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8 13:33: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客厅。现在,我家客厅的一个果盘里有9苹果,另一个有7个苹果,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个果盘里的苹果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盘都有8个苹果了,这个8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

  二、例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多媒体课件),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例1纸条。)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出示此问题。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后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边说边演示课件,巩固移多补少的方法。师:还有其他的方法求平均数吗?生口答: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展示学生的算式:(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这个数在哪两个数之间?(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平均数与原始数据对比,巩固平均数的意义。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正好是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B.【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二)、教学例2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对于比赛而言,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哪个队能赢?

  教师:现在老师就聘请你来当裁判,希望你能公平公正的裁决。出示例2

  1、学生独立解决例2.教师巡视,板书85大于76

  17小于19

  2、学生汇报85大于76这样比你有什么看法?(这样比不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一样啊!)

  3、那么你认为怎样比公平公正呢?(求平均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两队的算式

  19+15+16+20+15=85(个)

  18+20+19+19=76(个)

  85÷5=17(个)76÷4=19(个)

  根据算式找规律。学生总结,教师板书:平均数=总数量÷总分数

  (三)练习提高完成做一做1题。

  实践作业:完成“做一做”第2题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并计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制作统计表和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求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后,再和自己的身高、体重比较,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板书设计:平均数

  例1

  移多补少

  例2

  男生队

  14+12+11+15=52(个)19+15+16+20+15=85(个)

  52÷4=13(个)

  85÷5=17(个)

  女生队

  18+20+19+19=76(个)

  76÷4=19(个)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师,真有礼貌!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是这么高吗?还是这么高?

  (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师:那你们认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概与哪位同学差不多?猜测一下这位×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这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师:孩子们,现在对平均身高有感觉了吗?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

  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整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种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在生活用平均数的机会多吗?实话实说,不多。那我们今天来用一用好嘛。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来当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男生队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哪个队的成绩好呢?仔细看数据。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拿着学习单,说计算的方法。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求平均数。通过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一:三个铅笔筒,装了铅笔,分别6支、7支、5支,平均每个笔筒装了多少支?

  师: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移多补少。

  2.练习二: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cm

  追问:用什么方法?

  指出:测量后获得数据,用求和平分法。

  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移多不少。

  3.练习三: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平均数反应的是整体水平,它会掩盖掉很多的信息,万一这条小河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东东有危险吗?

  师:所以呀,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4.练习四: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7岁。

  问题一: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寿命74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整体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问题2: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不一定!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要想长寿,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平均数》教学设计04-18

平均数教学设计01-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01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7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24

小学数学下册教学计划05-2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6-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07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