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点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点

时间:2024-05-22 07:59:00 古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点通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点通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点通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点通用1

  雪 鲁迅 散文诗

  一、字音

  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zhī) 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

  二、词义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三、课文解析

  江南的雪:一方面作者惋惜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另一方面暗示如江南的雪的美好事物经不起环境外了的打击,不能过于眷恋。

  北国的雪:用了一连串动词,展现出北国的雪的奋斗和向上,决不妥协的个性,以及铺天盖地、横扫千军的气势。

  北国的雪的环境:“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象征了当时极度黑暗和严酷的社会现实。

  向上:指人身上向上的精神

  但是: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提示全文重点,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相较于优柔的'江南的雪,作者更赞颂壮美的北国的雪。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摒弃柔弱的部分,剩下坚强的部分,凝成雨的内核。

  注解:1选自《野草》

  鲁迅诗:天地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点通用2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一、字音

  胡髭(zī) 长髯(rán) 鬈(quán)发

  黝(yǒu)黑 滞(zhì)留 愚钝(dùn)

  禁锢(gù) 轩(xuān)昂 犀(xī)利

  侏儒(rú) 酒肆(sì) 尴尬(gāngà)

  锃(zèng)亮 甲胄(zhòu) 粲(càn)然

  盎(àng)然

  二、词义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三、课文解析

  本文结构:

  一(1-5)托翁的外貌特征(比喻和夸张联用,使得画面气韵生动,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多用抑笔)

  二(6-9)托翁非同寻常的眼睛(高度赞美)

  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段落大意:

  1须发特征 2脸部轮廓结构 3面容表情 4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5拜访者对他的外貌表示失望 6犀利的目光 7富有感情 8眼睛的威力 9缺少幸福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深刻,有深刻的`洞察力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夸张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

  眼皮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的追寻其猎物来:表现托尔斯泰用眼睛观察社会、人生、时代,并揭示其本质。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们的主人事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指戳要害,真好刺中了他的心窝: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勇于自我解剖,自我批判。

  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因为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黑暗、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尽自己的毕生努力去改变,但事与愿违,医生处于痛苦之中。

  介绍眼睛: 精细深刻 进步思想

  广阔高远 腐朽思想

  比喻:眼睛(本体) 喻体:珠宝、探照灯、猎鹰、晶体、匕首、猎人

  目光(本体) 喻体:刚刀、手术刀、X射线、枪弹、金刚刀、黑豹、磁铁

  注解:

  1节选自《三作家》 2髭(zī)

  3髯(rǎn) 4鬈(quán)

  5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6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7器宇:气概,风度

  8禁锢(gù):束缚,限制

  9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10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11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12颔(hàn)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13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14锃(zèng)

  15广袤(mào)无垠:广阔无边。 绺(liǔ)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点通用3

  白杨礼赞

  一、重点字词 。

  蜿蜒(wān yán) 黄绿错综(zōng) 毡子(zhān) 锤炼(chuí) 主宰(zǎi)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倦怠(dài) 倔强(ju jiàng) 婆娑(p suō)潜滋暗长(qián) 恹恹欲睡(yān)

  旁逸斜出(yì) 不折不挠(náo) 虬枝(qiú) 晕圈(yùn) 挺拔(bá) 秀颀(qí) 鄙视(bǐ)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 》、《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三、课文内容

  1. 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2. 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 “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4. 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斗争精神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5.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点】相关文章:

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文03-23

高考语文古诗文03-06

语文古诗文复习指导02-07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03-21

高中语文新课标古诗文03-21

高中必背语文古诗文03-21

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03-28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经典)03-10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