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2-27 21:39: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汇编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活动目标:

  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阳光”的含义,懂得为什么要做一名阳光少年。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懂得价值观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知道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阳光少年。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说活动准备:

  1、 收集相关案例素材

  2、主持人培训

  3、自编话剧:《小明的一天》

  4、了解班上涌现出的一批思想端正、行为积极的学生的先进事迹。

  三、说活动过程:

  1、出队旗,唱队歌,主持人宣布队会开始。

  2、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日照方阵车出行,(日+阵—车=阳)

  当头一棒儿警醒。(“当”的头+一+儿=光)

  (2)、来到屋里,赶也赶不走,时间一到,不赶就会走。(打一自然现象)

  设计目的: 通过竞猜谜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揭示“阳光”的含义,水到渠成的导入新课。

  3、心灵补给站:(1)、别样的乞丐

  设计目的: 他,是那样需要别人的帮助,对他而言,献了爱心就会对他的生存形成挑战。但他没有犹豫,坚定地靠近了通往灾区人们的希望和幸福。“我要捐款!”“我还有钱!”简短、质朴却又是那样掷地有声!结合图片,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在深深吸引学生的眼球后,更希望能引起他们心灵的触动。让学生明白也要做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

  (2)、双脚演绎的精彩人生(A、音乐欣赏;B、个人经历简介)

  设计目的:刘伟,一个失去了双臂但却充满了梦想的人。他用奋斗演绎精彩,用梦想点亮人生。平凡中,他用伟大的精神铸就不朽,用伟大的感动温暖人心。当双脚熟练地按出一个个琴键,他用灵魂的音符演奏的生命的旋律,震撼的将不仅仅是学生的眼睛、耳朵,更是他们稚嫩的心灵。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经历不起风雨,永远也开不出美丽的花,一番磨难后,才会绽放最绚烂的彩虹。从中让学生感悟到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坚强、执着的人,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坎坎坷坷。

  4、我来当编剧:《小明的一天》

  设计目的: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一幕幕生活场景的再现,让学生自己写剧本的情节,让他们学会选择,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努力成为一名阳光少年,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心动不如行动:

  (1)、我来赞一赞

  (2)、我要表决心

  设计目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经过了精神的洗礼、情感的积淀、内心的思考后,再化为外在的行动,我想,这节主题队会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6、激情结束新课。

  阳光,是一粒有生命力的种子,它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开花、结果,指导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让我们在阳光下庄重承诺:今天,我还是一株幼苗,明天,我会是一棵栋梁;今天,我还是一名阳光少年,明天,我会是一名有为青年!

  设计目的:既是与“导入”遥相呼应,更是升华主题,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呼号,退旗,主持人宣布队会结束。

  四、引导要点:

  主题队会课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一堂好的队会课能解决很多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怎样合理利用好这堂班会课,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在活动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选材料、所有活动均本着为主题服务的原则。

  2、形式多样化。通过心灵补给站、我来当编剧、心动不如行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3、用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激励他们,震撼他们的心灵,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得到感悟。

  五、说评价方式:

  要真正发挥主题队会的教育作用,千万不能把主题队会开成“检讨会”、“批评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朋友来对待,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本着“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尽量不用指令性、批评性的语言,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烈性评价。此外,为了防止学生建立起自卑,自负和自私等错误的自我观念,我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想法与情感。采用接纳性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评价的积极效果。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说一说我对本课的教学安排。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

  《故宫博物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

  (二) 教学内容

  《故宫博物院》按照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南向北。从天安门出发,细观太和殿,略看后三宫;进入御花园,最后登临景山公园鸟瞰故宫全貌,按照故宫的建筑顺序作者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从不同方面印证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空间概念还不是很强,而且刚刚接触说明文,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并且,还有一些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故宫,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才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特点。

  (四)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新课改的精神,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 “能力目标”: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3、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

  (五)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我设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

  (3)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难点: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法设计

  一个理想的教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情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通过问题引导,指导归纳,让学生深入课文学习,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情景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

  三、学法指导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他们怎么学。这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运用以下学法:自主学习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激趣引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四)拓展延伸,自主创新.

  (一)激趣引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采用情景导入教学法。首先,我会采用这样一个导入语:同学们,一提起北京,大家就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回到道:鸟巢、长城、故宫、圆明园等等)是的,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其中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红墙黄瓦的巍峨宫殿,去领略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风采。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插入视频)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概貌有一个视角上的把握,从解说员对故宫一些数字的介绍,让学生对故宫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诵读品味,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自由朗读课

  文。

  1、故宫有什么特征?

  2、作者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故宫平面图,让学生根据刚才读到的课文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出文中所写的故宫个地方的位置,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各殿图片,例如: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学生填图的过程是为了让他们明确作者采用空间顺序进行描写的写作思路,采用这样一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板书: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三)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初读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内容即描写太和殿和养心殿的部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进入下一个环节: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首先,让男生齐读课文的5-8自然段重点介绍太和殿这部分。

  (板书:太和殿)

  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

  第一组问题:5-8自然段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找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

  例如:第5段:重点写故宫的外观特征,抓住了色彩的特点。如:湛蓝、金黄色、朱漆门等等。

  第二组问题: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说一说这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通过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等等。

  在这里,提示学生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接下来,让女生齐读课文的17-18自然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 (板书:养心殿)

  之后,提出三个问题: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让学生们举手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

  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重点段落理解之后,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2、在介绍建筑群中,作者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通过学生的回答,让他们明确:从全文看,作者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奢靡生活,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体现“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在介绍建筑群时,作者采用分清主次、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板书:详略得当)

  对课文主要段落探究之后,让学生速读文章的第2、21及4、11段

  之后教师设问:

  课文4、11段以及2、2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21段再次回望故宫,凸显它建筑宏伟,布局和谐的特点 。(板书:回望故宫,建筑宏伟,布局和谐)

  而

  到此为之,学生对课文文本的分析较为明确,让学生说一说本文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谈一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对课文再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指出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按照空间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板书:总 分 总 大括号 空间顺序)

  (四)拓展延伸,自主创新

  通过对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故宫博物院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让学生转换一个角色,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背景环境:同学们,有一个观光团将要来我们学校参观,让你做一个小导游,按照学校建筑的空间顺序为他们进行解说。采用这样一种方式,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接下来给学生布置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你想了解或者你所见过的我国著名建筑群的资料。教

  师将在下节课开一个座谈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说出建筑群的空间顺序,并且从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

  五、板书设计

  (到此为止,课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得以实现,教学重、难点也都得到突破。)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 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太和殿

  空

  间

  分详略得当顺

  序

  养心殿

  总 回望故宫、建筑宏伟、布局和谐

  采用这样的板书设计线索清楚,简单明了,概括性强。一方面使学生一目了然弄清楚本堂课所要掌握的重点。另一方面,教师有创意的板书,把学生、作者、老师的感情连接在一起,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以上就是我对《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教学安排。

  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玩出了名堂》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15课。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列文虎克玩镜片,之后,做成放大镜,接着,做出显微镜,最终发现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全文贯穿一个"玩"字,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2、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预设了如下学习目标:

  (1)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字。能正确读出"名堂、浪费、镜片"等词语,区分"看""磨"等多音字。

  (2)读通课文,了解列文虎克在玩镜片的过程中是怎样玩出大名堂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列文虎克怎么玩以及玩中发现的句子、段落,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新词,体会列文虎克怎么玩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到列文虎克能玩出大名堂的原因。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学法:1、抓重点词句品。文中描写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的句子很值得学生品析感悟。2、朗读感悟。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也将学生内化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教法上,我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如在上课之初,以"玩"切入,让学生说说自已平时喜欢的游戏,让孩子自然而然、满心欢喜地进入课文。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预定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喜欢玩什么?

  从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实际中导入,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学生易于接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质疑课题,到底玩出了什么名堂?

  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以名堂入手,抓住课文的中心,激起学生阅读兴趣,为下面教学的顺利进行做铺垫。

  (二)初读感知 找到"名堂"

  1、学生明确自读要求,自主读书。检查自学。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基础,因此,我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考考你的激励语言来让学生自主识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分段读课文,找到"名堂"

  在此环节,我在检查学生的朗读时发现最后一段比较难读,还有"王""皇"两读音比较接近很容易读错,所以我又带着学生读,让他们读通句子,掌握生字"皇"的读音。交流玩出了什么名堂时?结合资料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我们得周围到处都有微生物,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品读第四段奠定了基础。

  (三)环绕"怎么玩",精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划找列文虎克怎么玩的句子。

  并通过它们的顺序能调换吗?这问题,来帮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为了要更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我又让学生借助板书,用自己的话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说下来。而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啊!

  2、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了。

  在这过程我分了两步,先让学生说说你从他的玩中体会到什么?然后再说说在玩中有什么新的发现。

  在磨玻璃那句话中,我引导学生从中品味:厚、薄。这一厚一薄,看似简单,实际上暗含着他多少心血呀。通过对词语的品味,对相关内容的想象,学生会想象到制作情景,会认识到玩中要耐心,有持久性,才会成功。

  在玩放大镜到玩显微镜中

  (1)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以使学生尽可能地摄取更多信息,生发感想。放手让学生自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他们,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充分的交流阅读的收获。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以自主学习成果激励成功学习的自信。目的是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交流讨论:

  玩放大镜这句话中我抓住"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让他们想怎么会这样,看到这样的蚊子腿,列文虎克会有怎样的反应?通过不同的玩法又有了新的发现,让学生体会要会思考,才有新玩法,才会有新发现,后又转换角色想象,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贴近人物心灵,加深阅读体验,丰富读书感悟。

  品读显微镜这句话,虽然是简单的显微镜,但它的制作过程可一点也不简单,让学生体会列文虎克的耐心。后面写他的发现的句子表达深入浅出,十分生动活泼。我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也用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小人国"里的"居民"是什么吗?这个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妙处,一举多得。

  (四)总结,交流感想

  1、再次理清本课的故事脉络,并适时出现发明、发现两词,让学生选择,理解它们的意思。然后课件出现,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这就是他玩出的大名堂,加深印象。

  2、谈感悟,在本课最后,我设计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悟。最后老师归拢、提升,有时玩耍也并不是都是浪费时间的,有的伟大的发现都是在玩耍中产生的,当然这玩耍需要耐心、细致地观察、用心地思考才有可能有伟大的发现。最后老师提出希望,老师也希望我们班的同学也能在玩耍中玩出大名堂,到时老师也会引你为傲的。

  本课的设计我是一改再改,总想做到最好,但说明性的文章真的是很难设计,而且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有点难度,再加上自己教学机智不够,所以在课堂上还有许多的不足,希望大家指导,今后我会继续努力,谢谢。

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省编教材第七册第十四课《 盘盘转转 》。我准备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本节课通过纸绳的盘绕制作成一幅美丽的画,装扮学生的生活空间。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本课的内容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有所帮助,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二、说教材

  在自然界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螺旋线曲线造型为主的物品,如贝壳、牵牛花的触须等,而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螺旋线的巧妙利用,如生活用品蚊香、灯管等。“艺术源于生活”,螺旋线在艺术作品中常常具有独特的美感,本节课学生通过螺旋线和曲线的巧妙利用,用纸绳盘盘转转进行造型表现。我分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学生合作利用皱纸搓成长短、颜色、粗细不同的纸绳备用。第二课时学生用各种颜色的纸绳剪成不同长短的线段进行拼贴组合创作。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了解自然界中的螺旋线和曲线,体验它们的独特美感

  技能目标:通过盘盘转转学习螺旋线曲线造型,尝试用线材组合的创作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由于学生动手能力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螺旋线和曲线,通过盘盘转转学习螺旋线和曲线造型。

  难点定为:尝试线材的组合创作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基础,我主要采取“启发诱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范作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加强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通过这几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感受、观察 、体验、表现以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展开(新课教学)、深入(课堂练习)、引申(课堂评价和拓展)四个环节组成

  一、新课导入

  导入是学习的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最为重要,要做到“以美激趣”。

  师展示一根纸绳问:这是上节课我们合作完成的纸绳,有什么用处呢?(设计意图: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出示教师制作的一幅《向日葵》范画,生:原来纸绳可以制作一幅美丽的画。(设计意图:欣赏一幅美丽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画中用了哪些造型元素进行制作,你们想知道吗?

  课件展示凡高的《星月夜》,学生比较分析这两幅作品中共同的造型元素(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生在大师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螺旋线和曲线的造型魅力)

  师总结板书:螺旋线、曲线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盘盘转转》。(课件展示)

  二、展开——尝试和体验

  师:螺旋线不仅运用于艺术作品中,在我们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利用它的形状的呢?可以出示实物蚊香之类的。(生举例后,教师课件展示图片)(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螺旋线和曲线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师:让我们看看用纸绳进行转和盘的方法(课件展示,再在实物投影仪中演示转和盘)(设计意图:初步体验用纸绳进行转和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

  那像这个盘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螺旋线形,(板书画一个螺旋线)

  四、欣赏作品

  师:你们现在想不想看看用线做出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呢?

  师课件展示作品(设计意图:美丽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欣赏作品(以窗户这一张为典型)

  师:这幅画哪些地方用了盘和转的方法,颜色的搭配怎样,还有线的长短不一等(设计意图: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纸绳制作的.魅力,了解制作的方法)

  师:那假如让你们来做的话,有什么方法可以做的又快又好呢?

  学生讨论

  师总结:先用笔在纸上画好图案再贴上双面胶,在纸绳的内侧粘上白胶,牢固一些,盘的时候要紧密一些(设计意图:在制作过程中一些关键细节,通过强调让学生注意,可以减少制作过程中的失误)

  三、深入——表现

  “作业要求”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本课的教学目标相联系,我把美术作业要求设计成“基本要求”、“具体化”、和“可选部分”三方面组成。

  1、基本要求:将纸绳用盘盘转转的方法进行拼贴组合,制作一幅画。

  2、具体化: 要注意线形长短粗细的组合,色彩的搭配

  3、可选部分: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拼贴成一幅画。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会感到非常具体,经常使用能明显增强“目标意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提高学习质量。这一作业要求同时也是评价美术作业的指标,能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习惯,从而逐渐学会学习。)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的表现过程,是学生新深入的尝试、体验,这时播放轻音乐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随意。从而使学生通过对表现活动的参与,产生愉悦进而引发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持久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五 引申——评价和拓展

  “美术课程标准”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学生按老师设计的“作业要求”来完成作业的,所以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应该是作业要求。我根据作业要求的三个层次设计了三个评价语:“我达到了基本要求”“我做得具体而深入”“我做得和别人不一样(我有创新)”,学生先进行自评,把自己的作品贴在相应的评语下面,然后同学间互评,调整一些作品,最后教师补充讲评,对优秀有个性的作品进行强调,同时指出一些不足之处。

  课的最后,课件播放一些利用废旧材料的手工艺品让学生欣赏,鼓励学生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利用自己的美术知识动手创造美!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染色体变异》。这节内容要两个课时,我这里设计第一个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

  (2)理解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

  (3)教学重难点:

  ①染色体组的概念。

  ②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③染色体组数与几倍体的区别与联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和温故知新、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价值:

  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三、说教学方法

  1、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变化规律。(本节课可在此基础可进一步演绎出染色体数目变异)

  (2)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是本节课学生理解染色体变异引起生物性状变异的基础)

  (3)思维特征: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更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还有所欠缺;学生独立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概括能力还不强,这需要以小组为团体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教学方法的设计:

  本节课,我以“以学带教”为基本理念,以“先学后教、先练后学”为支撑,以导学案为载体。课前通过学生看书,自主完成导学案左侧基础知识的学习;课堂上通过小组前20分钟的合作探究学习,对导学案右侧的难点的学习达到提升的目的。学生始终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主动学习、协作学习。

  坚决实行“三不讲”,1是学生一看就会的坚决不讲;2是学生看了不会但和同学探究就会的不讲;3是教师讲了学生不会的不讲。这节课中,我更多的是倾听者和点评者,是学生是学习的合作者。

  3、学习方法的设计: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课前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学习为载体,以课堂展示为核心,教师点评为标准,这样学生学习了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课阶段:

  新课的导入如下:

  复习提问:1.基因突变导致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2.基因是什么?它和染色体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正常情况下,染色体结构和数量是稳定的。但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均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这就属于染色体变异,今天我们学习染色体变异。这样就导入了新课。

  2、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对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学生课前通过自主预习完成,学生认为重要的知识在教材上做好标记。老师课前收齐批阅,即时掌握学生在预习过程存在的问题,便于上课时有针对性的讲解。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自学中还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在小组讨论时提出,由小组合作完成。

  3、带任务的分小组协作的探究

  对于相关知识的综合、提升由导学案右侧部分来体现。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需要小组的同学协作探究完成。

  每个小组均要完成右侧的所有问题,并做好讨论结果的记载、整理工作。

  4、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

  20-25分钟后,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到讲台上展示该组讨论的成果。本学案共6个探究思考,任务划分为:第1小组展示探究思考1,第2小组做点评或质疑;第2小组展示探究思考2,第3小组做点评或质疑;…… 学生展示期间,老师是“倾听者”,当学生讨论不深入或不到位时,老师即时发言“我有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跟上,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5、课堂小结

  本课最后5分钟,由学生或老师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强调。

  五、教学评估

  1、课课反馈

  主要是通过课堂练习形式,进行检测。

  2、自我学习评估

  通过导学案最后的“本节内容自我小结”和“你还存在的问题”,课后反馈给老师,老师通过自习辅导时,个别答疑。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的基本理念是:

  1、真正让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让学生带着任务主动性的学习,老师只是“倾听者”,和引路人。

  2、体现“以学带教”、“先练后学”、“先学后教”的思想。

  对老师的要求:

  表面上老师在课堂上的任务非常轻松,但老师编制导学案的质量、老师对突发问题的应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要求非常高。老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说教育对象:

  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洁可爱,兴趣浓厚,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教法和学法:

  1、问题导入法:

  ⑴ 想想看,如果你们最好的朋友要远行的话,你们是怎样为他送别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⑵ 回忆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学习了一首送别诗?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联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3、对照课本,通过朗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挚友情。

  六、课时安排:拟用两课时完成此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并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2)学习三、四行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讲出大意。

  (三)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题一: “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答: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问题二: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总结:

  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四) 朗读并背诵古诗:

  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

  2、女生齐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齐背,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读。)

  (五) 拓展,延伸:

  1、“说说友情”的说话训练。

  2、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倾听他人的友情观,并能简要介绍自己的好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友情观更加长久?。

  3、你喜欢这首诗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4、你喜欢学习古诗吗?平时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说课稿 篇7

  一、说课内容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 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教材安排6个例题、三课时来完成“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目标。例1指导学生将数出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突出把十作为一个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会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还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11-20各数都是有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为学习11-20各数的读写打下基础;例2指导学生借助直尺上11-20各数来了解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例3以小棒图和带数位的计数器相对照的方式,使学生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数的教学;例4教学10加几和相印的减法口算;例5教学简单的“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或“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认识加减法中各部分名称。例6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创造了机会。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的认识。我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定为例1例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1、2、3、4、5、6题。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正确的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的读出11~20各数。

  2.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在富有情趣的数数活动中,初步培养估计的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立以一代十的表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1~20”各数的读法顺序和大小,是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差异性特别大,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教学中要考虑的。

  三、教学方法设想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借助直观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架起一座认识的桥梁。因此打算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小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作为一节认数、数数的概念教学课,我还打算在练习中安排估数环节,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四、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设想我安排如下的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借助同学们都喜欢的机器猫,复习0~10各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11”

  (1)拿出11根小棒,问学生有多少根?

  (2)十根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

  (3)1个十和1个一是“11”。

  2.认识“12~19”

  学生一根一根添,说有几个“十”,几个“一”,一共是十几。

  3.读“11~20”.

  (1)出示小棒图“”,让学生说左边的1代表1个十,右边的3代表3个“一”,读十三。特别强调不能读“一三”。

  (2)读“11~19”各数。

  (3)读20。

  4.掌握20以内数的数序和大小

  (1)(红花图):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学得又这么地认真,机器猫能和大家一起学习真是太高兴了,它一高兴,一不小心把摆放得整齐有序的红花打乱了。(课件演示出凌乱的红花画面)老师会对机器猫说些什么呢?

  老师:你这机器猫真调皮,请你赶快帮我把这些红花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在直线的下面(出示数轴)排放整齐。

  猫:老师,对不起!我马上就排一排。

  (课件演示:标有1-10的红花消失,并把1-10在数轴上依次排列)

  猴:10的后面该怎样排呢?请小朋友们帮帮我吧!

  师:10的后面是多少?11的后面是多少?12的后面呢?(数轴上依次出示11、12、13……20)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直线下面的数越往右边越怎样?比10大的数有哪些?我们一起把11-20读一读。

  (2)读0~20各数

  (3)这些数中,你最喜欢哪个数?挑选你最喜欢的两个数用小棒摆给同桌看,并说一说,它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我喜欢一个数,想知道十几吗?——“这个数在14的后面”。我还喜欢一个数——“这个数在十七和十九中间”。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我说你猜

  1老师说,学生猜。

  2学生说,学生猜。

  2、数数练习,说说数的组成。(出示课件)

  (四)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畅谈所学所得。

  总之,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尽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充满童趣的动画形象贯穿全课,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交流,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好玩,他们一次次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其外部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五)、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个十 是 10

  1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11

  2个十是20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中午好!

  我抽到到的上课内容是《指南》中语言领域目标中的其中一条,即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年龄段定在了中班。于是我着重翻阅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本书中语言领域的第二大块内容,即阅读与书写准备,其中目标2就阐述了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仔细阅读了中班年龄段的目标,其中就说到“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并能随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于是我把我要上的活动内容定在了绘本阅读上。并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我在大量的绘本中选取了《花格子大象艾玛》这个绘本。

  一、教材分析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这个绘本的故事内容幽默、有趣、并富有戏剧性的变化。艾玛正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他非常特别,他跟其他大象灰灰的颜色不一样,他是一只浑身是花格子的大象,于是故事中的艾玛就有了一点点小小烦恼,为什么自己不是一般的大象,这样就出现了一连串欢喜而惊讶的故事。这也就使我想到,这只大象的特别之处所带来的浓厚兴趣会使孩子们乐意听《花格子大象艾玛的故事》。

  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在生活中,孩子们也或多或少的会有这样的感受与表现,特别是一些有特点的孩子,他们很介意别人怎么看他。而中班孩子他们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特点,并能够说出自己和别人的区别。通过阅读艾玛的故事,可以使孩子们感受到艾玛的与众不同给大家带来的欢乐,从而使孩子们学会更喜欢自己。这也正符合《指南》中所提出的中班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特点。

  二、目标定位

  根据《指南》中所提出的中班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目标,我把它理解为1、理解故事内容;2、表达想法;3、情绪情感的提升。这样三部曲。根据本次绘本内容,我将目标定为:

  1、通过画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故事的内容。

  2、感受艾玛的与众不同,体会快乐的情绪。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感受艾玛的与众不同能够给大家带来快乐。

  三、环节设计

  环节组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分为主要的三个环节:1、激发兴趣,引出主人公;2、理解故事内容;3、设计与众不同的大象。

  四、突破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

  我以PPT的形式向幼儿展现出生动画面,让幼儿从直观的生动画面中感受绘本的有趣,提高幼儿的注意力、理解力和对学习绘本的兴趣。

  2、截取绘本主要内容,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

  在这个绘本中所带给孩子的文本信息非常多,在多次阅读后,我发现如果将每一页呈现给孩子的话,首先超出了中班的上课时间,其次会比较散,于是我就抓住绘本中的核心内容,让孩子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随之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反应,也是更好的为目标服务。

  3、抓住艾玛的与众不同所带来的情绪情感为主线。

  有艾玛在大家很开心——没有艾玛在大家都很沉默——艾玛跟大家开了个玩笑,大家又很开心。这三个画面是主要要突破的难点,我将带领孩子重点观察,感受。比如在观看第一张艾玛的图片,我就留给孩子猜想的空间,问:“除了颜色不一样,他还会是一只怎么样的大象?”做好艾玛快乐个性的铺垫,也会为后面的理解埋下伏笔。在观看第二张幻灯片时,让孩子们重点观察大象们的心情,原来有艾玛在大家很开心,艾玛的快乐个性更加凸显。到最后艾玛跟大家开了个有趣的玩笑,引得大象哈哈大笑。这也正是因为艾玛的与众不同所带给大家的快乐的真谛所在,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4、开放式提问,追求语言本位目标的达成。

  在本次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语言环境,鼓励孩子们大胆说,乐意说。如艾玛长得怎么样?他会是一只怎么样的大象?他在干什么?为什么睡不着?他可能会想什么办法?艾玛是怎么做的?等等这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的回答此起彼伏,他们都愿意说,喜欢说,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使幼儿更加有效的理解了绘本内容。

  5、肢体动作的辅助,增加绘本的趣味性。

  在本次活动中我抓住了三个地方进行肢体动作的模仿,首先是大象们把艾玛抛起来的快乐画面,其次是艾玛抓住果树摇果子的画面;最后是艾玛重新露出花格子大象们哈哈大笑的画面。这三个画面的动作模仿会让孩子们进入绘本中的场面,感受到艾玛的与众不同所带给大家的快乐。

  6、注重情感基调的渲染。

  故事中艾玛的与众不同带给大家很多欢乐,在逐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我运用自己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富的情感来渲染故事。并在最后一个装扮大象的环节中播放了欢快的背景音乐,将幼儿参加“艾玛化装节“的愿望和情感推向高潮。同时加上热闹的“艾玛化装节”背景图,在这样的画面渲染下,极大的激发了孩子创作与众不同的大象的灵感,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也让绘本活动更加饱满。

说课稿 篇9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规范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同学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议让同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实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战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要使同学认识热传导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必需由同学自身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科学课程规范》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同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同学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同学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同学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同学认识热传导现象。同学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同学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和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送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同学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胜利了,才干使同学认识热传导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同学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同学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同学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规范》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同学“提出问题→猜测→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同学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同学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说课稿了以下三个环节:。具体论述如下: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同学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同学猜测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同学对猜测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同学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同学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需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同学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干进行,只有对感性资料综合、笼统、概括,才干揭示事物的实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局部就是通过指导同学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考虑,了解客观实际,使同学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同学,这一局部布置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同学实验相结合,通过做实验教给同学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同学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送。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同学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测:假如将一根铝丝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将三根火柴抹少许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铝丝上,接着用酒精灯加热铝丝的一端,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同学猜测后,需要实验来验证时,教师提醒同学操作注意事项,并请同学演示实验。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同学发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送,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局部传到温度较低的局部,在此基础上告诉同学这种传送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接着,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同学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引导同学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猜测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相同吗?接着请同学利用桌上的实验资料制定各自的实验计划,并进行汇总,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同学设计实验的能力,激发了同学的研究兴趣。待同学选出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放手请同学用现有的资料充沛实验,大胆操作,目的是引导同学自身探索、自身获取知识从而享受胜利的喜悦。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同学得出结论: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同学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和时引导下,同学自身探索实践中得到了解决,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始终作为同学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亲身介入同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同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和时修改调整,有效地推动同学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既体现了同学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又使同学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加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形成尊重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同学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能。接着再联系教学开始时所观察的不锈钢杯传热的事实,尝试让同学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锈钢杯进行改进。最后,对同学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巩固和扩展同学的知识,提高同学的兴趣,在本课最后几分钟还布置了一道考虑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已有概念,同时培养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说课稿的三个环节。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同学充沛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测→实验证呀→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同学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通过同学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同学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和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同学的学习和发展,做同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同学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实用】说课稿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汇编9篇

2.【实用】说课稿汇编八篇

3.【实用】说课稿汇编8篇

4.【实用】说课稿汇编5篇

5.【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6.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7.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九篇

8.【实用】说课稿五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