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五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
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
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典型例题激活]
[例1]下面对文言句式的判断,相同的一组是()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今已服矣,何又求矣?
③诸候有在者乎?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②句为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宾语前置。③为省略句,应为诸候子孙其继有在者乎?④为判断句。用者也句式表示判断。
答案:A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平时多了解文言句子的各种类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根据各类句型的特点和文言句式本身的意思来判断。
自测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qǐ)子杨孙戍(shù)之
D、逢(féng)孙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z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晋军函陵 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3、找出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
②共其乏困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④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6、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7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鄙(偏僻)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使缺,损害)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10、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君知其难也
A、共其乏困
B、又欲肆其西封
C、吾其还也
D、失其所与
11、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2、烛之武的话表现了外交辞令中婉曲这种表达方式的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1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④译文:
[创新拓展练习]
19、仿照下列句子写两句话。
要求:①句式相同。②内容有联系意义。
例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儿童,一只送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一只送给早春,一只送给晚秋。
A、
B、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8个生字,蓝、祖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字词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课前准备:
1.课文录音带
2.词语卡片
3.实物投影
4.投影课文内容
5.帮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2. 板书课题:家 3. 听课文录音。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它(他)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呢?
二、初读课文
1. 听后谈话,结合学习词语 2. 看图,指导说话 3. 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带着愉快的心情读。 4. 指名读,师正音
三、细读课文
1. 学习第一句
(1) 指名朗读
(2) 师问: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3) 小组讨论
(4) 交流
(5)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6) 齐读
(7) 小结:这句话打了比方,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当成了白云,小鸟,鱼儿和种子的家。它们有了自己的家,生活多么幸福啊!我们有家吗?
2.学习第二句
(1) 指名朗读
(2) 师述:这也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把我们比作了祖国的花朵,想想看,如果没有祖国,我们会怎么样?我们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感觉怎样?
(3) 指导朗读
(4)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3.游戏:找家
4.练习背诵
5.发散思维练习
(1) 小朋友,除了刚才你们背的内容,想一想,蓝天除了是白云的家,还是谁的家呢?
(2) 那么树林呢?对了,我们要保护树林,还要植树造林,让动物们有一个安乐的家。
(3) 小河里除了住着小鱼,还住着谁?你们想的真多!所以我们要保护小河,不能让脏水污染它!
(4) 那么泥土呢?说的真好!泥土太宝贵了。所以我们要保护土地,让肥沃的.土地上长出更多的庄稼,更多的水果,更多的蔬菜,更多的树林。小朋友们,请你们课后再仔细观察,去寻找更多的家。
四、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
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⑴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⑵ 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⑶ 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⑴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⑵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王 林)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课前谈话
师:上课之前老师要和大家说两句话,请你们仔细听,对你就鼓鼓掌。不对,你就摇摇头。
第一句:我们是好朋友!同学鼓掌。一下子让我拥有了这么多朋友,我心里都乐开了花。
第二句:你们上课听讲真专心!
师:看大家这么有精神的样子,我们就准备上课了,好吗?希望客商我们能专心学习,也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认识安培
师:刚才,我一下子认识了那么多新朋友,太高兴了。我啊,也给你们带了一个好朋友,你看(出示安培的图片)一起来喊喊他的名字
生:安培
师:安培到底是谁?又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请你认真读读这句话你就知道了。
指名读
师:第一次读就能读正确,真棒
指名读
师:最后半句不着急再读一次吗?
生再读
师:现在你能用这个句子来介绍一下安培吗?
句式训练:安培是 。
生1:他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生2:他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要是把红色的这两个词读得重一点就更好了。
初读,了解故事梗概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安培因为做事情太专心,而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故事的题目就叫《“黑板”跑了》,请你们和我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谁能来读读?
指名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的小脑袋里有没有冒出许多小问号来?
同学提问
师:黑板怎么会跑呢?黑板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
现在请你仔细想想,还能不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会问的人就一定很会学习。就让我们赶紧去读读课文吧,请先看读书要求:
1、 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词语圈出来多读几遍。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 边读边考虑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明白了吗?赶紧从课桌里拿出课文纸大声读起来吧。
同学读课文,教师将难读的词语打到课件上。
车辆 只顾 衣襟
掏出 车厢 后壁
演算 情不自禁 聚精会神
师:看到大家一遍接着一遍读课文,我都不忍心打断大家了。可是我很想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谁能告诉我呢?黑板为什么要加引号?黑板怎么会跑呢?
生1:因为那不是真的黑板,是马车车厢的后壁。
生2:马车跑了,马车的后壁就跑了,黑板也跑了。
师:读了课文还不够,还要会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车辆 只顾 衣襟
掏出 车厢 后壁
演算 情不自禁 聚精会神
师:谁能来读一读第一行
指名读
师:衣襟这个词语特别难,谁能念?
指名读
师:知道什么是衣襟吗?看,老师这里(手指着自身的衣服领子),这就是衣襟,现在知道了吗?
生齐答:知道了。
师:现在谁来读读第二行
指名读
师:清楚又响亮,最后一排最难了,谁有勇气来挑战?
指名读
师:能把这三个词语念得掷地有声吗?
指名读
师:其中有一个词演算你知道是怎么样算吗?
生:在黑板上一边算一边画
师:张老师找到了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再想想什么是演算?
出示: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生自由读句子,指名交流
师:演算就是要找一个地方把一步一步写下来,现在你知道了吗?我们要把拦路虎一个一个消灭,我指一个大家读三次。
师:瞧,我们多能干,一会儿功夫就把拦路虎都消灭了,要是再读课文,一定比刚才读得更棒了。现在请同桌小朋友你读一节我读一节,互做小老师,读得好就夸夸他,读得不好帮帮他。要是有难读的句子老是读不好,就把它划下来,等会儿我们一起来读。
生互读课文
师:有没有特别难读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没有同学举手
师:老师刚才看到一个小朋友有一句话读得不是很好,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句子:
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
师:这个句子很难读,老师用了一些记号来协助大家,看能不能行了?
出示句子:
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朝前走。
师:有了我的协助,你能读了吗?
指名同学读
师:比刚才进步多了,谁能再来读一读。
个别读
齐读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句子,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
出示句子:
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情不自禁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师:这个句子里,有个词语形容安培特别专心,你发现了吗?
生:情不自禁
师:这是形容安培不自觉得跟着马车走了。
生:聚精会神
师:这回找对了。谁的小脑袋里还有4个字的,形容考虑问题特别专心的词语?
生:专心致志(师在黑板上贴出词语)
生:全神贯注(师在黑板上贴出词语)
生:一心一意(师在黑板上贴出词语)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把它们放进记忆贮藏室里面。
细读:抓住“黑板”,学习安培为什么想找一块“黑板”
师:现在让我们来做做小小侦探家,仔细读读课文的3、4、5找出有关黑板的句子,用横线把它们画下来。
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句子,师巡视。
师:有人已经找到好几句了,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你找到哪几个句子就来交流哪几个句子。
指名交流
生读: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
出示句子:
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
师:你找到了这一句,还有吗?
生:算着算着,这块“黑板”跑了起来,慢慢地向前移动。
出示句子:
算着算着,这块“黑板”跑了起来,慢慢地向前移动。
师:你找到了这一句,还有没有?
生: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情不自禁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出示句子:
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情不自禁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师:还有两句你能找到吗?
生: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身快追不上了。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出示句子
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身快追不上了。
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我给这5个句子涂上了三种颜色,每一种颜色的句子分别在讲什么,请大家想一想。
出示:
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
算着算着,这块“黑板”跑了起来,慢慢地向前移动。
可是“黑板还在向前移动,安培情不自禁地跟着“黑板”走,继续聚精会神地演算着。
后来,那块“黑板”越走越快,安培觉得自身快追不上了。
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师:你看,这些句子涂上了不同的颜色,请你再读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同学自由读句子。
师:谁能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没有同学举手
师:第一个我来说吧,你看,第一句我就说黑板竖着(板书:竖着)第二个你能来说吗?
生齐说:黑板动了(板书动了)
师:最后呢?
生齐说:黑板跑了(板书跑了)
师:小朋友们,安培再街上一边散步一边考虑数学题,他发现一块竖着的黑板,就马上演算起来,后来黑板动了,安培还跟着黑板演算,最后黑板跑了,安培追不上了,他才发现那是马车车厢的后壁。
师:这竖着的黑板是为安培准备的吗?他为什么要去找这一块竖着的黑板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答案。找到答案马上举手。
同学自由大声读
师:刚才小朋友们犯了一个错误,老师要求大家默读,他为什么要找一块黑板?
生:他在衣襟上画着怕忘记了,就想找一块黑板。
出示
开始他在心算,用手指头在自身的衣襟上画呀画的,后来觉得需要找一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
师:谁能边想象边来读这个句子。
同学自由读
师: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安培一边心算一边在衣襟上画呀画的样子了,谁愿意来做做安培?指名读
师:你一边画一边心算再想什么啊?
生:数学题,很难算
师: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好像很热闹,可是安培好像
出示句子:同学接读
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只顾低头朝前走。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读呢?出示
出示句子:
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
师:读出安培喜出望外的心情来
安培都高兴地喊了出来了,
出示:
太好了! 。
他会喊些什么呢
生:我可以演算这个题目了
生:我想找黑板就找到了
师:他还是一心想着数学题,我们都知道这个是马车的后壁,可是安培为什么不知道呢?
出示句子
安培高兴地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再黑板上 地演算起来。
你能把形容专心的词用进去说一说吗?
师:原来是安培考虑数学题太专心了。所以才会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作黑板。那黑板动了,甚至跑了起来,专心的安培又是怎么样的反应呢?大家可以课后再去读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自身去学学。
写字,学习安培的专心
师:最后让我来学学专心的安培,专心得来写写字。
出示生字:
考
师:看这是什么字?认识这个偏旁吗?这是考字头。要写好这个字得注意笔顺,请你找到课后练习2考的笔顺,自身先书空一下。
师:现在我们可以把它放到田字格里了,先写考字头,竖在竖中线上,再写横、竖折折钩。请你们也把考字放进田字格里。注意头正、身直、臂平、脚平。
出示生字
而
师:课后请大家也用先书空,再看田字格里的位置,自身写一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候、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准备白鹅挂图或白鹅活动情景VCD,“净角出场’'VCD。
2、收集有关“鹅”的故事和古诗。
第一课
导入揭题
1、出示白鹅活动资料(VCD或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仔细看看它是谁?你喜欢它吗?
2、你熟悉鹅吗?看到鹅你会想到些什么?
a、出示骆宾王的《鹅》,齐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b.王羲之写“鹅”的'故事。
过渡:七岁的骆宾王写鹅,妙趣横生,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初读感知
1、出示导读:
a.自由读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b.你喜欢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吗?为什么?请在相关文字旁写上喜欢鹅的原因。
c、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在相关文字边上打上“?”。
2、学生自由读文,完成“导读”要求。
3、检查生字词。(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
4、交流。(可以用说理由、感情朗读、表演等形式)
a、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
b.小结:同学们谈得真好,读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把作者笔下的这只白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c、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5、质疑。
a、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板书。
b、选取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如:
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
细读解疑
1、自由读文,思考: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可采用以下三步,帮助学生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a.出示第二自然段,讨论:鹅的高傲表现在哪里?
b.理解“更”的用法。(承上启下,突出“下”o)
c、读写结合训练。
题目《我的爸爸》
内容:a、在生活上,爸爸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
b.在学习上,爸爸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
要求:请根据本篇作文的两个重点内容,给这篇作文写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
4、小结。
a、承上启下。
b.点明鹅的特点。
c、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姿态;叫声、步态、吃相”四个方面。
总结
咱们班的同学学习的本领真强,通过自己读书、讨论,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不仅简单了解了丰子恺笔下具有高傲特点的白鹅,而且学习了“承上启下”的写法,这种过渡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在今后的作文中希望同学们能加以应用。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1-17
教学设计方案10-05
教学设计方案11-28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7-05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09-17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8-2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1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9-17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