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06 21:41: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说课稿6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告诉人们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这篇文章立意新奇,它打破写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立意,把主题放在歌颂人间的至亲至爱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上,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这样给人新鲜独特之感。另外,它结构严谨,妙用对比手法。这篇小小说以一包奶糖为线索,通过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使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同时通过多处对比手法的妙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人物、塑造人物的性格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b、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能力

  c、培养学生善于挖掘材料、巧于立意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真爱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爱我家庭、爱我社会的人生观。

  三、学情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以反映当代生活现实为题材的作品。许多学生通过电影、电视等已经接触过一些类似的生活画面。很多人已经形成了共识:“离异的孩子渴望得到爱,”“离异的孩子不幸”“后妈可怕”。但是却很少人认为生活是美好的,在生活中充满爱,即使是离异的孩子同样可以得到人类的关爱,另外,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离散给自己带来了痛苦,对生活缺少信心,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四、教法指导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时,要充分通过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全文内容,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学生的疑惑,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和讨论中结束教学。我认为使用激发兴趣法、指导归纳法、问题导引法、分组讨论法和诵读法,效果会更好一些。

  五、学法指导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学生在学习本文中,除了自己运用工具书,自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外,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能积极发问、主动发言、认真进行讨论探究、认识小说的人物性格,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感悟文章立意。

  六、教学过程分析(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a)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b)排解学生质疑,初步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理念:创造民主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的作用。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把教学分了四个环节: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认识过离异的孩子吗?你知道他们的生活处境吗?他们是怎样对待生活的,今天我们学习《甜甜的泥土》这一课,让我们感受一位离异孩子的人生观。(说明:悬念能激起人的好奇心,使人产生求知欲望,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查工具书,自学生字知识

  (说明: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杜绝学生的依赖性思想又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理解课文内容,发现疑难。

  (说明:这是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让教师了解学生,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困难,便于在交流中增加注意力度,变学习为主动探究,自发学习)

  〈3〉、互动交流

  (说明:此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师生互动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三〉、探究练习:

  1、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说明:此设计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小说的常识,进一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加深对文章立意的感悟,同时加深对小说的认识。)

  2、问题:小说之中的“她”是怎样一个人?从课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

  3、问题:王小亮从后妈那里得不到应有的爱,后来他从哪里得到母爱

  (说明:问题1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悟母女血浓于水的亲情,问题2设计为了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立意,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总结反馈: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再次强调学习要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建议课后对其不足之处采取弥补措施。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各位老师一起探讨

  高中生物教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接下来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与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功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为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后面两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该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第一次将科学探究独立提出。学生在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而为完成后面各章节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

  (2)技能性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通过对教材内容及对考试标准的研究,结合我校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重难点为:

  重点: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内容涉及到原生质层、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等概念,涵盖了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学生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 ,但我们的学生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合作学习,所以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 学生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

  2. 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一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

  3. 教学方法:层进设问法、讨论法、探究法

  层进设问法,使学生容易开展科学探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选用探究法教学适宜开展教学,能充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说学法

  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故采用讨论学习法,发现性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一个能鼓舞自己的学生学习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从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学生又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从而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思考问题。

  提问:从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我们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植物细胞会失水和吸水。

  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

  通过设问,讨论,刺激回忆,合理呈现,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2. 作出假设

  点拨学生对比动物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讨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条件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条件。学生讨论,刺激回忆,巩固旧知识,训练学生综合思维。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细胞膜与原生质层的异同,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形成思路。

  之后学生作出假设: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呢?

  最后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技能

  3.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思考:假设只是一种推测,要有证据验证。如何验证?

  讨论、探究如何设计实验,但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

  点拨1应选择哪些材料进行实验呢?

  学生讨论得出:材料应选用活的成熟植物细胞。如,紫色洋葱表皮细胞,黑藻,植物叶子、菊花花瓣细胞等等

  点拨2用什么试剂可以达到细胞失水、吸水的效果

  学生分析得出:蔗糖溶液,清水 ,其他的也可以

  点拨3用什么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思考: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

  预期结果: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讨论得出: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

  通过上述分析,指导学生开展实验设计。

  学生设计实验

  总结: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密的创造性思维

  4. 进行试验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两个学生一组,分组进行实验 。

  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5.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与预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得出实验结论

  总结:通过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表达交流

  组织学生组间交流,体验实验成败

  将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并解决个别质疑问题

  总结: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细化、内化。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

  7. 进一步探究

  根据学生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深入分析讨论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及结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更深入探究的。

  本实验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综合使用层进设问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各项技能,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落实了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等理念。

  五、设计反思

  1.学生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养成了一定的实验分析能力,但还远不成熟,是否能承担此节如此之多的分析过程?

  2.讨论法固然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但班级个别学生会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讨论?

  3.本节课涉及到前面的知识,学生是否仍然印象深刻?是否能达到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二、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

  3、如情入景地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说教学方法

  1、设计理念

  本设计旨在抓住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乞巧,感受乞巧节的盛况,品味人们对幸福的向往。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想象,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合理运用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加课堂情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2)重点字词剖析法: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积累。

  五、说学法

  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习《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黄河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教师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让学生观看视频,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黄河有了直观地了解。)

  (二)自主学习

  A、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认知经验。所以,在课前应指导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利用课外知识的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反复咏诵诗歌,从中感悟、加深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收集资料时,老师也能加入到收集资料的行列中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可更好地调动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这样既填补了课堂的空白,又能增加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

  B、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2、感知诗歌内容。“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本课朗读,我设计了“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初步把握情感基调。在学生充分诵读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学生经历这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民族文化就会最终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为他们的生命打上鲜明的民族底色。

  (三)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问:谁还知道哪些诗人歌颂,赞美黄河的优美诗句呀?课件展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等诗句。

  【在学生充分诵读诗句,深入体会诗句的意境后,通过对这些诗句的欣赏,升华主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以及奔流不息的动态美,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的静态美。】

  (四)推荐阅读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作业

  1、诵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2、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词准备举办一次“黄河,伟大的母亲!”手抄报。(课内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课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多读,多记,重视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七、说板书设计

  黄河——银河——牛郎、织女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说课稿 篇4

  《统计》说课稿

  一、说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课堂中力求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1、能读懂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2、能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三、设计理念和教法分析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设置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运用探究法。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四、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依据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由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乃一篇童话。它记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课文结语有这样一句话:“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特别意味深长。本节课我就想告诉学生:对于小女孩来说,也许只有死了才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所教的学生大多生活安逸无忧,一直在大人的呵护和爱中成长,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幸福,更无法理解小女孩的幸福。而长久的使命告诫我,语文更主要是人文教育,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预期目标

  本节课,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启发诱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层层引导,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小女孩的孤单、可怜、凄惨,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2、合作探究,重视朗读。

  通过我和学生之间,学生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引导学生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的种种幻想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以及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语文课不仅有使我们共鸣的情感,也应该有练习。所以我印发了学案,并布置了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我们想对她说什么?并且改写课文,让小女孩变得快乐幸福的作业题。

  4、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明确目标

  (三)读1—4段,初步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四)读5-10段,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种种幻象,体会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五)读最后三段,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七)小结、布置作业

  五、教后反思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小学二年级第16课,课题为《花瓶》,本次说课我将分成四部分来阐述,分别是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首先是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

  1、 《花瓶》一课是二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运用对称折剪的方法,设计出一个美观新颖的花瓶。是手工制作安排的第一课,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后一节 《瓶子变个样》的教学打下基础。本节课又运用了色彩的搭配,复习了前几课所学的内容,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花瓶》一课主要以生 活中常见的花瓶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花瓶的造型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探索花瓶的美。

  2、《花瓶》在课本32~33页,采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了生活中各种不同花瓶的造型特点,在探索观察花瓶时创造性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

  二、说目标

  1、 本节课要面对的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的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还处于概念化的阶段,例如对于花瓶,他们只是从外观上看他们是个花瓶,很少从花瓶的造 型、图案等方向去分析。但是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法,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达 到师生互动。还有讨论法,以四人为一组,讨论花瓶的外形设计已达到生生互动以及观察、教师示范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2、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传播者。因此在教法与学法上我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感受力、观察力与创造能力。

  3、根据这一学龄学生的特点和教材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我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整合确定为:

  (1)在了解花瓶的造型特点及美化方法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对称花瓶。

  (2)通过自主观察与实践,提高想像力与造型表现能力激发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上目标,我将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感受花瓶的造型魅力,大胆尝试和“秀”出与众不同的对称花瓶。

  教学难点:如何使设计出来的花瓶更新颖、独特、更具合理性与协调性。

  课前准备:教师 课件 花瓶实物 剪刀 彩纸、双面胶 展板

  学生 彩纸 剪刀 双面胶

  三、 说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导入、新授、作品布置、课堂小结与拓展四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通过掌声欢迎叮当猫,以他的好朋友大熊搬房子,叮当猫送花而找不到满意花瓶为由,在班级举办花瓶秀,让学生帮忙制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卡通动漫,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中外、古代、现代以及生活中的花瓶,让学生认真观察他们各自在造型、图案以及色彩的装饰上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这些花瓶在外形上的相似点以及组成部分

  教师提问又快又准确剪一个花瓶的方法并直接示范剪对称的方法,并讲述各种外形的变化。

  1、课件展示同龄人的作品,启发学生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教师布置这一节课的课堂练习要求,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花瓶,以小组合作贴与展板上,举行一次花瓶“秀”.

  设计意图: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大胆自由的把所想的感受表达出来,体验活动的乐趣。

  第三环节作品展示 突破难点

  教师让学生小组派一代表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板上,教师展示不同的展板,采取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点评,从而让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最后投票推出“最佳创意奖”

  设计意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自评、互评,在众多的评价中,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发现自己长处,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进一步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学生的作品,以及在生活上的各种事物的开发、创造

  设计意图: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作品,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作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到生活中挖掘美、感受美、创作美

  四 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成四部分:课题《花瓶秀》,花瓶的基本特征,展示区,作业要求

  设计意图:能够简练清晰的展示这节课的大概内容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简单介绍

【【实用】说课稿6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五篇

2.【实用】说课稿10篇

3.【实用】说课稿3篇

4.【实用】说课稿四篇

5.【实用】说课稿九篇

6.【实用】说课稿4篇

7.【实用】说课稿三篇

8.【实用】说课稿范文六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