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小学三年级古诗

小学三年级古诗

时间:2025-08-13 09:45:28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古诗【必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古诗【必备】

小学三年级古诗1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 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赠刘景文/冬景》苏轼 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题西林壁》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苏轼 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杜甫 唐代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小学三年级古诗2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小学三年级古诗3

  一、说教材

  《绝句》这首诗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大自然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热爱。

  《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诗人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了对早春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三衢道中》通过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在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己愉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为此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诗。

  四、教学过程

  《绝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它们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出示课题:绝句。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崇”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一个“飞”字和一个“睡”字描绘出了两幅怎样的画面?

  3.学习诗中运用的动静结合等修辞手法。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杜甫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惠崇春江晚景》

  (一)板书课题。

  从诗题“春江晚景”入手,全班交流。(同学们你们见过江边傍晚时分的美景吗?或许我们看不到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这幅画,但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诗中想象画作里的美景。)

  (二)音视导入,学生自读。

  生自由阅读1分钟后,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

  (三)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细读诗歌,感受景色。

  1.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2.朗读诗歌,小组交流学习:

  (1)你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早春还是晚春?为什么?

  (2)“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是用什么样的画面来表现季节的变化的?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衢道中》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随着苏轼去欣赏了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接下来我们再跟着宋代诗人曾几去爬爬三衢山,看看山上的风景又如何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全班齐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什么时间游览三衢山的?他的行程是怎样的?

  2.诗人沿途都看到了哪些风景?心情如何?(一“溪”、一“山”、茂盛的树,还听到了黄鹂的叫声。)

  (三)指导朗读。

  通过全班齐诵、个人吟诵等多种方式展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

小学三年级古诗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大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许多同学都喜欢背诵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2.解题。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看图、读诗

  1.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图意吗?

  2.读诗。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一边读诗,一边看图理解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花满蹊、留连、恰恰。

  ③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交流。

  (四)理解诗意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说出诗的大概意思即可,给以适当鼓励、评价)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留恋不舍,时时戏耍飞舞,可爱的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

  (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1.带着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来朗诵这首诗。

  2.背诵这首诗。

  (六)扩展

  1.自学、讨论杜甫的另一诗《绝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交流(如果喜欢,可以抄在摘抄本上)。

  (七)总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齐背《江畔独步寻花》。

  2.分层次让单个学生背诵。

  (二)谈话导入第二首诗《菊花》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菊花元稹)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②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③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四)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菊发》并背诵

  带着对菊花赞赏的感情朗诵。

  (六)把两首诗结合起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七)总结

  (八)课堂练习

  1.理解词语。

  江畔: 蹊: 留连: 恰恰: 秋丛:

  2.理解诗句的意思: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3.默写两首古诗。

  (九)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江畔独步寻花 菊花

  杜甫 元稹

  黄四娘家/花/满蹊,秋丛绕舍/似/陶家,

  千朵万朵/压/技低。遍绕篱边/日/渐斜。

  留连戏蝶/时时/舞,不是花中/偏/爱菊,

  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花开尽/更/无花。

小学三年级古诗5

  浣溪沙·端午

  苏轼[宋代]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肯定要浴兰汤。参加者人山人

  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

  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解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

  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án):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小学三年级古诗6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4、《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6、《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7、《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9、《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0、《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1、《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2、《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3、《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14、《中秋待月》

  唐·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15、《倪庄中秋》

  金·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16、《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小学三年级中秋节的古诗2

  1《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3《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唐)权德舆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4《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5《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中秋》

  (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小学三年级中秋节的古诗3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苏轼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中秋月》

  【唐】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小学三年级中秋节的古诗4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小学三年级中秋节的.古诗5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杜甫(唐)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唐)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待月》

  陆龟蒙(唐)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霜月》

  李商隐(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小学三年级古诗7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江船”句:意谓连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红,花色,这里指花朵。湿,指花朵沾满了雨水。

  重(zhòng):形容花朵饱含水分的样子,同时也有“增多”“厚实”之意。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也用作成都的别称。

  译文:

  好雨来得像是知道适应时节,正当春日万物在萌生。

  伴着风在夜间悄悄地下着,滋润万物而轻细无声。

  田野小路上笼罩着黑云,只有江上渔船夜火独明。

  清晨遥望那湿湿的红花,繁花点缀了美丽的锦官城。

小学三年级古诗8

可惜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古诗简介:

  《可惜》为杜甫所作一诗,五言律诗体裁。诗文借咏叹时光荏苒,聊表作者临世事变迁之孤愁,山河败落之无奈。

  译文:

  春花有什么事而飞去得那么急促呢?老年人希望春天慢慢归去。

  可惜当年寻欢之所,如今都不是年轻时候的.样貌了。

  现在我只有喝酒才能宽心,只有吟诗方可遣怀。

  这种愁苦大概只有陶潜能理解我,可惜我比你生得迟了。

  注释:

  底:代词;何,什么

  老去:指老年

  春迟:春天慢慢过去

  欢娱地:寻欢作乐之所

  宽心:解除心中的焦急愁闷

  遣兴:抒发情怀,解闷散心

  陶潜:指陶渊明,东晋诗人

  后汝期:在你的时代之后

小学三年级古诗9

  冬至夜旅怀

  (宋)杨齐

  乱霜如叶扑窗寒,愁到心如欲断弦。

  凤管阳才一声起,蟾轮月已九分圆。

  拥炉酌冻酒相对,枕背残灯未眠。

  乞得晓钟西拜望,露中香为祝亲燃。

  译文:

  乱飞寒霜如落叶,扑打着寒凉的窗户;忧愁甚至到了心快要像断了弦一样。

  凤管的清扬之音刚一声起来;蟾轮似的.明月已经有九分圆了。

  拥着火炉,饮着冰冻的酒,与之久久相对;斜着枕头,背靠着残灯,一夜辗转难眠。

  向西探望,乞求得到报晓的钟声;霜露之中,燃起一炷香为亲人祝福。

  注释:

  凤管:笙箫或笙箫之乐的美称。

  蟾轮:圆月。

  枕:斜靠着枕头。通倚。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杨齐的一首冬至怀乡诗。乱飞寒霜如落叶,扑打着寒凉的窗户;忧愁到心快要像断了弦一样。这是写“旅怀之心境”。“如叶”、“如欲断弦”,诗人连用两个比喻,来描写心中思乡的愁苦。冬至,在古代有团圆之意。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可是,诗人却不能归家团圆,孤单寂寞地客居异乡,内心倍感凄凉愁苦。一个“愁”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凤管的清扬之音刚一声起来;蟾轮似的明月已经有九分圆了。这是侧面写“旅怀之清景”。这两句对仗工稳,既有听觉描写,又有视觉描写。羁旅他乡,听到凤管之音,顿起故园之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冬至这一天,天上的明月也快要满圆了,这圆月更多的则是带来对于故乡亲人的思念。

小学三年级古诗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学习本科,意在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课外古诗。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3、学生自由背诵自己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4、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挂图,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5、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杜正确这首古诗。

  6、同桌互读互查。

  7、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的指导识记。

  8、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9、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问题。

  10、小组一起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

  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那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那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而是钩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的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小学三年级古诗11

  1、题临(lín)安邸(dǐ)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xiū)?

  暖风熏(xūn)得游人醉(zuì),直把杭(hánɡ)州作汴(biàn)州。

  2、游园不值(zhí)

  [宋]叶绍(shào)翁(wēnɡ)

  应怜(lián)屐(jī)齿(chǐ)印苍(cānɡ)苔(tāi),小扣柴扉(fēi)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乡村四月

  [宋]翁(wēnɡ)卷(juàn)

  绿遍(biàn)山原白满川,子规(ɡuī)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sānɡ)又插田。

  4、墨(mò)梅

  [元]王冕(miǎn)

  我家洗砚(yàn)池边树,朵朵花开淡(dàn)墨痕(hén)。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qián)坤(kūn)。

  5、石灰吟(yín)

  [明代]于谦(qiān)

  千锤(chuí)万凿(záo)出深山,烈火焚(fén)烧若(ruò)等闲。

  粉骨碎(suì)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竹石

  [清代]郑(zhènɡ)燮(xiè)

  咬(yǎo)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pò)岩中。

  千磨(mó)万击还坚劲(jìn),任尔(ěr)东西南北风。

  7、所见

  [清代]袁(yuán)枚(méi)

  牧(mù)童骑黄牛,歌声振(zhèn)林樾(yuè)。

  意欲(yù)捕(bǔ)鸣(mínɡ)蝉(chán),忽然闭(bì)口立

  8、春居

  [清代]高鼎(dǐnɡ)

  草长莺(yīnɡ)飞二月天,拂(fú)堤(dī)杨柳醉(zuì)春烟。

  儿童散(sàn)学归来早,忙趁(chèn)东风放纸鸢(yuān)。

  9、己(jǐ)亥(hài)杂(zá)诗

  [清代]龚(ɡōnɡ)自珍

  少年哀(āi)乐过于人,歌泣(qì)无端(duān)字字真。

  既(jì)壮周旋(xuán)杂痴(chī)黠(xiá),童心来复(fù)梦中身。

小学三年级古诗12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出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解释:

  (1)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

  怕风霜。宫衣亦出名,端午被恩荣。指在端午节这天,自己最终可以做官

  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这首应当是那时候写的'。被恩荣,指

  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

  葛,指用最细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松软。香罗,罗是

  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

  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局部,湿,不是

  说潮湿的湿,而是松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适。当暑,指在天气

小学三年级古诗13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乞巧——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学三年级古诗1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学三年级古诗15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的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折桂令.元宵》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得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元宵雨》

  三五元宵节,连年气候同。

  漫天来暮雨,吼地起南风。

  灯火楼台寂,笙歌巷陌空。

  金吾徒弛禁,清坐惬深衷。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无辨古今眼,有辨古今舌。

  说得十分真,何如见得彻。

  见得彻,耿耿心灯夺夜寒。

  年年宴赏元宵节。

【小学三年级古诗】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古诗08-11

小学三年级古诗03-06

小学三年级古诗[精选]08-12

小学经典古诗06-07

小学古诗06-21

(荐)小学三年级古诗08-13

小学夏天古诗09-29

小学元宵的古诗10-17

小学古诗《雪》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