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诫子书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诫子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诫子书读后感1
在院里举办廉政文化书画笔会上,甘老师欣然为我题写了一副书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把它挂在了我的办公室墙上,时时观赏,细细品味,受益良多。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取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意思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专心致志,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对社会无任何用处,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破家旧舍里。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书全文86个字,字字珠玑,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联想到本职工作——人民法官,从中给我予很多启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一名法官,我们的理想就是追求法律神圣,通过法律的实施来实现正义和公平。为了实现理想境界,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清者清白,廉者洁净。法官作为社会的普通成员,处在灯红酒绿的五彩世界,各种诱惑无处不在,如何抗拒诱惑,唯有静、俭既养德又养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人说,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就选择了孤独,这话不无道理。法庭上唇枪舌剑之间的坐壁上观,深夜孤灯下辨法析理的苦思冥想,与形形色色社会角色保持距离的矜持,处处透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但高举法槌定纷止争是一种审慎和严谨,在各种“疑难杂症”面前,法官苦苦地寻找着“病灶”,还要在纷繁复杂的法律、法规中拿出一剂“良方”来,一个内心没有宁静的法官,没有一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哪里会有辨法析理的深厚功底?任何“险躁”都会给案件的质量埋下隐患。宁静是一种禅意,是一种智慧。“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只有心中宁静,才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扰乱心智。宁静,实在是法官职业所使然。
淡泊、宁静,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是以“明志”、“致远”为目标的。良医能妙手回春,庸医则能变相杀人;好工匠能铸造出锋利无比的宝剑,一般工匠只能打造出铁器而已。为什么会这样?技艺高下不同也。法官就像医生,像铸剑的工匠:同一个案件,有的法官能把它断好,有的法官却把它办砸,什么原因呢?同样是技艺高下有别。一个好的法官,就应该是名医,是好工匠,是有着高超技艺的法律专家。知识是“明志、致远”的营养源和动力。知识浩瀚无际,对待学习,来不得半点“淫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要有“只争朝夕”精神,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持之以恒,博览群书,积学储宝,才能不断地“明志”;才能与时俱进,到达“致远”的彼岸。
诫子书读后感2
廉洁之风正如一股旋风进入我们的校园,进入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田。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青年,如何保持自己的品行,在学校这个小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廉洁也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目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只是社会大家庭中的普通的一员,但我们却都拥有不平凡的使命,因为我们的脊梁支撑的'是祖国的未来。
三国时期一代名相诸葛孔明先生在自己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强调了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用通过“静”来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诫子书》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通过这句话告诉诸葛瞻努力才能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诫子书》说:“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通过这个告诉儿子,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使性情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对我我们大学生也很有教育意义,大学生大多爱好广泛,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诸葛亮28岁就当上了蜀国的军师,如若不是靠着一身凌然正气,始终保持着廉洁之心又如何为世人所称道。
而今,诸葛亮成了众人皆知的一代名相,成为历代文人与官员的楷模,不得不说,廉洁文化发挥了很大的功效。
诫子书读后感3
诸葛老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诸葛老师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爱好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老师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老师,也定能比诸葛老师儿子强。
诫子书读后感4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修身立志之道阐述地十分深切。其中有这么一句令我印象深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恬静便可以修养自身,俭朴便可以淳养品德。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
《大学》开篇就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道德经》也屡次强调“静以修身”的作用,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那么失根、躁那么失君”“清静天下正”等。《诫子书》中告诫我们的正是平心静气,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还记得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吗!他本可以入朝为官,享尽荣华富贵,可他毅然放弃仕途和官场生活,追求那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安逸;体验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享受那种“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自在……诚然,只有当一个人内心平和,安静时,才会知道自己最理想的是什么,才会沉着的应对生活中的变故,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守住了内心的宁静之后,勤俭节约,便是另一难能可贵的品质了。李商隐的《咏史》中有这么一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样的名句。毋庸置疑,勤俭之人,往往会有大的作为。朱元璋的故土凤阳,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心慌”。他给皇后过生日,只用几个简单的小菜,还告诫众官员以后摆宴只许四菜一汤,谁假设违反,严惩不贷。清宣宗道光更是出了名的节俭,他的龙袍是宫内旧料所制,破了不扔,致使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他三令五申,宫中用款,岁不逾二十万。平时国宴家宴,也只准备几个家常菜。秦爱纷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楚人一炬,奢华的阿房宫也只能是一堆焦土。
禅家说:“心静如止水,那么无烦恼与忧愁”。佛家宣扬“清心寡欲”,道家崇尚“清静无为”。哲人又说过:“节俭是人一生中食不完的的美筵”。沉下心来,守住自己的心,静待他日的破茧成蝶。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我们的人生奠定根底。我知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只是一句话,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认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化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强调“静”与“俭”,是学习,才干和志向的根底,是自我修养,自我砥砺,自我提高的关键。那什么是真正的静呢?“静”在身体外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泰然,稳重,礼节,娴静,含蓄等等。“静”在身体内部的表现,可以理解为满足,专注,快乐,充实,,乐观,向上等等,凡能够使身心到达积极和谐状态的一切,都应称之为“静”。
在“小窗幽记”中讲“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将影响身心到达“静”的最正确状态。
在众多名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耐得住寂寞。盛大网络CEO陈天桥说过:“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诫子书”给了我许多启示,大家可以看一下哦!
诫子书读后感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这封家书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家书中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亲对儿子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在这封家书中,有修身养性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修身养德的力量:“俭以养德”;有淡泊宁静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静学广才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精治性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敬业奉献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时代,凡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宁静以致远,是一种修身养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胜不骄,败不馁,何其难得?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而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岁月!
诫子书读后感6
《诫子书》乃是临终前诸葛亮写给儿子司马瞻的家书,从中读出了一个品行高洁,才华横溢的父亲对孩子的殷殷教诲和无线期望,如今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通过此书可以明白很多道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诫子书》中的名句,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通过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人不必人前显圣高人一等,平静淡泊的生活才能够培养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
总之,读完诸葛亮的《诫子书》之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认为一个人想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那就必须要学着做一个君子,而要成为一个高风亮节的君子,那就必须要学会修身养性,也必须要懂得自我激励,懂得自我充实,懂得自我警醒,懂得自我升华。
诫子书读后感7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君子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是诸葛亮一生经验的总结和对儿子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多么伟大的父爱!也是后人教育子孙的楷模篇。诫子书的主要内容是:是大丈夫要修身养性、以节俭、朴素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要淡泊名利。学习时要清静,努力而有毅力,要有远大的志向。如果怠慢就不能学以致用,急躁就不能陶冶心性。年华随时日流逝,意志也随时日消磨,就会变得如枯黄的叶子一样,被时代抛弃。最后只能悲伤地守在自己贫穷的茅庐里,后悔也来不及!
诸葛亮不仅告诫了他的儿子,同时也告诫了我们,让我明白做什么事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志向。“心中没目标,一根稻草压弯腰;心中有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但是,光说是不行的,要紧的是抓紧时间,努力去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少的时候要扎实基础,充分地汲取知识,好好学习。不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等到老的时候,才后悔,空悲切,时不再来。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无限的知识海洋中。
现在我六年级了,更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尽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流的中学。考上理想的中学就要付诸于行动。这段时间,我的收获本写的作文进步不小,这与杨老师倡导的课外阅读影响极深。我要让课外阅读积累的.素材,充实我的收获,有质有量,做好每天有价值的收获!
“夫君子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学任何东西,首先要静,这我深有体会,从小学毛笔时,就是练静心,心里急躁,是学不好的。偶尔的时候,作业多了,又想看电视,然后就马马虎虎地做,字迹也潦草了。当本子发下来,错的一塌糊涂,好惭愧!这就是首先没有静下来,长期草率、浮躁就会荒废学业。
戒子书——一篇意义深远的古诗文。它让我反省了自己,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终身受益匪浅!
诫子书读后感8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在我们华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为了纪念诸葛亮亮举行了万人诵读《诫子书》的活动;我们还看了一段视频是诵读《诫子书》表演《诫子书》歌唱《诫子书》这三种形式;还有在军校的学生们们站得整整齐齐全校诵读《诫子书》。可想而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举办的活动是多么隆重啊《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
《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我们也一起诵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细细品味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让我们感受一下诸葛亮的一生吧我们以后要做一个君子所拥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要依靠简朴的作风培养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宁静,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想要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努力学习才会有广博的才干;有志向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诫子书读后感9
《诫子书》的意思: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会用静思的方法去反省自己,使自己尽善尽美,用俭朴来规范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自己,让自己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静下心来就不能为远大理想而刻苦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见识和才干;没有坚定的意志就不能成功学业。放纵欲念和消极怠慢的做法会让人丧失奋发向上的信心,轻率和浮躁的行为会让人无法陶冶性情而失去高尚的气节和品性。青春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光阴消沉,成为对社会毫无用处的枯枝败叶。最后,只有悲伤困守自己贫穷破旧的家,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读诸葛亮的《诫子书》,体会颇多,感触甚深!余特别欣赏文中的三句话。
其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它不仅仅是一种禅意,也是一种智慧。只有心中宁静,心境才能自清;心境清了,心态自然就好。心态好的人不容易受困于俗世红尘那纷繁的表面现象所扰乱。心静则理想明,意志愈加坚定,目标自然也就不难实现。再,淡泊是为了明志,宁静则可以致远。说明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而是潜藏一种动力。即,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态度。闽南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爱拼才会赢!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普普通通仅五个字的话长期激励所有的闽南人去努力、去打拼。“爱拼才会赢”也因此成为积极向上,努力进取,敢于拼搏的一种精神!
其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既能修身又能养性;节俭廉洁既能促成人的良好习惯,又能培养人的优秀品德。让人生在俗世红尘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高尚的思想境界,保持清白与洁净,从而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高品位的人生!
其三,“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是啊!人在贫困潦倒时不去努力打拼,只会死守、悲守困境,那将是一种可怕的悲观、颓废、消极的态度,长此下去便无药可救,这种态度实在不可取。与其如此穷守,不如去努力打拼,或许还有一线希望,能逆转困境,改变“穷庐”,让“绝处”“逢生”!让自己在逆境中赢得精彩人生!
诸葛亮的《诫子书》全文虽然只六句话,总共才八十六个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虽然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虽然篇幅短小,但蕴义深远。在现实生活中,世人不可不读,不可不思,它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育不可忽视。对社会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
小时候,很是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曾经是心中的偶像。现在,通过认真解读《诫子书》,余对诸葛亮这样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对诸葛亮的心性德操亦备加推崇,并师以为范!
诫子书读后感10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晚年写的一封家书,意在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免在时光的流逝中意志消沉一事无成。
这篇《诫子书》一共才八十多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把修身养性的途径、学习与成才的关系、放纵怠惰和狭隘浮躁的危害,以及浪费时间、丧失意志的后果,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读来发人深省。这封家书是诸葛亮在其人生的最后一年(公元234年)写的.,既是对晚辈的谆谆教导,同时也是对自己一生的人生体验的高度概括。诸葛亮之所以成为历代为官的楷模、民间智慧的化身,这与他一生为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这封家书一个“静”字可谓道破了人生之真谛。当今世界,纷繁嘈杂,最难的就是这个静字。大家见面,无非一个忙字;忙忙碌碌,争名逐利,哪里能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一个“俭”字,是陶冶情操的关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我们还贫穷的时候,节俭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当我们富起来的时候,就更难保持节俭的操守了。至于懒惰、急躁、浪费时间等等毛病,更是充斥着人们的每一个角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哀歌,也总是在一代代流传着。
在一些人的办公室或书房中,常常会看到“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的匾额或条幅,借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的一种至高目标。作为座右铭,用意自然是极好的;经常看看,可以时时提醒自己,保持一种好的心态。但事实上,经过缩编后的这两句话已违背了诸葛亮的初衷和原意。一个“非”字、一个“无”字,深刻体现了诸葛亮告诫、警醒的态度。《诫子书》不是表达浓浓爱意的普通家书,而是表达了面对复杂人生必须作出的一种坚强选择。
诫子书读后感11
一说到“鞠躬尽瘁”,你一定会想到三国时期蜀国的一代名臣——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十分有才,五十四岁去世,被埋在了五丈原。在死前给自己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家书,便是《戒子书》。这封家书使我们对立志修学有了更深的体会,让我们更加体会到诸葛亮对儿子的良苦用心。
书上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要更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贪图名利,要走得更远的话必须宁静专一。这也是诸葛亮对自己孩子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让孩子一定要发奋图强,专心学习,不能浮躁。还有一句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诸葛亮劝告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珍惜时间,年龄和时光都是一样飞驰的,你的志向也和岁月一样流逝了,它们都成了枯叶落到地上,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为社会造福的,只能悲苦地守着自己的家,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们现代社会也有和诸葛亮一样的人,也是鞠躬尽瘁。周恩来,还有明朝的一代清官海瑞,这些人也都值得我们学习。
可在我们班里,有一个很聪明的女孩子,可是因为懒稳坐倒数第一的宝座,父母也不指望她了,老师也放弃了她,她也只能一直颓废下去,想努力也可能来不及了,真是可惜啊!
在我身边也有一个人十分热爱学习,他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这个人也十分珍惜时间,不浪费身边的一点一滴,他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而且他学习十分宁静专一,从来不浮躁,也很勤俭节约。更主要是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也和他一起学习,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一起和他快乐地成长,这样的人就一定能成功。
当我读了这封《诫子书》后,我也知道自己身上的缺陷和不足,我以后改正,珍惜时光,宁静修身,勤俭养德,这就是《戒子书》给我们的启发。
诫子书读后感12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就是在全世界也很有名气。我认真地读了他教育自己儿子的'《诫子书》,深受教育。
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意思是:要找自己身上的缺点,并改正,节约才有道德。诸葛亮说:“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意思是:想要学习必须安静,想要成才必须学习。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不学习就不能成才,没有志气就不能学成。这样一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随成枯落,终不济事,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等到老了就受穷受苦,对世界也没有益处。
我从《诫子书》的意义看,应当把身上的缺点找出来改掉,节约我的零花钱绝不乱花。要做到有高尚的品德,学习的时候必须静下心来,聚精会 神地学习。从今以后我要热爱学习,做个好学的好孩子。
诫子书读后感13
《诫子书》全文缺乏百字,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对我们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必备的素养。一般而言,一个肯读书、肯学习的人,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修养深厚的印象。一个不学习的人,决不可能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清醒与坚决,决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决不可能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思深虑远、处变不惊。有些人之所以不注重学习,导致信念上的动摇、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清廉是人的立身之本,高远是人的境界所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内心淡泊才能含英咀华,内心开阔才能登高望远。人如果没有一种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养,没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怀,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社会责任。清代学者胡达源说:“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急躁者,小用缺乏。”人要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大度,少一点急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杂念、多一点公心,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羁,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实实地干一番事业。俗话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水之鱼,亡于诱饵。”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人不能心态失衡,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
《诫子书》中说得好:“慆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冶性。”人不管处身于何种工作环境、何种工作岗位、何种工作条件,不管自己的年龄、资历、经验、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对自己能力方面的严格要求。既要立足当前求开展,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长远谋开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活和开展空间。
我们只有将“淡泊”、“宁静”作为座右铭,来安放自己的灵魂,静下心来,不受干扰,沉下心去,抓紧时间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自身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处于最正确状态,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才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之所在。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诫子书读后感14
从题目中可以知道是一个告诫诸葛瞻的书信,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忠军典型《诸葛亮集》。《诫子书》是其中之一。
本文大概的意思是:有才德的人行为操守,依靠屏蔽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险朴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要专新,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励志,就无法学有所就。放纵懈怠则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则不能修养性情。年龄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月色而丧失,最终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穷困潦倒之人住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贡献社会。本文的立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养的要求途径。阐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阐发“静”价值。论征:一、“静”与“学”“才”“志”关系。二、“淫慢”和“险躁”的害处。三、惜时勤学、奉献社会。谆谆告诫,修身治学。
在本文中我最喜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句,因为这一句说明了现实社会中充满了诱惑,我们却不随波逐流。迷失方向,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但是对于后人也要警示作用。
本文主要告诉我们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奉献社会。
诫子书读后感15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诫子书》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孔子的学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有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感到很快乐。有很多事情,我们经常说:“知道啦!”但是,我们也不是很理解。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逛商店买东西,爸爸看见了,说:“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你先问问别人买东西时,有没有人买我们买的东西呢?”我想了想,说:“不买,我们先回自己买的东西,等到你们回去了再问。”爸爸又问:“有没有人买我们买的东西呢?”我想起了《诫子书》的话,就想到了一句古话说得好:“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一个人的修养不是一天两天的,它是一天天累积起来的结果,这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必须要学到的。
【诫子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_读后感05-06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 读后感03-04
《家》读后感12-05
诗词的读后感01-21
散文读后感02-04
人生读后感02-04
个人读后感02-09
《在人间》读后感03-17
经营读后感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