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实用物理说课稿

实用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3-07-27 10:46:3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用物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用物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物理说课稿

实用物理说课稿1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同时,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分析学情

  学生们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们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们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们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们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们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们还是习惯“吃现成”,同过本节课,要近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学生们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们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们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重点:(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方式;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难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

  (2)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给学生们大量的探究时间,教师引导学生们探究,使探究过程自然而又合理,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1、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们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们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是对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释。在学生们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让学生们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猜想。

  3、指导学生们合理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为了设计把一切都抛给学生们。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强有略,要对设计过程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评估

  由于学生们探究的内容是人类早已发现的,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不宜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在极低端得情况下,往往成为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形式化的探究。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几何关系,只是让学生们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通过探究从未知到达已知。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们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结束语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们初步体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有一点了解和体会。不求目标的全面达成,希望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科学探究的尝试。谢谢大家!

实用物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包括了很多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学习这些概念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有重要意义。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分析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反应热》这一章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关于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B、使学生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C、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4、教材处理:

  (1)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方法,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尽管已经进行了两章内容的学习,但学生仍然表现出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的特点。由于摩尔这一章的概念比较多又比较抽象,对有些概念,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注意概念的科学性的同时,也要恰当掌握教材的深广度,更要防止不必要的加深拔高,加重学生的负担。

  (2)教材分析:

  首先明确物质的量的概念,再引进阿伏加德罗常数,但只做简单说明,提出摩尔概念以后再重点性的介绍摩尔和常数,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已经改进过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3)教材处理:

  首先明确物质的量的概念,再引进阿伏加德罗常数,但只做简单说明,提出摩尔概念以后再重点性的介绍摩尔和常数,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关系,而物质的量与质量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归纳;教材中的习题,无论题型还是题量都需要适当的补充,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以达到利用课上时间使学生基本上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的.投影)--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对比掌握摩尔(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概念,并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比解决科学中的抽象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而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更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课前检测]:(1)1个H2O中含___个H,___个O,___个原子。

  (2)105个H2SO4中含___个H,___个S,___个O,___个原子。

  (3)1个C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4)1个NH3中含___个质子,___个电子。

  (帮助学生回忆微粒间的转换关系,为从"个-->摩尔"的转化做好铺垫)

  [导入]:

  (1)由一句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大米的单位(粒)和实际生活中并不使用粒的矛盾提出小和多的矛盾以及解决办法,为后来引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小和多提供思考模式。

  (2)通过反应方程式:C+O2===CO2引导学生讨论:反应实质是什么?(微粒间的反应);实际中是采用称取质量的方法进行反应,质量如何体现反应的实质?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X10-23g,计算12g碳含多少个碳原子?(约 6.02X1023个碳原子)

  [小结]: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反应实质是很麻烦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新课讲解]: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投影]: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七个基本物理量:

  物理量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

  时间秒s

  电流安培A

  物质的量摩尔mol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思考]: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为什么单位不是"个",而是"摩尔",两者有何关系?

  [举例并讨论]:一盒粉笔----50支粉笔

  一打羽毛球----12支羽毛球

  一箱啤酒----24瓶啤酒

  一摩尔微粒----?个微粒

  (通过联系生活中小和多的统一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概念,并由此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讲解]:一摩尔微粒----NA个微粒

  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C-12(含六个质子六个中的碳原子)所含碳原子个数。约等于6.02X1023mol-1。

  (在导入中,学生已通过计算得到此数据)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每摩尔物质含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投影练习1]:

  1mol碳原子含有_______个碳原子

  1mol铁原子含有_______个铁原子

  1mol氧气含有________个氧分子

  1mol硫酸含有________个硫酸分子

  (基本概念的理解)

  [归纳小结]:学习物质的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1)物质的量--物理量,摩尔--单位;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例]:两种方法:

  文字表达--碳原子,硫酸分子,氧气分子,氢氧根离子

  符号表达--C,H2SO4,O2,OH--

  [投影练习2]: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判断正误:

  1、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单位)

  2.1mol氢,1mol原子氧。(物质的量研究对象是微粒)

  3、阿伏加德罗常数无单位。

  4、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强调学习基本概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再次对所介绍概念进行复习与强调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重视与理解。

  [投影练习3]:1.1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水分子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3.4mol水分子中含有________个水分子

  4.1.204X1024个水分子是_______摩尔水分子

  (不再是简单的1mol微粒,稍加深难度)

  [投影练习4]:

  1.1mol氧气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氧分子,含有____个氧原子,___摩尔氧原子,___原子。

  (联系课前检测:O2~2O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此题)

  2.0.5mol水分子中含有___摩H2O,___摩H,___摩O

  (H2O~2H~O)___个H2O,___个H,___个O

  3.0.1molNa2SO4中含有___molNa+,___molSO42-

  4.1molC含有___mol质子,3.5molC含有___mol质子(1个C~6个质子,老师引导完成)

  5.1molNa+含有___mol电子,10molNa+含有___个电子(1个Na+~10个电子)

  (提高难度,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总结出由已知微粒的物质的量到与之相关联的微粒的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小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

  物质的量========微粒数(NA--阿伏加德罗常数)

  [随堂检测]:

  A、1molHCl含____个HCl分子,1.806X1024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mol。

  (考查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B、0.5molH2SO4含有____molH,____molS,____molO,共_____mol原子。

  (考查由物质的量向所含原子数的运算方法)

  C、3.01X1023个Cl-的物质的量是___mol,含___个电子,含____mol电子,含_____个质子,含______mol质子。

  (考查给出离子的微粒个数,如何算出离子及所含质子、电子的物质的量)

  [阅读教材]:P38

  [讨论]:

  摩尔的任何物质的质量是多少?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物质的量和物质质量间的关系,为下节课的内容--摩尔质量的教授做好铺垫)

  [板书]第一节摩尔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2、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表示:mol

  (1)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2)阿伏加德罗常数(NA):12gC-12所含碳原子数

  NA6.02X1023mol-1

  3、注意:(1)物质的量是物理量,它的单位是摩尔。

  (2)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或特定组合)。

  (3)使用时必须指明微粒名称。

  4、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换:

  物质的量========微粒数

  (NA--阿伏加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说课板书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3、重点和难点

  4、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2)教材分析

  (3)教材处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目标分层教学法:由浅入深

  2、讲练结合

  三、教学程序

  1、课前检测

  2、新课导入

  3、新课讲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实用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说课稿09-23

物理重力说课稿12-18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稿07-01

八年级物理《光反射》说课稿12-29

幼儿园说课稿【实用6篇】07-06

实用的物理工作计划模板汇总九篇04-23

物理教学心得01-17

物理教学总结06-06

物理教学反思03-31

【实用】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三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