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实用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不知怎么回事,读《呼兰河传》,就如和一个老友叙旧,畅谈,就如作者在街角那咖啡店里和你对面而坐,室内回荡着悠扬的陶笛,而她,低垂着一双沉静又有些桀骜的大眼睛,一边慢慢地搅动浓郁的咖啡,一边幽幽地诉说有关她的故事一一她美丽的家乡,她挚爱的爷爷,她温暖而难忘的童年,她质朴又愚昧的乡亲……
有时,她所诉说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的周围,那么鲜活生动,那么凄婉忧伤,却又那么打动人心。
对于这部作品,文学界把它划归小说,而我不愿意把它当做小说,更愿意把它当做一篇叙事诗来品味,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来欣赏,一串凄婉的歌谣来聆听。
《呼兰河传》是萧红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她最好的作品,一部充满了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品共分七章,以萧红的故乡生活为原型,各章故事相对独立,没有主角人物,也没有故事主轴。作品虽单独成节,却又有一根看不见的`线(我的理解是乡情)串了起来,每一段读来都那么栩栩如生,饶有趣味,又寂寞孤独。
她写家乡的云彩“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宁静的乡村,淳朴的乡邻,让人心生向往。她写儿时的调皮“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就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给捅了几个洞,若不加阻止,就必得挨着排给捅破,若有人招呼着我,我也得加速的抢着多捅几个才能停止。手指一触到窗上,那纸窗像小鼓似的,嘭嘭地就破了。破得越多,自己越得意。”多像幼时的我她写家乡的小院儿“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灵动而轻盈。
怀念即是向往。彼时,孤身在港的萧红,是多么无助恓惶,野径埋香,风月琳琅,经年如水的故事滋润着情怀,支撑着最后生命。然而,也许是命运弄人,也许是上天不忍心再让她孤单寂寞冷,缕芳魂,飘然而去,带着对故乡的不舍眷念,对命运的抗争不甘……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前段时间,我们学了《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它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了阅读《呼兰河传》整本书的任务,既是为了扩大孩子们阅读量,也是为了第二单元的习作“写读后感”做准备。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致,我也特意找来这本书和孩子们共读,并且率先写了一篇读后感,就当是下水文,与孩子们共享。
《呼兰河传》这本书是萧红客居香港时写的一本自传体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她童年时的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在这本书中,萧红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将小城的种种,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扣人心弦。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感到悲痛,也为旧社会人们的愚昧无知感到愤懑。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却很不幸地被卖到老胡家做童养媳。原本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却因为不懂得害羞、怕人,遭到了她婆婆各种残酷的教训,只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被吊在大梁上打,用烧红的铁烙脚心,众目睽睽之下用滚烫的水给她洗澡……就这样,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花,就此夭折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难道仅仅是她婆婆的残忍无情吗?害死她的是当时人们封建、迷信的思想,是人们的无知与落后。可见,萧红生活的那个年代多么的不幸,小团圆媳妇只是众多不幸的人当中的一个,呼兰河城就是旧社会的一个缩影。
与小团圆媳妇相比,萧红的童年要幸福得多,因为她出身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还有一个非常疼爱她的祖父。祖父的眼总是笑盈盈的,带着她在园子里浇水、种菜、摘黄瓜,教她读诗,给她做烧鸭,给了她无限的温暖与快乐。然而,她的童年也是寂寞的,母亲对她很凶,父亲冷漠无情,祖母对她没有感情,祖父是童年时唯一让她知道这世间还有爱的人。可当童年逝去,祖父抛下她离开人世,她的世界里只有乌云,她拼命逃出那没有阳光的家,独自漂泊于世,尝尽人间冷冷暖。尽管书中没有“伤感”这个字眼,但看似欢快的语调里却夹杂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让人不禁为她心疼。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随着沉痛,随着萧红的脚步,我看到了旧社会的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也很庆幸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进步的年代。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了解过去,珍惜当下!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最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感慨万千。
她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令她难忘的童年,呈现给我们一番灰色的生活画面,一个黑暗的封建社会。
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机械地交替着,显得萧条与凄凉。小城的人们在黑暗的笼罩下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愚昧无知的人们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的悲剧。这一切,充斥着萧红的童年。在东二街道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鸭也常常失足掉下去摔死了。人们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却没有人想到过填平,这是多么愚昧的人民。他们顺应社会,顺应天意,却没有想到过顺应人性,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悲哀。写到悲哀,不禁想到团员的媳妇,她才十二岁,是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这本应该是无忧无虑,在父母怀里撒娇,和伙伴一起到河边玩耍的年龄,而她却被卖给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刚开始她生活在孤独的环境里,却是健康活泼,可后来动不动就遭到婆婆的打骂,受尽了折磨,最后痛苦的死去。而她的死,在婆家人眼里是不值的,团员的媳妇花了那么多婆家的钱,本应尽心尽力为婆家干活,来回报婆家的恩情。可她却过早的死去了,只剩她的婆婆为自己做了一个赔本买卖而感到悲哀了。而团圆媳妇的死,只有在作者的眼里,才是值得同情的,在呼兰河其他人的眼中,只不过是场闹剧罢了。所以,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
婆家害死的,倒不如说是被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害死的。我不知道那时在呼兰河,在旧中国偌大的土地上,有多少像团圆媳妇一样受到迫害的人。但在那个年代里,她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上辈子造的孽,是别人无法挽救的。
拉磨邻居“冯歪嘴子”的命运,却与团圆媳妇形成鲜明的对比。冯歪嘴子成家后过着幸福的生活,但这却遭到邻居的冷嘲热讽。然而好景不长,冯歪嘴子媳妇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死了。于是,冯歪嘴子眼里常含着泪,但当他看到大儿子已经会拉驴饮水,小儿子能拍手笑了,他就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在各种压力下顽强拼搏着,挣扎着,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我,品味着生活中的点滴变化;祖父,早已知晓却沉默着;其他人,在讥讽并麻木地生活着,这就是呼兰河人。
书中七章的内容看似之间没有关联,其实都在诉说着萧红无忧的童年和一个灰色却生动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述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向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留意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呼兰河传》就描述着萧红的童年,她的童年,虽然艰苦。但和呼兰河一起度过的那段美妙时光,总是在她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写了这本《呼兰河传》。书中,洋溢的是她对祖父的那份爱,官僚父亲,严厉母亲,还有古怪的祖母,都不会让她的生活变得痛苦与充满伤痕,因为她有一个无比爱他的祖父。祖父的园子便是她快乐的天堂。
她与祖父之间的快乐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在呼兰河的那段生活,也使她小小的心充满了快乐。祖父教她的古诗启蒙,也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跳大神,逛庙会,看戏,小团圆媳妇之死,农村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还记得这本书结尾的那段话:“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了,当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
祖父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童年享受到的唯一温情就来源于祖父。所以祖父的去世给萧红极大的打击,她的童年便结束了。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他没有渲染萧红的伟“大”,而是承认了萧红的渺“小”。她的字里行间,正是一派稚拙可爱的孩子气。
我们固然没有萧红那样悲惨的命运,我们拥有宠爱自己的父母,我们享受着自己美好的童年。还记得她和祖父的那段笑话,她往祖父帽上插着玫瑰花,祖父毫无发觉。当他们俩往家走的时候,不知所情的祖父说了一句话:“今年雨水真大啊!玫瑰花香离了两里地都闻得到。”小萧红乐坏了,边走边笑个不停。回家后,父亲、母亲、祖母看到了祖父都笑了,祖父把帽子拿下来,这才发现玫瑰花插了一头,难怪花香这么大呢!小萧红还对祖父说:“爷爷,今年的雨水大呀……”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我们的童年中,肯定也会有一段这样的回忆,儿时的不懂事,也会给亲人带了许多笑料。不管是萧红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都存在着一段让自己的难忘的回忆,这就是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6
本书写小城里的故事,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像一盘颜料,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却又别有一番风韵。
《呼兰河传》中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这故事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没有华丽的词藻作为点缀。只有简单的文字叙述那些人儿,那些事儿。
作者用一个安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个中年人推开往事的门窗,用一个初涉人间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而又向往的童年时,平静下依旧是汹涌潮流。
呼兰河城里的人大概是这些:尖酸刻薄,小心眼儿的老厨子;忠厚爱做事,爱妻儿的冯歪嘴;率真开朗,却被活活烫死的小团圆;害怕男人的女人们…
一座小城仿佛是一个封闭的广阔的世界,刚刚提到的人物身上重叠着无数呼兰河人的影子。女人们不平等的地位,肇事者不平等的命运,生活其实并不单调,但可怕的却是重复护栏和人并没有太坏的心思,
纵使是讥笑嘲讽,也只是为了打发着简单而悠长的时光,活着是小城里的人唯一的追求。这本书像极了作者写的自传体小说,它让我看见了她快乐的童年,她的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支歌,令人向往,在她的描述中,她有写到童年仍存在寂寞。但我认为,她的快乐大于它的寂寞,我很羡慕,我的童年没有大大的后园子,没有神秘储藏室,没有整日陪伴着我的祖父园子里的小蝴蝶小蜻蜓,小蚱蜢,小黄瓜是她的玩伴,还有二伯,老厨子,东邻西舍,磨坊的磨官,他们呀,全都陪着她,这还不快乐吗?
但这些往往都不会一直存在,祖父去世了,二伯去世了,厨子去世了,小蝴蝶,小黄瓜也不知哪里去了,那时世界在作者眼里变成了灰色,虽然作者童年记忆中有着悲凉的往事,但她依然愿意去追忆童年,
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时人心愚笨,把别人寻死的事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话题,把对自家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真是令人发指,而在意识中反抗着几千年来传下来的习惯,而思考而生活的作者,所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作者的惋惜,我深感体会,而对我来说也不能永久停留在童年,时光总会走,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7
今年暑假,我爱上了读书,我最爱看的书是《小狐狸发明记》,这是一系列的动画故事书。一共有13本,我每一天都翻看书本,不时乐得呵呵笑,遨游知识的海洋,这样的暑假真写意。
《小狐狸发明记》主要讲述森林边的胡萝卜小镇上,生活着一只古灵精怪的小狐狸,他酷爱发明,乐于助人,十分自信,但常常惹出乱子。和他一齐的还有一群古灵精怪的兔子,他们身怀绝技,神通广大,却又调皮捣蛋,总是麻烦不断。这是一套好玩又好看的动画故事书。
在这套系列书里面,我最爱看的一个故事是《长老的秘密》里面讲述了小镇将要举行歌唱比赛,长老要求所有人都要参加,乐于练习,不能随意偷懒。虽然“叮咚”他嗓子很大,可是大家认为他声音很难听,所以他告诉长老,要求退出歌唱比赛,长老说:“谁也不能退出比赛,你要回家加强练习!”。叮咚在茂密的森林里面练歌,没有想到长老也在那里散步,当叮咚咿咿呀呀地开始练歌,长老听到后吓了一跳,以为有妖怪,长老从丛林房子的楼梯上绊倒了。叮咚看见长老跌倒了,立刻过去扶起长老,长老见到叮咚说:“我真的从来没有听过如此难听的'歌声。”叮咚心里想:“我的歌声真的有那么难听?”叮咚就是说:“求您了,只要不要我参加歌唱比赛,您让我做什么都愿意。”于是长老给叮咚一个机会,要他这几天去监督其他兔子是否有练习唱歌。叮咚想法设法用毛线连接两个纸杯,发明了聊天机,及时地告诉长老大家在家练习唱歌的情景。可是却遭遇其他人的不满,说他是告密者,叮咚明白了十分惭愧,于是他向大家道歉,得到了大家的原谅,之后,叮咚对长老说:“我也要参加歌唱比赛。”
这本书有生动的故事、爆笑的情节、幽默的对白,让我在笑声中领略科学发明的奥秘和创造成功的欢乐。
它更告诉我:对于表现自我本事的机会,必须要好好珍惜,如果自我的本事不足,就要勤奋练习,不能偷懒,更不要出卖自我的朋友,作为一名一年级生,我在这个故事中学会了很多。经过暑假读书活动,我更爱读书了,我要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小学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8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最近,我喜欢上了被作家茅盾这样评价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随着它,我慢慢走进了萧红小时候眼里的家乡,位于黑龙江省的一个边远小城——呼兰河。
女作家萧红就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河畔。她半生漂泊,命运多舛,年仅31岁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和《呼兰河传》等。写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说《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这本书中,萧红介绍了家乡呼兰河的景色、习俗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呼兰河的景色优美,习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都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萧红的童年生活虽苦多乐少,每天都要忍受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恶言恶色,还被外祖母用针扎过手指,却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像后花园和储藏室,都是小萧红的“天堂”。在后花园,她把玫瑰摘下来,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外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直到回到家,被家里人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储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锯,便椅子腿上锯一锯,床沿上锯一锯。吃饭时,她还用这小锯锯馒头;睡觉时,做起梦来也会喊:“我的小锯哪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小萧红的活泼、淘气和快乐,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对她的爱。在她不幸的童年中,这种温暖十分可贵。
当然,这本书也讽刺了当地人的无知、迷信和各种陋习。像老胡家的童养媳,天天被婆婆打骂,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婆婆却以为她是鬼神附身,用抽贴、跳大神一类的办法来治她,还把她按进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反而把她给“治”死了。这些描写不禁让我们对这位童养媳,以及书中其他遭受陋习迫害的人,增加了无限的同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呼兰河一带的风土人情,“看”到了可爱的小萧红,更让我了解了偏远地区人们的迷信以及各种陋习的可怕之处。我喜爱这本书——《呼兰河传》,我喜欢小萧红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人的回忆与同情,我更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去呼兰河看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有深沉悠长的,有活泼轻快的,有大发感情的。而萧红写书字字都有情,对家乡的情,对祖父的情,对园子的情。
但,我们知道,萧红这一生几乎没有快乐,一路坎坷曲折,只有童年,给了她对生命的希望。死,对于她来说不足挂齿,继母的残忍与冷漠她并没有倾诉于纸上。她没有写出自己的痛苦,而是用怜悯的眼光去看别人。整本书字字透露出中国还没有从封建社会走出来,当时的人们被一丝迷信愚昧的黑纱蒙罩着。在我看来,除了萧红、祖父和小团圆媳妇外没有一个是正常的。
小团圆媳妇这段写得尤其长。读着,心中不由升起悲悯。好好的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黑头发,大眼睛,高个子,在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大美人。而且生性活泼大方,就因这,婆婆奶奶还有其他的媳妇觉得不打不成。天天虐待,又是打又是在她脚下用烫铁烙印。可怜的小姑娘越来越憔悴。婆婆奶奶们见她这样,请来大神、二神为她跳,希望驱逐团圆媳妇身上的"妖气"。这些"大神"纯粹是为了赚钱,说用滚烫的热水烫一烫,妖魔鬼怪就会消除。可怜的姑娘,被烫得昏迷不醒,后悄然离世。婆婆哭得差点瞎了眼,不是哭她的小团圆媳妇死了,而是哭花在她身上的几百两银子!
可是再看祖父和萧红的园子,有蝴蝶,有蜻蜓,有稻子,有狗尾草,有祖父和她快乐的回忆。跟着祖父,就像去游乐园,兴高采烈,欣喜若狂。那快乐的.一幕幕仿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天真的孩子拉着祖父的手在园子中尽情玩耍,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吃黄瓜,一会儿又躺在树下睡着了……萧红身为女作者,笔致细腻,观察仔细,与众不同的是,她有亲身实际的感受。她不仅记录呼兰河,记录家乡,记录祖父,更在记录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天真的自己,一个快乐的自己,一个美好的自己。那段时间短暂,祖父立时,这些回忆使她生存的依靠。
用具写作的水平来看,似乎觉得《呼兰河传》中的很多句子可以删去,但又觉得很有必要。每篇不是很长的文章,甚至只有几句话的章节,觉得读后很是充实。再用最具写作的眼光,她的文章又是最华丽的。
读着《呼兰河传》,也和作者一样对呼兰河充满情,对祖父充满情,对一切充满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今天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看完了,因为读书没有规划,零零散散,花费了挺久时间。
呼兰河传这本书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将的是呼兰河的往日旧事。这个地方很小,小的像是我们的村庄。本书以作者小时候的回忆为线索,将整个小城的故事串联起来。讲了四五岁的孩子眼中的呼兰河是什么样的。
小城很闭塞,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往往是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这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快乐所在。这里的人像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看客。
他们所开心的是某条街道的大泥坑这些日子淹到了多少牛羊牲畜,哪家买了好吃的糖葫芦小孩子争的鸡飞狗跳,谁家的团圆媳妇生了大病请来大神反复“治疗”,这个季度的大戏又成了多少家的因缘,有二爷与厨房师傅之间的吵闹,磨坊里歪嘴死了老婆孩子怎么照料……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团圆媳妇和歪嘴的事情。
团圆媳妇从一个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大妞,变成整日噩梦连连、疾病缠身的妖怪。而这,都要归咎于常常拿她出气、施加暴力的婆婆。团圆媳妇常常喊着要回家,只是再也回不去家。生病的日子被各种偏方、鬼神方法环绕。被脱光了衣服洗滚水澡、被烙铁烧,小小年纪已承受太多的痛。周边的四邻都是看客,生怕错了这精彩的表演。最后团圆媳妇还是死了,变成在桥下常哭泣,说要回家的兔子。
歪嘴的生活有了改变是从他突然成了家,有了孩子,在四处透风寒冷的磨坊里,被主家驱逐。还好有老爷爷收留的草屋。在草屋的日子,虽然还是很冷,家徒四壁,却常常看到歪嘴围着家人的开心,觉得在这世上有了根,他应该是疼爱妻子和孩子的好丈夫和好爸爸。可妻子还是在贫困中疾病中生下第二个孩子死去了。周旁依旧是看热闹的邻居,各种闲言碎语伤害着这个选择歪嘴的老婆。而这之间的.事成为他们新的谈资。好像别人过得不好,他们就觉得这日子还挺热闹。
作者说,不知道中国其他的城市是不是这样,呼兰河是的。无疑,中国各地都聚集着这样的人,在不忙碌的地方最多。
其中作为温暖的要说作者和爷爷的日常。后花园是他们共同热爱的地方,在这里种菜除草捉蛐蛐,躺在芦苇里睡觉。爷爷是最有耐心的,每天教孙子背诗,不厌其烦的讲解。他对身边的其他人同样宽容。让人感到人性的温暖。
作者说,呼兰河的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大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只是对这里的幼年记忆,却忘不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开篇就是独特的关于冬日“寒冷”的描写。“严冬一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似乎用彻骨的寒冷,给整部书奠定了冷色基调。
小城是宁静的,城中的人们是寂寞的。东大街的泥坑里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去填;东二街上的扎彩铺好到何种地步,也不过是为死人准备的;小胡同里被无数人摸过的麻花和可口的豆腐,晚饭后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人们过寻常的日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
才看到此,就已经感受到这部书的魅力。内容不过是作者儿时的记忆,却因为如今回想起来心中已经有了看透一切的澄澈,所以纸上写的字句就带了萧索,让人读起来心也跟着沉下去。
萧红是于自己生命的晚期在异乡香港写出了这本分量十足的《呼兰河传》的。这是一部回忆性的'对家乡散文般进行描写的作品。生活长期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到最后竟然要客死他乡却无法回到家乡去看一看,如此残酷的现实,使得萧红在生命垂留之际是这么的思念家乡,因此,在病榻上,诞生了这本《呼兰河传》。
萧红对于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热爱、思念故土,却又不满于故乡的闭塞落后,故乡人的愚昧无知。这种复杂的心情很难用言语来形容,文字表现起来也相当有难度。聪明的萧红却出奇地用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管怎么说,《呼兰河传》的成功,最主要的就是萧红内心情感的真实陈述。好不做作,毫不虚假的白描,是萧红在为读者讲故事,更是萧红为自己漂泊的心灵寻找一个归宿,现实点讲:为她的心灵寻求一个安慰、一种平衡。最内心、最深情的《呼兰河传》,成为了萧红、更是中国文化的永恒的经典。
写作,永远是为自己而作,为安抚自己的灵魂、为释放自己的情感、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归宿所作。
矛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确,它诉出了作者童年的真实记忆,尽管它带着凄婉和不留痕迹的悲伤。
有人说回忆童年会令人衰老,但对于作者萧红来说,回忆童年不但使自己得到久违的快乐,也使众多的读者得到了快乐。
儿子说,这本书有点读不进去,他无法体会作者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对于小城人们的生活因陌生而无法理解。作为语文老师,我有责任在今后的指导课外阅读中,向学生逐步介绍这样的好作品,使时空的差距缩小,使心灵的共鸣增加,使孩子们远离口袋书,品读真正的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受益终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萧红,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学问的女子,也是一位作家。一生坎坷使她饱经风霜,在社会的旧风,人们的愚昧中,她写下了一部《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萧红在一个章节里这么说,她告诉我们,她童年的快乐时光多半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共同度过的。记得以前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在旧社会中,许多人都是“重男轻女”的,萧红的父母也是这样,她的祖母信一种教,自然也不喜欢萧红,所以,唯一幸运的是祖父很疼她,是她最亲的人。她写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摘花、拔草、种小白菜,又写自己把韭菜当做野草拔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的“傻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这是萧红描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一句话。这让人既是羡慕,又对这个小姑娘产生怜悯之情,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孩子,只能从她的祖父那里获得童年应有的一份快乐?
萧红总是保持着乐观,她对这旧社会里的`酸甜苦辣都存在自己的观点。呼兰河干旱时,整个河道里都是烂泥,不时会有一些牲畜陷在里面,鸡、鸭、猪还有马,如果这只牲畜还有一口气,人们就奋力把它救上来,如果沉下去溺死了,它的主人就到市场上把它给便宜卖了,这样一来,许多穷人也吃上了肉,也有人依葫芦画瓢,把家里的瘟猪拿去卖,有人怀疑,卖主就说是呼兰河上淹死的,然后这人就将信将疑地买走了,反正到最后也没有吃死一个人。
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那时候的人很迷信,谁病了就花钱请一两个“巫师”回来大唱一通,然后开几个纯属“胡闹”的药方。小团圆媳妇就是被愚昧的家人不停地扔进开水里烫晕,然后用冷水泼醒,最后用厚棉被裹出一身汗来,给折磨死的。萧红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想起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心里很是不舍。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我想,像萧红这样的童年,是正常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本书写小城里的故事,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像一盘颜料,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却又别有一番风韵。《呼兰河传》中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这故事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没有华丽的词藻作为点缀。
只有简单的文字叙述那些人儿,那些事儿。作者用一个安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当一个中年人推开往事的门窗,用一个初涉人间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而又向往的童年时,平静下依旧是汹涌潮流。
呼兰河城里的人大概是这些:尖酸刻薄,小心眼儿的老厨子;忠厚爱做事,爱妻儿的冯歪嘴;率真开朗,却被活活烫死的小团圆;害怕男人的女人们…一座小城仿佛是一个封闭的广阔的世界,刚刚提到的人物身上重叠着无数呼兰河人的影子。
女人们不平等的地位,肇事者不平等的命运,生活其实并不单调,但可怕的.却是重复护栏和人并没有太坏的心思,纵使是讥笑嘲讽,也只是为了打发着简单而悠长的时光,活着是小城里的人唯一的追求。
这本书像极了作者写的自传体小说,它让我看见了她快乐的童年,她的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支歌,令人向往,在她的描述中,她有写到童年仍存在寂寞。
但我认为,她的快乐大于它的寂寞,我很羡慕,我的童年没有大大的后园子,没有神秘储藏室,没有整日陪伴着我的祖父园子里的小蝴蝶小蜻蜓,小蚱蜢,小黄瓜是她的玩伴,还有二伯,老厨子,东邻西舍,磨坊的磨官,他们呀,全都陪着她,这还不快乐吗?
但这些往往都不会一直存在,祖父去世了,二伯去世了,厨子去世了,小蝴蝶,小黄瓜也不知哪里去了,那时世界在作者眼里变成了灰色,虽然作者童年记忆中有着悲凉的往事,但她依然愿意去追忆童年,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时人心愚笨,把别人寻死的事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话题,把对自家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真是令人发指,而在意识中反抗着几千年来传下来的习惯,而思考而生活的作者,所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作者的惋惜,我深感体会,而对我来说也不能永久停留在童年,时光总会走,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贵。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我喜欢写上世纪真实乡村生活的作家,我总认为通过他们的眼睛,我能窥探到最纯真、最自由的生活。萧红的《呼兰河传》就完美地展现了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以两个部分为主——萧红的童年与小城故事。萧红以细腻却又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真的小城市井生活,不但属实,还有着独属于百姓的生活经历与幽默,称得上是反映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
书中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描写堪称一绝。小时候作者是个调皮的孩子,热衷于看各种热闹,东跑西跑。如果不说,我绝对想不到作者是地主家庭出来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早上作者请祖父给她讲诗,祖父念了一首又一首,作者却总是听不够。这一场景可谓温暖至极,像是热牛奶与热巧克力的搭配,温暖到了人的心里。
还有作者小时候,去杂物间玩,找东西的.片段。作者像个好奇宝宝,东翻翻西翻翻,找到好玩的就据为己有。这让我想到阳光下、草地上的小女孩,穿着蓬蓬裙,手里握着心爱的玩具,一会儿跑,一会儿跳,一会儿又在草地上坐着玩玩具的场景。这生活就像一帧帧复古而华美的影像,令人艳羡,又令人神往。
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描写是美好的,但呼兰小城的生活不全是美好的。
首先可以看全书开头。作者描写了一个卖馒头的老头,在冬天上街兜售馒头。他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把馒头撒了,就有人捡起就吃,也没有给钱。老人无可奈何,只能说几句,又离开了。
然后还有对团圆媳妇的描写。那位团圆媳妇只有12岁,但因为婆家的盲目迷信与吝啬,活活葬送了年轻的生命。那团圆媳妇性格活泼阳光,不怕生,也吃苦耐劳,但只是因为她的无畏与热情,与大多数的团圆媳妇不一样,就被婆家不认可,以至于认为她是病了,请毫不讲科学的江湖道士来看病,不但赔了钱,还葬送了一条年轻的生命,这让我感受到了当时对女性生命的不看重,与人们的麻木愚昧。这样病急乱投医的举动难道不可笑吗?
我知,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造成了人们无法科学的解决问题,只能靠迷信自欺欺人。另外,萧红的语言文字也让我欣赏。她在文中运用了大量方言,极具地域风味,读起来质朴又妙趣横生。但这语言的质朴,并为影响描写的细腻。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比如雪、茅草屋等。所以,萧红才会成为女性作家中独树一帜的那一位。
读《呼兰河传》,让我感受到呼兰河城的人情,也让我感受到了萧红既细腻、又质朴,还具有野性的文字,实在是佩服啊!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1-2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4-1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22
《呼兰河传》读后感09-03
《呼兰河传》读后感08-23
呼兰河传读后感07-27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3-11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10-28
呼兰河传读后感07-28
读呼兰河传有感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