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09 09:25:4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事理说明”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文对沙漠里千百年来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分析、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课文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沙漠奥秘,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作者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既便于事理的阐述,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沙漠的兴趣。故在学习本文时,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探究沙漠现象,及根据人们研究沙漠、征服沙漠的事实来明确文章所表现的中心,从而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写作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

  2.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3.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

  2.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的说明文,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课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1)自学法。布置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预习本课的字词,。

  (2)朗读法。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通过自读,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字词的含义。通过对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通过研读,精讲点拨,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多媒体教学法。它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直观效果,使学生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在本课迁移运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看多媒体呈现的图片,编写对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创设民主的班级气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一篇事理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二、自主预习,交流展示

  小组分组展示课前预习的有关作者的知识,本课的生字词。多媒体展示。

  三、初读沙漠,了解沙漠

  过渡:你们眼中的沙漠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畅所欲言)

  1.那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分别有何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3段。(生回答)

  2.文章以法显和玄奘等古人对沙漠的印象开头,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由现实走进文本,活泼开放的问题设计,是学生思维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真正体现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四、合作探究,揭秘沙漠

  过渡:沙漠里真有魔鬼吗?(没有。)没有魔鬼但却有奇怪现象。课文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并向我们做了科学的解释。由此可见,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此可见,沙漠里并没有魔鬼,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设计意图:用表格形式呈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课堂精彩频现。)

  五、写法探讨,指点迷津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完成。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其中的两处说一说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设计意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经过讨论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六、迁移运用,收获感悟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领着你的旅游团正在青岛夏天的游船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的景象,请你编写一段对话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并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景象。(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营造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趣味,编写对话,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了解科学小品科学性和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掌握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的方法。

  三、理解“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掌握科学小品的特点。

  二、掌握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

  教学难点:能科学解释沙漠里的怪异现象,并能解释生活当中和本文原理相同的怪异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讨论。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做实验。

  用玻璃杯装满水,中间放一根筷子。请学生解释筷子弯曲现象,用物理知识来阐明其中的道理。

  二、导入: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同样可以用上面的知识进行解释,请大家仔细阅读全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等现象。

  三、讨论回答。

  明确:

  1、海市蜃楼:沙漠地面由于酷夏烈日暴晒,上下层空气温差很大,加上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影响,使人们产生错觉,因而形成“海市蜃楼”。(找出阐释的语句,并能辅以图示)

  2、鸣沙:沙漠面部的沙子细小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

  四、思考:

  1、作者由此现象的解释得出什么结论?

  2、作者是如何来阐明事理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单回顾上堂课内容。

  二、解答思考题。

  (一)、结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点明题旨,收揽全篇。

  (二)、第4段:引用法国人孟奇的说法,解释沙漠里“海市蜃楼”现象的成因。

  设问——说明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描述现象——说明成因(引用说明、作诠释)

  第5段:用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解释“鸣沙”现象的成因。

  过渡——介绍位置、形状(描述)——记叙亲身经历——说明成因(作诠释、引用说明)

  三、阅读1-3段,概括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这些段?

  明确:引述古代旅行家对沙漠鬼怪离奇现象的描述,引出说明对象。

  引用见闻——现代人畅行无阻(相比较)——说明原因

  形成对比,用叙事语言增强形象性。

  四、写作特点:

  1、说明与叙事相结合。科学小品既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科学性,又具有文学作品生动形象的特点。因此,要求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用文学的笔法来表现科学的内容。

  2、诠释说明和引用说明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作诠释——逐一解说,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严密,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引用说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突出文章中心服务。

  3、语言准确周密而又生动活泼。运用科学术语,诠释准确、简练,同时运用形象化的描述,恰当地使用成语,又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

  五、文体、作者

  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向沙漠进军》

  六、作业:完成相应练习册。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02-17

奇怪的代课老师作文03-09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11-02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09-29

折叠教学设计06-08

aieiui教学设计06-08

《秋思》教学设计04-12

剪纸教学设计04-02

角教学设计03-30

教学设计与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