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6 11:05: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仿照课文,写一次有趣的活动。

  教学内容

  分析《赶海》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尤其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歌曲《大海啊,故乡》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看图导入。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我希望在大家欣赏歌曲的时候,能够仔细的观察画面,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

  (播放《大海啊!故乡》,出示课文插图)

  (相机板书:海)

  2、海水退潮时,人们到海边去捕捉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人们称之为“赶海”(板书课题)用歌声、海浪声及大海的美丽画面,在有效的时间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奔课文中心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请大家打开书,听老师读文,(师配音朗读)

  2、解决字音:要读好课文,必须先扫清生字,大家看看这几个词你会读吗?

  3、文中还有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吗?出示兴假似将

  4、自读课文了,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5、谁愿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优美的朗读?

  6、解决字形:你觉得哪几个生字特别难写,能想个办法记住它吗?

  7、解决字义:哪些词的意思你理解了,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呢?扎根字词,把文章读通顺,试理解本课生字词。

  三、理清脉络

  1、你能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课文写的是哪时发生的事?从哪里看出的?(每当……便想起……)你能用“每当……便想起……”说句话吗?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输理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文章写法,为下文“写”作准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导初读,感受其“趣”1、轻轻打开课文,读读2—4自然段,你觉得什么很有趣,动动笔,在旁边作上记号。

  2、交流。出示句子和插图

  句子:“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有的捡贝壳……”

  (1)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

  (2)还有很多趣事藏在省略号里,我们来边看图边想像,把它们找出来。

  (3)趣事真多啊!谁来在横线上填上你最感兴趣的。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有的,有的……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既认识了省略号的作用,又利用插图,发挥想像,练习了说话。

  二、精读课文,体验其“趣”2、引导学生交流。

  (1)乐趣一:引导学生读出“我”兴奋的语气。小结:浪花回头,有趣;追赶浪花,更有趣。(板书:追浪花)

  (2)乐趣二:引导学生抓住“咦”、“哦”来体会作者的心情;通过“武将”和“俘虏”的对比,及“伸”、“捏”、“只一……就……”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成就感。

  (4)乐趣四:小伙伴捉螃蟹。交流、示句:“那边一个小伙伴――夹住了他的手!”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有趣的,最后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件事的有趣表达出来。

  (5)乐趣五:满载而归。把句中的“战利品”换成其他内容,不改变句子的原意,可以怎么说?

  3、让我们闭上眼睛,一同来感受清凉的海风、一同来回味赶海的无穷乐趣吧。(《大海啊,故乡》、海浪声)创设情境,抓住关键段落,通过品读字词深入体验小作者赶海之趣,多角度把握,感受到文章是如何把这赶海之趣写活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3、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4、积累词语:志、图、名、置、穷;

  教学设想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由教师组织讨论;

  2、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3、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教学重点: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教学难点: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授课中当以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为主。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1)正字注音释义(略)。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五、讨论课后练习,理清思路。

  六、依据思路诵读全。

  七、布置作业

  1、辩析多义词志、图、名、置、穷的意思。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逍遥至境的认识。

  第二课时

  导语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讨论并明确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飨鹏之大?

  明确:鲲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9、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yan鴳之语人

  3、真正的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写结合,写写自己经历过的微笑。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3、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4、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诗歌以后,你对“微笑”这个词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5、认读生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质疑提问。

  如:为什么说微笑的价值很高?为什么说微笑是朋友间交流的信号?为什么说“在人生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2、小组内研读,讨论。

  3、集体交流,感悟诗文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

  a、微笑很容易做到,你是不是常常对别人微笑?如果你以前不爱微笑,以后回怎么做?

  b、诗人把“微笑”比作“身份证”,想一想还能把微笑比作什么?

  (三)反复练读,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画出句尾押韵的字,自己反复练读,体会朗朗上口的感觉。

  2、指名读诗,互相评议。体会这首诗语气亲切的特点。

  3、尝试背诵课文,同桌互背。

  (四)读写结合,积累词语。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把微笑送给别人或接受别人微笑的经历,先说一说,注意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把微笑送给别人(为什么接受别人的微笑),“我”的心理活动以及别人的表现(动作、语言、神态)等,然后再写下来。

  2、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如:转瞬即逝,善良淳厚。在人生道路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重点: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

  二、学生交流资料:

  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松鼠》。(板书课题)

  三、自读课文,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们谈感受:

  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尾巴大而漂亮。(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

  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

  当学生谈到小松鼠的特点时让孩子从文中去找,切入到文中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学生谈到小动物谈到灵活或机灵时,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你从哪感受到小松鼠的机灵的。

  喜欢吃的东西、如何做窝……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四、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学生总结:并板书:

  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的机灵。

  2、住的: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松树上,窝暖和安全。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一、交流:学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二、作业:

  1、熟读课文。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生在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小作者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一、继续学习课文:喜欢小松鼠吗?

  把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

  二、看看小作者为什么能把小松鼠写的让我们都非常喜欢呢?

  学生谈并学习写好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先要从外形特征去观察小动物,再要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悄习性,如:小动物吃食时的样子,睡觉时的样子,游戏时的样子,喜欢做什么……并学会把小动物写活。(生动、形象)

  结合语文天地的读一读,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让学生学习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来练习说话。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于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的小眼睛。身上的毛,的好像搽过油。一条的大尾总是,显得格外。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篇写小动物的文章《带刺的朋友》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

  三、指导本课的字:

  捷遮蔽

  四、习作:认真观察动物:

  1、外形特征

  2、吃食物时的样子、神态动作。

  3、睡觉时的习惯和样子。

  4、做游戏时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

  认识“咒、暂”两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如果从小没有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童话吗?为什么?

  (故事吸引人。我们不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还受到教育,知道为人处事的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篇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三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细读课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了课文之后,谁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文章分为三段?

  (2)探究明理

  ①提出探究专题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它就藏在文章中呢,看谁长着火眼金睛,一下子找到它?浏览课文,画出来。(文章最后一段:“他说不管是不是梦,从小养成好习惯总是对的!”)

  “没头脑”为什么这么说?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谈谈你对要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

  ②分段汇报

  A第一段,体会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谁从第一段中,找到答案?(引导学生从“没头脑”和“不高兴”名字的由来——“没头脑”记什么都打折扣,想什么都想不周全,经常丢三落四;“不高兴”脾气古怪,做事与别人反着干,经常不高兴而吃尽苦头,体会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

  B第二段,体会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社会带来危害。“没头脑”和“不高兴”认为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没什么,长大照样能干大事。是不是长大就能改好呢?我们快看看第二段,谁从第二段中,找到答案?

  ③角色换位,明道理

  此时,你就是这个“没头脑”,看着自己设计的'大楼、看着台上不肯倒下的“不高兴”,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明理:知道从小养成好习惯,没有好习惯长大会给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给大家带来更大的危害。有问题应该马上就改。)

  ④你喜欢这个童话吗?

  ⑤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没头脑”与“不高兴”?他们遇到过什么麻烦吗?

  (4)拓展

  想象一下,如果“没头脑”当了演员,“不高兴”当上了建筑师,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质。

  2.弄清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体会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3.会认“菌、枢、疫、疯、魂、魄、酷、寂”等8个生字,会写“助、畜、菌、枢、疫、疯、魂、魄、酷、寂”等10个字,掌握“助手、细菌、病魔、疯狗、无所谓惧、惊心动魄、残酷、惊魂不定、寂静”等词语。

  教学重点

  弄清楚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搜集巴斯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①启发:通过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链接”。启发:通过读学习链接,你对巴斯德获得哪些信息?

  ③引导:通过同学们的预习,联系生活实际,你对狂犬病有哪些了解?

  ④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

  二、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1.多媒体课件出示初读要求:初读小贴士

  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组织学生自己读课文

  2.检查初读情况。

  ①大屏幕出示生字、词语。

  ②大屏幕出示本课四字词语。启发: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与同学交流。

  ③大屏幕出示句子,指导学生读句子。

  三、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

  1.启发: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艰辛过程。

  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顺序。

  四、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

  1.启发:自由读课文,说一说,巴斯德为什么向狂犬病发起了进攻?

  2.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3.启发:巴斯德经过五年孜孜不倦的研究,终于在狗身上,取得了成功。这种狂犬疫苗能否用在人身上,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梅斯泰尔迫使巴斯德必须继续实验,实验的过程怎样?我们小节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抄写在词语花篮中。

  2.读熟课文。

  齐读课题。

  自由交流知道的内容。

  读“学习链接”,自由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交流对狂犬病的了解。

  质疑课题。

  学生依据初读方法和要求,自己学习课文。

  读生字、词语,交流生字识记方法。

  读词语,解释词语的意思。

  读句子,读正确、流利。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动手,在书上完成第二题。

  交流顺序。

  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在书上画一画,交流。

  读课文,自由交流。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征服艰辛在狗身上成功五年

  孜孜不倦

  作业设计

  1.积累词语,抄写在词语花篮中。

  2.读熟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指导思想

  本文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译文为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翻译。选文共5个自然段,行文思路清晰,写景别致细腻,感情充沛丰富,语言别具魅力。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充分流露在字里行间。教学中,应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要词句,进而对一些写景和议论段落能够鉴赏分析,最终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谈及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归园田居构想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和那个没有更多奢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上,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介绍《瓦尔登湖》导入。

  (投影:梭罗照片、瓦尔登湖及湖畔小木屋照片)

  一个人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贪婪无厌,他就成了奴隶,成了沉陷于物欲泥沼中不能自拔的奴隶。为了从繁杂纷扰的俗事中解脱出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1845年7月4日,梭罗独自一人手持一柄斧头,跑到距离自己生活地康科德镇两英里远的瓦尔登湖,亲手建造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在那里,他独立劳作,自食其力,过着物质生活极为简朴而精神生活异常富有的隐居生活。在瓦尔登湖湖畔,劳作之余,悠闲地面对湖光山色,面对四季晨昏,常常在物我两忘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他把这些景物和感受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书《瓦尔登湖》。这本书开始时反响不大,后来声名鹊起,成为世界文学经典。

  二、要求学生课前搜集名家对梭罗及其作品的评价,课堂交流。未涉及者教师补充。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4、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三、研读课文,然后讨论,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

  第1段:总写瓦尔登湖,尤其是开头一句,是对全文的一个重要概括,极富哲理。

  第2段:写对瓦尔登湖畔往事的追忆。

  第3段:对瓦尔登湖现实处境的担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阅读教案01-01

语文《氓》教案03-12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