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心得>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1-03-14 23:23:44 教学心得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锦集5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锦集5篇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

  20xx年10月23日我有幸参加了我县“名师大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各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的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

  一、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重视了学生的朗读教学,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也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2、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位教师都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学学习过程中,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都创设思考的空间和气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语言训练严格扎实。

  二、教学的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特色。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做获得知识的主人,主动的参与学习,积极的思考问题。如张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课外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张老师在课的最后,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张老师的《将相和》一课结束时,他给学生推荐了《史记》中的其他历史典故,鼓励他们自己去阅读,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有独立创见,思维得到发展。

  三、课堂中,鼓励性评语的使用和积极评价的效果。

  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 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讲课教师都注意了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重要前提。

  2、适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讲课教师都注意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随时随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朗读环节,有一个学生课文读的不够好,但老师并没有去批评他或放任不管,而是给他机会,评价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想这样的激励比任何的物质的奖励都有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话更使他们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以便更好的学习。

  通过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就需要我重新塑造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探索,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2

  本学期,我本着“ 识字写字与阅读两不误,积累与表达齐发展”两大宗旨,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着。当然,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我自认为比较可取的有以下两方面:

  一、挖掘语文教学资源

  1、用好教科书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往往会忽视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在本学期,我非常重视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利用独立阅读课文,梳理单元阅读训练点,并进行拓展阅读。这样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2、用好学生手头已有的材料。

  本学期,我们三年级的每位学生都已经配有《习作的导学导练》、《习作同步训练》、《语段训练》、《同步阅读》,这些材料,都与课本配套,是课本的延伸与拓展。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我会适时地利用这些资源,对教学做些拓展。在学完每组教材以后,我又会引导学生好好地去读这些内容。当然,在教学每组课文之前,我都会把全组课文包括学生手头有的这些资料,都会好好读上几遍的。

  3、利用好学生家里的教学资源

  在本学期,我要求每生每天书包里至少带一本课外书,并让学生自主组成读书小组,相互借阅课外书。

  二、注重积累,重视表达

  从20xx年开始,我一直在做“练在小处 ,激发兴趣”的一项小练笔活动。

  “小练笔”是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作文教学的一种补充。灵活多变的内容,随心所欲的表达方式,及时而细腻的老师批阅,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让学生在“小练笔”中个性得到张扬,然后,兴趣成为学生习作中的主题。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成功并无其它,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而已。”因而要想写好作文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就是多看、多练习,而现行的教材中每学期只安排了6-8次的作文训练,难以进行多练习,自然地学生的习作水平难以有效的提高。为了增加学生的生活素材和语言上的积累,我创设了“小练笔”形式的随笔练习,作为对作文教学的补充,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丰富多采的作文素材,使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个性的魅力。

  1、内容灵活多变。为了尽量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又能弥补习作数量的不足,我把学生已习惯的摘抄本和周记本合二为一,并规定学生每周完成五篇的定额,但对内容不作硬性的要求,学生可根据当天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安排,即内容可长可短;可自己动手写也可摘抄优美的词句和精彩的短文,可根据课文内容的要求写也可记录生活中感人的点滴;可向老师诉说心事也可关心国家大事。点滴皆行,亦可成文。这样,大部分学生不仅能完成老师布置的每周五篇定额,而且有很多学生超额完成

  2、表达方式随心所欲。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就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向人倾诉的激情,他们把“小练笔”当成了倾诉的对象和表演的舞台。在小练笔中,学生可用记叙的方式记录他们稚嫩的心灵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可用说明文生动细致地描叙他们心爱的文具、美丽的校园、温馨的家庭及至最新的武器;可用散文描绘身边的风花雪月,抒发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可用议论文形式发表他们对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感悟,对人生进行理性的分析;可用诗歌讴歌人生最美的最感人的一刻;可用随心所欲地记录下他们成长过程的轨迹。

  嬉笑怒骂,皆源自于他们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在小练笔中,他们不必担心惹怒老师而不敢记录对老师的不满,甚至违心地写一些连自己都不知所云的文章去迎合老师的喜好;他们不必担心立意不高、篇幅太短、文理不通或有错别字、病句之类的缺点,而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指责;他们不必担心害怕暴露心中的稚嫩,而去故作成熟的说“鬼”话。总之,他们在小练笔中没有丝毫的担心,有的只是畅所欲言,有的只是作为一个作者的自由权利,是一个“拥有完全话语权的作者”。当然,他们的文章中还可以有错别字,也可以是一个残缺的句子、一段没有结尾的话、一个没有完整的故事、一个没有结论的论证、一个没有中心的多主题变奏的乐章。他们的随笔甚至是他们自己都难以真正读懂,也无法求解的难题。

  3、及时而细腻的老师批阅。教师细腻而及时的批阅是激发学生写作激情的重要手段。学生再次上交小练笔后心中总是带有一丝的期盼,就如同期盼收获的农民一样。如果教师只是在上面淡而无味地评上个等第便还给学生,就辜负学生的信任,极有可能造成他们写作热情的丧失,“必然会挫伤他们的创作动机,使作文成为一种应付差事的、无趣而无奈的游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我每周专门抽出半天的时间静下心来细致地批阅学生的小练笔。当遇到精彩的文章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写上个大大的“好”字,或用红笔勾出其中精彩的词句,生怕一时的马虎而错过每一个精彩之处;当遇到学生出现难题征求意见时,我总是耐心而中肯地在空白处写下我的建议,帮助他们度过心理上的难关;当学生稍有进步时,我总是用热情的语言鼓励他们争取更大的进步,而出现退步时,便会用劝告的语言提醒他。

  4、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学生在练笔中难免会出现懈怠、不满、甚至反感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写作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写作水平的提高。

  “及时的讲评”、“定期的反馈”、“自编作文集”、“小小作家奖”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方法是我常用的手段。如此,学生在教师一次次的激励与肯定中津津乐道于提笔和向大家展示自己一周的“成果”。

  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在作文中不再为“无米”而发愁,也不再为语言的平乏而苦恼,在写作中多了一份挥洒自如,而兴趣也真正成为了学生习作的灵魂!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想我们班的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总会有些进步的。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3

  怀着一颗激动无比的心,揣着对名师、大家的仰慕,以及企盼汲取营养的憧憬之情到华南师大手球馆参加“第七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我有幸聆听了十三位老师的课或报告,受益匪浅。特别是被窦桂梅、孙双金、陈金才和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魅力、教学方法所震撼和折服。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的《老人和海鸥》,这节课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是本色课堂。孙老师的语言感染力很强,语言功底深厚。课的伊始,就教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接着,详细讲了长文章的学习方法:文路、文题、文眼、文采,使学生在阅读体悟中习得读书的方法,感知“老人和海鸥”的深情厚谊,并在其中畅游;体会“人、鸥”心灵的交融和碰撞,与“人鸥”、文本、作者进行交流。朴实中显阅读教学的真谛——教会学生读长文章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新课标阅读目标中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窦桂梅老师本次执教的是六年级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慢慢地读,细细地品”是窦老师教学的法宝,巧“授渔”——“批注”:把自己的感受慢慢的读,细细的品,并记下来,这就是批注。讲解批注的方法:可用“△”标出重点词,“~”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并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讲解批注的内容:①批注——重点的字词,感受深刻的句子。②批注——还可以是对比的句子。③批注——标点也是着眼点。④批注——还要整体地梳理。⑤批注——可以是追问。⑥批注——关注“对应的句子”。总之,本节课窦老师不但教学生读文字背后的信息的方法,又教学生像串珍珠一样把“小女孩”的“悲痛”与“幸福”串起来,还教学生从“小女孩”身上学到对幸福的不懈追求。并且教给了听课的老师们教语文的方法——多读书。真正践行了窦老师的“我是教语文的,是教人语文的,用语文教人的”这句格言。

  陈金才老师的课也很朴实,问题设计精心是突出的特点之一。整节课围绕“为什么要轻轻打小女孩的小手?”“祖父是怎样管的?”以及“这是谁的园子,为什么要写这些动植物?”三个问题来研读文本,挖掘情感,习得写作的方法——衬托。重点词句的找出、朗读、体会又是突出的特点之一。如,找出小女孩的淘气:踢飞菜种,摘黄瓜,铲地,捉蜻蜓,浇地等。又如,圈出祖父有几个“笑”?分析比较其不同的情境下祖父不同的反应和祖父是一个慈爱的祖父。说话、练笔又是突出的特点之一。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就进行了:“假如你是祖父园子里的一棵树、一朵花,你会怎样?”读文后交流,“我”怎么快乐,怎么自由。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以达到领悟“寓情于景”的效果。又如,想象写话:假如你有这样一个园子,你想有什么就有什么,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快速地写园子里的景物和你的自由与快乐。入境入情地读又是突出的特点之一。如,用你的声音读出“小女孩”的淘气,假如你是园子里的黄瓜你会怎样,用你的读表现出自由与快乐等。并让学生进行比较、想象,结合自己生活谈等。总之,陈老师的课使人感觉轻松愉快,学生乐学。

  王崧舟老师平易近人,《枫桥夜泊》这节课十分精彩。他深刻挖掘文本的深刻涵义,紧扣“对”字,对出诗人的苦闷和忧愁,对出千古绝唱。把“钟声”定为“诗眼”,这“钟声”沉淀出我们悠悠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折射出中国古典文化迷人的风采,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首《枫桥夜泊》是“经典”,千古流传,让人赞叹;王老师的这节课也是“经典”,让人拍手叫绝,让我觉得深已至而意犹远,充分体现了诗意语文的独到魅力,展示了大语文的深刻内涵。

  几天的教学观摩研讨会,使我受益匪浅。从吴永军教授的报告中,我懂得了什么是“精读”——仔仔细细地研读,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咬文嚼字、结合联想、想象,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判断与评价。知道了对于文本,要抓“大”放“小”,即抓重点难点,帮助学生体验领悟。还知道了精读教学的策略:

  1、设计一两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领悟、理解全篇内容。

  2、要让学生以读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读”来判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信息(说了什么,有什么含义或综述大意)。

  3、训练学生的“思路意识”,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思路梳理清楚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的“所以然”的价值、作用。

  4、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及运用之妙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5、修辞的生动。从孙双金老师的《老人与海鸥》的课中,知道了什么是文眼——情义,知道了阅读教学的真谛——教会学生读文章。从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课中,我明白了什么是老师的教学魅力,什么是语文素养。从陈金才老师《祖父的园子》一课中,我深刻领会了,语文是母语教学,终极目的是学会阅读、学会表达。从窦桂梅老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上,我明白了什么叫深挖教材,什么叫研读文本,什么叫感情升华。从苏兰老师的课中,我明白了什么叫关注全体学生……从薛瑞萍老师的报告中,明白了要多读书,多好书,好读书。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4

  众所周知,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象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XX市教研部门曾经在20xx年对课堂教学做过一系列的调查,其中结果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时间在五分钟以下,这个问题很严重。苏教授认为关于训练的理解和操作实在问题太多,需要我们继续研究。1979年XX市组织教研员学习的时候,有一位教研员发言说他通过观察发现顺XX县某山村学校的学生考试成绩特别好,他想必定有一位不为人知的高水平教师。所以他打算到该校调研,以总结经验。结果俩位教研员骑了自行车跑好多山路到了那所中学,跟校长说明来意后,校长叫来了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教师。这个老师很紧张,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两位教研员说明来意后,这个老师特别不好意思,他说没什么教学经验,也没有教参,不知道该怎么教,就让学生一遍遍朗读。最后这个教研员无不风趣的.说:“在教参到了那位老师手里之后,那个班的成绩再也没有这么突出过了。”的确朗读是语文学科知识中最本体的知识之一。她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是关于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祥林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改成长句子“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装着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抛开字词的结合能力来说,就是朗读上我感觉第一个句子,长句向短句过渡,声音有了延宕的效果,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意义和情感。

  一、调查课堂教学现状,梳理我在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3.学生朗读的面窄。

  4.教师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二、在教学中面对问题实施的做法:

  (一)潜心朗读,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阶段,是深入阅读所应该着力扶持、铺垫的过程,是训练语言的热身运动。现代意义的感知除了读通顺、初步知道文章之大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主要句段之所在,初步感受文章思想境界之内核。现在的阅读教学已摈弃了逐词、逐句、逐段、逐篇讲读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其自主选择,自主交流,自主评价,教学上往往打破教学常规。

  (二)朗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个性,激发朗读的兴趣。

  要激发朗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不愿开口,忽视朗读的同学而言,培养其朗读兴趣无疑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的“催化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只要我们善于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又何愁孩子们对文章中情感的领悟呢?

  要做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人云亦云,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的朗读模式。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默读、齐读、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理解读、欣赏读等多种方法都是语文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手段。为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朗读形式来进行朗读教学。自由读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理解读。这种形式不管从时间还是表达方式上都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诵读,美读等。在外学习听课时,很多老师在读上开动脑筋,比如有一个男老师讲《安塞腰鼓》时他让学生抓住“冲破”这个词进行梯度式反复阅读,尽管那位老师讲的不是很多,可那节课确实让学生感受到了奔腾的力量和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再如有一个女老师讲授谭歌《绝品》时,那样长篇幅的文章,又有传奇色彩,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读呢?她摘录了体现人物个性最为明显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读,当有一个小男孩读的怯怯的,没把人物个性读出来时,她灵机一动说让学生可以尝试反串阅读,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也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教授巴金《日》和《月》时我让男生读《日》,想让学生感受升腾和壮阔,让女生读出《月》的柔媚和冷清。学生中有要求换位读的,我故意说声音条件有限制,结果学生不服气,有的学生换位读效果更好,气氛也很活跃,大家分别在下面读,我想我就达到想要的效果了。朗读还可以采用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我们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多种方式的朗读中,学生最感兴趣,取得效果最好的要算是分角色朗读。学生总是选定自己喜欢的角色,配之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这其中最能体现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感情的把握,因为他们真正地做到了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参与,这时的孩子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章中的人物。由此我想直接让孩子先选定自己的角色,根据自己的角色再去选文章中相应段落进行理解,内化,读出来的语句必然趣味横生,更有高明的孩子将文章语言演变成自己的语言,感情更是油然而生,这才是朗读的升华。例如最近教授《范进中举》时,学生争先恐后想要分角色朗读,有的学生本来是个性格张扬的孩子,读文章向来情绪高昂,可读到“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我又不同你顽,”却把握了人物的身份及个性,穷酸书生的无奈及忍气吞声也通过这个孩子的朗读传递下去了。的确,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境、语意不是光做技术性的指导和操作就能够领悟的,它重在一个“悟”字。只有经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过程中进行阐析,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表情达意能力等语文素养才能得以有效的提升。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只要在指导的设计上多花一些时间,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提高朗读技巧,发展朗读能力。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过去传统的朗读教学中,一节课重点朗读哪几个句子,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教师通常会说:“同学们,这几个句子很重要,让我们来读一读!”至于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读?学生却一头雾水。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地跟老师读,不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把“要我读”转变成“我要读?呢?应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我们可问学生“你最喜欢哪几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能几句,哪几段?”“你想怎么读?”然后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最后读给大家听,由其他学生一起来评评,再比比,谁能读得更好。那么这段时间是学生读书读得最认真、最带劲、最动情、最仔细的时候。他们或许会把整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上好几遍,以找出待会儿最能展示自己朗读水平的片段来;也许会把所有感情都用上,以期读得感人肺腑;也许会动用所有感官认真练习,企图征服全场观众。这时的场面对学生来说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接下来,赶紧让胸有成竹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那么可想而知,学生们肯定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刚才准备好的那两下子统统表现出来。这个朗读的过程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寓教于乐,融会贯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这一读,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同时也让孩子们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三)教师示范朗读,教给学生适当的朗读的技巧。

  教师的范读往往具有真实感、情境感,现场的范读不仅让学生听到了美的声音,还能通过手势、表情、眼神,将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比录音更直接、更有感染力。朗读最需要的是激情,即使朗读技巧不是太高明,但能融入了自己感受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最能引领学生走进作品。为了真正发挥朗读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可从朗读速度的快慢、朗读的停连、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几个方面,对学生作切实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规律。不同体裁的作品在朗读时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抒情性短文的朗读,很多学生不认真阅读,不去理解分析,哪一个固定的腔调,毫无目的的把声音或提高、或放低、或拉长、或缩短,以为这就是抒情了。比如前些天教授《沁园春.雪》时,学生精神饱满,满怀激情的朗读,声调始终高昂。但是我在感觉诗歌豪迈气魄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看到大好河山心中涌动的诗情和赞叹,哪一种成功前的韬光养晦,所以有的地方体现蛰伏的心绪,不宜全部用激昂的语调。像诗歌是激情的产儿,朗读时着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表达出各章节思想感情的变化,和诗人一些潜藏的感情。如李白的诗大都豪放飘逸,所以人们在朗读处理时,多是激情奔放的。但是据《唐诗别裁》所述,“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我们常常只注意雄快之表,而不考虑深远宕逸之神。所以朗读时,高亢的同时,更多的是深沉和伤感。像抒情为主的短文都有一个所歌颂、所感叹的对象。只是为了抒情而抒情,成为一种浮在表面的华丽语言形式。叙事性短文的朗读要注意读叙述的句子要舒展,句子处理不好就会出现紧紧巴巴的语流,叙述的事实都无法表达清楚。描写的句子在叙事类作品中屡见不鲜。朗读描写语句,关键是以“身临其境”的心态和语感,把握现实景色的真实再现。像讲授《故乡》时,描写闰土的一段“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朗读这段时用一种怀旧的平和的色彩,表现少时故友的形象就可以了,“紫色”“明晃晃”如果过分强调,不但不能唤起温情的回忆,反而会有突兀的感觉,令人心中失望。议论性短文以形象化的笔法揭示其本质,或歌颂,或批判。脉络清晰,感情倾向明显,读的时候要感情饱满,语调自然、舒缓、连贯、流畅;咬字力度适中,声音虚实结合才好。说明性短文有真实性的特点,决定了说明文朗读的质朴性,一般是采用朴实、平和的情感和语气。

  (四)利用多媒体渲染朗读气氛,让学生享受艺术的熏陶

  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拨动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有表现力,也更能使学生享受到朗读的愉悦。因为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时是难以用文字准确地描绘出来,这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有了音乐,有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它就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例如从前语文版教材我讲授过席慕容的《长城谣》,那首诗是她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相思,并且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热忱。其实她的家乡在草原,她并没有见过草原,早年也没有见过有历史沧桑感的文化古迹,她的诗很多都是缘于她的想象,思乡诗比较豪迈,我当时放了一首用席慕容的诗写得《出塞曲》,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更深刻的理解那种壮阔下的苍凉。前一段教学外国诗《夜》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夜的安宁静谧,配上钢琴曲《秋的喁语》,突出体现这里环境寂静清幽而又焕发出无限生命力的特点,陶醉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天籁之声中,学生阅读热情很高。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5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玻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精华】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锦集5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锦集6篇

2.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锦集六篇

3.【精华】教师教学心得体会锦集八篇

4.【精华】教师教学心得体会锦集五篇

5.有关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锦集8篇

6.【热门】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锦集7篇

7.【精品】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锦集7篇

8.【精选】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锦集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