不收鲤鱼那段经典的'话语;管家为何要送鲤鱼给公仪休,为何偏偏送的是鲤鱼;公仪休是如何拒绝的等等有助于把握人物个性品质的问题。)

  三、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的台词。

  四、表演。

  1、分配好角色,大家当导演,有什么话想对演员说(说表演的要点)。(如时间紧就演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段)

  2、表演

  3、点评。有没有把大家的意图演出来。

  4、学生对照看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再反馈表演,要求要加进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五、明理

  追问: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你明白了没有?你认为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你以后会怎么做?

  六、课后试演课本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归纳多义词义项;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能力目标:背诵全文;学会讽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

  重点: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步骤】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着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大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有辩才,善鼓琴。齐威王二十一年(前358年),邹忌以鼓琴游说齐威王,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威王大为赞赏,任为相国。任职其间,劝说威王进贤纳谏,修订法律,监督官吏,整治军容,选拔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使齐国的国力渐强。后受封于下邳县西南,号成侯。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3、《战国策》

  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刘向(约前77—前6年),西汉人,是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受命收阅整理经传、诸子诗赋为书籍,写成《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着有《说苑》、《新序》《列女传》等书,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和《楚辞》等。

  4、史书的分类

  编年体(年代)如:《左传》

  纪传体(人物)如:《史记》

  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

  记事本末体(事件)

  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读课文,读清句读。

  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

  如: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美?"他的妻子说:"你更美,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对我有所要求。"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非常厉害。"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像热闹的集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向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切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三、理解阅读

  问题探究(一)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四、感悟阅读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教学重点】

  1、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感情朗读、背诵课文。感受雷锋叔叔的奉献精神,并用这种精神指导我们的行动。

  【教学准备】

  1、课件、投影仪、图片、字卡、轻音光。

  2、学唱雷锋歌曲,收集雷锋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同时,课件出示雷锋画像。

  2、教师讲雷锋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我们了解了雷锋,可是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歌,板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师指导读“雷锋”。

  二、读文识字

  1、雷锋叔叔知道你们这样想念他,特意给你们送来了礼物,看一看。(出示课文投影字幕)

  2、这首诗很好听,你想怎样读?(学读、同桌读、小组赛读等)

  ⑴如果你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学生回答)

  ⑵学生自由读。(自学生字)

  ⑶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你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识字经验和愿望,对识字量大的同学给予鼓励)

  ⑷利用生字卡在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⑸认读带拼音的词:雷锋、叔叔、曾经、泥泞、鸟窝、迈步、荆棘、花瓣、萤火虫、寻觅、需要。(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⑹摘掉拼音,你还认识他们吗?你来试一试。(去拼音读词)

  3、游戏巩固:把生字卡放在板槽中,指两名同学,教师说字,两名同学迅速取出相应的字并组词,其余的学生取出自己的字卡组词。

  4、对重点的字分析字形、正音:“锋、曾、泞、晶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平舌音,又是多音字。“泞”读四声。对容易出错的字多读几遍。

  三、指导写字

  1、指导观察要写的字的字形,分析字形特点。(需、迈、叔、锋、泞)

  2、教师范写“滴”右半部不要写成“商”。“泥”右下部应先写撇,再写竖弯钩。“泞”宝盖宜小,横要略长。

  3、学生练写(放音乐)

  四、初读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四人轮读,评议、正音。

  3、试着背一背,对背得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五、总结本课内容,说出体会

  六、拓展延伸

  把你知道的雷锋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1、“魔方”游戏。教师转动“魔方”,学生抢答读字,组词。

  2、你知道雷锋的小故事吗?讲给大家听听。

  二、自读感悟,自主表达

  1、自读诗歌,说说课文写了雷锋叔叔的什么事?读哪一部分你最受感动?画出使你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汇报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说出真实想法,教师都应给以充分肯定,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真情实感)。

  2、分小节汇报学习心得。

  第一小节: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词语:长长的小溪

  寻找足迹,你在哪里(理解足迹的意思)

  第二小节:

  ⑴出示词语,蒙蒙的细雨

  ⑵我们在哪里找到了雷锋叔叔?你还知道哪些雷锋帮助小朋友的事?

  ⑶你能读读这小节吗?怎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⑷说话训练,仿照句子: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瞧_______,就是________的足迹。(这一环节,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雷锋事迹,学习雷锋精神,并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三小节:

  通过读第三小节,你有什么发现吗、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词语:弯弯的`小路寻找足迹你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与第一小节的相似之处,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

  第四小节:

  ⑴出示词语:晶莹的露珠

  ⑵仿照第二小节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读到说,进一步感受雷锋精神)

  ⑶结合你所知道的雷锋故事,仿照这一小节,编一首小诗好吗?

  第五小节:

  ⑴出示词语:温暖的春风

  ⑵我们找到雷锋叔叔了吗?雷锋叔叔还会出现在哪里?

  ⑶讲讲别人帮助你和你帮助别人的故事。

  出示句式:()是一个小雷锋,他曾经()。

  三、合作朗读,深悟诗情

  1、自由选择伙伴,合作朗读,读出美感,读出诗的韵味。

  2、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如第一次“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急”。第二次“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缓”。小溪、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后面的语调要提高。

  四、指导写字

  1、指导上节课剩下的字,重点指导:“冒、洒、迹”。

  2、学生描红、临写。

  3、展示作品。

  五、练习背诵

  六、拓展延伸

  说说你知道的名言、名句。

  七、实践活动

  学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板书设计】

  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足迹───→你在哪里

  ↑↓

  雷锋←─→小溪、小路

语文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同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协助同学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同学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或向同学讲述,或提供资料让同学阅读,以激发同学兴趣;

  2、在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协助同学了解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或提供一些例文,以便同学模仿,或让同学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3、教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一些查阅和了解,甚至搜集、掌握一些这一方面的观点和信息。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设计了四项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和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同学有选择地、有偏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开展这项活动,旨在促使同学回忆自身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教师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同学自由畅谈。只有在自由畅谈中,才干相互启发,让沉睡的记忆重新激活。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一本书,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事实上,儿童对科学发生兴趣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在上学路上,或是在玩耍之中,或因花开花落,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协助同学活跃思维,展开思路,让同学谈得有趣,谈出心得。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可能保存在他记忆中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而是对科学的着迷第一次如何受到挫折,如何被折断了对科学入迷的感情幼芽。对于这种经历无妨也允许、鼓励同学谈一谈,或许在反思中让自身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关于“考虑自然的启示”。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培养同学写作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的能力。根据同学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中任选一项。教材出现了两则小故事,都说明了科学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小品,而第二则故事更适宜于写科学童话。当然,教师和同学若有更适宜的资料,也无妨一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同学写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不能要求过高;对同学作品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是交流、展览和选择优秀作文在班上朗读。

  3、关于“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培养同学在科学的大世界中“动口又动手”的习惯和意识,推动同学成为科学技术的推广者和宣传员。教材中列出了两项活动内容,一是查阅资料,为最新科技效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二是向他人介绍自身的小发明、小制作。对于第一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求同学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效果”(当然,“最新”是相对而言的);

  (2)要求同学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较而言,“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写成说明文,只要把“最新科技效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对于第二项活动的指导,教师要鼓励同学大胆地把自身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同学边演示边讲解、介绍(这项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老师比方物理、劳技课老师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参与评价)。至于写“新闻稿”,可以由发明者、制作者来写,也可以让观众(同学)来写。

  4、关于“科学技术两面观”。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提高同学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培养同学在科学追求的进程中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关于对科学技术全面、辨证的认识这一话题,我们在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上争辩台的“关于克隆的争议”这一主题活动中已经涉和,开展那项活动是“让同学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推动同学深入考虑如何运用科技之剑,……为同学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开展本次活动正是对前次活动的接续和提升。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注意,首先让同学充沛查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把重点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上。通过讨论,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养成同学的人文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同学加强讨论,甚至激烈争辩。

  四、活动建议

  1、本次活动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时不要忘记了“捕捞”语文,在活动中应努力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语言表达、母语意识、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结合起来;

  2、本次活动具有体验性和智力挑战性,所以,要着力引导同学加强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同时,要激发同学广泛涉猎科技知识、热衷于科技新课题,以此来提高同学科学素养和语文素质;

  3、本次活动可按四项内容划分4~8个学习小组(亦可称为合作小组)进行,在学习小组充沛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由各组推举代表到班上统一汇报与展示。

  五、活动评价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同学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同学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同学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同学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同学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协助同学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同学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示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纵向比较);评价同学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评价同学搜集资料、口语交际、写作的实际水平(同学的横向比较)。

  六、有关资料

  1、科学小品的脚步(赵雪、赵之)

  科学普和的形式并不限于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于文学。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特别是作为科技新动态的载体,无论发表的速度、数量,科学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并不注重文学表示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优点,是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和随之而来的快捷,是大众传媒需要的两种重要品质。虽然如此,科学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科学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体都是科学,但科学小品是美文。和诗歌、戏剧、小说相比,散文小品的优点是善于兼容逻辑笼统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故能舒卷自如,更便于游弋于科学与文学两个领域之间。要而言之,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科学小品”的文学功能,一在窥视科学的素质和科学内含的趣味,二在发现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人生的联系。

  科学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撷取宇宙的一粒微尘,大海中的一滴水,认识体系之树上的一枝一叶,或科学与人生之网上的一二小结节。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识,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但我们这里说的“科学小品”,特指现代科学小品,即除了现代文学观念之外,它所运用的和反映的,是现代科学观念和现代生活观念。在我国,这种意义上的科学小品发生在提倡科学与民主、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相对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据我们能查找到的最初的科学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桢、贾祖璋、邹韬奋、刘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时的科学小品还只有科学小品之实,而无“科学小品”之名。科学小品这个概念的形成,还需等到这类文章多了以后。1934年9月20日,是科学小品史上可纪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秋,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关于小品文向何处去的大讨论。呐喊中,陈望道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通过发表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4篇科学小品,建立了“科学小品”专栏。作为散文小品的一个分支(也是科普写作的一个分支)的科学小品,从此有了名字。于是在“科学小品”的名目下,团结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科学小品”之名在呐喊中诞生,是科学小品发轫以后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此后,在“xxx”的文化大寂静之后的1983年,全国18家晚报以联合举办科学小品征文的活动,为它树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后,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届、第三届科学小品联合征文,每届应征的文稿也都在万件上下。影响之巨,前所未有。同时,这三届联合征文也是我们有机会了解了科学小品作者群的构成状况。如今这个作者群中的绝大多数,是生活在科研、教学、生产第一线上的科技人员。他们写的是自身熟悉的事物,自身的课题,自身的观察、积累、灵感、领会、探索、发现,原无作文之意,却被“科学的惊异”与社会的需求卷进了这片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领海。因此新人随时不时出现,成了这支队伍的重要特征。

  借此结集的机缘,简略地回顾科学小品的特征和历程,对读者和科学小品的作者可能不无意义。因为科学小品是什么以和它的历史,虽说都是客观存在,自有客观规律和规范,但规律和规范的发现,却只能在百花齐放的自由创作中间和百家争鸣的独立探索中间。独立的探索,是“科学精神”必有之义。

  (选自《中国科学文艺大系·科学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学老师──大自然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在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信中说:

  我希望青少年们知道我所走过的学问之路,是一条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

  在福井谦一刚懂事时,就经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着叫不知名字的杂草出神。他有时还会把杂草连根拔起,那翠绿的嫩叶会让他仔细地看上半天。蝴蝶飞舞的季节,小谦一会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进和近的山里去。山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杰作令小谦一百看不厌,并使他发生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让小谦一兴奋好几天,并终生难忘。

  福井谦一在上学以前喜爱收集植物标本。他把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树叶采回家,摆放整齐,持久地看着。在旁人看来,他老是对着一堆枯草败叶发呆,似乎有点傻里傻气,但他却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上了小学后,他的收藏升级了,由植物转为矿物和昆虫。他直到老年时也忘不了曾经在大阪帝冢山一带的丘陵采回的一块树状矿石,同样喜欢矿物的表哥告诉他这是沼铁矿石,是远古时代沉到湖泊或沼泽里木头上的铁。这令小谦一激动不已:天啊,今天的这一片丘陵在远古时竟然是湖底!而这是由我亲自发现的!

  福井谦一采集蝴蝶标本的喜好一直坚持到他老年以后。他成名后到美国讲学,一次在佛罗里达一座机场和近的森林里为了追捕一只美丽的凤蝶而误了航班;另一次在游览亚里桑那大峡谷时为了捕获一只蛱蝶而累得精疲力竭,竟未顾得上好好欣赏著名的大峡谷风光。

  福井谦一的家长认为:亲近大自然是人类的第一特权,所以他们鼓励小朋友们去郊外游玩。父亲还经常在工作之余带着小朋友们去郊外钓鱼,并给他们讲述鱼类和钓鱼的知识。福井谦一上中学后,一家人每年夏天都会在海边租房子度假,在那里钓鱼和游泳。

  福井谦一在谈到他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时说:

  我生长在一个与科学没有什么缘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积累起来的丰富切身体验,促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只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我的理论获得了供认,并且荣幸地获得诺贝尔奖。每当提起此事,我就不能不感谢我的家长,是他们为我的少年时代发明了一个能与大自然自由交往的家庭环境。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生理学家吉尔曼出生于法国东部盛产葡萄酒的布尔戈涅地区。这里景色宜人,一派田园风光。孩提时代的吉尔曼经常骑着自行车到郊外去采蘑菇。说是采蘑菇,其实是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芬芳的气息和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吸引着他。只要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各种绚丽、奇特的花草和树叶就都会成为他采集的对象,并制成标本,汇集成厚厚的标本册。翻阅和欣赏这些标本册,是他的一大嗜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