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诗经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图画、生活实际等理解诗意,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1、认识、会写生字。
2、背诵、默写《山行》。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注释、图画、生活实际等理解诗意,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赠刘景文》《山行》。读一读,看看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交流切入: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要想真正读懂古诗,首先要知道诗人当时创作的背景,我们先来学习《赠刘景文》。
(二)学习《赠刘景文》
1、。知诗人,解诗题。
(1)板题,指导书写“赠”“刘”,读准平舌音“赠”。
(2)齐读题设疑: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呢?理解“赠”,简介背景。
苏轼,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又叫苏东坡。他和刘景文是好朋友,刘景文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识字词,读通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指导读好停顿。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4)小结: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来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是写秋景的。
(荷尽菊残)
3、解诗词,知诗意。
(1)抓诗词解诗意。指名说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相机点拨穿插融合促进理解。
荷尽
①出示荷花图:看到这么美的荷花,你会想起哪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出示荷叶图:荷叶像什么?像什么样的伞?——高举的伞,这就是诗中所说的——擎雨盖。
③出示残荷图:秋天来了,看荷花变得怎样了?你又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④抓关键词指导朗读,体会秋荷开败、荷叶凋零的景象。
菊残、傲霜枝
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再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想到了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诗意,读出画面感。
橙黄橘绿
①图片切入: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颜色的。
总结理解: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橙黄橘绿。所以诗人说——(引导学生自由说诗意)。
②读诗想画面,熟读成诵。
(2)小结过渡:我们刚才通过借助注释和图片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通过反复朗读,读出了诗的味道。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是想送给好友刘景文什么呢?
4、悟诗情,明诗理。
①学生自由畅谈思考。
②总结:确实如大家所想,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王安石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励志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三)归纳学法,学习《山行》
还记得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集体梳理: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学《山行》。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2、解诗题。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教师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相机出示图片,点拨词语: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坐二月花
(2)全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一句诗就是一幅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幅什么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秋之美。
5、悟诗情,诵诗句。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杜牧一起情不自禁地诵赞,来,我们一起吟诵吧。
(四)书写指导
1、教师范写“橙、残”,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
(五)布置作业
读一读主题图书中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居洛初夏作》,试着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名句。
板书设计
4、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山行
荷尽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远)
秋之美菊残傲霜枝
橙黄橘绿枫林霜叶(近)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3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
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首、记的字形
教具
课文插图。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资料,搜集有关秋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教师可视情况有选择地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2、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
1、借助拼音读课题。注意赠、景是后鼻音。书空刘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同桌听。
4、用笔圈出生字读读。
5、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尝试理解字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画面
1、自由读诗,结合图思考: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融入感情读。
4、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小组间答疑。教师进行指导。如,理解霜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指导。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北方秋天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这就是霜。下霜时,天气已经冷了。还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观察插图,重点引导观察荷塘和菊花,使其明白擎雨盖、傲霜枝指什么。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导感情朗读,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读。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出示课件(显示五彩斑斓、富有生机的秋景),让学生议一议。
六、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首,书空笔顺。注意枝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3、让学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4、指名板书生字,师生共同评价,探索写好字的方法。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我会认:刘菊残君橙橘
我会写:首刘枝记
第二课时
学习《山行》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指名背诵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2、出示《山行》。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教师提示要利用插图。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帮助。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3、师讲解: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坐,因为的意思。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交流想像的景象。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像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感悟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想到的情景。
2、找个学习伙伴,一起练习背诵。
3、你见过满山的红叶吗?说说是什么样的。出示枫叶满山的课件。
4、讨论:你觉得红叶怎样?
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禁不起风吹雨淋就飘落了。而枫叶却是在与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成火红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多么了不起!正因为如此,杜牧才写诗赞美它。
5、最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世人传诵的名句,常被用来给风景名胜题名。湖南长沙的岳麓山有个亭子,换了好几个名字,都和这句诗有关。它开始叫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又改名爱晚亭。
6、一边观看课件,或者听古曲,一边背诵这首诗。
六、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枫、于。学生认读,说说怎样识记。如于,干钩于。
2、书空笔顺。提示:枫字左边最后一笔是点,右边的第二笔是横斜钩。
3、看范字,说怎样书写美观。
4、学生仿写。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
2、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
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会认:径斜枫于
我会写:于枫备注
作业布置:会背诵两首古诗
高中诗经两首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具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高中诗经教案】相关文章:
秋分的古诗经典10-09
闺怨古诗经典07-02
古诗经典名句10-29
高中古诗教案11-05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古诗08-23
重阳节古诗经典09-11
高中优秀语文教案06-07
高中语文教案11-10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案01-11
高中语文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