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6 08:12:1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炼、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3、品味语言,理解本诗语言中的寓意。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诗歌含义。

  2、比较南方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语言的品读,了解散文诗语言的精练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⑴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⑵ 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2、学生准备:

  ⑴ 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⑵ 搜集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⑶ 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

  ⑷ 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

  由各学习小组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畅谈对雪的感受。营造“雪”的氛围。

  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情况,对课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师对课堂学习预设的调整。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师放课文朗诵或范读课文。然后抽学生朗读。

  3、由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体会散文诗的朗读方法。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设计此问题是为了促成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三、问题探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散文诗的特点。分四个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小组:

  找出描写南方雪与北方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见板书)

  2、第二小组:

  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把它们统一在一个艺术整体之中的?

  (江南的雪:优美。朔方的雪:壮美。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思,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此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凋,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3、第三小组:

  你们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4、第四小组:

  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允许学生有不同理解)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四、语言品读

  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用了哪些修饰词,你认为它就只是描写的自然界的雪吗?你认为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例如:用了“冰冷的”“坚硬的”修饰“雪花”,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读了这些,在文章表达上有什么体会?

  (比喻、拟人、排比……只要学生能说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表意更加明白晓畅就行了,答案不求一致)

  五、延伸拓展

  1、你认为本文语言是否有表意不简明的,如果有,该怎样改为好?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以“雪”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

  (三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四、老师范读

  1、要注意咬文嚼字;

  2、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五、板书正音

  第一首 《卫风氓》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第二首 《秦风无衣》

  泽:zé 戟:jǐ 偕:xiě

  第三首 《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五、逐步正音,全班熟读。

  六、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卫风氓》

  一、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二、尝试背诵。

  三、对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四、老师补充部分注释:

  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

  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

  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五、老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

  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全班各自诵读。

  八、抽查一、二段背诵情况。全班一齐背诵全文。

  《秦风无衣》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

  三、老师范读,翻译。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四、全班背诵。

  《邶风静女》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老师在学生读后逐字纠正读音。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变化。

  三、老师范读,翻译,分析。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3、文意简析: 第一章:期望约会

  第二章:爱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第三章:再写赠物

  静女形象:美丽、娴静、活泼、可爱。

  四、全班熟读并背诵。

  五、作业布置:

  1、基础训练:《知识与能力训练》;

  2、能力提高:课后思考题一、二、三;

  3、小作文: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4、背诵三首诗。

语文教案 篇3

  《七颗钻石》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关心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童话。作者观察自然界在北天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展开了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钻石般夺目的星座,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体现的人物美好的心灵

  感受想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学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牛郎织女)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今天,让我们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将一讲它的动人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注意语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2、你认为这个小姑娘是怎样的人?画出相关的语句做简单说明。

  (学生:三次爱心行动;动词等。)

  3、小姑娘的小罐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把水罐写得这样神奇呢?

  3、作者在故事中想歌颂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呢?

  4、体会下面句子表达了怎样美好的愿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认识“隙、漾、拣”等7个生字,会写“概、聚、释”等9个字,掌握“释放、大概、匆匆、纽扣、树梢、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难点领会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体会作者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及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忸怩、烂漫、成千盈百、浑身解数”等词语的意思。

  2、思考: 冰心奶奶为什么把诗句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3、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

  2、明媚的春天来到了,人们纷纷到郊外踏青游春,孩子们也不例外。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冰心奶奶把这两句诗作了这样的改动:“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并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散文。

  板书课题,齐读,释题,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在存疑处做标注。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并交流读懂的内容,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相机指导字词的识记与理解。

  释放、大概、匆匆、纽扣、树梢、旺盛、感召、聚精会神

  3、评价读书情况,梳理疑难问题。

  三、再读课文,围绕“行”理思路。

  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行踪顺序及主要见闻。

  讨论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齐读课题,说一说作者跟着儿童的足迹到了哪些地方。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品读“儿童多”。

  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块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写儿童多的句子。

  2、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

  ①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魔术匣子”和“小天使”分别比喻什么?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②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理解座无隙地,从而体会孩子的多)

  ③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

  (“脱”“搭”写出他们玩得很随意。“说”“笑”写出他们很开心。“闪着汗珠”写出他们玩得很劳累。想象他们会说什么呢?)

  ④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无数”写出了人多。“荡漾”“ 哗哗”衬托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⑤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他们和我们常常“撞个满怀”,说明他们有点莽撞;他们总是说一声“对不起”,表现了他们的懂礼貌,从而可以看出孩子的活泼可爱)

  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3、小结: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乐园,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海洋。他们尽情说笑,在阳光下东奔西跑,个个忙得鼻尖冒汗,却又那么欢畅活泼,不知疲倦。他们身上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充满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

  (二)品读“春光美”。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为了找春天,找美好的春光,那么作者在儿童多处有没有找到春光呢?

  1、请你找到描写春天的段落,把描写春天美景的句子画出来。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2、讨论交流。

  你觉得海棠花开得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 (“像喷花的飞泉”展示出海棠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富有动态美。)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指名描述。

  3、指导朗读。

  4、看到这样的春景,看到这样的春光,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冰心奶奶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灿烂,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齐读,读出惊喜、赞叹之情)

  5、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三)领会儿童与花儿的相通之处。

  冰心奶奶把儿童和春光怎样联系起来的?

  1、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交流体会:花儿和儿童都有怎样的特点?

  反复朗读,感悟相通之处:生机勃勃,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让别人看着也快乐。

  3、指导朗读。

  4、欣赏着满院的春色,看着满眼的儿童,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说)

  (体会作者借赞美春天的花朵来赞美生机勃勃的儿童。儿童就是祖国的花朵,如果说海棠花是春光,那么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

  小结: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美,因为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

  三、回归整体,感悟内化。

  1、春天在哪里?冰心奶奶告诉我们: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齐读最后一段,领会儿童是充满生命力的,是永远的“春天”。

  2、文章开始交代“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文章的结尾,又写到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文章的题目也是用“只拣儿童多处行”。相信现在你对“只拣儿童多处行”又有了深刻地的理解,请你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只拣儿童多处行”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表面上是说孩子们在哪里,春天就在哪里,跟着他们的足迹就可以找到春天,其实文章隐含着的意思是说孩子们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活泼可爱。作者抓住他们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用饱满的笔触刻画了春天里的孩子们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喜爱儿童,寄予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走近冰心。

  1、走近冰心: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因为冰心奶奶爱儿童。她曾经说过,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处,就是儿童。儿童是天使,是春的使者,是祖国的春天。冰心奶奶一直关心着少年儿童的成长,“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奶奶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冰心奶奶作品的灵魂。

  正如巴金老爷爷所说: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出示冰心的作品:《别踩了这朵花》《纸船》

  2、推荐阅读:诗集《繁星春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

  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出示诗歌)

  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

  小结:

  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 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

  ⒈“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⒉“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⒊“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⒋“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7*桂花雨教学设计四,桂花雨,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尾、巴、比、好、把、伞”。认识3个偏旁“女”“”“人”,认识8个生字“尾、短、像、猴、兔、松、鸭、鼠、孔、雀”。

  2、能正确流利地读短文,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会背诵课文。

  3、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句子词语

  难点:观察插图再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书、说话能力。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挂图、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森林里一年一度的比尾巴活动就要开始啦!同学们想去看看吗?好!老师带你们一块儿去。上车后请你们坐好并闭上眼睛,一边听儿歌,一边想参加今天比尾巴的动物都有哪些?

  二、听配乐的儿歌《比尾巴》。

  三、(到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说说参加今天比尾巴的动物都有哪些?

  (随着学生的'讲述,师在黑板上出现对应的动物图。)

  过渡:它们都跟谁比,比的结果怎样,你们想知道吗?(想)那我们就到课文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对照生字表;找到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音节卡片:s。ng

  shu

  shui

  zui

  xiang

  chang

  san

  bian

  (2)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包括第三声。)

  (3)个别读课文。(谁愿意读,就请谁来读,可多读几个。)

  (4)齐读课文。

  五、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

  1、认识小节。

  2、学习第一、二两节。

  (1)自由读一、二两节课文,数一数这两节课文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共有六句话,前三句是问话,后三句是回答。)

  (2)再读一读这两节课文,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短,松鼠的尾母像—把伞。)

  (3)结合看图,比较“长”和“短”。[

  a.比较猴子、兔子的尾巴。

  b.比较猴子、松鼠的尾巴。

  c.小结。

  通过比较,告诉学生“长”和“短”是一对反义词是通过相互比较而得出来的。

  (4)指导朗读第一、二节句子。(重点指导读问句)

  (5)指导学生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读一七二两节韵内容。

  3、学习第三、四两节。

  (1)说明:这两节与前面两节形式相同,可:以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结合看图,比较一下它们的尾巴,加深对“弯”“扁”“好看”等词理解。

  (4)指导读三、四两节。

  (5)指导学生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读三、四节的内容。

  六、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用男女生对话的形式朗读全文。

  2、根据板书和插图作提示,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七、巩固练习,扩散思维。

  你还认识哪些动物的尾巴?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