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5 10:09: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空城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空城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

  的。

  (1)逼计: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教师板书:“胆”及“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四)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 ,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

空城计教学设计2

  渐暖的空气,破冰的流水,渐绿的柳枝,吐芽的苞蕾,金黄的菜花,这些春的使者,驱散了料峭的寒风,送来了温暖的气息!四月,一个万物复苏的月份,一个勃勃生机月份。 四月,也是我们学校的远程资源教研月,这几天正如火如荼的举行“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比赛,全校老师必须运用多媒体上一节课,昨天,这个令人害怕又激动的时刻到了……..

  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的是西师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

  读课文《空城计》。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为了使以后的教学再上新台阶,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结合本课的教学环节,谈谈自己教学本课后的一些感受。

  (一)教学资源运用的时机与效果的关系

  为了对课文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我下载了一个关于《空城计》司马懿退兵的视频,意在让学生能通过直观的形象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和角色之中,理解课文内容。如在理解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诸葛亮在笑容中施计,在笑声中取胜,但诸葛亮的取胜还取决于一个人,他是谁啊?马上学生回答说司马懿,为什么说取决于司马懿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因为他没有

  直接攻打进去,她反而中计啦!哦!是这么回事,我听出来了,假如此时领兵的是你,当眼前看到西城这样一幅景象时,你是选择进还是选择退呢?别忙着告诉我,你们先和同桌讨论讨论,于是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在汇报时,有的.选择了进,也有选择了退兵,还有的选择先去探个虚实在攻打进去…….都得到了我的肯定。借此机会,我说司马懿究竟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看段录像(播放录像)。此时有的学生边看边笑了起来,我趁机问,你们笑什么啊?(因为司马懿中计了)是啊,不光我们在笑他,连诸葛亮也在抚掌而笑啊。紧接着介绍司马懿的有关资料,最后请同学们想想司马懿退兵是草率之举还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司马懿退兵的理由?就这样让学生来感受司马懿谨慎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调动积极性与参与意识的关系

  由于我上课的时间在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学生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这是课前让我最苦恼的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想到了,我的课以分析诸葛亮的笑为切入点,为什么我不以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这样不是一举两得了吗?于是在课前几分钟,我先和同学们开起了玩笑:“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周老师一般在上午最后一节课一般是不会上新课的,因为我怕,我怕我的精神状态不好,也怕你们的精神状态不好,影响上课的质量,今天没有办法,周老师抽到了这以签,那就不得不打破这个惯例呢?不过今天周老师特别有精神,因为我知道我要上这节课,早上我吃了两个大埋头另加一瓶牛奶,你们看我多有精神,你们呢?“有”。好的,还有几分钟,才上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出示词语,你们表演,好吗?学生精神抖擞的说“好“。课件出示“会心一笑、捧腹大笑、抚掌而笑、哭笑不得、回眸一笑”最后我说:“总之,笑比哭好,你们要记住在生活中,如果你笑世界陪你笑,如果你哭那就自己一个去哭吧!所以你是愿意笑对每一天还是哭对每一天呢?好,上课!”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主动性高!

  (三)朗读与感悟的关系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逼真。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心思想,把握人物形象,要引导学生尽量模拟人物语气;反复的读,充分得读,有效地读。有效地读,就是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的文章中心的理解。我让学生在课前熟读了课文,当堂也安排了不同方式的读,如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个别读的也很精彩,感悟的也很深刻,但我感觉堂课上只是读出了声,读的不够到位,没有模拟人物的表情,没有达到把“话”读成“画”的要求。

  (四)有待改进的地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也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

  1、普通话还是有待加强,板书够工整(这也是我的强项,但总感觉上这种课时间要紧,没有达到我理想的境界)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课堂情况应具备随时调整教学环节的能力,以后在这方面还需加强锤炼。

  2.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机智。如课上有个同学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司马懿说:诸葛亮,你有种就过来单挑)我当时只是评价了一句“说话要有礼貌哦同学”。当时就没有想到追问一句:“孩子,你想想司马懿他也是魏之名将,久经沙场,他会这样说吗?你这句话他会怎样说呢?”我相信效果大不一样的!总之,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一种智慧,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多思、多学、多练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愈来愈精彩。

  3、说实话,我自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课堂上还没有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学生,我相信这也许是教师的最高境界吧!!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变则通,通则变,要永葆青春,用新的

  教学理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空城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的内容。

  3、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4、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智慧”一词的内涵的理解。

  2、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导读,感知单元内容和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导读准生词。

  3、指导概括文章大意。

  (1)指名说。

  (2)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课文主要内容时应将正文前的背景介绍补充进来,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会介绍得更完整。(生尝试再述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用7个字再次概括本文的内容。(生述)

  4、引导学生质疑:今天再学这个熟悉的故事,你最想知道什么?

  将学生问题转化为教学问题——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三、研读文本,展开探究。

  1、学生读书交流,聚焦重点句“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2、比较阅读,感悟诸葛亮“知己知彼”。

  出示比较句:

  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教学这两句,感悟诸葛亮的“知己知彼”。

  (1)自由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哪些地方相似呢?

  (3)质疑看课文插图,司马懿在城下,诸葛亮在高高的城楼上,他们的话竟这么相似。有意思吧!该怎么读才有意思呢?

  (4)生练读,教师演练“一唱一和”读,同位互读。

  (5)同学们,这样对比着读,你体会出了什么?

  (6)教师小结,小结学法。

  3、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心思细密”。

  强调“……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

  (1)同学们,再默读诸葛亮的这句话。仅仅把城门大开(课件套红)司马懿就会怀疑城中一定有埋伏吗?诸葛亮还做了哪些布置?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周密安排和心思缜密。

  生述“诸葛亮便下令把……也不许乱动。”

  质疑,生探究,指名读。

  教师小结,板书。

  4、紧扣重点句,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强调“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

  课件点击冒险教师述说:同学们,冒险可是需要勇气的呀!文中有多处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胆识。找找看!

  抓点,感悟诸葛亮的“胆识过人”。

  四、教师总结,归纳学法。

  五、板书设计:

  19、空城计

  知己知彼

  诸葛亮心思细密

  胆识过人

  第二课时(略)

  1、探究“诸葛亮为什么要用空城计?”

  2、评价人物,交流启迪。

  3、指导复述课文。

  4、拓展阅读。

空城计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诸葛亮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已成为足智多谋的代名词。《空城计》这个故事写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诸葛亮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布下空城计,吓得司马懿退兵四十里。课文着力表现诸葛亮在敌我交锋中知己知彼,有胆有谋,才智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注意积累一些成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谋、才智过人的人。

  4. 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5. 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 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重难点分析:

  本课生字“藏”“登”的笔画繁多,重点指导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重点理解课后的词句积累“初出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等词语,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掌握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一)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设计意图:教学开始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三国时期。)

  (二)简单交流一下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查资料、查阅课外书、请教家长,了解一些三国以及三国人物的知识,重点交流学生了解到的有关诸葛亮的一些事,为本文学习做好准备。)

  (三)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据《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改编的《空城计》。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借助拼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自由识字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识字、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可以开火车,玩卡片游戏),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和渠道。

  (设计意图:本课课文较长,生字较多,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扎扎实实地帮助学生把生字认清楚,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切实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认读生字。)

  (三)出示课件,认读生词。

  (四)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读课文)

  教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将阅读与识字相结合。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读文质疑。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从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会体味得更具体,理解得更深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良好发展。)

  (四)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创设各抒己见的`氛围。)

  (五)、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兵临城下。)

  “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生字2音2字2词

  2、词句积累2遍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高潮 司马懿中计

  结局 诸葛亮释计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

  (一)中心话题:

  你心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圈画重点词句。先在小组中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感悟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全班交流

  学生认为诸葛亮很聪明,很勇敢,有智慧,教师都可以认可,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又聪明又勇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相机板书:有胆有谋,才智过人。

  接着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证明诸葛亮有胆有谋、才智过人的依据。

  1. 第一自然段:司马懿兵临西城。

  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司马懿大军压境,可以看出军情紧急,从侧面表现诸葛亮镇定自若,有胆有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透过文本,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当时的现场,“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临危施计”,“诸葛亮镇定自若”,“司马懿中计”,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2. 第二自然段:

  (1)对比:

  “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而“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当时情况危急,诸葛亮临危不乱,有胆有谋。

  (2)诸葛亮临危施计:

  诸葛亮临危施计,从正面体现了他的处变不惊、才智过人。

  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这段文字说明诸葛亮当机立断:所有的调兵都已经来不及了,既然是空城,那就索性再空一点:旗子收起,百姓回避,城门大开,让对方看不透到底是真空城还是假空城。再加上诸葛亮胆大心细,知己知彼,自己一副儒雅装扮、轻松神态在城楼弹琴,更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对人物的形象的理解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加活灵活现。)

  (3)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学生通过司马懿的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感受人物特点。

  司马懿:望——见什么?→疑惑——疑什么?何根据?→退——为什么?

  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

  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的呢?

  “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

  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

  3. 第三、第四自然段:诸葛亮释计。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体现诸葛亮料事如神,才智过人。

  4. 诸葛亮最后拍手大笑,谁能体会着说说。

  (诸葛亮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地笑。)

  5. 你心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适时板书: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做到说话有理有据,进而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去找依据,体会人物特点。

  (三)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课件出示(适时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学生讨论。

  从《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战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的。在《空城计》这篇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人物性格,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二、拓展学习

  (一)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一些吗?出示课件

  (二)举办一次读《三国》竞赛活动。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广。)

  三、教师小结,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请大家课余挤出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设计意图: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少儿版),或者开展“我心中的诸葛亮”专题讨论,从课上引伸到课下,从一篇课文引发学生读更多的三国故事,甚至整本《三国演义》,实现大阅读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教学反思:

  《空城计》这篇课文在冀教版三年级中第一次出现,它有着许多吸引孩子的地方。有的学生读过名著《三国演义》,所以对故事比较熟悉, 在开头的环节请一个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绘声绘色的讲一讲空城计的故事,这个要求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提的有些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并且这一环节和后面紧跟着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有些重复拖沓。

  接着请同学们读课文,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想想诸葛亮、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孩子们可能不能准确的总结,但也要让他们思考,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使孩子们认识到足智多谋与聪明的不同。在分析诸葛亮的人物时还是应该多抓住人物身上的细节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容态上入手体会情境。

  司马懿这一人物在课文中是不可忽视的,他起到了铺饰衬托的作用,用这一人物更反衬出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计高一筹,而对司马懿的分析也够准确,最后还要教师的引导总结。

  这节课里我在教学环节上有点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状态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会不断改进的。

空城计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课件请你欣赏一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难忘的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什么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师:刚才我们诵读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国里面发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计》,请各个小组讨论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学复述故事。(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学生鼓掌)

  老师: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呢?现在我请同学们,对这个同学复述的故事进行点评,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并归纳小组意见,选出一位代表发言。

  二、作品介绍、课堂练习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4、“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将会明白。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度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5、话说三国图片展示三个三国人物

  6、作者与作品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止,共97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五十回以前(赤壁之战以前),写出了中华大地上无数军阀割据的'局面及这些军阀各自消长沉浮的命运;五十回以后,则集中写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发展及相互间的关系。

  7、介绍作者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逐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8、课堂练习部分

  三国知多少

  ⑴、“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为、、三国。

  ⑵、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⑶、诸葛亮是“三国”中的重要人物,你能说出有关他的两个故事名称吗?

  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一事。

  猜猜他是谁

  妙联

  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蜀相》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9、介绍诸葛亮幻灯片展示

  10、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红字的音:

  马谡()汲水()丞相()司马懿()

  隐匿()鹤氅()纶巾()骇然()

  麈尾()远遁()

  11、复习“小说”这一文体的知识

  ⑴、什么是小说?

  ⑵、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⑶、小说的情节划分为几个部分?

  12、小说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课文分析

  播放幻灯片了解故事情节,有助于对节选部分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1、分析第一部分:兵临西城。

  第一部分主要写施用空城计的背景,突出一个“危”字。

  具体写“危”的内容有哪些?

  “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仅有五千兵,却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危急的气氛,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兵压境,而诸葛亮身边只有一班文官,士兵二千五百人,兵力如此众寡悬殊,诸葛亮一开始就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失败境地!

  2、分析第二部分:临危施计。

  在这近乎绝境中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

  他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着百姓,洒扫街道”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在这一部分中,虽未直接写诸葛亮的神态,但通过他有条不紊地发布一系列命令,表现了他从容镇静,沉着应战的统帅风采,他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围绕“空”字做文章,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他还严肃纪律,谨防露出破绽,同时还安抚属下,“吾自有计”。这些描写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3、分析第三部分:司马中计。

  这一部分重点写谁?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

  以司马懿为重点,写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先写他“笑而不信”,再写他“看毕大疑”,即令退兵,后面写司马懿父子的对话,写出了他的心理活动。

  这两段写诸葛亮只写一句:“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而把更多的笔墨用来刻画司马懿一个人物。从反面衬托了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4、分析第四部分:孔明释计。

  写故事余波。通过诸葛亮的解释,表现其足智多谋。

  5、诸葛亮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笑?各处的笑有什么不同?

  诸葛亮的“三笑”

  笑容可掬:是为迷惑司马懿而设计的笑,是故作轻松的笑、故作姿态的笑,所以是一种假笑。

  抚掌而笑:是见魏军远去后无比高兴、如释重负的笑,所以是胜利的笑,也是庆幸的笑。

  拍手而笑:是在解释计谋后对司马懿多疑愚蠢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感到自豪的笑。

  6、两个主要人物人物性格分析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7、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

  侧面描写(对比)

  8、课堂小结逼施中释计策表现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

  四、课堂总结

  本文写诸葛亮以他的才智,在大军压境,寡不敌众的危急关头,机智地设下空城退敌的妙计,最终使敌兵退却,城门不失,刻画了一个随机应变、从容对敌的机智形象。

  五、作业布置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遍《三国演义》

  2、课外收集《三十六计》

  3、完成练习册第一课时作业1—6题

【空城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08-09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6-19

教学设计08-23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咏柳》教学设计优秀02-04

《写字》教学设计10-12

《2》教学设计04-23

《灯光》教学设计06-24

《藏戏》教学设计06-16

生物教学设计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