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古诗

时间:2024-06-28 15:23:43 古诗词 我要投稿

杜甫的古诗15篇(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的古诗15篇(荐)

杜甫的古诗1

  1、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

  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7、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1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杜甫的古诗2

  原文:

  望岳三首·其二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译文: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注释:

  崚嶒:高耸突兀。

  九节杖:《刘根外传》:“汉武登少室,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曰:‘此食日精者。’”《真诰》:“杨羲梦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

  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

  车箱入谷:《太平寰宇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

  箭栝:箭的末端。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赏析:

  作品赏析

  此往华州时中途所历者。岳,西岳华山也。《唐书》:华州华阴县有华山。西岳峻.竦处尊①,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②,拄到玉女洗头盆③。车箱入谷无归路④,箭栝通天有一门⑤。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⑥。(【黄注】上四写望一意,五六承上起下,末欲遂其登岳之兴也。又曰:五六乃形容语。路径险仄,车不能回,狭而且长,有似箭筈。不必泥于地名。【綖注】高山多仙迹,故欲寻问真源,与三四相应。)①是山四方高五千仞,傍连少华山。何逊诗:“悬崖抱奇崛,绝壁驾峻.。”②《刘根外传》:汉武登少室,见一女子以九节杖仰指日,闭左目,东方朔曰:“此食日精者。”《真诰》:杨羲梦蓬莱仙翁,拄赤九节杖而视白龙。③《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④《寰字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⑤【朱注】旧注引箭筈峰。姚宽云:箭筈岭自在岐山。按地志诸书,并不云华山有箭栝。《韩非子》:秦昭王令工施钩梯而上华山,以松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曰:王与天神博于此。《水经注》:自下庙历列柏南行十一里,东回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从北南入谷七里,又届一祠。出一里至天井,井才容人行,迂回顿曲而上,可高六丈余。山上有微涓细水,流入井中。上者皆所由涉,更无别路。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窗矣。此与通天一门语甚合。所云列柏,岂即箭柏耶?《初学记》事类亦以莲峰对柏箭,则箭括乃柏字之讹。李攀龙《华山记》:“自昭王施钩梯处,西南上三里许,得一峡如栝,曰天门。”岂后人因杜诗附会乎。《仇池记》:石角外向如雉蝶,唯一门可通。⑥陈子昂诗:“高寻白云逸。”《洞天记》:华山,名太极总仙之天,即少吴为白帝,治西岳。梁刘孝仪诗:“降道访真源。”黄生曰:“玉女洗头盆”五字本俗,先用仙人九节杖引起,能化俗为妍,而句法更觉森挺,真有掷米丹砂之巧。-----------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甫的古诗3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

  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热情的语言,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知作者的同时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把学生引入诗情画意之中。迷人的自然景观伴着轻快流畅的朗读,学生埋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被拨动,诗兴喷涌而出,大家跃跃欲试,争先说出与画面相关的诗句,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以读为本,感知诗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学生要想真正明白一首诗的意思是离不开读的'。尤其是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更应该以读、背古诗为教学重点。然而,反复的朗读是枯燥的,根本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多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来帮助学生读通古诗,读懂诗意。

  如:初读古诗时,我要求学生划出生字,注意读准音,读通顺诗句。自读后,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读古诗,标划停顿,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再辅以男女生读,比赛读,带上表情读,在反复地读中学生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二、放飞想象,走进诗境。

  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诗教学,贵在诱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并让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感悟诗的意境:“同学们,优秀的诗歌常常‘诗中有画',你们想欣赏诗中蕴含的画面吗?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现在你们就来到了成都郊外的杜甫草堂… … "引导学生边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并把自己想象到的用画画、写话或诵读等方式变现出来。使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有初步的感受和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作画配诗,以“画”为媒介,为学生“走”向古诗搭一座美丽的引桥。“画”仅仅是手段,目的是把学生领到诗人面前,完成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白描画面后,让学生图诗对照,对画进行点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诗画(话)结合,感悟诗情。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或进行过于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望诗生畏” 。在教学中,我采用诗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春天的图景中轻松走进古诗学习的环境,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美,试着用自己的话把画面的美完整地说出来。在引导学生描述的时候,我又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从要求说完整句开始,到连贯描述局部画面,再到最后的依据提供的句式描述整首诗的意境。这种看图说话的方式,降低了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难度,给了学生更大的说话空间,训练了学生自由表达的能力。学生表现活跃,学习成就感强烈,对他们今后继续学习古诗,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四、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五、适时拓展,丰富阅读

  本课教学文本中只有一首绝句,但在讲课时,我却让学生接触了杜甫所写的六首绝句中的五首,并且还出示了一些有关颜色描写的诗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积累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总之,一切成功都属于有准备的人。只要用心去研究,去思考,成功永远伴随在身边。

杜甫的古诗4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登岳阳楼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江南逢李龟年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蜀相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江南逢李龟年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的古诗5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⑴五言律诗。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这首诗是杜甫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前四句写目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想亲人愁苦,充溢离情。

  ⑵品读赏析

  首联: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颔联: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诗人将丰富的意思寓于一个“深”字中。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⑶诗的这前四句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浑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书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

  ⑷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家人,盼望官军,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是杜甫擅长的表现方法。

  ⑸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⑹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古诗6

  《望牛头寺》

  唐代:杜甫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望牛头寺》译文

  牛头山上见到鹤林禅师,禅机如同山路蜿蜒幽深。

  春色浮满山中,山高寺远,连银河似乎都宿在大殿影中。

  传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众生长处黑夜,故施慈悲,于世间遍布远比黄金更贵的佛法。

  我年纪已老,别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该收收心,静心下来好好修心养性了。

  《望牛头寺》注释

  牛头:牛头寺。鹤林:鹤林禅师,一说为附近的鹤林寺。

  迳(jìng):同“径”,山路。

  天河:银河。

  传灯:佛法像灯一样,能够照破世间冥暗,所以佛门把传法称为“传灯。”

  不住心:犹无住心,即空灵禅心。

  《望牛头寺》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杜甫游梓州郪县西南牛头寺时所作,时年五十二岁。这一年间,杜甫因陪一些官员游赏蜀国山水,曾到阆州(四川阆中),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

  《望牛头寺》赏析

  该诗是杜甫往牛头山拜访鹤林禅师后,下山回望的记述。

  “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诗人拜见禅师后,感觉到禅机深奥高妙,犹如上山来的山经,盘旋曲折,穿云绕雾,难见真面目。描写牛头寺的景色,表示诗人对禅居生活及心境的向往。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待诗人更上一层楼,顿觉所要寻者,原来睹面就是。浮动在远山上的春景、晚上的.银河,无一不是。在这里,衲子们不舍夜昼,布道传灯,向往那黄金敷地的琉璃世界。至此,诗人法喜充满,禅悦遍布。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诗人接着感叹传播佛法并不容易,但禅师仍然慈悲传法。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理解到此,诗人对佛法与鹤林禅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但也不执着于此,所以说“回看不住心”。是啊,如此清修净境,诗人很向往之。诗人年纪也大了,不适合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该收收心,静心下来好好修心养性了。其实,收住自己的妄心而安住清凉界也会更加自在。

  杜甫写有禅诗数十首,中多论禅礼佛之句。从此可看出杜甫于佛法确有所得,领会《金刚经》“应无所往,而生其心”的义理。从他的一生虽困苦不堪,但始终“哀而不伤”的中庸境界来看,诗人的确是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心系禅悦的心迹。

  《望牛头寺》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的古诗7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试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01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 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鉴赏】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

  (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杜甫的古诗8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介胄:即甲胄,铠甲和头盔。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土门、杏园:均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岂择衰老端:哪管什么老年人还是青年人的心愿?端。端绪、思绪。

  迟回:徘徊。

  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蓬室:茅舍。

  赏析:

  一对老夫妇把子孙全部献给了朝廷,到头来非但得不到官府关心,反而还要把老翁拉去当兵,老翁在与老伴生离死别之际,却又为老伴解宽心。这表面上的年历作宽慰,更是深一层的五脏俱裂,让人魄动心惊。

杜甫的古诗9

  遣兴五首·其一

  唐.杜甫

  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

  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

  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

  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

  注释

  惨澹:暗淡无光。

  萧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萋:草茂盛的样子。

  絺绤:葛布衣服。

  译文

  朔风劲吹,孤雁南飞,多么淡薄;天色惨淡,飞沙走石,一片昏暗。

  长长的树林,何其冷落凄清,远远的秋草,何其萋萋深碧。

  长安城北的富人,住在大厦,夜夜笙歌,灯红酒绿,酒气熏天。

  达官贵人们,你们可知道住在城南的贫民,深秋九月了,还穿着夏天的衣服。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的.《遣兴五首·其一》。诗中描绘了北方的秋天景色,以及北方人民的生活情景。

  首先,诗中提到了朔风飘胡雁,这是指北方的寒冷气候,胡雁是迁徙的候鸟,它们在寒冷的北方天空中飞翔,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接着,诗中描述了长林的萧萧之声,秋草的碧绿,展现了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和生机。

  诗的下半部分则描绘了北方城市的繁华景象。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这里描绘了北方城市的繁荣景象,高楼林立,夜晚笛声悠扬。然而,诗人也提出了一个反问,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南方人民的思念之情,他们是否也能体会北方的寒冷和繁华?

  整首诗通过描绘北方秋天的景色和北方城市的繁华,展现了诗人对北方的思念和对南方人民的疑问。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比和反问,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杜甫的古诗10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一、注释:

  曾:通“层”。

  二、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杜甫的古诗11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古诗12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古诗13

  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八月二日为明皇千秋节)》

  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先朝常宴会,壮观已尘埃。

  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劫灰。湘川新涕泪,秦树远楼台。

  宝镜群臣得,金吾万国回。衢尊不重饮,白首独馀哀。

  御气云楼敞,含风彩仗高。仙人张内乐,王母献宫桃。

  罗袜红蕖艳,金羁白雪毛。舞阶衔寿酒,走索背秋毫。

  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桂江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杜甫:《雨二首》

  青山澹无姿,白露谁能数。片片水上云,萧萧沙中雨。

  殊俗状巢居,曾台俯风渚。佳客适万里,沈思情延伫。

  挂帆远色外,惊浪满吴楚。久阴蛟螭出,寇盗复几许。

  空山中宵阴,微冷先枕席。回风起清曙,万象萋已碧。

  落落出岫云,浑浑倚天石。日假何道行,雨含长江白。

  连樯荆州船,有士荷矛戟。南防草镇惨,沾湿赴远役。

  群盗下辟山,总戎备强敌。水深云光廓,鸣橹各有适。

  渔艇息悠悠,夷歌负樵客。留滞一老翁,书时记朝夕。

  杜甫:《散愁二首》

  久客宜旋旆,兴王未息戈。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

  百万传深入,寰区望匪它。司徒下燕赵,收取旧山河。

  闻道并州镇,尚书训士齐。几时通蓟北,当日报关西。

  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啼。老魂招不得,归路恐长迷。

  杜甫:《归雁二首》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杜甫:《写怀二首》

  劳生共乾坤,何处异风俗。冉冉自趋竞,行行见羁束。

  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万古一骸骨,邻家递歌哭。

  鄙夫到巫峡,三岁如转烛。全命甘留滞,忘情任荣辱。

  朝班及暮齿,日给还脱粟。编蓬石城东,采药山北谷。

  用心霜雪间,不必条蔓绿。非关故安排,曾是顺幽独。

  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曲直我不知,负暄候樵牧。

  夜深坐南轩,明月照我膝。惊风翻河汉,梁栋已出日。

  群生各一宿,飞动自俦匹。吾亦驱其儿,营营为私实。

  天寒行旅稀,岁暮日月疾。荣名忽中人,世乱如虮虱。

  古者三皇前,满腹志愿毕。胡为有结绳,陷此胶与漆。

  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君看灯烛张,转使飞蛾密。

  放神八极外,俯仰俱萧瑟。终契如往还,得匪合仙术。

  杜甫:《后苦寒行二首》

  南纪巫庐瘴不绝,太古以来无尺雪。蛮夷长老怨苦寒,昆仑天关冻应折。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安得春泥补地裂。

  晚来江门失大木,猛风中夜吹白屋。天兵斩断青海戎,杀气南行动地轴,不尔苦寒何太酷。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轩人得知。

杜甫的古诗14

  [唐]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此至德二载,寒食时,公在长安作也。《杜臆》:诗题不云寒食对月,而云一百五日,盖公以去年冬至,弃妻出门,今计其日,见离家已久也。《荆楚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注: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

  无家对寒食①,有泪如金波②。斫却月中桂③,清光应更多④。仳离放红蕊⑤,想像颦青蛾⑥。牛女漫愁思⑦,秋期犹渡河⑧。

  此章对月思家而作。【黄生注】前半,写思家之意,然无家二字,已暗埋五六。后半,写家人之情,然牛女二字,又彼此双绾。此诗,人惊其出语之奇,不知其布局之整。又曰:仳离照无家,放蕊照寒食,颦蛾照有泪,牛女又照青蛾,即月下所见者。斫桂光多,欲借此以豁愁怀。牛女渡河,豫言聚首有期。是年克复西京,果在深秋之候。)

  ①《诗》:“乐子之无家。”《丹铅录》:季春火将王,又已属火,故禁火而使寒食,俗传为子推而然,非也。又见《周礼·司烜氏》。②月映波中,如金光闪烁,故云金波。此借波字说泪。汉《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③申涵光曰:“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似俗传汪神童诗。虞喜《安无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西阳杂俎》: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何氏语林》:徐稚年七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使月中无物,当极明耶?”④梁简文帝诗:“明月吐清光。”⑤《诗》:“有女仳离,啜其泣矣。”仳离,别离也。仳离二字略读,言当此仳离而红蕊自放也。对蕊颦眉,犹云“感时花溅泪”。朱注却以蕊指月桂,蛾指嫦娥,不切。陆机诗:“软颜收红蕊。”⑥《楚辞》:“思故旧以想像。”颦,蹙眉也。公诗“烛灭眉颦”可证。张伯英《与朱宽书》:“西施心疼,捧心颦眉。”《诗》:“臻首蛾眉。”注:“蚕蛾之眉,细而长曲。”宋南平王诗:“佳人举袖耀青蛾。”⑦《世说》:牛、女二星,隔河而居,每七夕则渡河而会。《齐谐记》:桂阳城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弟问:“何事渡河?”曰:“织女暂诣牵牛。”秦嘉诗:“愁思难为数。”⑧《诗》:“秋以为期。”《梦溪笔谈》:此诗次联,不拘对偶,疑非律体。然起二句,明系对举,谓之偷春格,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

  罗大经曰:太白诗:“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子美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二公所以为诗人冠冕者,胸襟阔大故也,此皆自然流出,不假安排。

  杨诚斋云:东坡诗:“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亦此类也。此诗一二对起,三四散承,用偷春格也,初唐人常有之。卢照邻《关山月》诗:“塞垣通碣石,卤障逐祁连。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影移金轴北,光断玉门前。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宋之问《晚泊湘江》诗:“五岭栖迟地,三湘憔悴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路逐鵩南转,心依雁北还。惟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宋诗上四言景,下四言情,兼参双扇格矣。杜诗又云:“入河蟾不没,捣药免长生。”月桂、蟾兔,前注各有征引。《随笔》云:《西阳杂俎·天咫篇》载月星神异数事,其命名之义,取《国语》楚灵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则”之说。其记月中蟾桂,引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坡公《鉴空阁》诗:“月明本自明,无心孰为境。桂空如水鉴,写此山河影。我观大瀛海,巨浸与天永。九州居其间,无异蛇盘镜。空水两无质,相照但耿耿。妄云桂兔蟆,俗说皆可屏。”正用此说。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古诗15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词语解释】

  乃:就。

  发生:促使植物生长。

  潜:悄悄地。

  润物:使万物受到水分的滋养。

  野径:乡间小路。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所诵的佳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

  刮风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知时节”而来。接着点出是春雨,正因为是“当春”之雨,才显出雨之来得可喜可贵。于是“好雨”二字脱口而出,极其感奋自然,诗人当时喜兴的情态仿佛就在眼前。

  这里诗人对喜雨的赞美,既没有抽象的议论,也没有采用什么比喻,而是真挚感情的自然爆发。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是神来之笔,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雨的神态。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绵绵细雨伴着和煦的春风飘洒大地,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泥土、禾苗、花木。“潜”、“细”二字,十分精确、形象,传出了春雨悄悄而来、轻轻而动的神态。将一个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绘到入化之境。无怪乎清人沈德潜称道这两句诗“传出春雨之神”。

  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在屋内听春雨飘洒声之所感,那么“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则是诗人推门远望雨夜景色之再现。雨声沙沙,喜而思见。推门向外一望:细雨绵绵,乌云笼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出路,只有远处闪耀着一点红光,是江上渔船的灯火。这迷人的春郊夜雨之景,使人在广漠的幽暗中感受着一种甜美的静寂。这里作者细致地写出雨夜之景,正是以这种气象寓托对喜雨的兴致心情。

  夜色越阴暗,才越能觉出绵绵细雨不断之势,盼喜雨的.心情就更加称意。诗人在这幅春郊夜雨的画面上,于一大片的黑色之中,点上一点“渔火”的光亮,使得“黑”“明”映衬,醒目鲜明,从而更增强画面的诗意。

  最后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想象中的景象,也是诗人喜兴心情的进一步表达。诗人推想这雨今夜一半时是不会停的,经过一夜的滋润,到明天拂晓时,雨过天晴,锦官城满城含着雨水的百花,会更加鲜艳夺目,一片生机。从这层春意盎然的想象中,足见诗人对好雨的喜悦难尽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意味。“红”、“湿”、“重”三字,极其形象、准确地表达了雨后花朵的特征。故而明人谭元春说:“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见《唐诗归》)。

  这首诗全篇按时间的顺序,依照景物的变化,顺应着主观的感受,点染出“春夜喜雨”的景色与气氛。

  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而“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

【杜甫的古诗】相关文章:

杜甫的古诗01-26

杜甫的经典古诗05-19

杜甫的古诗(集合)06-08

古诗春望杜甫11-22

杜甫《春夜喜雨》古诗01-20

杜甫的经典古诗必备(15篇)05-20

杜甫的经典古诗合集(15篇)05-20

《春望》杜甫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05-04

杜甫《又送》古诗原文意思赏析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