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5 18:05:4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学习用比较通顺、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说一说你想像的卡通人物

  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片段,导入新课

  同学们,迪斯尼创造了“米老鼠”,安徒生创造了美人鱼,吴承恩创造了齐天大圣孙悟空,他们都是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人,所以才创造出这样经典的卡通人物形象,那么你心中有自己的'卡通形象吗?

  二、小组交流,练习说一说

  三、请小组代表到前面来讲一讲,同学

  四、教师

  五、课后练习

  1、画一画你想象的卡通人物

  2、向家人讲一讲你设计的卡通人物的故事

  3、开展卡通人物设计展览

  第九单元测试题1(11--3)

  一、读拼音写词语

  yǒuqíngmùzhōuguānhuáiquàngào

  ()()()()

  shīyèkǎpiànnígūqǐngqiú

  ()()()()

  二、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良()()青()()

  山()()王()()

  三、写出下列字的偏旁部首

  李()闻()伦()送()

  思()极()蝴()捧()

  四、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老鼠一()草地一()舞蹈家

  一()马车一()深情一()姑娘

  五、填空

  雪()送碳助()为乐依依()舍

  路遥知()(),日久见()()。

  六、选字填空

  鲜仙

  1、那只蝴蝶化作了一位()女。

  2、这里的水果真新()。

  周舟

  3、()末,妈妈带我去公园玩。

  4、江边有一只独木()。

  七、照样子写一写

  例:我为蝴蝶拔掉刺儿。

  我小心翼翼地为蝴蝶拔掉刺儿。

  1、她度过了一生。

  她地度过了一生。

  2、小老鼠吃着面包屑。

  小老鼠地吃着面包屑。

  3、仙女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

  仙女在她耳边地说了一句话。

  八、连一连

  美丽的故事

  有趣的蝴蝶

  仔细的说话

  悄悄的观察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⑵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⑷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⑸ 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戴”等13个生字,会写“兄”等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又要谦虚谨慎。

  4.培养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感情朗读

  三、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戴嵩的《三牛图》和《归牧图》。

  3.学生搜集我国画动物的著名画家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欣赏作品,导入课题:

  出示挂图:《斗牛图》和《归牧图》同学们,老师让大家欣赏两幅名画,一幅叫“三牛图”,一幅叫“归牧图”。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这两幅名画是我国唐朝一位叫戴嵩的画家画的。

  (板书:戴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讲他和牧童的故事。

  板书课题:21、画家和牧童(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二、合作交流

  1、认读生字词语

  小老师领读、指读、开火车读、挑战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结合正音互相评价。

  整体感知课文,读了课文,你能简单说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3.学生交流。

  三、品读感悟

  1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来读读课文,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了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也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呢?请你画出来。

  2.学生独立读文,画出有关语句。

  3.四人小组交流,派出代表在全班发言。

  4.学生交流,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a.朗读感悟戴嵩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学生交流后,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

  “多谢你的指教。”(读出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语气,并用动作表演来理解“拱手”这个词语)分角色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b.朗读感悟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交流后,随机指导朗读感悟。读好下面两个句子,并引导用此句式说话。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分角色读好下面的内容。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同时引导学生积累称赞、夸赞、赞扬、绝妙等词语)齐读全文,总结课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结课文:戴嵩虚心地接受了牧童的意见,从此,他更加注意观察牛的生活习性,在他画笔下的牛,更加栩栩如生了。(再次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让学生欣赏)自读“我知道”,并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美读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深深地为大画家戴嵩的虚心好学所感动。现在,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2、巩固生字,积累语言: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去掉拼音),用各种方式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分组读、个别读、齐读、开火车读等。

  (2)、指导写字:

  A.认读要写的12个字,并用这些字组成词语。

  B.观察字形特点,指导书写

  “商”的同字框里不是“古”;“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批”右边的两个“匕”,大小不同。范写“钱”“购”

  .C学生书写。(注意写字姿势,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3、展示、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A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B.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4、拓展延伸:

  收集中外名人虚心好学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5、课外作业:

  A.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并记录他们的评语。

  B.阅读“我知道”,搜集名画家的故事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板书:

  21画家和牧童

  戴嵩斗牛图牧童

  虚心接受大胆挑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习默读课文,并能有条理的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会讲述“黑板”跑了这个故事。

  学会默读课文(动嘴,不动声)。

  教学难点:

  课题上,黑板两字,为什么要加引号,黑板指什么;

  通过读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专心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有关安培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学会默读(动嘴不动声);书写生字:数搞 考 始 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 14 “黑板”跑了

  学生齐读课题

  2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自己跑了呢?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1自读

  要求:准字音,通句子,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检查

  安培 物理学家 搞科学研究 聚精会神

  思考 计算 演算 竖着 粉笔

  移动 掏出 开始 结果 车厢

  热闹 准备 继续 车辆 只顾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默读课文

  做到:动眼(拼音和字一目双行)、动脑、不动声。(教师检查)

  4分段指名读全课文

  5齐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6讨论交流

  三学习生字:数 搞 考 始 计

  1齐读生字,分析字形。

  2教师范写。 3学生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围绕“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这个中心学习课文,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讲了谁的故事?

  板书:安培

  二讨论理解课文

  课文用一句话来介绍安培。请找出来读一读。

  1学第一段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3) 怎样读好这句话?

  (4) 相机圈出: 法国 著名 物理学家

  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就举了一件事,来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什么事?

  讨论;

  对,安培把马车车厢的后壁误认为是黑板。所以,课题黑板跑了,其实是------------跑了。所以课题上加了引号。用来表示不是真的黑板,而是马车车厢的后壁。可想而知,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课文的哪些句子能说明安培搞科学研究的的确确非常专心。

  2学习二--五段

  分小组讨论,找出句子读一读。(在课文的第二--五段中)

  全班交流讨论,并随机指导朗读。

  安培这样专心,用课文中的一个成语来说,叫---------聚精会神

  陆老师还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全神贯注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生字:备 粉 移 精;练习讲故事;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讲故事

  1齐读

  2出示题纲:

  介绍安培

  讲清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怎样把马车车厢的后壁误认为黑板。

  3同桌互讲

  4指名讲(评议)

  二补充练习

  1做口算时题时,我们常常需要( )。[心算 计算 演算]

  2爱迪生是世界上( )的科学家。[著名 独一无二]

  3上课时,我们应该( )听老师讲课。[仔细 专心]

  4我下定( )把字练好。[小心 决心]

  三学生书写生字:备 粉 移 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深入思考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挑剔伉俪慰藉暮霭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风雨不蚀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

  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

  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

  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

  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

  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3、“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4、“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补充: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

  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孔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4.“在我们……时代,不妨把‘生无所息’这句格言赋予崭新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崭新的含义”应是什么?

  探究学习:为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奋斗不已。

  5.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教后记:

  1、划分层次应该利用好课文前面框题里的提示,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明白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了。

  2、对第一部分的理解可以结合课后第一大题的解决同时进行。板书设计为: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这是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

  3、第二部分

  抓住文章的关键性标志性的句子。如“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幻想,也是梦”,“再让我们来谈谈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对现实的把握吧”等,就可以很容易的分清楚三部分的层次了。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三个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作者倾向于哪个阶段?

  作者倾向于“把握现实”。

  那么,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把握现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

  对往事的回忆对把握现实的意义: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憧憬未来对把握现实的意义:给人希望、信心、动机。

  最后,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四段,明确作者的最终观点:只有珍惜、牢牢的把握现实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呼吁人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3、练习设计:

  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认读声母表、韵母表和整体认读音节表。

  2.能运用猜谜识字方法,复习巩固生字和识字方法

  3.通过猜猜说说,认读词语,练习说话。

  4.认识本单元26—36课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又要一起来做游戏了。

  2.出示课题

  (1)师板书:识字游戏7

  (2)齐读

  3.那么今天有哪些识字游戏呢?让我们一个一个玩一玩。

  二、开展游戏,寓学于乐

  游戏一:“眼明手快”(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1.学生回忆复习声母和单韵母及整体朗读音节。

  1.学生复习老师纠正。

  2.小组比拼。

  3.读正确的同学为自己添一颗星。

  游戏二“手脚并用”(拼音娃娃要参加体育活动,请你把他们带到活动场地上去)。

  1.师:经过上一关的拼音练习,学生也得到了热身,现在我们进入下一轮的游戏。

  2、学生自己拼读出音节。

  3,然后连一连。

  4、试着表演—下所朗读的体育活动。

  5.拼读正确的同学可以给自己添上一颗星。

  游戏三:“争分夺秒”(火车过山洞。比一比谁的火车先过山洞。)

  1.教师示范

  2.以小组为单位,做游戏,拼读火车上车厢上的'音节。

  3.连词成句。

  4.学生进行游戏。

  5.拼读出句子小组可添上一颗星。

  游戏四:“走迷宫”(看看图,猜猜这是什么字)。

  1.学生看图,猜字谜。

  2.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游戏五:“演艺竞技场”(猜猜说说)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2.学生利用肢体语言来猜字谜。

  3.学生利用多种形式来猜谜语。

  4.学生进行游戏比赛。

  游戏六:“大嘴青蛙”(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1.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

  2.填星,自己评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新课标教案06-20

【精选】语文教案06-2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4

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8-17