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 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教学难点: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建立“轻”“重”的概念。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体比较重,有的物体比较轻。 出示两个同样大的瓶子,让学生猜猜哪个瓶重?
那究竟有多重呢?我们最好来称一称。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秤
1、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哪些秤呢?
(出示各种秤:盘秤,电子秤,弹簧秤,天平,磅秤……)
2、逐一介绍。
台秤:把物体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体放入盘内,再输入单价,就可以知道要用多少钱。 弹簧秤:把物体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体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体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体质量。
3、认识台秤
台秤可以来称物品有多重,就是指物体的质量。常用的重量单位是千克,千克也叫做公斤,用符号“kg”来表示。
(1)课前老师请小朋友做了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学生汇报。
(2)那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要想了解1千克有多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台秤。
仔细观察秤,说说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大致观察)
分别找出秤面上的千克数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
(二)、认识千克。
1、今天重点来认识1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
称一称桌上的物品,看看还有哪些物品重1千克?(1袋大米,一袋白糖,一叠作业本)
2、感受1千克
(1)四人小组每人用手掂一掂这些重1千克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掂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和你平时拎的物品(书包、文具盒、笔袋)比较一下,有何感受?
(3)一个苹果的重量和这个比呢?一只大公鸡呢?1个鸡蛋呢?
3、估一估
(1)刚刚我们掂了很多1千克的物品,你知道1千克有多重了吗?下面不用秤,只用手,你能掂出大约1千克的物品吗?拿出自己带的物品,小组合作,掂出大约1千克的物品,看看哪组掂的最接近1千克。
(2)不论物品的形状、颜色、用途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下面请你估一估自己的书包、一袋苹果等物体的.重量,再称一称,看估的准不准?
四、巩固深化 。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自学书本第30页上关于净含量的知识。
说说盐水鸭和大米的袋子上的“净含量”是多少?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说说电梯的载重量。 练后小结并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第3题。
生写出另外三种蔬菜的质量。
集体校对。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
让学生分别说出西瓜和菠萝各重几千克,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延伸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3
(一)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学生能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增强估计能力。
能用适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克、千克、吨的认识。
2、开发性学习包
(1)实物称重。
(2)奇妙的动物世界。
(3)82页你知道吗?
3、拓展性学习包
(1)自己寻找生活中质量单位的广泛应用并做好统计。
(2)丰收园。
(三)整合点说明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仅一个信息窗,由于千克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将千克的认识放在最前面学习,再者是克的认识,最后是吨的'认识。
2、学科间整合:《科学》动物的学习,有关生物知识可以在本单元做铺垫引入。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体育课上铅球、垒球等的重量与本单元知识相结合。
4、体验式活动:在课堂中搞一次以质量做对等交换的“买卖”活动。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 3课时。
注:学生针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类,教师借助这一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因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见,所以先探究1千克有多重,再探究1克有多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对于接下来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调换顺序,实现了千克和克学习的课程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3~3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是什么感觉?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吗?
出示各种硬币。
谈话:请看老师收集的这些硬币,1枚硬币有1千克吗?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大家有什么想法?
引入: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板书课题:克的认识)
[设计意图: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硬币的轻重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二、引导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谈话: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感受1克的轻重。
(1)学生掂一掂2分的硬币,感受2分硬币的轻重。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枚2分的硬币,右边放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2分的硬币重多少?
提问:怎样才能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可能提出在左边多放几枚2分硬币的方法)
讲解用标尺上的游码称低于10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教师示范操作,称出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3)学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轻重。
3.感受几克的轻重。
(1)掂一掂,估一估。
谈话:其他的硬币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先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其他的硬币,估一估它们各重多少克。
学生活动,并组织反馈。
(2)称一称。
教师用天平称出三种1角硬币的质量:1克(20xx~20xx年发行的1角硬币)、2克(大的1角硬币)、3克(20xx年发行的1角硬币)。
(3)掂一掂,估一估。
让学生掂一掂1克、2克、3克的轻重,再估一估5角、1元硬币的质量。
学生小组合作称出5角(4克)、1元(6克)硬币的质量,再掂一掂。
[设计意图:通过掂、估、称等活动让学生全面感知生活中常见的硬币,使学生认识到克离我们很近,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1克、2克、3克……的物品,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克的感知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也更具体形象。]
4.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1枚硬币放在他的手心上,让他说出硬币重几克。两人交替做,比比谁的感觉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闭眼掂、估硬币的质量的游戏,使学生对克的认识更深刻,强化学生的感知。]
5.比一比(感知比1克轻的物品)。
谈话:将老师课前为你们准备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看哪些物品比1克轻。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1克虽然很轻,但生活中还有许多比1克轻的物品。]
6.找一找(感知几十克、几百克)。
谈话:想知道你们课前到超市里买的袋装食品有多重吗?请小朋友们找一找,再掂一掂。
小组内再交换物品找一找、掂一掂。
[设计意图:超市里常见食品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喜欢的食品。食品有多重,在这之前学生并没有注意过。借助食品包装上标注的质量,通过掂一掂的活动,易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可感受到几十克、几百克物品的轻重,为感知、估测其他物品的轻重提供了参照。]
7.算一算。
提问:利用小组同学的硬币,你们还可以得到多少克?掂一掂,感受一下。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感受。如:10枚1元硬币重60克、3枚1元和4枚5角硬币合起来重34克……
[设计意图:通过把硬币组合起来计算并感知轻重,使学生感受的范围更广阔,对克的认识也更灵活、丰富。]
8.学习以克为单位称物品的质量。
出示第34页水果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质量吗?怎么看出来的?
讨论:我们在称物品质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质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样读出质量?
谈话:我们带来的水果重多少克呢?请同学们估一估、称一称。
先选几个称一称,让其他学生通过比较再次估计自己水果的质量,再称一称、掂一掂。
[设计意图:由质量相对固定的物品的轻重到生活中质量相对不固定的水果的轻重,以多种对象组织学生对克的感知。通过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物品轻重的估计能力。]
9.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猜想:只看千克和克,你能猜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是怎样想的?
验证:(出示两袋食盐)一袋食盐的质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食盐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食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说明两袋食盐正好是1千克。
提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食盐有多重?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千克与克一字之差,学生从字面上能够猜出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猜测再验证,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培养学生的验证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加深对千克和克之间进率的印象。]
三、综合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试一试”。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物品的轻重,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少克呢?
用天平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书重218克,也可说大约220克或200克)
提问:数学书和文具盒比,哪个重?掂一掂,再估一估自己的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
分别称出文具盒的质量。再比一比,看估测的对不对。
2.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重点解决第4题:
(1)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
(2)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组交流后,教师演示讲解。
四、归纳总结,课后延伸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作业。
(1)分别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品和不同克数的硬币,再比一比,估计各种学习用品的克数。
(2)到超市看一看,哪些物品是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
【“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0-22
认识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1-08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05-17
0的认识教学设计11-13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12-11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9-29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08-09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09-19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1-16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