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9 13:58:4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篇教学设计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师适度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

  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目的1。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肯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老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准备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

  (用原文回答)

  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

  一、本节课进行比较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较,小说家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坳、摩”等4个字,会写“蹈、摩、扮”等8个字。

  2.理解诗歌第一节,体会新年带来的快乐情。

  3.流利地朗读诗歌,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以及珍惜时间、珍惜生活、奋发向上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年就要来啦!高兴吗?引出课题:新年来了。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借助拼音自读生字,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2)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集体认读,教师强调生字和词语在读音和书写上的注意要点。

  3.教师出示下列词语,集体读。

  山坳 芬芳 舞蹈 抚摩 俊俏 鼓槌 红日高照

  智慧 燃烧 烦恼 虚度 兴奋 肩膀

  (二)朗读感悟。

  1.集体朗读诗歌,检查集体朗读社个的情况,教师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欢快地。

  2.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读,在集体的交流、反馈中,正确地认读并掌握绳子的书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三)问题切入。

  A.学习诗歌第一节,体会快乐。

  1.新年快乐地向我们走来,你从第一节诗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快乐?

  2.学生交流。

  画面一:乘着马车,叮叮当当地翻过山坳……

  画面二:捧着红梅,哈哈地欢笑……

  画面三:吹着银笛,欢快地舞蹈……

  画面四:抚摩绿树,打扮得更俊俏……

  3.拓展想象,训练说:新年还会做什么呢?请同学们仿照诗中的'排比句式说一说。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节。

  三、练习

  1.根据要求写出词语。

  (1)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有: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表示“看”的词语有: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3)表示“说”的词语有: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写出反义词。

  俊俏( )张开( )结实( )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再次感受到了新年的美丽,还感受到了新年带给我们的快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新年来了》。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板书设计:

  新年来了

  快乐

  拥抱新年

  拥抱明朝

语文教案 篇3

  第 一 单 元

  1、北京的春节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ēng)月 掺和(chān huo)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续表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

  (旧时指农历

  正月初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元宵节。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习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一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色,“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让学生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访友,或逛庙会……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北京春节的方法,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习惯,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露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忙碌 详略得当

  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春节习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腊八粥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 mo) 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 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猜想锅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①“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④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

  ⑤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①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的颜色是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②“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满足,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反思

  三、认识“一”“丨”两种新笔画,学会生字。(用时:15分钟)1.师:这两节课,我们又认识了7个生字宝宝。今天,我们还要开始学生字宝宝,生字宝宝写在哪里呢?

  3.口耳目

  二、借助图画,学习生字。(用时:29分钟)1.教师出示五幅课文插图,这就是它们最初的样子,你愿意帮助它们找到好朋友吗?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1号口袋,把生字一个一个摆在桌子上,再拿出2号口袋的字,给这些字找朋友。

  4.日月水火

  二、借助图画,学习生字。(用时:22分钟)1.多媒体出示图卡,引导学生猜字

  2.引问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

  3.教师小结这样的字叫象形字。

  4.教师范读生字。

  5.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读准字音。

  6.检查反馈,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开展识字比赛。

  (3)指名领读“日、月、水、火、山、石、田、禾”8个生字。

  (4)开火车读生字,检查全体同学识字情况。

  7.再次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生字和图画有什么关系。1.学生猜字。

  2.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

  3.学生再次齐读课文题目。

  4.学生听老师范读。

  5.学生根据要求自学生字。

  6.全班同学交流自学情况。

  (1)2~3名同学读生字,比一比谁朗读时字音读得最准确,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错误读音。

  (2)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生字卡片进行抢答。

  (3)2~3名学生做小老师,领读生字。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个接一个地认读生字。

  7.在老师引导下学习用字理识字法记忆汉字。学生四人一组,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再选出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2.照样子,手拉手。

  水

  日

  月

  火

  3.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日、月、水、火

  山、石、田、禾

  三、观察临摹,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认识笔画“ 、丶”。

  2.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 、丶”的写法,学生观察。

  3.指导学生练写。1.学生观察新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试着说出“禾”的第五笔笔画名称(捺)。

  2.学生根据观察情况,试着总结“捺”的写法。

  3.学生在田字格内试着练习写三个“捺、点”,教师巡视指导。4.我会照样子填空。

  例:“十”共(2)画,第二画是(丨),笔顺是一 十。

  “火”共( )画,第一画是( ),笔顺是

  5.照样子写一写。

  四、巩固识字,强化认识。(用时:3分钟)组织学生完成游戏:找朋友。将图画、汉字分成两组,学生有的拿生字,有的拿图片,找到相对应的朋友。

  学生根据游戏规则完成游戏,找对者举起卡片做小老师领读,其他同学跟读。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看云识天气》电视短片”,并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

  1、云的分类有哪些?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一边点击,一边对云的分类作讲解。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对照分析部分,使学生加深对不同云彩特点的了解。

  三、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⑴朗读,指出本段概括说明的作用。

  ⑵“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3、讨论最后一段的作用。

  ⑴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⑵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四、研讨探究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⑴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⑵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

  月光照在地上,像……

  五、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七、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从而使记事的作文写得比较有条理、比较具体。

  2、学会在很多事情中选取一件事情作为习作的材料。

  3、提高参加假期活动的认识:参加活动能使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才干,了解社会,丰富.写作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选取材料,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得有条理。

  教学难点:把事情写具体。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谈话引入,激发.写作兴趣。

  回忆暑假中,你有哪些有趣或者有意义的事情。

  二、学生口述暑假中的活动,小组交流。

  例如:学校组织的;小队活动情况;家务劳动;外出旅游等。

  三、明确本次习作内容。

  1、投影出示习作内容:写一件暑假中自己经历过的或看到、听到的事。

  2、指导学生选取一件事作为习作材料:

  (1)什么事情比较容易写:亲身经历、印象深刻。

  (2)什么事情写出来别人喜欢看:高兴的、有趣的、新奇的、有意义的……

  3、学生思考,选材。

  四、投影出示“习作要求”: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语句通顺。

  1、引导学生默读“参考习作”,结合要求具体讨论分析。

  事情的起因:稻子成熟可以收割了。

  事情的经过:一家三口下田割稻,爸爸妈妈动作熟练,我使劲赶还是落在后面。

  事情的结果:我经受了劳动,体会到了“勤劳的.可贵”。

  2、想想自己要写的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准备怎么写。(同桌议论,教师请两三位学生讲讲想法,作指点。)

  3、学生交流,讲评,教师.总结。

  五、开始.写作。

  学生先拟草稿,教师巡视。发现写得好的片断,指点大家学习。

  第2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教师指导。

  指导要点:学生习作是否能够确定比较好写的事;写的时候能否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明白。

  二、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参与其中,挑选较好与不够好的典型作文各一篇,准备交流。

  三、交流讲评。

  学生上讲台读作文,同学评议,教师小结。

  四、按习作要求修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五、写作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08-15

语文教案07-17

语文教案07-17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