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课本优秀教案范文模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课本优秀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课本优秀教案范文模板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线索。
2、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3、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2、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线索,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最难忘的老师,并说说原因,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散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是对零散的散文语言材料加以整合,加工,使之更加有序,情感或观点更加鲜明的语言组织方式。)
2、朗读全文,独立思考,本文详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明确:改讲义、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送别)
3、同桌讨论,与藤野先生相关的是哪几件?另外两件如何归类?(明确:改讲义、送别是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间的互动,次两件是照应了标题《藤野先生》,是文章的明线;匿名信事件、观看教学影片是与作者的爱国情感相关,属于暗线。)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通读全文,学生独立思考:关于藤野先生,本文写了几件事?几件详写?几件略写?(明确:详写的有改讲义和送别;略写的有被当做扒手、询问裹小脚、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
2、同桌讨论,改讲义这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A作为学者,治学严谨;B作为教师,认真负责。尊重他人,没有民族间的偏见。)
3、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其它几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送别——没有民族间的偏见;询问裹小脚——治学严谨,对自己专业领域里的知识盲点非常感兴趣;担心作者不参加解剖课——作为教师,认真负责;尊重他人的.信仰,没有民族偏见;被当做扒手——不拘小节。)
4、独立思考: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中不拘小节,工作中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人格上非常尊重他人,没有民族偏见的教师。)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本文提现了作者怎样的爱国思想?(明确:体现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以及设身处地思考如何唤醒中国人麻木思维的深切的社会责任感。)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本文与《阿长与山海经》,分析一下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从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上看,二者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把握本文情感,须对鲁迅先生个人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可以预先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此进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导入环节讨论。
初中语文课本优秀教案范文模板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2、难点: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逢佳节亲人相聚一堂,欢乐的气氛难得难忘。有一个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在他乡苦读。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过节,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感受千古佳作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3、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
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1、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2、王维的《杂诗》中还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3、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五)小结作业
小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五、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主要描写了王维的思乡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添加更多的吟诵、朗诵比赛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
初中语文课本优秀教案范文模板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
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结合这段创作背景,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
【初中语文课本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03-22
初中语文的教案优秀07-31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06-09
初中语文教案[优秀]05-27
初中语文春的优秀教案 05-23
(优秀)初中语文教案05-16
(优秀)初中语文教案15篇05-24
《列夫托尔斯泰》初中语文教案优秀09-11
初中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优秀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