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06 16:55: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课时]:1节课

  [教学内容]:对已学过命令的组合使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命令及独力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对已学的命令的正确使用学会如何画车轮。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学过的命令进行熟练的语言编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远志多媒体教室广播软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正三角形、正六边形及正十边形的命令吗?大家再来复习下怎么画。生动手,师讲解。

  师:要是我们画的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话,那么这个正多边形就接近圆了,通常我们就用正36边形来代替画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画圆。

  二、新授

  活动一:画一个边长为10步的正36边形

  师:大家动手画个边长为10的正36边形

  生动手,展示:

  大家看看象不象圆了(很接近圆了)

  试一试:

  1、大家来画下书P63图2,想一想可以怎么画?

  师:除了用正36边形来代替圆外,还可以用其他边数更多的正多边形来表示圆,如360边,边数越多这“圆”就越光滑越接近。

  2、让我们来试试画边长为10的正360边形吧。

  师:象圆吗?(不太圆)要是把步数改成1呢?再试试。(象)

  活动二:用重复命令画直径为80步的车轮(P64图3)

  师:这车轮的辐条长度就是半径。我们用正36边形来代替圆,前进命令后就是正36边形的边长,已经知道圆的半径,那么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正36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0。174

  正36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0。0174

  思考下这车轮怎么分解?(分解为米字形和圆形)

  下面大家动手试试看

  大家看看上面的命令画出来的效果怎么样?(不好有偏差)知道原因吗?(不够圆)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能?(画360边的)怎么修改?

  试一试:

  1、同学们看看书P65图5怎么画,这个太阳的半径为80步,光芒长20步,二者间相距10步。

  提示:先想想分几步,每步画什么?

  (第一步:画一个圆;第二步:将海龟抬笔移到圆心;第三步:画类似“米”字形的空心光芒。)

  2、大家从书P66图6中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用LOGO命令画出来,大小可以自己决定。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中,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因此,我院将"大学物理"列为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统设公共基础课。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1。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即学生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课教学,了解自然界比较完整的物理图象,对物理学 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对物理学的当代发展和成就以及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有初步的了解。

  2。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受到初步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技能;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在物理学研究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并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根据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目标,并参照近年来国际上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本课程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保持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系统,完整;在讲授经典物理学的有关概念,规律时尽早介绍相应的近代物理学的观点;注意增强对当代发展较活跃的物理学领域的成果和进展的介绍。

  2。以中学物理为起点,注意知识衔接,避免简单重复。

  3。本课程应安排在高等数学讲授完微商和不定积分的有关内容之后开始。应注意训练学生使用已掌握的高等数学知识来表达物理规律,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应适当。

  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以下三级:

  1。深入理解,熟练掌握(属较高要求):

  规定为深入理解或熟练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准确,完整地理解有关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及其依据的现象,实验,能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熟练地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包括某些带有综合性的问题。

  2。理解,掌握(属一般要求):

  规定为理解或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依据这些概念和规律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能应用所学的公式进行计算。能正确地调整和操作有关的常用物理实验仪器,能应用处理实验数据的有关方法。

  3。了解(属较低要求):

  规定为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习后知道其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能识别其主要特征,方法和结论。对当代物理前沿专题部分标明的有关概念的定义能够识记。

  三、学时与作业

  本课程共需64学时

  学时分配如下:

  第八章静电场 26学时

  第九章磁场 20学时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10学时

  总复习 8学时

  四、大学物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理论核心部分

  教学内容

  教学的基本要求

  绪论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

  周围世界中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的物理现象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对提高科学素养和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第八章静电场

  8。1电场 库仑定律 电荷守恒定率

  8。2电场强度及电场强度的计算

  8。3E的通量

  8。4高斯定理及应用

  8。5静电场力做的功电势能

  8。6电势与电势差

  8。7电势的叠加原理及电势的计算

  8。8电势梯度

  8。9静电场中的导体

  8。10电容 电容器

  1。深入理解静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和电场强度叠加原理。

  2。理解电场力的功。理解电势能的概念。深入理解静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及静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概念。掌握简单情况下根据电场强度分布,用线积分计算电势差和电势分布的方法。

  3。理解真空中静电场的高斯定理。掌握电荷分布具有对称性时应用高斯定理求解电场强度的基本方法。

  4。理解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5。理解电容的概念。掌握电容器的储能公式。理解真空中的电场能量密度公式。

  第九章磁场

  9。1磁感应强度 磁通量 磁场中的高斯定理

  9。2毕奥―萨伐尔—拉普拉斯定律

  9。3安培环路定理

  9。4安培环路定理的应用

  9。5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及其应用

  9。6安培定律

  9。7载流平面线圈在磁场中所受的力矩

  9。8磁力的功

  1。了解磁现象的电本质。

  2。理解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3。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能应用该定律求解通电长直导线周围和通电圆线圈轴线上的磁感应强度分布。

  4。理解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5。理解洛伦兹公式。掌握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均匀磁场时作圆周运动的特点。了解霍耳效应的原理。掌握安培公式及计算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力和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力矩的方法。

  第十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

  10。1电磁感应定律

  10。2感应电动势

  10。3自感和互感

  10。4磁场能量

  10。5位移电流

  10。6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1。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深入理解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熟练掌握其应用。

  2。理解电动势,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概念。

  3。了解互感,自感和涡电流的概念。

  4。了解磁能密度公式。

  5。了解麦克斯韦位移电流假设。

  6。了解电磁场的概念。

  7。了解真空中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2。大学物理专题讲座

  大学物理专题讲座以物理学核心内容为基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在当代获得重大发展的物理学的主要领域有所了解,对其中的重大成就的理论意义和应用有所了解。

  大学物理专题讲座以定性介绍的内容为主,不强调教学推导。讲授中应将相应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和各种科技文献以及物理学史的有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学物理专题讲座包含的内容非常生动和丰富。因此,各教学班应认真组织学生收看电视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

  一、回顾导入 :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自主学习:正音、正字、释词

  三、合作探究

  1、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 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 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朗读,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四、品读明理

  1、品读课文,逐段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

  六、体验拓展:

  1、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七、背诵理解:

  分小组竞赛背诵

  八、师生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九、作业 布置

  ①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用“精神胜利法”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尝试,他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它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不为零,他们的智慧口袋里装满了东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独特感受。

  三、设计思路:

  1.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让学生感悟道理,积累语言。

  四、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酸”等九个字,会认会写“狐”等八个字,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游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自读、挑战读、评价读等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从而悟出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五、学习重点分析: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和有感情。

  2.识字

  六、学习难点分析:读中感悟,明白道理。

  七、课前准备:课件、头饰猴子图、狐狸图、写字卡。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发生在海滩上的故事。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第二件事是画家送贝壳给小姑娘,小姑娘不收;第三件事是在回家路上,画家故意将贝壳漏在沙滩上让小姑娘拣,小姑娘拣起后,又还给了画家。体现了小姑娘纯朴、诚实、信守承诺的美好心灵。

  课文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抒情明理意味很浓。寓情理于景,寓情理于事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对美丽的海滩景色的描写,对小姑娘和画家叔叔之间发生的事情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小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因此,课题中的“金色”绝不仅仅是海滩的金色,更是小姑娘心灵的金色。

  文本中描写了小姑娘与画家叔叔之间发生的三件事,其中以“看衣服”这件事描写得最为详细。课文通过描写“太阳刚冒出来”、“太阳越升越高”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看出小姑娘已经等了很久的时间;通过“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体会小姑娘在太阳越升越高的海滩上等待叔叔时的焦急心情,以及老伯伯的好意劝告小姑娘的婉言谢绝,看出小姑娘虽然等得那么焦急,仍然信守承诺。

  本文的生字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是个生字刚好分成两类,一类是多音字,另一类是形声字。对于形声字的概念,三年级学生早已确立,尤其是发音明显、形旁明确的字,例如本课的“礁”、“螺蛳”等,但有一个极不明显,就是“额”,通过查阅资料,“额”也是形声字,从页可声,“页”表示与头有关,由一发动全身

  [设计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是一篇选读课文,编者的意图主要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上。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思考、交流和质疑等方式读懂课文,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阅读后感受到一种美的熏陶:沙滩美、贝壳美、小姑娘的心灵更美,同时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在享受“阅读有收获”的快乐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能够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 启发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使学生能够发现在金色的沙滩上,小姑娘那颗诚实守信的金子般的心。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小姑娘和画家叔叔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感受小姑娘的高尚品质。

  2、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老师:课件。

  学生: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诚实、守信方面的小故事。

  [教学流程]

  (一)、欣赏美景,感知景物之金色

  1、师:同学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播放沙滩美景)

  (引导学生自由说,初步感知金色的沙滩带来的景物美。)

  2、师: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就在这美丽的海边,就在这片金色的海滩上,发生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走进文本,体验多元之金色

  1、初读文本,感知小姑娘

  自由读读课文,读完试着完成以下填空:

  当画家叔叔________的时候,小姑娘________。

  当画家叔叔________的时候,小姑娘________。

  当画家叔叔________的时候,小姑娘________。

  汇报:

  (1) 出示生字词

  Kān jiā

  看着 画夹

  Jiāo lí luó sī

  礁石 沙蜊子 小螺蛳

  é qìn tǒng gē

  额头 沁 捅 搁

  (2)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是多音字;第二行和第三行是形声字。尤其指出“额”字也是形声字,与“页”为偏旁的字都与头部有关,比如:倾:头不正也;项:头后也;顾:回头看也……)

  2、再读文本,了解小姑娘

  师:当我们把上面三句话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整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读完后说一说整个故事讲了什么?

  (学生再次读课文,后以填空为支撑,同桌互说故事到底讲了什么,然后指名全班交流。)

  3、研读文本,走进小姑娘

  师:小姑娘的种种举动,画家叔叔有什么反应?(感动)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

  师: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从“惊讶”、“眼圈红了”、“ 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等词句中体会画家叔叔的感动。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想,为什么画家会如此的感动,会如此惊讶?

  (学生自由读后,说一说,画家叔叔感动的原因。)

  ⑴、“看衣服”,感受小姑娘信守承诺之金色

  师:小姑娘答应了叔叔,帮他看衣服,就使叔叔感动了吗?

  (小姑娘一直在关注着画家叔叔的归来,她很守信。)

  师:你说的是不是这样的情景?(课件出示两幅有关小姑娘的画面:一幅是焦急地等待;一幅是欢迎叔叔归来。)

  师:你能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小姑娘的不同吗?

  (引导学生从小姑娘的眼神、眉头、手的动作中去观察。)

  师:你们能为这两幅图分别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可能会起“盼”、“焦急的小姑娘”、“等待”、“激动的小姑娘”、“欢呼”等名字。)

  师:小姑娘为什么而焦急,又为什么而激动呢?

  师:学着刚才图中小姑娘的表情轻轻地读这段话。

  (引导学生读“看衣服”小故事,通过“太阳刚冒出来”、“太阳越升越高”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看出小姑娘已经等了很久的时间;通过“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体会小姑娘在太阳越升越高的海滩上等待叔叔时的焦急心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一说,在烈日下等人的感受,结合课文说一说小姑娘当时的心里会想些什么。穿插指导多音字“看(kān)衣服”、“画夹(jiā)”的读法。)

  师:小姑娘为画家叔叔看衣服等了那么长的时间,心里非常焦急,但是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

  (用上“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师:读着描写小姑娘神情、动作的语句,想象着这样的画面,站在我们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啊!

  (学生自由说。)

  师:正因为小姑娘的这种信守承诺,所以画家叔叔感动了。

  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引读)

  ⑵“拒收贝壳”,感受小姑娘不求回报之金色

  师:正当小姑娘焦急地等待着叔叔的时候,叔叔回来了。你们看,他带回来这么多的贝壳呢!有沙蜊子、大猫眼、小螺蛳、金海螺……(课件出示:贝壳图)

  师:你们喜欢吗?那你们觉得小姑娘会喜欢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小姑娘羡慕极了,情不自禁地说:“啊,真好看!”

  对话创设情境,换位思考:

  师:小姑娘,这么好看的贝壳,你收下吧!

  (学生一定会学着小姑娘的样子加以拒绝。)

  师:你为什么要拒绝啊?你这么喜欢就收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说了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师:可是,你帮我看衣服了呀!我是为了感谢你才送你贝壳的。

  (引导学生明白小姑娘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才信守承诺一直等叔叔回来的。)

  师:因为小姑娘答应了叔叔帮他看衣服,就遵守承诺,还不收叔叔送给他的贝壳,我们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啊!

  师:正因为小姑娘的这种不求回报,所以画家叔叔感动了。

  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引读)

  ⑶“拣还贝壳”,感受小姑娘诚实之金色

  师:是啊!画家叔叔感动了,他多么希望能把漂亮的贝壳送给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于是他故意让美丽的贝壳,从袋子里漏出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让孩子们自由说一说自己遇上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师:那小姑娘又是怎么做的呢?

  (结合文本,说一说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读出小姑娘这几句话的韵味呢?自己先去读读吧!

  (让学生读中去体会,小姑娘从“喜欢贝壳”——“犹豫”——“坚决拒绝”的心理活动。)

  师:我们一边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边读着这几段话,我们被什么感动了?

  师:就让我们和着音乐读读这感人的文章吧。

  (学生齐读“拣还贝壳”小故事。)

  师:读着读着,我们感受到小姑娘拣起的不仅仅是贝壳,还是——

  师:读着读着,我们还感受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小姑娘真是一个——

  课件出示:小姑娘真是一个________的人啊!

  师:正因为小姑娘的这种诚实,所以画家叔叔感动了。

  课件出示: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引读)

  (三)、情感升化,感悟心灵之金色

  师:这片金色的沙滩很美,但更美的是——

  (学生自由说说对小姑娘的看法)

  师:因为——

  师:那你想对这个小姑娘说点什么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

  (学生写后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评点。)

  [板书设计]

  看衣服

  在 金色 的 拒收贝壳 金色(心型)

  海滩上

  拣还贝壳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写一篇读后感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想和体会。

  【教学重难点

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要联系实际,叙议结合。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

读一读本次的习作要求,然后找学生说:我们本次的习作内容是什么?(让学生独立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二、解题指导

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自己读完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感想、体会和收获。

  要注意的是:

1、认真读懂原文。

2、为自己的读后感起好题目,例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学习要专心致志──读《学弈》有感。

3、在读后感中要简要介绍所读作品的内容。

4、要抓住作品中感受最深的部分,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写体会,要有真情实感。最好能有事例,这是读后感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写具体。

5、切忌写成检讨或过多地抄原文。

  三、出示提示,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1、学生默读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提前下发)。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 2、 围绕思考题在组内讨论: ① 你要写的读后感的题目是什么? ② 组内几位同学互相交流,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哪些内容令你激动,你的感受是什么? ③ 指名发言,针对童话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体会,要说具体。 ④ 除《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外,我们学过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或课外的书籍都可以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地方。

  四、师生互相交流范文

1、老师读一篇范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边读边点评。

  天渐渐黑了,我打开台灯,靠在暖气旁,读起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自然导入式的开头比较新颖,打破了一般读后感的开头模式。) 在一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头上卖火柴,一天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多可怜的小女孩呀,寒冷和饥饿威胁着她。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渐渐地模糊了。我是多以同情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那寒冷的大街头上奔波,没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而我却在温暖的小屋里看书。小女孩是多么的不幸啊!(能够把原文的内容同自己的内心感受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我揉了揉湿润的双眼,继续读下去……(照应上文,过渡自然)哧!一根火柴燃烧起来,冒出红色的火焰。女孩把手拢在火焰上,感到非常温暖,然而,她刚把脚伸过去,火柴却灭了。一根火柴的温暖太小了,可它在小女孩的心中却像一个大火炉。小女孩划燃了火柴,她看见烧鹅向她走来,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看见了慈爱的奶奶。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在大年夜的晚上没有礼物,没有吃的,缺少欢乐与疼爱,连家也不敢回。我真想飞到她的身边,送给她一件棉衣,让她不再受冻;送给她两块蛋糕,让她赶去饥饿。(这种感受符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小作者善良而又纯真的童心。读来真实而又让人感动。) 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带着微笑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临死前,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原文内容与感受交替出现,巧妙融汇,引人入胜。) 这时,妈妈叫我吃饭,我眼里含着泪珠,坐到饭桌前,望着满桌的饭菜,我思绪万千,(眼里含着泪珠这一神态描写,既照应了上交,又把感情推向了高潮。)我是在爱的氛围中长大的,我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给了我享不尽的快乐。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学校,我有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有同学们热情的帮助。当我在明亮的教室,听着教师讲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却连生存的起码条件都没有。读书对她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同样是少年儿童,命运怎么会这样不公平!(用自己的幸福生活与小女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命运的不公平,这是发自小作者内心的疑问,同时也为文章结尾作了铺垫。) 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同样的年龄,不同的命运,只是因为我们生长在不同的国家。我会更加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珍惜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结尾点中心,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立意很深。)

2、学生在小组里读一篇自己找的有关范文。

  五、学生习作

  附:板书设计

  读后感

  一、简介作品内容

  二、重写感受、体会

1、要联系自己实际生活

2、重点内容写具体

3、切忌写检讨或抄原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概述

  · 小学数学一年级

  ·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八、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九、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简介。

  2、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3、思考: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 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一、说黄河

  背景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在抗战初期转入敌后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黄河险峡急流,目睹黄河的恢弘气势后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千千万万英雄儿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诗人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祖国和人民的顽强不屈。《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歌词唱出了黄河的气魄,颂扬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颂黄河

  配乐朗读《黄河颂》,读准字音,揣摩感情。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试读,教师做朗读指导。

  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壮激越的。

  ②注意朗读词和歌词之间的停顿。

  ③注意重点词语的重读。如“望”、“掀”、“奔”、“劈”等

  ④“啊!黄河!”反复了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指名朗读,展示自我风采,小组评议。

  三、研读诗歌,体会情感美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品读诗歌,赏析语言美

  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课前透视】

  课文热情洋溢地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总理的满面笑容、傣族人民的兴奋与喜悦在作者饱满的激情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文章图文并茂,紧扣难忘二字展开,内容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二年级学生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与人民的关系了解不多,课前应布置他们搜集有关的资料,提高搜集、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上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导游,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杭州著名的旅游景点宋城泼水节的盛况。

  1、个别介绍。

  2、其他同学作补充。

  3、课件出示有关宋城泼水节的图片和录像。

  4、积趣存疑: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

  (板书课题)

  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图片激趣)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然后在前面加上难忘二字: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呢?学习课文我们就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三、检查朗读,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 bà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 wèi 。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利用课件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自由回答。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五、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用你自己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

  4、指导朗读:

  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六、写字指导

  1、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⑴ 都是半包围结构。

  ⑵ 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⑶ 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2、利用课件,分析结构和注意点。

  3、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4、学生互相观察和欣赏,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读文思考

  1、学习四五自然段:

  ⑴ 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2、反馈交流:

  ⑴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 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① 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

  (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② 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⑵ 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① 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② 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⑶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提供句型,练习说话,发散思维。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

  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

  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导朗读:

  个别读──男女同学──齐读。

  三、学习最后段落,重点指导朗读

  1、配上音乐,激起情感高潮:

  师:周总理开心,人们更开心,我们也开心。

  2、配乐齐读。

  四、知识延伸

  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因为有了周总理的参加而显得格外难忘,你还知道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呢?

  (师介绍:火把节 那达慕大会等)

  五、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利用课件,分析结构和注意点。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六、课后实践活动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第9课《海燕》教学设计。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第9课《海燕》教学设计》。

  (三)整体感知

  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

  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10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9篇

2.【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3.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4.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九篇

5.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6.【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六篇

7.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6篇

8.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上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下一篇: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