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弟子规》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弟子规》读后感1
学校发给我们一本《弟子规》小书。开始我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么意思。这天,在老师的指导下又把《弟子规》拿出来认真地读了一遍,原来《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书籍,它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宽容超多,什么是亲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
这天,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就应及时回答,不好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反思我自己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此刻,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弟子规》是一面镜子,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2
《弟子规》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学完这一则,我为自己平时的表现而感到惭愧。平日里,我妈妈叫我去做事,比如取东西、倒垃圾,我每次都不立刻起身去做而是每次都说:“等一下”。妈妈喊叫几遍,我才很不情愿的起身或者干脆就装作没听见。
记得有一次,我在写作业,妹妹跑来,拿桌子上她的玩具车时,把我心爱的钢笔碰倒摔到地上,我一看笔尖摔坏了,这是妈妈送我的.生日礼物,所以我非常生气。“你这是故意的”“是我不小心的”,正当我俩吵得不可开交时,妈妈进来了,问我怎么回事,我说她把我的钢笔摔坏了。“我是不小心的”她又说。这时妈妈对我说:“你就让着她点吧,她是你妹妹,已经摔坏了,明天我再给你买一支。”“不,我就要这个,让她给我赔!”妈妈劝了我半天,可我还是不肯原谅妹妹,妈妈很失望的样子,抱起妹妹走了,只剩下我和摔坏的钢笔。
通过这则《弟子规》的学习,我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吞吞吐吐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无理取闹,使父母生气、伤心、失望。我决心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
《弟子规》读后感3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还记得春秋末期鲁国的儒学家曾参吗?还记得他为了遵守诺言将自己家中的猪杀掉的故事吗?他当时对妻子说过一句话:“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首先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的`教他学会欺骗。”这不正是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都骗,那么,他肯定也不会像华歆一样对待生人了吧?所以肯定是一个不可交往的人,是一个没有诚信,对社会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的人。
除了诚信,我们还要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要悉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不要一说你不好就翻脸,所谓“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就是这个意思吧。
其次还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我们明白:“看见别人的优点,就要努力去学习,看见见别人的缺点,就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然后想办法去改正。就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不也说过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吗?
学习《弟子规》的过程,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升华的过程,这将对一个人的成长带来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加踏实和美好,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弟子规》读后感4
读完《弟子规》,我不禁感叹它真是一部经典,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余力学文”一章中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想真正理解,明白一本书,就必须做到心、眼、口全部投入到读书中,否则只是走马观花看故事般一笑而过,并没有吸收这本书的'各种知识。
心、眼、口,他们各在读书中发挥什么作用呢?眼在于看,是最基础的要求,不是一目十行一扫而过,更不是三心二意左瞟右瞄,而是聚精会神地细心地看。心在于看书时仔细思考,将书中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并了解它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等。口在于大声朗读,这样就丝毫不会含糊,更能加强记忆,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者结合在一起,就能理解透任何一本书。
我原来读书总是喜欢一瞟而过,只是单纯地用眼睛扫一遍,不用心体会这本书,更不会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便不理它;不懂的句子,也干脆跳过。因此,我虽然看了很多书,却不知其意,几乎等于没看,读了《弟子规》里的这几句话,我不再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了。我对每一本书逐字逐句地理解,用心体会其中的含义,还会大声朗读出来,不知不觉记住了不少文章,作文水平又上了一层楼。
我想,心、眼、口三到对于完全读透一本书是必不可少的,可还得做到“手到”。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得用手翻查字、词典,读书有心得时用手记下来,碰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可以抄录下来,正如“看一遍不如读一遍,读一遍不如抄一遍”。俄国大作家契诃夫看书时记了厚厚一本随笔,据说他写的很多感人的题材都出自于此呢!
读书有方法,心眼口皆要。让我们牢记《弟子规》的谆谆教诲吧!
《弟子规》读后感5
童年的时候,你在做什么?跟爸爸撒娇要买玩具,被妈妈押着去学外语。当不满足的时候,你会叹气:“做小孩好辛苦!”可是,广西柳州的艾滋孤儿阿龙不会:他一个人洗衣做饭,一个人养鸡喂狗,一个人读书写字,一个人入睡。他从不觉得自己很苦,尽管他今年只有六岁。这就是广西艾滋孤儿阿龙的倔强生活!
今天,妈妈推荐给我看了这篇报道。看完后,我感到震撼,然而更多的是羞愧。阿龙只有六岁,而我比他大了一倍多,我会为了一些不算多也不算累的家务劳动和家里人争吵,甚至还讨价还价。为了督促我的学习,妈妈每天晚上都会无数次地和我发脾气。我们都有父母的`关爱,受委屈了,不高兴了,可以找爸爸妈妈哭诉,撒娇,我任性,让大人头疼,生气。阿龙呢?他又该去找谁?我们每天都吃得饱,穿的暖,不喜欢了就一扔了之,甚至有的东西阿龙见都没见过。这样的生活,我们习以为常,感觉天经地义。同样是孩子,这对阿龙来说,公平吗?
六岁,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值得记忆的童年时光,而阿龙却不得不在前途迷茫的人生中与病魔抗争,争取自己继续生存下去的权利,看着阿龙这样的生活状况,我心里感到一阵阵酸楚,也为阿龙的命运感到不平!
我想为阿龙做点什么,却不知从何做起。妈妈对我说:“在我们国家,像阿龙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你要想帮助他们,就应该先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这样你才有能力帮助他们。”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长大后,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阿龙”们,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帮助他人的志愿者。
《弟子规》读后感6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今天看了张店电视台的“《弟子规》诵读活动”令我对《弟子规》有了新的认识。
《弟子规》共分七个部分。首先《总叙》介绍了正文六个部分的题目。《入则孝》这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出则悌》这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而信》这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泛爱众》这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而亲仁》这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馀力学文》这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
其中《谨而信》中的一句令我受益匪浅。“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意思是说:不要把脚踏在门槛上,也不要一条腿支撑着身体斜靠在墙上;不要伸开双腿坐在地上,更不要摇动胯骨。否则就是没教养的表现。
记得语文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古人的站,坐法是:女士:双腿紧闭,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左腿的膝盖处。男士:双腿紧闭,双手放在膝盖处。古人的.站法是:女士:一字步站好,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腹部,男士:一字步站好,双手自然贴在裤缝处。坐的时候,大腿不能来回抖动。真是想不到,古人居然有这么多的讲究!
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社会也能健康发展。
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它的可贵。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
我想,编者是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就要讲道德,有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不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吗?
《弟子规》读后感7
记得我在读大班时,爸爸曾教我学了几句《三字经》和《弟子规》,那时只知道叽里呱啦读几句,背几句,觉得顺口好玩。
去年春节的一天,我在找东西时又翻出了那本图画精致的小书本——《弟子规》。翻了几页,有些看不懂,不知什么意思,就去找爸爸,爸爸说你现在读二年级了,这些字会读就要知道它的意思。这本书是教导我们怎样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也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长辈,关爱兄弟姐妹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和礼仪,以及怎样发奋读书、立志、做一个有用的人。在爸爸的指导下使我知道“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返必面”的道理,就是要我们孝敬父母、亲人,他们所说都是为我们好,我们都要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凡出言,信为先”等一些待人接物的'道理……
现在我在家学会做家务,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回家、外出都能问侯爸妈好,见到客人和邻居的叔叔阿姨能主动问好,他们都夸我越来越懂礼貌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在学校,我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尊敬老师认真听讲,能团结同学,帮助朋友,自己觉很开心很自豪!这都是我学《弟子规》的结果使我有了这些进步,今后我要把这个习惯保持下去,做一个有用的“弟子”。为我加油吧!
《弟子规》读后感8
暑假,我阅读了一本书名叫《弟子规》,它描述的是一本圣人对晚生的教导,是学生学习的准则。
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这句话讲道:爸爸妈妈叫你时,你要立刻答应一声,让你做事情时,你的行动不能懒惰。记得周末的一个早上,妈妈吩咐我起床后叠被子,我假装没听见,一声不吭地继续做我的事情,结果妈妈狠狠地将我批评了一番,从此后我长了记性。“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它告诉我们:吃饭时不应该挑三拣四,不要饥一顿饱一顿。我呀从小都不喜欢吃青菜,印象中有一次全家人在吃午饭的时候,爸爸给我碗里夹了一口青菜,我立刻将其夹给了奶奶,生气的'爸爸吹胡子瞪眼睛,又给我碗里夹了更多的青菜,一直看到我将其吃光光才罢休。“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这句话的意思是:犯了错误,能够及时改正,就等于没有犯错误,如果犯了又没有意识到,并且还给自己找借口,那就是错上加错。记得5岁那年冬季,我将妈妈的手表不小心掉到了水盆里,妈妈问是不是我干的,我害怕的摇了摇头,撒谎道:“不知道,不是我!”后来还是被妈妈知道是我干得,于是我被“双打”啦!(我的家规:如果撒谎,爸爸妈妈同时会揍我的)
《弟子规》这本书值得我学习一辈子,它时刻教导我要努力成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弟子规》读后感9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弟子规》,接过书,我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凡出言,信为先”。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曾子的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曾子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让孩子懂得诚信的道理,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所以,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秀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让我们从我做起,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10
《弟子规》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它备受古今中外学者推崇,内涵广博精深,很值得一读。
《弟子规》是以《三字经》的形式,从接人待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导。儿童对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张白纸,以后怎么定,起笔很重要。在这里,《弟子规》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弟子规》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对它的内容和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再加上自身不断的'背诵,不断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读水平、记忆力、行为品德等多有较大的提高。
我读完《弟子规》后,觉得自己受益不浅。《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友谊。回想起妈妈关心我,教导我的情景;同学帮助我,鼓励我的情景;老师教导我,教育我的情景,我心中一阵阵激动。是啊!他们对我多好!我以后,不,我现在就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比如我每天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考出好成绩来回报老师,同学有困难热心帮助......总之,我要善待他人,与他们和睦相处,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很多的。
同时,我也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学,尊敬每一位老师,孝顺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让我们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换来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相信我们的成绩会不断进步的!
总之,读了《弟子规》后,我的收获真不少。
《弟子规》读后感11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里面使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顺从。我想:做人不正要这样吗?
想到这里,我就回忆起那件事。在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很爱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头在冷冷的铁杆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错,爸爸看见我在弄,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会把舌头弄流血的`。我不听,趁爸爸妈妈午休的时候又那么做,我把舌头的前半部分舔在铁栏杆上,刹时觉得舌头万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刚想缩回舌头,可办不到了,舌头被冻在铁栏杆上了,这时我急了,在那里大哭,爸爸听见了,拿起一杯热水“噗”的一声,浇在我舌头附近的铁栏杆上,冒出了一股热气。我把舌头“摘”下来,弄得满嘴是血,妈妈说:“小纯,爸爸妈妈说过的话以后就要谨记在心了。”这件事都怪我不听爸爸的话。
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弟子规》读后感12
《弟子规》是一本教会人做人做事的智慧书籍,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一本必读的教育读物,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足见其魅力。我相信这本经典读物会得到无数人的喜爱,不单单是引导我们如何约束和规范我们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经典称作为经典的重要一点就是,不管你读多少遍,每次都会有新的理解与感悟,这也就是《弟子规》的魅力所在。朗朗上口的三言韵文,传承了儒家思想,完美诠释了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精髓,这些都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它教会人如何对待父母长辈兄弟,如何端正自己的行为,如何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如何做一个博爱,仁慈的人。举例可谓面面俱到,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对于作者细致全面的讲解,我表示由衷的佩服。每一条行为规范都可以做一个主题展开详述,其中我对“入则孝”中的如何孝顺父母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这让我想到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现状,完全背离老祖宗的传统。面对父母的批评,做子女的.就应该顺从的听取教诲,而不是贸贸然顶撞。现代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了,想法多了,听不进去任何说的话,包括自己的父母,他们能当面顶撞,搞的父母都不敢当面说他的不是。父母在做错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方式方法的耐心劝导,始终把孝和尊重放在首位。不管什么时代,父母对子女的心永远不会改变,他们最大的期望不是要子女大富大贵、出人头地,而是平平安安。只有当你为人父母了,你才会理解这样的心,养儿方知父母恩。
我读《弟子规》,为的就是及时发现自己的行为,及时改正自己忽略的不良行为,用书中的要求规范自己,鞭笞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
《弟子规》读后感13
我有一套《国学小书坊》。一年前,因为这套图书艳丽的色彩、精美的插图把我迷住了,我在书店里抱着久久不愿撒手,爸爸就帮我买下了这套书。而对这套书的内容,却是在和妈妈一起背诵其中一本《弟子规》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的。
书买回家后,妈妈爱不释手地把整套书都翻了一遍,然后说:“我小时候怎么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书?廖若君,我建议你把这些书背一背。”我抗议说:“不行,除非妈妈和我一起背。”我本以为这么一说妈妈就不用我背了。“好,我和你一起背,就从《弟子规》这本书背起,可以吧?”没想到妈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我也想和妈妈比赛,所以就答应了。
“这本书一共八十五页,一天背三页,一个月就可以背完。廖若君有信心吗?”妈妈笑着问我。
“有!”我也毫不含糊应战。
每天吃过晚饭后,我就和妈妈在书房比赛背书。经常不用十分钟,我们就能把三页全背下来了,有时意犹未尽还会加背几页,然后把之前背会的串起来一起背。一个月未到,我们已把一本《弟子规》全背完了。
现在,我和妈妈说话时会经常用到书上的句子。周未我想睡懒觉时妈妈会用“朝起早”来叫我起床,可每次我都这么说:“那我‘夜眠迟’为什么也说我?”爸爸要在外面应酬,我会对爸爸说:“爸爸,饮酒醉,最为丑。”爸爸就会笑着说:“有道理,听女儿的。”我还会用“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把看完的书放回书架,保持整齐。……
妈妈说国学是一笔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叫我经常诵读,慢慢理解。我虽然还不理解,但自从我学了《弟子规》后,我发现我养成了许多好行为好习惯,而且大人有不对的地方,我还可以用它来管呢!我当然越来越喜欢学了。
《弟子规》读后感14
《弟子规》主要是讲述一些儿童应知应尽的生活礼仪与道德规范。我背了《弟子规》里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所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呼叫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能拖拖拉拉。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在教导我们时,我们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虚心接受,并且承担过失,不可顶撞父母,让他们伤心。
在生活中,爸爸叫我起床,像蜜蜂一样“翁嗡嗡”地叫,烦死人了;有时候妈妈叫我干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就拖拖拉拉的,我心里暗暗地想:凭什么让我干,干这事多累啊;有一道数学题很难,我都会了,可爸爸还在那讲,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太罗嗦了;有一次,我犯了一个特大的错误,我整个上午都没有学习,在家里为所欲为,爸爸妈妈就严厉地把我训斥了一顿,当时,我心里恨死他们了。可是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了,我就向爸爸妈妈承认了错误。我决定改正平时的一些坏毛病,今后要孝顺父母,要关心父母,听从父母的话,这才是好孩子。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父亲如阳光,给予我刚强和热情,让我的意志获得了磨炼;母爱如月亮,给予我温情与诗意,让我的灵魂得到洗礼。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多么伟大呀!我们要好好爱自己的父母!
《弟子规》读后感15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上学期开始,我们一遍遍诵读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规》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给了我很多收获,很多启发。
《弟子规》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亲切教导,下头,我就来谈谈让我体会最深刻的一条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时候,你应当及时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时,你不能够拖拉;父母教育你时,你应当静静地听,即使父母错了,也不能责怪他们。但对照我的行为却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妈妈叫我去吃饭,我一向没有应声,直到妈妈走过来,我才及不耐烦地答应了。可是,自从我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过了,因为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规就像一位无声的教师,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默默地开导着我们,让我们健康的成长着。读了《弟子规》,让我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密钥,指引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丰富我的知识,充实我的生活,让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这些,《弟子规》中的许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悟、体会的,只要同学们认真体会,必须会悟出其中蕴藏的许多“瑰宝”!
同学们,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弟子规》吧,他会教导我们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它就是我们身边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学校沉浸在《弟子规》的洗礼中!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书心得,《弟子规》读后感想01-23
《弟子规》09-03
《弟子规》的教案07-18
《弟子规》教案[精选]05-27
弟子规心得06-30
《弟子规》教案05-15
弟子规感悟09-13
弟子规的感悟10-02
弟子规心得09-21
《弟子规》教案(经典)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