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绝句古诗鉴赏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绝句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绝句古诗鉴赏1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及注释】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1、迟日:指春天。
2、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3、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赏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绝句古诗鉴赏2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夏日绝句》: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绝句古诗鉴赏3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意思: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夏日绝句的赏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
夏日绝句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夏日绝句》,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绝句古诗鉴赏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出自杜甫《绝句》四首之三,描写大地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生动活泼,动感十足。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回大地,柳枝吐绿,两个黄鹂在柳枝上欢快地鸣啭;晴空如洗,一碧万顷,一行白鹭凌空向蓝天深处飞去。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曾一度离开成都到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避乱。次年(公元763年)严武重回成都任职,写信邀请杜甫,于是杜甫又回到成都的草堂居住。面对明媚的.春光,诗人心情十分舒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诗人在明丽开阔的背景之中,工笔刻画了鸟类怡然自得的欢快之态,既展示了春天景物的美好,也传达出了诗人安居草堂后的喜悦心情。同时,这两句诗十分讲究对仗,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都非常工稳巧妙。而且色彩明亮,对比鲜明:如“黄”对“翠”,“白”对“青”,不仅颜色鲜艳,属对精工,而且像绘画一样,色调协调和谐,勾画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美妙动人的境界。
宋代魏庆之在《诗人玉屑》里对这两句诗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杜少陵(杜甫)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诗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极尽写物之工。”
绝句古诗鉴赏5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绝句古诗鉴赏6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两句出自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五首,意思是:既不鄙薄今人,亦爱慕古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创作时应该讲求“清词丽句”,不论古人、今人,只要能写出清词丽句的诗歌来,都应该有所撷取,引为同调。
这首诗表明:在对待前辈诗人和“今人”的艺术长处上,杜甫主张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既力崇古调,亦兼取新声,古体诗与今体诗并行不悖。
杜甫论诗,主张“转益多师”,广泛地学习前人和今人的长处,反对贵古贱今;对齐、梁诗人与初唐“四杰”的`清词丽句,亦认为宜有所取,不能因为六朝以来诗风浮艳淫摩而将之一概否定。
对“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诠释,历代诗家有两种理解:
一是“不薄今人”连读爱古人”三字连读,即不鄙薄今人,亦爱慕古人。
二是“不薄”二字另读,“今人爱古人”连读,即对今人爱慕古人的清词丽句,不能妄加鄙薄。两种理解都解释得通。
绝句古诗鉴赏7
绝句三首
[唐] 杜甫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单氏编在永泰元年成都诗内。鲍氏曰:谢克庄任伯云,此诗得于慎文肃家故书中,犹是吴越钱氏时人所传,格律高妙,其为少陵无疑。《诗说隽永》谓晁氏得吴越人写本壮诗,如“日出东篱水”六首,乃九章。其一云“漫道春来好”云云。今按:前六首当另为一处,不必并合。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①。
(首章,欲往荆楚而作。)
①《杜臆》:九江在洞庭。详见九江落日注。
其二
水槛温江口①,茅堂石笋西②。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
(次章,见成都形胜,而仍事游览也。)
①地志:温江,在成都西五十里。②石笋街,在成都西门外。
其三
谩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末章,见春江风急,叹不得远行也。《杜臆》:三首一气转下。)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绝句古诗鉴赏8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其二》译文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
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戏为六绝句·其二》注释
戏为:戏作。其实杜甫写这六首诗态度是很严肃的,议论也是可取的。六绝句:六首绝句。
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 “初唐四杰”。
体:这里指诗文的风格而言。当时体:那个时代的风格体裁。
哂:讥笑。
尔曹:彼辈,指那些轻薄之徒。
《戏为六绝句·其二》分析
《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杀的。
绝句古诗鉴赏9
《绝句》翻译
作者:杜甫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名师翻译:
一个如以往一样平常的早晨,诗人披衣而起,不经意地推开了临水而居的窗:
一对黄莺儿——也许一生都栖息在窗外柳树上的黄莺儿,又开始了幸福的吟唱。小巧而漂亮的身影在翠绿中时隐时现,歌唱生活,歌唱爱情,歌唱春天里每一束暖暖的阳光和柔柔拂动的轻风。
抬头望去,天还是那么的蓝,一尘不染地透着,就像一湖静静的水泊在空中。一行白鹭不知从哪个方向闯进了视线,而后又淡淡地消失在远方。
远处,高山在晨光中露出了清新的面庞。峰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目睹了多少世间的沧桑,又将记住未来多少有风有雨的日子?细细想一想,人的一生真如一朵雪花,一眨眼就没了。
冰消水满。许多江浙的'船夫,开始驶船逆江而上,在妻儿老少的期盼中寻找一年的希望。门前,来来往往的船只又挤满了曾经清冷的码头。
又一个春天来了。诗人感到了一丝温暖和安慰。
绝句古诗鉴赏10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译文
飘落在路上的杨花像铺了一层白毡,点贴于溪面的荷叶像堆叠着的青钱。
竹林笋根间的幼雉难以发现,溪边沙滩上的凫雏傍母而眠。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注释
糁(sǎn)径:散乱地落满细碎杨花的小路。糁,原意为饭粒,这里引申为散落、散布。
青钱:古代的一种青铜钱,这里比喻出生的荷叶点缀在小溪上,像重叠的青钱。
雉子:小野鸡;一作“稚子”,指嫩笋芽。
凫雏:小野鸭。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赏析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绝句古诗鉴赏11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译文
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注释
漫兴:随兴所至,信笔写来。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赏析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绝句古诗鉴赏12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翻译: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诗意: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讲诉为人要有气节,前两句虽说字面为生死两种境地的描写,实则说无论何时都应有骨气与担当。而后两句引经据典,从楚汉之争,项羽落败却至死不屈,虽仍有一线生机却依然就义自刎乌江,皆因无颜面对江东的父老与战死的将士。笔者的言词流露出敬佩之情。
赏析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绝句古诗鉴赏13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注释
(1)马嵬:马嵬驿,亦叫马嵬坡,在长安西面百余里处,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杨贵妃死于此。杨贵妃,小名玉环,幼时养于叔父家。735年(开元二十三年)册封为寿王(唐玄宗之子李瑁)妃,后被唐玄宗度为女道士,住太真宫,道号太真。745年(天宝四年)册封为玄宗贵妃,极受宠幸。杨家一门因此显贵,其宗兄杨国忠为右丞相,三个姐姐封韩、虢、秦三国夫人,权势炙手可热。756年(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兵攻破潼关,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到马嵬驿,六军驻马不进,杨贵妃被迫缢死,卒年三十八岁。
(2)“寂寞”句:脸上毫无生气,脂粉被亮光光的汗水所沾污。写杨贵妃缢死时的面相。渍,液体黏在东西上。《红楼梦》程高本作“积”,误。以庚辰本为准。
(3)付东洋:付之东流,成空。
(4)“只因”二句:传说中杨贵妃的“风流”事很多,是泛说。记其遗迹留香事的,如《新唐书?后妃传》说玄宗从四川归来,过马嵬,派人备棺改葬,掘土,得到杨贵妃的香囊。刘禹锡《马嵬行》则说:“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传看千万眼,缕缉香不歇。”此外,《杨太真外传》中还有杨贵妃领巾因风吹拂到贺怀智头帻上而引得一身瑞龙脑香气的事。衣衾,《红楼梦》戚序本、程高本作“衣裳”,以庚辰本为准。
赏析
《怀古绝句》是《红楼梦》中薛宝琴所作,共有十首,《怀古绝句?马嵬怀古》就是其中之一。薛宝琴常夸自己从小跟随父亲行商,足迹广,见闻多,这是可信的,但十首中所写的地方却并不都是她所亲历过的。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不过,她写诗时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这首《怀古绝句?马嵬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秦可卿的。诗的前两句写她“淫丧天香楼”,悬梁自尽。“渍汗光”三字描写她自缢时的遗容,想象逼真。书中曾说她“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所以用“温柔”二字。后两句说的就是贾宝玉在她房中“神游太虚境”事。所以《红楼梦》庚辰本中“衣衾”二字是对的,不应改作“衣裳”。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绝句古诗鉴赏14
(20xx·陕西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⑴.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 作用。
⑵.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答案】
⑴.反衬或衬托
⑵(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解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 今河南省唐河县)奉召返京途中。诗题下原注:“得复言、乐天书。”诗中抒发的便是归途收到友人书信的兴奋欣悦之情。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临水读,见桃花,是诗人这次春江舟行中实有之事,并非故意造境设色。然而,诗人摄取这两个特写镜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特定场合下的特有心情。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成功地显示了这首绝句所特有的一种清丽之美。
绝句古诗鉴赏15
杜牧 〔唐代〕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注释:
⑴华清宫:《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⑵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⑶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次第:依次。
⑷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妃子:指杨贵妃。《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按:此诗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⑸知是:一作“知道”。
⑹新丰:唐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⑺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
⑻霓(ní)裳(cháng):指《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宫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十二遍亲自改编而成的。千峰:指骊山的众多山峰。
⑼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乐而误国,导致安史之乱。
⑽万国:指全国。
⑾倚天:形容骊山宫殿的雄伟壮观。
⑿“云中”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杜牧拼音解读:
guò huá qīng gōng jué jù sān shǒu
dù mù 〔táng dài 〕
zhǎng ān huí wàng xiù chéng duī ,shān dǐng qiān mén cì dì kāi 。
yī qí hóng chén fēi zǐ xiào ,wú rén zhī shì lì zhī lái 。
xīn fēng lǜ shù qǐ huáng āi ,shù qí yú yáng tàn shǐ huí 。
ní shang yī qǔ qiān fēng shàng ,wǔ pò zhōng yuán shǐ xià lái 。
wàn guó shēng gē zuì tài píng ,yǐ tiān lóu diàn yuè fèn míng 。
yún zhōng luàn pāi lù shān wǔ ,fēng guò zhòng luán xià xiào shēng 。
相关翻译
其一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其二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其三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引发了杨贵妃的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山峰。
相关赏析
这三首咏史绝句,合起来是一组诗。开元、天宝年间,李唐王朝经历了一个“仿佛从天上掉到地下”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转折点便是安史之乱。杜牧的这三首绝句,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他对这个转折点的慨叹和极其深刻的见解。
要用十二句诗,抒写这么重大而复杂的题材,这当然是对诗人才力的一个考验。但是,困难还不止于此,安史之乱,从唐王朝方面来讲,第一个应负责任的当然是那位“半明半昏”,也可以说是前明后昏的唐玄宗李隆基。诗人对此当然也是明确的`,这组诗也可以说正是为此而发的。不过作为晚唐的一位封建知识分子又不可能超越时代和阶级所允许的界限,去直批本朝的天子,虽然如此,但又要人能悟出问题之所在,这恐怕是创作上的又一个难题。
华清宫,在骊山上,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寻欢作乐的地方。所以诗题点明华清宫就不仅为全诗选择了一个恰当的背景,而且也会立即引起读者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联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杜牧写骊山,就不是站在骊山上。而是由远而近地写,体现了诗题中的“过”字。先是“长安回望”,从遥远的地方看上去,那骊山美得犹如团团锦绣;再走到近处,便可见到层层叠叠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句中的“开”字很有讲究“开”就意味着有人,有活动,“千门”,大开,何等气派,若是千门紧闭,那就显出一片寂寞冷落的气氛。锦绣骊山万木葱茏,殿阁楼台千门洞开,李(隆基)杨(贵妃)就是在这么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中,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诗的一二句虽然是对环境气氛的描写但对人物活动也起了渲染烘托的作用。下面诗人就撷取其荒淫享乐的一例,以见其余。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其欢心,奸臣为了迎合旨意,从蜀地“十里一置,五里一堠”,飞马送上“风枝露叶如新采”的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写的就是这件事。而这一笑,就不知多少人“奔腾死亡,罹猛兽青虫之害”,诚所谓“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苏轼《荔枝叹》)。可见“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委婉而又蕴意极深的。“无人知”是说这种特殊的罕见的享乐,对广大人民来讲是无法想象的,不可思议的。但是,反过来如果知道了,那将会怎样呢?“笑"吗?还是恨?
视野广阔,焦点明确,笔墨飞动,委婉深远,是这三首绝句的共同特色。我们就拿这第一首来看,这里有京城长安,有秀丽的骊山,有堂皇的建筑,有尘土飞扬的驿道,有奔驰的骏马,有鲜美的荔枝,不过,诗人要突出的还是那个骄纵一世的杨贵妃。这个形象一出现,便会引导人去思索:是谁使她过着如此荒淫享乐的生话?这样的昏君能治理国家吗?这样的国家能长治久安吗?诗人就是采取这种旁敲侧击的手法使诗的主题深化,同时也为下一首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第一首诗是封建统治者荒淫生活的一个缩影,是对致乱因素的典型概括。那么,这还只是序幕。第二首就写安史之乱,那才是高潮。妙在诗人不去正面地写它,而是先来一段插曲,“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谋反的一切准备都做好了,但是玄宗对安禄山还是深信不疑,只是在别人一再进谏下,才勉强派中使辅璆琳以给安禄山送礼为名,去察看情况。狡猾的安禄山反以厚赂收买了廖琳,于是这个坏蛋回来之后便盛称安禄山无二心,而昏聩透顶的玄宗也就信其“必无异志”,照样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不过,在实际上或者说在别人的眼里,那“霓裳一曲千峰上”已经置于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了,下边是岩浆翻滚,上边是大跳死亡之舞。“一场欢喜忽悲辛”,755年11月安禄山公然反叛了。河北州县望风瓦解。玄宗这才带着贵妃匆匆下山。白居易的两句诗:“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就是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这件事,不过有点儿就事论事。“舞破中原始下来”,就较为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是李、杨一伙把中原“舞破”了,是他们的昏庸骄侈弄得山河破碎,人民遭殃。而他们自己也只有到了这种身家不保的时刻“始下来”,这是历史的裁判,也是历史的规律。
玄宗和贵妃已经结束了“霓裳一曲”,下了骊山,诗似乎也可以不写了。但是,痛定思痛,诗人又回过头去咀嚼这一段历史,写了第三首,再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这一历史事件的根源。安史之乱的祸首当然是安禄山,但是,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在此时此刻出现却不是偶然的。开元、天宝期间是唐王朝的盛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但是统冶阶级内部的腐朽势力,在这个盛世之中也一刻没有停止它的发展。以李、杨为首的统治集团沉迷在昇平景象之中,利用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纵情享乐、夜以继日、骄侈无度,这就是诗的前两句所写的“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这样骄纵淫逸的结果,必然是愈加昏聩和专制,必然是黑白不分,于是昏君奸臣沆瀣一气。所以玄宗身边也不只是一个安禄山,那个贪赃枉法,助纣为虐的辅璆琳不就是一个类型的代表吗?还有那个口密腹剑的李林甫不又是一个类型的代表吗?……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实。“云中乱拍禄山舞”,看似一场滑稽戏,然其深刻的含意却不可忽视。据云安禄山“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屑月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旧唐书·安禄山传》)。虽然胖得不能走路,但是为了博得李、杨的欢心,这个外若痴直,内实狡黠的无赖居然“翩翩起舜”,那边上趋炎附势的男女也以“乱拍”助兴。然而正是这种令人作呕的丑态,不堪入目的闹剧,才能刺激那种腐朽空虚的病态心理,赢得“风过重峦下笑声”。这“笑声"就意味着安禄山的无赖狡诈,和李、杨的昏庸腐败是十分“合拍”的;这“笑声”就向人们解释了阴谋家、野心家安禄山所以能步步高升、飞黄腾达的原因。当然,这种把饿虎当作娇儿抱在怀里喂养、取乐,其后果是不难想见的,诗也就这么颇有余味地结束了。假如我们一定要将这“余味”道尽,那大概也就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这一类的话吧?如果我们猜得不错,那么生活在晚唐的杜牧写这三首绝句,就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更重要的是有感于现实的了。
作者介绍
杜牧杜牧〈803—852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別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绝句古诗鉴赏】相关文章:
《绝句》古诗05-29
绝句的古诗赏析06-24
古诗《绝句》教学反思07-21
《关雎》古诗鉴赏04-02
《梅花》古诗鉴赏04-02
《春晓》古诗鉴赏01-13
梅花 古诗鉴赏09-09
《重阳》古诗鉴赏10-17
古诗原文及鉴赏05-19
出塞古诗鉴赏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